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27494446发布日期:2021-11-22 15:2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快充技术的发展,目前手机以及平板已经去到60w以上的充电功率。而由于充电功率较大,目前原有的单电池架构想要满足如此大的充电电流,则会带来线材以及板级上的巨大发热,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针对此情形,目前主流的做法为使用串联电池的做法,这种做法将电池电压变为单节电池的2倍,在同样的充电功率下,电流为原来的1/2,这样充电路径的发热量降为同等情况下单节电池的1/4。
3.然而,由于串联电池的路径上的电流相等,当两个电池阻抗不一致时,则会存在一个电池充电完成或者放电完成而另一个电池还未完成的情况,导致用户使用中造成使用使用时间变短以及充电永远充不满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旨在解决电池模组中由于电芯阻抗不一致导致的无法充满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
6.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池模组的电池参数;其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序串联的电芯,所述电池参数至少包括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以及每个电芯的电压;
7.充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
8.均衡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池模组充电截止时根据所述电池参数确定待均衡电芯,并依序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
10.放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放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放电;其中,所述放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和buck放电模式。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电路还包括:
12.适配器识别模块,用于获取接入所述充电模块的适配器的参数,若所述适配器的参数为预设适配器参数,则控制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适配器建立通信连接,以识别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适配器之间的充电协议。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
14.boost充电单元,在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小于第一阈值电量或者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大于第二阈值电量时,以所述boost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
15.开关电容充电单元,用于在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位于所述第一阈值电量与所述第二阈值电量之间时,以所述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衡模块包括:
17.多个开关单元,多个所述开关单元与多个所述电芯一一并联,用于依序将所述待均衡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以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18.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放电方法,应用于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所述充放电方法包括:
19.获取电池模组的电池参数;其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序串联的电芯,所述电池参数至少包括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以及每个电芯的电压;
20.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
21.在所述电池模组充电截止时根据所述电池参数确定待均衡电芯,并依序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方法还包括:
23.采用基准步进电源替换所述电芯,建立所述获取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与所述基准步进电源的电压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对所述电池模组的实际电压进行校准。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充电,包括:
25.在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小于第一阈值电量或者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大于第二阈值电量时,以所述boost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
26.在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位于所述第一阈值电量与所述第二阈值电量之间时,以所述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依序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包括:
28.基于多个开关单元,依序将所述待均衡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以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其中,多个所述开关单元与多个所述电芯一一并联。
29.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电池模组的电池参数,然后由充电模块根据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充电,充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在充电截止后,通过均衡模块充电截止时的电池参数确定电池模组中的待均衡电芯,并依序对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从而解决电池模组中由于电芯阻抗不一致导致的无法充满的问题。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电容充电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均衡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放电方法中步骤s21的流程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4.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原有的单电池架构想要满足如此大的充电电流,会带来线材以及板级上的巨大发热,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针对此情形,目前主流的做法为使用串联电池的做法,这种做法将电池电压变为单节电池的2倍,在同样的充电功率下,电流为原来的1/2,这样充电路径的发热量降为同等情况下单节电池的1/4。而由于串联电池的路径上的电流相等的。当两个电池阻抗不一致时,则会存在一个电池充电完成或者放电完成而另一个电池还未完成的情况,导致用户使用中造成使用使用时间变短以及充电永远充不满的情况。
4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参见图1所示,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获取模块40、充电模块20以及均衡模块30。
48.具体的,充放电电路应用于电池模组10,电池模组10包括多个依序串联的电芯,获取模块40用于获取电池模组10的电池参数,该电池参数至少包括电池模组10的电量以及每个电芯的电压,充电模块20根据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10充电,充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可以分别对应大电流充电和小电流充电,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可以分别由两路充电电路执行对电池模组10充电的过程,例如,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可以由开关电容充电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充电电路执行电池模组10的充电过程,boost充电模式可以由升压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充电电路执行电池模组10的充电过程。
49.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模块40用于获取电池模组10的电池参数,电池模组10的电池参数可以由电池管理系统发送至获取模块40,也可以由检测电路或者检测模块对电池模组10进行检测后生成然后发送至获取模块40,检测模块可以集成于获取模块40内,均衡模块30在电池模组10充电截止时根据电池参数确定待均衡电芯,并依序对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
充电。具体的,主控模块可以根据电池模组10在充电结束时的电池参数(例如每个电芯的电压)确定未充满的电芯,例如,电芯的理论充满标准电压为4.4v,由检测模块对电芯的参数进行检测,若获取模块40获取的电芯的电压小于4.4v,则说明该电芯未充满,则主控模块将该电芯标记为待均衡电芯,由均衡模块30将该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中,采用小电流(例如在boost充电模式下)对该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还包括放电模块50,放电模块50用于根据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放电模式对电池模组10放电;其中,放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和buck放电模式。
51.在具体应用中,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和buck放电模式可以分别对应大电流放电和小电流放电,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和buck放电模式可以分别由两路放电电路执行对电池模组10放电的过程,例如,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可以由开关电容充电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放电电路执行电池模组10的放电过程,buck放电模式可以由降压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放电电路执行电池模组10的放电过程。
52.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放电电路可以由开关电容变换器放电电路以及buck放电电路组成,开关电容变换器放电电路用于以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对电池模组10进行放电,buck放电电路用于以buck放电模式对电池模组10进行放电。
53.在本实施例中,开关电容变换器电路效率有98%以上,效率较高,损耗较小。然而,由于该芯片架构为开环架构,开关电容快速充电器芯片在电池模组10处于低电量时,其输出电压的变化直接反应在输入电压变化上,可能会触发电池的欠压保护,因此,所以在电池模组10处于低压时,充放电电路将供电切换为buck放电电路供电,虽然buck电路的效率较低,但是在电池低压时能平稳输出电压,没有触发电池保护的风险。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还包括适配器识别模块60。在本实施例中,适配器识别模块60用于获取接入充电模块20的适配器的参数,若适配器的参数为预设适配器参数,则控制充电模块20与适配器建立通信连接,以识别充电模块20与适配器之间的充电协议。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充电模块20包括boost充电单元21、开关电容充电单元22。
56.boost充电单元21在电池模组10的电量小于第一阈值电量或者电池模组10的电量大于第二阈值电量时,以boost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10进行充电。
57.在本实施例中,boost充电单元可以为升压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boost充电电路,在电池预充电以及恒压充电时,可以切换到该充电通道对电池模组10充电,使用boost充电电路可以更好的管理电池的充电状态,防止电池由于充电异常触发的电池保护。而且由于boost充电电路具有电池路径管理电路,在芯片(例如电源管理芯片、升压芯片等)充电截止后,电池模组10与芯片的充电应交之间的mos管断开,在轻载模式下,系统的电全部由sys网络提供,此时,充电模块不再对电池进行充放电,为后续的电池均衡处理过程提供了可靠的场景。
58.开关电容充电单元22用于在电池模组10的电量位于第一阈值电量与第二阈值电量之间时,以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10进行充电。
59.在本实施例中,开关电容充电单元可以为开关电容充电芯片(例如bq2597x等)及
其外围电路组成的充电电路,开关电容充电芯片具有充电效率高的特点,其充电效率可达98%以上,特别适用于目前大电流快充场景。
6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充放电电路还包括充电开关70,充电开关70用于根据主控模块发送的切换指令切换boost充电单元、开关电容充电单元对电池模组10充电。
61.图3为开关电容充电芯片的原理示意图,结合图5所示,当开关管g1、开关管g3导通,开关管g2和开关管g4断开时,v
in
=v
cfly
+v
out
,i
in
=i
cfly
=i
out
;c
in
为输入电容两端的电压,v
cfly
为电容cfly两端的电压,c
out
为输出电容;当开关管g1、开关管g3断开,开关管g2和开关管g4导通时,v
cfly
=v
out
,i
cfly
=i
out
;因此,v
out=
(1/2)*v
in
,i
out
=2*i
in

62.因此,根据其电压电流变换特点,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1/2,输出电流为输入电流的2倍,若输入电压为17.6v,输入电流为3.25a输入,则输出电压为8.8v,输出电流为6.5a。由于开关电容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较大,该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只会在电池恒流充电时使用,例如在电池模组10的电量位于第一阈值电量与第二阈值电量之间时,由开关电容充电单元对电池模组10进行快速充电。
63.在具体应用中,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阈值电量可以为20%q,第二阈值电量可以为80%q或者90%q,其中,q为电池模组10的容量。
64.在一个实施例中,均衡模块30包括多个开关单元,多个开关单元与多个电芯一一并联,用于依序将待均衡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以对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6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开关单元与电芯一一并联,多个开关单元根据接收的开关控制信号进行导通或者关断,从而将待均衡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以对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66.在具体应用中,开关单元可以由开关管、继电器等开关器件组成,每个开关单元作为一个旁路开关,以根据主控模块发送的开关控制信号导通和关断,若导通,则该开关单元对应的电芯则被短接,则关断,则该开关单元对应的电芯则被接入均衡充电回路。
67.参见图4所示,利用三个开关管以及两个电阻组成电池均衡电路。在电池充电截止时,获取模块的两个检测引脚(引脚adc1、adc2)分别对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2进行电压检测,理论上电芯在充满状态下的电压都为4.4v。当第一电芯11的电压低于4.4v时,将第一开关管q1打开,此时充电芯片的sys引脚与电池模组10之间的充电开关导通,充电电流流经第一电芯11、第一开关管q1、第二电阻r2,由于第二电阻r2的限流左右,充电电流在100ma以内充电充电,待第一电芯11充满后,第一开关管q1关闭,电池均衡完成。当检测到第二电芯12的电压低于4.4v时,将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打开,此时充电芯片的sys引脚与电池模组10之间的充电开关导通,充电电流流经第三开关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芯12,由于第一电阻r1的限流左右,充电电流在100ma以内充电充电,待第二电芯12充满后,第二开关管q2和第三开关管q3关断,电池模组10的均衡充电过程完成。
68.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可以为nmos管,第三开关管q3可以为pmos管。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以及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与主控模块连接。
69.主控模块根据获取模块输出的电芯电压确定待均衡电芯,并发送对应的开关控制信号至均衡模块30,控制多个开关单元的导通和关断,从而将待均衡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以对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7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放电方法,充放电方法应用于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
所述的充放电电路,参见图5所示,所述充放电方法包括步骤s10、步骤s20、步骤s30。
71.在步骤s10中,获取电池模组的电池参数;其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序串联的电芯,所述电池参数至少包括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以及每个电芯的电压。
72.在步骤s20中,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
73.在步骤s30中,在所述电池模组充电截止时根据所述电池参数确定待均衡电芯,并依序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
7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在步骤s20中,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充电,包括步骤s21和步骤s22。
75.在步骤s21中,在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小于第一阈值电量或者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大于第二阈值电量时,以所述boost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
76.在步骤s22中,在所述电池模组的电量位于所述第一阈值电量与所述第二阈值电量之间时,以所述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充电。
77.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所述充放电方法还包括步骤s60。
78.在步骤s60中,获取接入所述充电模块的适配器的参数,若所述适配器的参数为预设适配器参数,则控制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适配器建立通信连接,以识别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适配器之间的充电协议。
79.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8所述,上述充放电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61、s62、s63、s64、s65、s66、s67、s68实现。
80.s61:插入适配器,由充电模块获取适配器的参数,该适配器的参数包括适配器的输出电压。
81.s62:识别到适配器输入的电压,启动boost充电单元对电池模组充电,并进行bc 1.2协议识别。
82.bc1.2(battery charging v1.2)是usb

if下属的bc(battery charging)小组制定的协议,主要用于规范电池充电的需求,该协议最早基于usb2.0协议来实现。usb2.0协议规定外设从usb充电器抽取电流的最大值为500ma,500ma的电流限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快充需求。因此,bc1.2引入了充电端口识别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usb端口类型:标准下行端口(sdp)、专用充电端口(dcp)、充电下行端口(cdp)。
83.sdp端口支持usb协议,最大电流500ma,可以认为sdp就是普通的usb接口;dcp不支持数据协议,支持快充,可以提供大电流,dcp主要用于墙充等专用充电器;cdp既支持数据协议也支持快充。
84.s63:若bc 1.2协议识别失败,则判定充电模块接入的适配器为非标适配器,由boost充电单元对电池模组进行小电流充电。
85.s64:若bc 1.2协议识别成功,则控制充电模块与适配器建立通信连接,以识别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适配器之间的快充协议。
86.s65:若快充协议识别成功,则判断电池模组的电量是否满足恒流充电条件,例如,电池模组的电量位于所述第一阈值电量与所述第二阈值电量之间时,则满足恒流充电条件,由开关电容充电单元对电池模组进行快速充电。
87.s65:若不满足恒流充电条件,则维持bc 1.2模式对电池模组充电。
88.s66:若满足恒流充电条件,则启动开关电容充电单元以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充电。
89.s66:若电池模组的电量达到第二阈值电量时,则切换至boost充电单元以boost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充电。
9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9所以,所述充放电方法还包括步骤s40。
91.在步骤s40中,根据所述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放电模式对所述电池模组放电;其中,所述放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放电模式和buck放电模式。
92.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10所述,上述充放电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81、s82、s83、s84、s85实现。
93.s81:开机,用电设备接入电池模组,默认使用buck放电电路供电,并获取电池模组的初始电压。
94.s82:判断电池模组的初始电压是否高于第一阈值电压(例如3.6v)。
95.s83:若否,则继续使用buck放电电路供电。
96.s84:若是,则开启开关电容放电电路供电。
97.s85:在电池模组放电至其电压小于第一阈值电压时,切换buck放电电路供电。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所述充放电方法还包括步骤s50。
99.在步骤s50中,采用基准步进电源替换所述电芯,建立所述获取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与所述基准步进电源的电压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对所述电池模组的实际电压进行校准。
10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检测模块采用分压电阻组成的分压电路对电芯的电压进行分压后进行电压采集,因此,为了避免分压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检测误差,通过使用两个基准步进电源模拟电池模组中的电芯,对获取模块从检测模块获取的电压进行校准,例如,建立获取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与所述基准步进电源的电压之间的映射关系,由获取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从映射关系表中确定电芯的实际电压,从而实现对电芯的实际电压进行校准的目的。
101.在校准第一电芯的电压检测过程时,将模拟第一电芯的基准步进电源设置为预设步进电压(例如步进电压设置为0.1v),从3.3v至4.4v,检测模块采用两个电阻分压对第一电芯进行等比例缩小,主控模块读取获取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建立检测电压与基准步进电源的电压之间的映射关系表,在实际应用中,当主控模块获取到获取模块输出的第一电芯检测电压值,则根据第一电芯检测电压值以及映射关系表确定第一电芯的实际电压,避免检测误差导致均衡充电出现异常。
102.在校准第二电芯的电压检测过程时,将模拟第二电芯的基准步进电源设置为预设步进电压(例如步进电压设置为0.1v),从3.3v至4.4v,获取模块采用两个电阻分压对第二电芯进行等比例缩小,主控模块读取获取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建立检测电压与基准步进电源的电压之间的映射关系表,在实际应用中,当主控模块获取到获取模块输出的第二电芯检测电压值,则根据第二电芯检测电压值以及映射关系表确定第二电芯的实际电压,避免检测误差导致均衡充电出现异常。
103.在校准结束后,将基准电芯插入电池模组中,并由获取模块检测该基准电芯与基准电芯的检测电压值是否与映射关系表一致,若不一致,则重新执行校准步骤s50。
10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依序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包括:基于多个开关
单元,依序将所述待均衡电芯接入均衡充电回路,以对所述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其中,多个所述开关单元与多个所述电芯一一并联。
105.为了描述的简洁,上述描述的步骤s10、步骤s20、步骤s30、步骤s40、步骤s50、步骤s60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图1至图4中充放电电路的工作原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10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路。
10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电池模组的电池参数,然后由充电模块根据电池参数选择对应的充电模式对电池模组充电,充电模式包括开关电容充电模式和boost充电模式,在充电截止后,通过均衡模块充电截止时的电池参数确定电池模组中的待均衡电芯,并依序对待均衡电芯进行均衡充电,从而解决电池模组中由于电芯阻抗不一致导致的无法充满的问题。
108.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10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10.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111.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11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