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1571发布日期:2022-11-25 19:20阅读:41来源:国知局
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它是用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和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装置。在现实生产中,转轴与转子通常采用过盈配合,将转轴压入电机转子时经常会出现转轴轴向变形或者转轴与转子连接不牢固的现象,影响电机的动平衡以及导致转子与转轴之间出现脱离,使用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包括转子、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转子的中心孔,所述转轴包括第二杆部,所述第二杆部的近端和远端分别开设至少一圈凹部,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转子的中心孔间隙配合,冲压所述转子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与所述凹部配合,以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固定。
6.进一步的,所述转轴还包括第一杆部、第三杆部,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近端连接,所述第三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远端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部和所述第二杆部表面具有滚纹,冲压所述转子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与部分所述滚纹配合。
8.进一步的,所述滚纹为直纹。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部近端套设集电环。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杆部远端为六角形。
11.进一步的,所述转子包括第一极爪以及与所述第一极爪远端配合的第二极爪,所述第一极爪开设供所述第二杆部穿过的第一孔,所述第二极爪开设供所述第二杆部穿过的第二孔。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爪近端设置第一风扇,所述第二极爪远端设置第二风扇。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爪和所述第二极爪上设置绕组。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杆部近端设置第一衬套,所述第二杆部远端设置第二衬套。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16.(一)本实用新型在转轴第二杆部的近端和远端分别开设至少一圈凹部,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转子的中心孔间隙配合,冲压所述转子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与所述凹部配合,以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轴向的固定,转子与转轴连接牢固,不易脱离,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17.(二)进一步的,冲压所述转子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与部分所
述滚纹配合,以实现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周向的固定,保证扭矩的传递。
18.(三)进一步的,所述凹部为切削出的环槽,保证转子与转轴连接牢固的前提下,保障连接部位的强度,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19.(四)进一步的,以冲压转子替代冲压转轴,转子和转轴偏移量小,保证转子、转轴的动平衡性。
附图说明
2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中转子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中转子在a-a处的剖视图。
2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中转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中转子和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标记:
25.1、转轴;11、第一杆部;111、第一滚纹;112、集电环;12、第二杆部;121、环槽;122、第二滚纹;123、线槽;13、第三杆部;2、转子;21、第一极爪;211、第一孔;22、第二极爪;221、第二孔;23、绕组;24、第一风扇;25、第二风扇;26、第一衬套;27、第二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上述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限定术语“远端”和“近端”,以图1为例,图1中转轴1的上端为近端,图1中转轴1的下端为远端。
29.实施例一
30.请参考图4,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包括转子2、转轴1,所述转轴1穿过所述转子2的
中心孔,所述转轴1包括第二杆部12,所述第二杆部12的近端和远端分别开设至少一圈凹部,所述第二杆部12与所述转子2的中心孔间隙配合,冲压所述转子2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与所述凹部配合,以实现所述转轴1与所述转子2固定。
31.具体的,第二杆部12与转子2的中心孔具有径向间隙,所述凹部为采用螺纹刀割成的环槽121,冲压所述转子2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转子2被冲压部位变形挤入所述环槽121,实现转轴1与转子2轴向固定。
32.下面首先描述所述转轴1的具体结构如下:
33.请参考图1,进一步的,所述转轴1还包括第一杆部11、第三杆部13,所述第一杆部11与第二杆部12近端连接,所述第三杆部13与所述第二杆部12远端连接。
34.请参考图2和图3,具体的,所述第一杆部11两侧开设线槽123,用于放置所述集电环112的引线或脚头。
35.请继续参考图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部11表面具有第一滚纹111,所述第二杆部12表面具有第二滚纹122。冲压所述转子2中心孔的近端和远端,使转子2被冲压部位变形挤入部分所述滚纹。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一所述转子与转轴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滚纹111和第二滚纹122为直纹,通过直纹滚刀挤压出直纹,直纹与中心孔壁面配合能够提供更高的周向摩擦力,保证扭矩的传递。
36.请参考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部11近端套设集电环112,作为导通电流的滑动接触体,具有良好的导热及润滑性。
37.请参考图1和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杆部13远端为六角形,用于驱动与转轴1连接部件旋转。
38.请参考图1和图4,进一步的,所述转子2包括第一极爪21以及与所述第一极爪21远端匹配的第二极爪22,所述第一极爪21开设供所述第二杆部12穿过的第一孔211,所述第二极爪22开设供所述第二杆部12穿过的第二孔221。请参考图4,具体的,第一极爪21与第二极爪22结构相同,沿轴向堆成设置,第一极爪21与第二极爪22的磁极互相啮合且两者的磁极间具有间隙。
39.请参考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爪21近端设置第一风扇24,所述第二极爪22远端设置第二风扇25,所述第一风扇24和第二风扇25用于使转子2周围气体流动,进行热交换,保证转子2温度稳定均匀。
40.请继续参考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爪21和所述第二极爪22上设置绕组23。具体的,请参考图4,所述第一极爪21远端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第二极爪22近端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围绕形成中心孔,压入转轴1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形成一个整体并在其外套设绕组23用于通电产生磁场。
41.请继续参考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杆部12近端设置第一衬套26,所述第二杆部12远端设置第二衬套27。具体的,所述第一衬套26和第二衬套27与第二杆部12过盈配合,用于减少旋转时转轴1与转子2的磨损。
42.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流程如下:
43.在第二杆部12近端和远端分别用螺纹刀割出环槽121,通过冷压机和冲压模具冲压第一极爪21第一孔211的近端以及第二极爪22第二孔221的远端,使第一孔211近端变形挤入第二杆部12近端的环槽121以及部分第二滚纹122中,使第二孔221远端变形挤入第二
杆部12远端的环槽121以及部分第二滚纹122中,实现转轴1与转子2的固定。
4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