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补偿式带电接火一体化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40830发布日期:2022-02-07 22:00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补偿式带电接火一体化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补偿式带电接火一体化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2.j型线夹是一种非承力链接的线夹,用于10kv电力线路的分支线路的副线与主干线的主线连接。j型线夹的外形参照图1所示,包括两个相互咬合的j型的导块以及引导两个导块产生相近动作的拉紧螺栓c及拉紧螺母d。安装时,上导块a的首端槽口e内嵌有分支线路的副线b,下导块b的首端槽口e内嵌有主干线的主线a;通过拉紧螺栓c与拉紧螺母d的配合来紧固两个导块,使副线b和主线a卡紧在两导块上,也即通过两导块处首端槽口e与尾端斜面f的咬合来实现电流衔接和引导功能。目前的j型线夹的安装已经逐渐实现半自动化,其安装流程包括:操作人员站在主线下,并将j型线夹和副线均手动固定在线夹安装器上,再将j型线夹通过线夹安装器钩挂在主干线上;之后,通过打击部自动来旋紧j型线夹处拉紧螺母,使j型线夹的两个导块产生彼此相向动作,以便实现j型线夹相对分支线路及主干线的同时紧固功能;最后,分离线夹安装器与j型线夹,即完成整套安装流程。然而,在上述安装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传统线夹安装器的打击部处螺套是直接通过打击电机驱动并产生回转动作的,也即仅具备绕自身轴线的回转动作。当螺套与拉紧螺母咬合并旋转拉紧螺母时,两个导块在夹紧的过程中做相对平移甚至晃动,同时拉紧螺母沿拉紧螺栓旋转上行,显然的,在此过程中,全程保持线夹的位置恒定性,尤其是确保上导块的位置恒定性极为重要。一旦在打击部工作过程中,线夹产生晃动,轻则导致装配效率变低,重则因螺套无法继续带动拉紧螺母旋转,或因线夹受力歪斜而产生拉紧螺母与拉紧螺栓之间的螺纹抱死问题等,从而造成线夹并沟失败等状况。此外,当拉紧螺母沿拉紧螺栓旋转上行时,拉紧螺母会逐渐的脱离位置相对固定的螺套,进而使得螺套与拉紧螺母之间产生接触不完全现象。上述接触不完全现象,不仅会使得j型线夹的装配过程效率低下,需多次频繁的启停打击电机,以便保证拉紧螺母产生回转动作;也容易因螺套无法继续带动拉紧螺母,从而造成线夹夹紧力低甚至并沟失败等状况。而无论发生上述何种状况,操作人员都不得不人工高空作业进行排障,极其费时费力,这显然给实际线夹并沟操作带来巨大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补偿式带电接火一体化安装装置,以便为高空机械作业下的在线线夹安装操作提供基础的作业平台;本发明可使j型线夹在并线安装过程中,螺套始终随拉紧螺母同步动作,直至线夹完全并沟夹紧,并同步确保线夹在整个并沟过程中的位置稳定性,最终为提升线夹并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效率性提供了有效保证。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自补偿式带电接火一体化安装装置,包括用于供线夹安放的定位安装部,定
位安装部处布置打击部,所述定位安装部包括底座以及由底座处铅垂向上延伸的夹杆,夹杆为彼此平行的两根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缝隙构成可供线夹沿夹杆长度方向插拔的安放通道,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线夹处上导块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用于限位上导块上行的上行限位块以及用于限位上导块下行的下行限位块,上行限位块和下行限位块均水平铰接在夹杆上;上行限位块由上而下的产生铰接动作并压紧在上导块的上表面,并通过上行驱动部动作而产生相对上导块的上表面的解锁和锁定动作;下行限位块由下而上的产生铰接动作并顶紧上导块的中段槽口,并通过下行驱动部动作而产生相对上导块的中段槽口的解锁和锁定动作;上行限位块和下行限位块的铰接轴线彼此平行,且两者的铰接点均与线夹的插拔路径彼此空间避让;
6.所述打击部包括用于旋紧线夹处拉紧螺母的螺套,螺套通过打击电机驱动从而产生同轴回转动作;打击部还包括在螺套产生回转动作的同时,用于驱动螺套产生相对拉紧螺母的轴向相近动作的补偿组件;补偿组件包括同轴固接在打击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传动轴,传动轴外同轴的套设有外导套,且所述外导套与传动轴间形成止转配合,外导套的顶端同轴装配所述螺套;所述补偿组件还包括驱动外导套产生相对传动轴的轴向上行动作的弹簧件;所述弹簧件为顶升压簧,弹簧件套设在传动轴上,且弹簧件的顶端向上延伸并抵紧在外导套的底端面处,弹簧件的底端向下延伸并抵紧在打击电机的驱动端处。
7.优选的,外导套的顶端同轴设置环形凸起,在外导套的一侧布置有用于限制外导套产生轴向上行动作的锁舌,锁舌通过动力件控制从而产生相对外导套的径向往复直线动作;当外导套处于低位的初始位置时,锁舌伸出并位于环形凸起上方,从而与环形凸起之间形成单向止口配合;当外导套处于高位的工作位置时,锁舌在动力件控制下回缩,外导套在弹簧件作用下产生轴向升程动作;所述动力件为电磁铁,锁舌与动力件之间通过复位压簧衔接彼此,以使得动力件启动时,复位压簧受力压缩从而驱使锁舌产生回缩动作;锁舌顶部的上角端布置倒角,以便于在环形凸起产生下行动作时,压迫复位压簧产生受力压缩动作。
8.优选的,下行限位块外形呈l字杆状;右夹杆上贯穿布置有连通其内侧面和外侧面的贯通孔,下行限位块的角端通过位于贯通孔内的水平铰接座铰接在右夹杆上;水平铰接座为扭簧座,或下行限位块通过下行拉簧弹性配合在右夹杆上,且该弹性配合的弹性复位方向与下行限位块相对中部槽口的解锁方向同向;下行限位块的短边构成用于由下而上的钩合和锁定上导块的中段槽口的锁定段,当锁定段配合于该中段槽口后,下行限位块的长边铅垂向下延伸并和下行锁止块间形成限制长边返程的锁止配合;所述下行锁止块可通过下行直行程动力源驱动而产生锁定和解锁动作。
9.优选的,所述下行直行程动力源为轴线铅垂布置的电推杆,且可沿铅垂向产生升降动作的下行锁止块为带有楔形面的楔形块;下行驱动部还包括下行压簧,下行压簧轴线铅垂布置从而连接下行限位块的长边和下行直行程动力源的动力端。
10.优选的,左夹杆内侧面布置第二铰接座从而用于铰接上行限位块,上行限位块再依靠保持其处于锁定位置的弹性件固接彼此;上行限位块的位于左夹杆外侧面的外壁处凸设有锚点,轴线铅垂布置的上行直行程动力源的动力端布置用于带动所述锚点的配合钩;上行直行程动力源产生下行动作时,带动所述锚点产生下行动作,从而驱使上行限位块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而产生解锁动作;该弹性件和上行直行程动力源构成所述上行驱动部。
11.优选的,所述上行直行程动力源为轴线铅垂布置的电推杆,且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片,弹性件的底端固定在左夹杆外侧面处且弹性件与上行限位块的外壁彼此面贴合布置。
12.优选的,上行直行程动力源的动力端固接有可沿铅垂向产生往复直线动作的铅垂导向板,铅垂导向板的顶端翘曲从而形成所述配合钩;该装置还包括用于锁定副线的副线锁定夹,所述副线锁定夹包括副锁杆以及定位杆,所述定位杆杆体倾斜的固定在夹杆上,从而形成开口朝上的夹口结构并配合副锁杆的动作来咬合副线;左夹杆内侧面处凹设有l型槽,l型槽的长槽段轴线铅垂布置,且该长槽段水平贯穿左夹杆从而形成孔型长度铅垂布置的腰形孔状的铅垂导向孔,铅垂导向板处水平向铅垂导向孔内延伸有水平拨杆,l型槽的短槽段向副锁杆所在方向延伸并贯穿夹杆侧壁;所述副锁杆外形呈“l”字板状,副锁杆通过支耳水平铰接在左夹杆上,副锁杆的长杆段铅垂向上延伸并构成用于配合定位杆的锁止段,副锁杆的短杆段沿l型槽的短槽段向内水平延伸,并与水平拨杆间形成配合关系,从而可在水平拨杆产生上行动作时拨动所述短杆段上行,进而驱动副锁杆产生相对副线的锁定动作。
13.优选的,夹杆处布置用于容纳解锁状态下的副锁杆的长杆段的容纳槽,容纳槽的正下方布置斜向槽,副锁杆的铰接处斜向下的延伸有用于限定副锁杆相对副线的最大夹紧幅度的限位杆;副锁杆为两组从而分别装配在左夹杆和右夹杆上,两组副锁杆之间通过连接限位杆的横向杆固接彼此。
14.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用于定位下导块的下行高度的下定位块,所述下定位块可产生水平向动作,从而依靠与下导块的尾端外形适配的兜槽,实现对下导块的尾端的由下而上的托撑和锁定功能;左夹杆处贯穿布置孔型长度方向水平布置的腰形孔状的水平导向孔;铅垂导向板上布置下导向孔,所述下导向孔外形呈由上而下逐渐向远离下定位块方向偏斜的斜孔式腰形孔状,从而与水平导向孔间形成交叉孔构造;下定位块处水平延伸有配合杆,该配合杆分别贯穿水平导向孔和下导向孔,从而同时与两者间形成导向配合关系。
15.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用于钩挂主线的主线导引夹,所述主线导引夹包括水平铰接在左夹杆上的左主线导引杆和水平铰接在右夹杆上的右主线导引杆;右主线导引杆处于打开状态时,下行限位块的长边贴合在夹杆外壁且同时依靠长边的顶端侧部与左主线导引杆的底面间形成抵靠配合;右主线导引杆处于收拢状态时,下行限位块的长边因下行限位块的的解锁和扭簧座的弹性复位而产生复位动作时,右主线导引杆失去所述长边的顶端侧部的约束而可产生相对主线脱离方向的向上的铰接避让动作;左主线导引杆处于打开状态时,铅垂导向板的外侧面与左主线导引杆的底面间形成抵靠配合;左主线导引杆处于收拢状态时,铅垂导向板在上行直行程动力源的驱动下产生下行动作,并依靠位于铅垂导向板上的缺口来解除对左主线导引杆的约束,使得左主线导引杆可产生相对主线脱离方向的向上的铰接避让动作。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7.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线夹的上导块的双向定位结构,从而实现对上导块的双向限定功能。一旦上导块的上行及下行动作被固定,同时上导块因安放通道存在而被禁锢了左右侧移功能,因螺套与拉紧螺母的套接而限定了线夹的前后侧移,最终也就确保了上导块相对本发明的位置恒定性。而一旦上导块的位置被恒定了,那么与上导块通过拉紧螺栓同轴相连的下导块的左右前后位移动作也就被限制了;之后,在打击部的螺套的回转动作下,下导块有且仅能产生相对上导块的上行动作,最终实现了对主线及副线的可靠夹
持目的;
18.此外的,在传统的固定式的回转拧合拉紧螺母的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的提供了一种轴向补偿组件,从而实现了螺套的“旋转+轴向行进”的复合动作目的。由于每当螺套拧转拉紧螺母甚至是拉紧螺杆处螺套时,拉紧螺母与拉紧螺套的螺纹动作会驱使两者产生相近动作,此时位于螺套内的拉紧螺母也会随之产生轴向动作。本发明通过螺套的上述复合动作,每当拉紧螺母行进一段距离,螺套随之产生补偿性动作,也即同步行进一段距离,以便始终确保拉紧螺母可靠的位于螺套内并与螺套处螺牙间形成稳固配合,最终确保螺套相对j型线夹的可靠装配效果。
19.2)、补偿组件可以为多种实现方式,如采用活塞缸装配在打击部的下方,在打击部旋转并驱动螺套产生回转动作时,活塞缸产生升程动作从而推动螺套产生轴向上行动作;又或者可以通过齿轮齿条甚至曲柄滑块等方式来驱动打击部产生上述上行动作等。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本发明的补偿组件被集成在打击部内,从而尽可能的保证了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尤其适合对体积和重量要求极高的高空作业环境所使用。具体而言,补偿组件通过传动轴与打击部集成,通过外导套及顶升压簧来保证补偿组件的使用状态,最终简便可靠的实现了既定的螺套动作目的。
20.3)、环形凸起的布置,一方面在于形成轴肩从而固定和定位螺套的位置;另一方面,则在于形成锁口,从而与锁舌相配合,实现螺套位置的自复位和自锁定效果。当需要拧动拉紧螺母时,锁舌在电磁铁的驱动下回缩,此时环形凸起上方无阻挡,外导套在顶升压簧作用下产生轴向上行动作,即实现了螺套的“回转+轴向上行”的复合动作。当装配完毕时,需复位螺套,以便进行下一次装配;此时只需下压螺套,螺套携环形凸起一起下行并压迫锁舌,锁舌压迫复位压簧并产生回缩动作;待环形凸起越过锁舌后,锁舌会在复位压簧作用下重新伸出,即实现对外导套乃至螺套的锁死动作。显然,上述整套流程简洁可靠,且所需部件数量极低,可满足少部件和小体积下的紧凑型工件的作业需求。
21.4)、对于下行限位块而言,本发明通过扭簧座来提供其复位力,也即正常状态下,下行限位块在扭簧座作用下复位,并使得短边也即锁定段与线夹的安装路径互不干涉,此时线夹可随意插拔。一旦克服扭簧座作用下而下压下行限位块的长边,直至该长边被下行直行程动力源所定位,此时短边伸出至上导块的中部槽口,可实现对该中部槽口的由下而上的托撑和单向限位效果,操作极为简单方便。
22.5)、实际操作时,下行限位块的锁定动作需要依靠手动进行,此操作可在地面操作,目的是在地面安装线夹时,能直接固定线夹的上导块。当本发明与主线进行钩挂,且主线进入线夹内并到位后,打击部启动并拧紧线夹和主线及副线,此时可通过下行直行程动力源来解锁下行限位块,下行限位块在扭簧座或下行拉簧作用下弹出,从而便于本发明脱出线夹。由于锁定方式为手动,那么越少降低劳动量越好,因此可在下行直行程动力源与下行锁止块之间布置下行压簧,以实现不启动下行直行程动力源前提下的下行锁止块的受压回缩功能,最终提升下行限位块的锁定效率。
23.6)、主线导引夹,一方面需要确保对主线的钩挂稳定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在线夹装配完毕后,能使得本发明的撤出路径与主线之间不干涉。因此,本发明的主线导引夹包括了左主线导引杆和右主线导引杆,共同的目的都在于当上导块不再被锁定时,主线导引夹也处于解锁状态,从而可以通过自身的铰接动作来被动避开主线的位置;同理,当上导块被锁
定时,主线导引夹也处于锁定状态,以确保相对主线的钩挂可靠性。
24.7)、上行限位块可实现对上导块顶端的下压式限位效果。一方面,上行限位块依靠弹性件来保证自身始终处于锁定状态,从而阻挡在线夹的插拔路径上;另一方面,当需要插拔线夹时,又可以通过上行直行程动力源的驱动,来强制使得上行限位块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得上行限位块远离线夹的插拔路径,其结构紧凑合理,工作可靠而稳定。
25.8)、实际上,对于本发明而言,如何在如此小体积的装置内集成大量动件成为难题。尤其是对左夹杆而言,其集成了副锁杆、左主线导引杆和下定位块和上行限位块,且每一个均为动件;因此,本发明通过设计铅垂导向板,从而实现对全部动件的连动调节效果,这能极大的提升本发明的操作便捷度和可靠性,并有利于在最大化保证本发明的工作性能的同时,又能尽可能的缩减本发明的整体体积,提升其便携性,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26.图1为j型线夹的立体结构图;
27.图2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结构图;
28.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图;
29.图4为图3的侧视图;
30.图5为线夹相对本发明的脱离状态图;
31.图6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主线导引夹处于解锁状态时,图6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33.图8和图9为本发明的装配示意图;
34.图10为图9的结构爆炸图;
35.图11为下导块与下定位块的配合状态图;
36.图12为补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补偿组件的工作状态图。
38.本发明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39.a-上导块 b-下导块 c-拉紧螺栓 d-拉紧螺母
40.e-首端槽口 f-尾端斜面 g-中段槽口
41.a-主线 b-副线
42.10-定位安装部 11-底座
43.12-左夹杆 12a-l型槽 12b-水平导向孔 13-右夹杆
44.14a-上行限位块 14b-弹簧片 14c-锚点
45.14d-上行直行程动力源 14e-配合钩 14f-铅垂导向板
46.14g-水平拨杆 14h-支耳 14i-下导向孔 14j-缺口
47.15a-下行限位块 15b-水平铰接座 15c-短边 15d-长边
48.15e-下行锁止块 15f-下行直行程动力源
49.16-容纳槽 17-斜向槽 18-下定位块 18a-兜槽 18b-配合杆
50.20-打击部 21-螺套 22-打击电机 23-补偿组件
51.23a-传动轴 23b-外导套 23c-弹簧件 23d-环形凸起
52.23e-锁舌 23f-动力件 23g-复位压簧
53.30-主线导引夹 31-左主线导引杆 32-右主线导引杆
54.40-副线锁定夹 41-副锁杆 41a-限位杆 42-定位杆
55.43-横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图1-13,以传统j型线夹(以下统称线夹) 的安装施工为例,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57.本发明可用于机器人等远程控制设备中;实际装配时,可将本发明固定于机械臂上,此时由于主线作为参照对象而固定不动,因此完全可由机械臂托举本发明,完成相对主线的钩挂式并沟作业。
58.本发明实际工作时,其具体结构如图2-13所示,其主要结构包括用于固定线夹的定位安装部10、打击部20、用于固定副线b的副线锁定夹40以及用于装入主线a的主线导引夹30。当主线a、副线b均相对线夹安装到位后,可依靠带有补偿组件的打击部20来实现对拉紧螺母d的顶升旋转功能,最终实现线夹、主线a、副线b的彼此紧密固定效果。其中:
59.一、定位安装部10
60.定位安装部10的具体构造参照图2-11所示,其主要结构包括底座 11以及布置在底座11上的左夹杆12和右夹杆13;左夹杆12和右夹杆 13为铅垂杆且彼此之间存有可供线夹如图5所示的由上而下插接的安放通道。
61.实际操作时,当需安放线夹时,如何保持线夹在安放时和工作时的位置稳定性至关重要。而进一步细化后,线夹在安放时,线夹的下导块 b是需要在拉紧螺母d的驱动下产生上行动作的,因此其位置恒定性无需专门设定;但是,上导块a由于在拉紧螺母d动作时无需产生随动动作,因此其前后左右上下共六个方向的位移动作需要被限制,以确保下导块b相对上导块a的行进精度,最终确保线夹对主线和副线的可靠固定效果。
62.在上述固定流程中,可以明确的是:上导块a的左移和右移动作可以依靠左夹杆12和右夹杆13的夹持动作来限制,上导块a的前移和后移动作可以通过打击部处螺套相对拉紧螺母的套接来实现,当然拉紧螺母也能限制上导块a的左移和右移动作。
6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定位安装部10还布置了用于定位上导块a的升降动作的定位组件。
64.如图8-10所示,定位组件包括用于限制上导块a产生上行动作的上行限位块14a,上行限位块14a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在左夹杆12上,并通过弹簧片14b来确保其始终处于相对线夹的贴靠和锁定状态。换言之,当上行限位块14a处于常规状态时,其即处于锁定状态,此时上行限位块14a顶端处的压盖会压在位于安放通道内的上导块a的顶端,从而限制上导块a上行。而若需要上导块a上行,或者需要插入线夹,可通过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来带动铅垂导向板14f,再依靠铅垂导向板14f 来拨动上行限位块14a的外壁处的锚点14c,从而使得上行限位块14a 克服弹簧片14b的弹性回复力,进而使得上行限位块14a的顶端远离安放通道,此时安放通道的顶端畅通,可随意插拔线夹。
65.同理的,在图8-10中,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限制上导块a产生下行动作的下行限位块15a。下行限位块15a整体呈现“l”型杆状,且其角端通过水平铰接座15b铰接在右夹杆13处贯穿孔内,再依靠水平铰接座15b也即扭簧座或下行拉簧来始终保持自身的解锁状态。换言
之,当下行限位块15a处于常规状态时,其即处于解锁状态,此时下行限位块 15a的短边15c会避开线夹的插拔路径。当需要下行限位块15a处于锁定状态时,需如图2及图8所示的下压下行限位块15a的长边15d,使得下行限位块15a的长边15d被下行锁止块15e所锁定,此时下行限位块15a的短边15c如图10所示的刚好位于线夹的插拔路径上,且该短边15c由下而上的顶在上导块a的中段槽口g处,实现对上导块的下行限制功能。由于下行限位块15a的锁定方式为手动,那么越少降低劳动量越好,因此可在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与下行锁止块15e之间布置下行压簧,以实现不启动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前提下的下行锁止块15e 的受力回缩功能,最终提升下行限位块的锁定效率。
66.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同时对下导块b的下行动作进行了限制;也即下导块b的前后左右和向下动作均被相应限制,仅保留上行动作路径,从而确保下导块b仅能产生上行的相对主线和副线的咬合动作。
67.对于下导块b而言,如图3-4及如图8所示,是通过下定位块18 来进行动作限制的。下定位块18整体呈现兜槽18a槽口向上的悬臂框架状。工作时,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产生进程动作,带动铅垂导向板 14f上行,铅垂导向板14f随之通过下行限位块15a及水平导向孔12b 与下定位块18处配合杆18b形成导向配合,从而通过倾斜状的下导向孔14i推动配合杆18b,最终实现下定位块18的水平位移功能。当插入线夹时,下定位块18可适当前移,以避让下导向孔14i;当线夹插入到位后,下定位块18在铅垂导向板14f的作用下回缩,从而利用兜槽18a 卡住下导向孔14i。
68.二、主线导引夹30
69.主线导引夹30的设计目的,在于当线夹安装在本发明上时,能够实现对主线的主动的由上而下的勾拉定位目的;而当并沟作业完成后,此时线夹牢牢的固定住主线和副线,主线导引夹30能自然的松脱,从而使得在本发明由上而下的拽离主线时能主动避让主线及线夹。
70.因此,主线导引夹30在本发明中被细分为了左主线导引杆31和右主线导引杆32,两者起到的目的均为通过铰接结构和抵死结构,来保证两者相对主线的钩挂和脱离功能。具体而言,左主线导引杆31铰接在左夹杆12上;当左主线导引杆31处于钩挂状态时,其状态如图6所示,此时左主线导引杆31的底面或者说是尾端抵紧在铅垂导向板14f上。当并沟作业完成后,左主线导引杆31处于脱离主线状态时,参照图7 所示的,此时铅垂导向板14f在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的作用下下行,露出缺口14j,左主线导引杆31可在缺口14j处产生向上的铰接动作,从而使得主线和线夹可直接通过向上的左主线导引杆31所形成的避让空间上行,并最终脱离本发明。右主线导引杆32同理,其铰接安装在右夹杆13上,并通过处于锁定状态的下行限位块的长边15d来实现对右主线导引杆32的底面的抵紧功能,此时右主线导引杆32的状态参照图8所示;同样,当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动作并解锁下行限位块15a 时,下行限位块如图3-5所示解锁,同时,右主线导引杆32的底面失去约束,因此可产生向上的铰接动作,从而避让主线及线夹。
71.三、副线锁定夹40
72.副线锁定夹40如图4及图7-10所示,其是由副锁杆41和定位杆42配合形成的咬合构造。定位杆42常规的固定在定位安装部10上,且倾斜向上与各夹杆形成开口朝上的夹口状,以便于定位副线;工作时,定位杆42作为静件,依靠副锁杆41的由上向下的咬合动作来
咬紧副线。
73.副锁杆41的外形呈“l”字板状,副锁杆41通过支耳14h水平铰接在左夹杆12上。实际安装时,副锁杆41的长杆段铅垂向上延伸并构成用于配合定位杆42的锁止段,副锁杆41的短杆段沿l型槽12a的短槽段向内水平延伸,并与水平拨杆14g间形成配合关系,从而可在水平拨杆14g产生上行动作时拨动所述短杆段上行,进而驱动副锁杆41产生相对副线的锁定动作。此外的,夹杆处布置用于容纳解锁状态下的副锁杆41的长杆段的容纳槽16,容纳槽16的正下方布置斜向槽17,副锁杆41的铰接处斜向下的延伸有用于限定副锁杆41相对副线的最大夹紧幅度的限位杆41a。当限位杆41a下行至抵紧斜向槽17时,此时副锁杆41相对副线的咬合已达最大允许值,以此限定副锁杆41的咬合状态。实际装配时,副锁杆41为两组从而分别装配在左夹杆12和右夹杆13 上,两组副锁杆41之间通过连接限位杆41a的横向杆43固接彼此,以形成整体的框架构造。
74.四、打击部20
75.实际上,打击部20是传统线夹夹持器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传统打击部在于通过螺套21的自旋来拧紧拉紧螺栓c的螺帽或拉紧螺母d,从而完成拧紧功能。而本发明的打击部20,则兼具了“拧紧+自补偿”的功能,尤其能在上导块a固定不动的前提下,完美匹配下导块 b的大行程下的上行动作,最终通过两导块来实现对主线和副线的同时夹紧功能。
76.本发明所述的打击部20的具体构造参照图4及图8-13所示,其主要部分包括螺套21、驱动螺套21旋转的打击电机22以及用于提供螺套 21补偿功能的补偿组件23。其中:
77.打击电机22的驱动端处同轴固接传动轴23a,以便实现动力传递,而传动轴23a外止转式的套接外导套23b,如键连接等;外导套23b的顶端固定有螺套21。当打击电机22工作时,传动轴23a随之回转,并通过与外导套23b的键连接方式来带动外导套23b转动,最终带动螺套 21产生回转动作。
78.与此同时,外导套23b处还布置环形凸起23d,参照图12-13所示,从而与电磁锁间形成止口配合。电磁锁包括构成动力件23f的电磁铁、位于电磁铁的工作端处的锁舌23e以及连接锁舌23e与电磁铁的复位压簧23g。工作时,在复位压簧作用下,锁舌23e始终伸出至外导套23b 处。当螺套21处于初始状态也即低位状态时,如图10所示的,此时锁舌23e刚好位于环形凸起23d的上方,从而压住环形凸起23d,使得外导套23b乃至螺套21不再上行。当需要使用螺套21时,此时电磁铁得电,吸取锁舌23e,锁舌23e克服复位压簧23g的力而回缩,从而解锁环形凸起23d;随后,外导套23b在构成弹簧件23c的顶升压簧的作用下产生上行动作,从而带动螺套21上行,实现自补偿式的动作目的。当螺套21上行时,外导套23b相对传动轴23a上行,而同时传动轴23a 又通过外导套23b施加给螺套21以旋转力,即保证了螺套21的“旋转 +轴向上行”的复合式自补偿动作功能。
79.为便于理解本发明,此处结合图1-13,对本发明具体工作流程作以下描述:
80.1)、如图1所示的线夹在安装前,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和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均产生回程复位动作;同时,按下螺套21,使得螺套 21下行复位至如图12所示状态。同时,由于各动力源的上述回程复位动作,使得下定位块18在铅垂导向板14f的作用下产生前推动作;同时,铅垂导向板14f顶端的配合钩14e下拉上行限位块14a外壁处的锚点14c,使得上行限位块14a产生如图5所示的向外的打开或者说是解锁动作,从而为安装线夹留出安装路径。
81.2)、放入线夹,此时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和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处活塞杆端向上运动,也即进程动作;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的进程动作可同时起到以下三点作用:
82.(1)上行限位块14a在弹簧片14b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卡入安放通道内,并如图3所示的限制上导块a上行;
83.(2)下定位块18回缩,使得兜槽18a刚好如图11所示的兜住下定位块18的尾端;
84.(3)此时可在定位杆42处放上副线;在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处活塞杆端向上运动的同时,带动副锁杆41产生相对定位杆42的咬合动作,此时副线被锁紧。
85.3)、掰动下行限位块15a,使得下行限位块的长边15d卡入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的活塞杆端处的下行锁止块15e上,此时下行限位块的短边15c如图9的伸入安放通道内并由下而上的顶起下导块b的中段槽口g,下导块b的下行动作被限制。
86.4)、线夹安装完毕后,将主线导引夹30钩挂在主线上;之后,打击开始,螺套21回转并旋动拉紧螺母d;在旋紧线夹的拉紧螺母d的过程中,下导块b和拉紧螺母d不断向上运动;由于外导套23b下面的顶升压簧的弹性力,外导套23b也随之进行补偿式的上升运动,具体动作状态参照图13所示,直至打击完成。
87.5)、当打击完成,也即线夹夹紧主线与副线后,上行直行程动力源14d开始产生回程动作,此时上行限位块14a解锁,下定位块18解锁,副锁杆41已经在铅垂导向板14f的作用下产生上翻解锁动作;同时,下行直行程动力源15f产生回程动作,拉动下行锁止块15e下行,下行限位块恢复图3-5所示的解锁状态,此时构成主线导引夹30的两处主线导引杆均处于解锁状态。
88.6)、下拉本发明,主线导引夹30产生如图7所示的上翻式铰接动作,同时由于副锁杆41早已产生上翻动作,此时线夹和副线自然脱离本发明从而留在主线上,并沟完成。
89.实际工作时,本发明可由机械臂托举完成作业,故主线固定不动,整个装置带副线移动。并沟完成后,将本发明自上而下撤回,此时主线导引夹30及副锁杆41均会自行转动,以免对待脱离的主线的脱离路径造成干涉。
90.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还包括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的相同或类似结构。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制,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9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92.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