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86015发布日期:2022-03-23 14:28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


背景技术:

2.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在电路中是用字母m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电力系统中的电动机大部分是交流电机,可以是同步电机或者是异步电机,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为了实现驱动汽车等机械装备运转,电机需要保持较高的转速,从而达到输出机械能做功的作用。
3.在实际中,电机在进行大功率运作时转速会非常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使电机的内部产生巨大的热量,但是现在的电机在生产时并没有在散热上做出过多的改进,从而导致电机的内部零件在长时间的受热后容易受到侵蚀并发生形变,缩短了电机本身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大多数厂家都会在电机的外部加装散热用的风扇,而这类风扇由于要外接电源,在安装和移动时就显得非常麻烦,同时电机的壳体也阻绝了风的吹入,使风扇对电机的内部无法达到有效的散热,整体散热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解决了现有电机本身没有太好的散热功能导致内部零件容易受到侵蚀损坏,同时外接风扇安装和移动时便于麻烦,冷风也无法进入电机的内部时散热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包括底板和电机本体,所述电机本体的底部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于底板的顶部,所述电机本体表面的左侧套接有防护壳,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槽板,所述第一滑槽板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一滑条,所述第一滑条的顶部与防护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本体的顶部与底部且位于防护壳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槽板,所述第二滑槽板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二滑条,两个所述第二滑条的一侧均与防护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左侧通过开设开口固定连接有透风网板,所述透风网板的左侧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右端贯穿透风网板并延伸至防护壳的内部,所述转动杆延伸至防护壳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排风扇。
6.优选的,所述电机本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输出轴,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承重框与第二承重框,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贯穿第一承重框并延伸至第一承重框的右侧,所述第二承重框内腔左侧的上部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与转动杆相配合使用的套筒,所述套筒的右端贯穿第二承重框并延伸至第二承重框的外部。
7.优选的,所述套筒和输出轴的表面且分别位于第一承重框和第二承重框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底板内腔的两侧之间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横杆。
8.优选的,所述横杆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皮带轮相配合使用的第二皮带轮,同侧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框和第二承重框内腔的底部以及底板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皮带相配合使用的通口。
9.优选的,所述防护壳的顶部通过开设凹槽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10.优选的,所述电机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与限位块相配合使用的限位槽。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便于散热的电机,通过在防护壳的内腔安装有排风扇,使风扇直接位于电机的内部,当风扇被带动时能够将电机内部的热量通过透风网板向外部排出,并且风扇在转动时防护壳与电机本体之间为打开状态,通过此两组结构的配合使用能够使电机在运行时表面的温度能够不受壳体的影响更好地向四周散发,同时内部热量也能够通过排风扇有效的排出,使电机的整体的散热效果达到最佳,保证电机在进行大功率运行时可以得到及时快速地散热,对内部零件进行保护,极大地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14.(2)、该便于散热的电机,通过使用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皮带以及横杆之间的联动关系,使排气扇不需要外接电源仅通过电机自身的动力就能够进行运转,通过此设置不仅节省外接电源的电量,也使得装置整体更加简洁方便移动,极大地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满足了厂家的要求。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第一承重框、第二承重框和防护壳结构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承重框和套筒结构的侧视图。
22.图中:1、底板;2、电机本体;3、防护壳;4、第一滑槽板;5、第一滑条;6、第二滑槽板;7、第二滑条;8、透风网板;9、转动杆;10、排风扇;11、输出轴;12、第一承重框;13、第二承重框;14、套筒;15、第一皮带轮;16、横杆;17、第二皮带轮;18、皮带;19、通口;20、伸缩杆;21、限位杆;22、限位块;23、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机,包括底板1和电机本体2,电机本体2为伺服电机,电机本体2的底部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于底板1的顶部,电机本体2表面的左侧套接有防护壳3,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槽板4,第一滑槽板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一滑条5,第一滑条5的顶部与防护壳3的底部固定连接,电机本体2的顶部与底部且位于防护壳3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槽板6,第二滑槽板6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二滑条7,两个第二滑条7的一侧均与防护壳3的内壁固定连接,防护壳3的左侧通过开设开口固定连接有透风网板8,透风网板8的左侧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9,转动杆9的两端为正方形,转动杆9的右端贯穿透风网板8并延伸至防护壳3的内部,转动杆9延伸至防护壳3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排风扇10,电机本体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输出轴11,底板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承重框12与第二承重框13,输出轴11的一端贯穿第一承重框12并延伸至第一承重框12的右侧,第二承重框13内腔左侧的上部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与转动杆9相配合使用的套筒14,套筒14的插口与转动杆9的形状一样,套筒14的右端贯穿第二承重框13并延伸至第二承重框13的外部,套筒14和输出轴11的表面且分别位于第一承重框12和第二承重框13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15,底板1内腔的两侧之间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横杆16,横杆16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皮带轮15相配合使用的第二皮带轮17,同侧第一皮带轮15与第二皮带轮17之间通过皮带18传动连接,第一承重框12和第二承重框13内腔的底部以及底板1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皮带18相配合使用的通口19,防护壳3的顶部通过开设凹槽固定连接有伸缩杆20,伸缩杆2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杆21,限位杆21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2,电机本体2的顶部开设有与限位块22相配合使用的限位槽23。
25.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6.使用时,当厂家需要用电机本体2进行大功率的运行时,首先将限位杆21拉起,使限位块22脱离限位槽23,然后推动防护壳3,使防护壳3在第二滑槽板6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将转动杆9插入套筒14内,随后将限位杆21放下,使限位块22卡在防护壳3与电机本体2之间进行限位,此时启动电机本体2,输出轴11带动右侧第一皮带轮15转动,左侧第一皮带轮15通过横杆16与第二皮带轮17以及皮带18的传动,从而带动套筒14旋转让排风扇10同时转动,将热量通过透风网板8排出,并且防护壳3与电机本体2打开的位置能够有效对电机本体2的表面进行散热。
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