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46992阅读:来源:国知局
状变大,进而增加了有源医疗设备植入的难度。
[0041]而且,现有的非侵入式的电源补给设备在进行充电时,充满一次电的耗时较久,而 且位于体内的能量转换部件的电能转换效率也不高,而且在充电过程中由于充电时间过 长,超声波产生的内热往往会使充电部位的皮肤受损,出现红肿等现象。
[0042]另外,随着对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有的1-3型压电复合材料 技术较为成熟,而且也逐渐地被应用到各种电子设备中。1-3型压电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敏 感元件的原理是其具有的压电效应,1-3型压电复合材料是由一维的压电陶瓷柱平行地排 列于=维连通的聚合物中,且复合材料的极化方向垂直于电极面而构成的两相压电复合材 料。在利用横向压电效应的1-3型压电复合材料中,每个压电陶瓷单元的极化方向与所施 加的电场方向平行,即沿着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厚度方向;而如果是利用纵向压电效应 的情况恰好相反。在高精度领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1-3型压电复合材料,其性能也将有巨 大的差异,不同应用环境其所对1-3型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需求也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研究。
[0043]总之,基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 统,用W对植入体内的有源医疗器械设备中的电池/电源部件充电。
[0044]具体地,请参考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示意 图,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至少包括超声波发射装置10、供植入体内的 换能片20、适配电路模块30W及电池模块40,其中,所述超声波发射装置10用于作脉冲式 地输出一低强度的聚焦超声波,且所述聚焦超声波的占空比不大于10%;换能片20,用于接 收所述低强度的聚焦超声波并将其转换成具有电势差的压电信号,并予W输出;适配电路 模块30,连接于所述换能片20,用于接收所述压电信号并将其转换成适于充电的直流电信 号;电池模块40,连接所述适配电路模块30,用于接收所述直流电信号进行电池模块40充 电。
[0045]具体地,在上述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中,所输出的超声波信号是呈脉冲式 地输出的,该是因为超声波信号在人体内进行传输时会产生一定的热效应,如果是输出的 超声波信号是连续形的,那么会在体内快速地形成积热,从而造成热损伤;与之相对地,该 脉冲式的超声波的占空比应当设置为10%w下,类似地,当占空比为10%W下时,超声波 信号进入体内时,仍然是机械效应占优,从而所引起的热效应低,保证了超声波W机械能的 方式在体内高效的传输并将振动能量高效的输送到接收端的换能片20上。从而保证了超 声波在体内传输过程中热损耗小,超声波在传输过程中不产生热损伤,不会对人体的皮肤 造成难W恢复的损伤,确保了充电时的安全性。另外,所述超声波信号为低强度的(应当理 解,超声波有低强度和高强度之分,此种分法是一种行业技术分类),该是因为高强度的超 声波会损伤体内组织。
[0046]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现有的非侵入式充电设备在进行充电时容易造成内热,从 而损伤皮肤组织。而造成体内热积累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超声波的强度(国家有相关标 准,强度与产生热能成正比,强度高,容易造成热损伤;强度低,更为安全,本发明采用低强 度超声,也是基于此考虑);第二,超声波持续时间,超声波福射时间越长,热能积累就越 多;第=,生物组织的超声吸收系数(该与频率相关,频率越高,吸收系数越大,越容易造成 热损伤)等。
[0047] 再具体地来说,所输出的超声波信号是W聚焦的方式予W输出的,该与设置于体 内的换能片20有关,一般地,供植入体内的换能片20的尺寸十分的小,为了使超声波信号 能够快速地被吸收,那么采用聚焦超声波是一种优选的方案。而且聚焦是通过发射端实现 的,比如可W采用机械式或相控式聚焦换能器作为超声波发射装置10,并通过所述机械式 或相控式聚焦换能器来实现超声波的聚焦。另外,聚焦的焦点大小和焦距为发射换能器决 定的,并可通过机械式或相控式聚焦换能器根据已知参数来进行设置获得。采用聚焦超声 波可W使所发射的聚焦超声波的焦点落在换能片20上,从而达到俱佳的转换率,若所述换 能片20不是落在聚焦超声波的焦点上,那么其声压将会非常低,产生电流也非常小,无法 达到充电的要求。
[0048] 通过上述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通过低强度的聚焦超声波来输出超声波信 号,并经过换能片20的接收后直接转换成压电信号,该里所得到的压电信号是具有一定压 差的交流电信号,然后利用适配电路模块30将该交流压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信号,最后用 来为电池模块40充电。整个充电过程快速、直接,而且用于植入体内的换能片20和适配模 块体积结构都较小,可W十分方便地连同有源医疗设备一起植入体内。
[0049]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施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能片20可优选地采 用圆柱形结构的1-3型压电复合材料,且换能片20的直径为2-5个所接收超声波的波长长 度。
[0化0] 详细地,见图2,示出了一种采用1-3型压电复合材料制得的为圆柱形结构的换能 片20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3型压电复合材料换能片20,由压电陶瓷方柱22、聚合物23 及上下电极(21a、2化)组成,其中,压电陶瓷方柱22排列在聚合物23中,压电陶瓷方柱22 的高度和方形边长之比大于3,且压电陶瓷方柱22 (即陶瓷组分)占总整个换能片20体积 的40%-80%之间,之所W该样设置的原因在于,如果采用高度和方形边长之比大于3的结 构,可使压电陶瓷方柱构成的换能片20激发单纯的厚度振动,抑制了横向振动,能够高效 的吸收超声纵波,将超声波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如果是方柱尺寸高度和方形边长之比小 于3,此换能片20在接收超声纵波的时,除了激发厚度振动外,还会激发较强横向振动,损 失了一部分能量,大大降低了超声波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应当说明的是,1-3型压电复合材 料是指具有上述结构的一类压电材料,其中,压电陶瓷方柱22可W选用各种具体的压电材 料,例如PZT-5压电材料。
[0化1] 更加详细地来说,优选地将压电陶瓷方柱22(陶瓷组分)设置为占总体积的 40% -80%之间,该是基于W下考虑,若陶瓷组分占总体积的80%W上,方柱之间的间隔会 很小,在制作的时候不易加工;若陶瓷组分占总体积的40%W下,由于1-3型压电复合材料 换能片20中的压电陶瓷方柱是将超声波转换成电能的功能部分,压电陶瓷方柱占的体积 过小,会降低换能片20对超声波的吸收和转化。
[0化2] 另外,在对于1-3型压电复合材料换能片20的压电陶瓷材料(即压电陶瓷方柱 22)选择上,经过实验分析,1-3型压电复合材料换能片20上的输出功率可W用W下公式 (1)来进行计算。
[005引
【主权项】
1. 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供置于体外的超声波发射装置,用于作脉冲式地输出低强度的聚焦超声波,且所述聚 焦超声波的占空比不大于10% ; 供植入体内的圆柱形换能片,用于接收所述聚焦超声波并将其转换成具有电势差的压 电信号,并予以输出; 供植入体内的并连接于所述换能片的适配电路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压电信号并将其转 换成适于充电的直流电信号,并予以输出; 供植入体内的并连接于所述适配电路模块的电池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直流电信号以进 行电池模块充电。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换能 片为1-3型压电复合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为1-3型压电复合 材料换的所述圆柱形换能片由压电陶瓷方柱、聚合物及上下电极组成,所述压电陶瓷方柱 和聚合物设置于所述上下电极之间,所述压电陶瓷方柱排列在聚合物中,且所述压电陶瓷 方柱占整个所述圆柱形换能片体积的40% -80%,所述压电陶瓷方柱的高度与方形边长之 比至少大于3。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方 柱为PZT-5或PMN-PT压电材料制成。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电路模 块和电池模块为纯电阻特性,且所述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射超声波的频率介于所述圆柱形换 能片的正谐振频率和反谐振频率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电路模 块和电池模块的阻抗等于所述圆柱形换能片在正谐振点上的阻抗,且所述超声波发射装置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为所述圆柱形换能片的正谐振频率。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换能 片的直径为2-5个所述聚焦超声波的波长。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发射 装置为机械式聚焦换能器或相控式聚焦换能器。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电路模 块为AC/DC标准电路。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为 适于充电的锂电池。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无线充电系统,至少包括外部超声波发射装置、植入体内的超声波接收换能片、适配电路模块及可充电电池模块,其中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射脉冲式聚焦超声波,并通过换能片将超声波转换成电能,之后再通过适配电路模块将电能进行整流后充到可充电电池中。本发明采用超声波作为能量的载体,能够以无创的方式穿透人体,对体内的植入式医疗器械进行充电,避免了电池电能消耗后通过再次手术更换电池或系统的过程,减轻了患者的再次手术的风险和痛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本发明的充电效率更高。
【IPC分类】H02J17-00
【公开号】CN104767291
【申请号】CN201510166355
【发明人】杨增涛, 王 华
【申请人】重庆医科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