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线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1088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护线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形成于面板的贯通孔中安装的护线套。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保护穿过形成于面板的贯通孔的电线以及防止水等从该贯通孔浸入,有时在电线的周围以嵌合于贯通孔的方式外装有护线套。此时,在贯通孔的内周缘部实施翻边加工,安装于该翻边加工部分的护线套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
[0003]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护线套在翻边部位于固定部件和密封部件之间的状态下,使设置于固定部件的第二按压部与翻边部的基端部卡定,并且通过紧固部件来紧固位于翻边部的外侧的密封部件。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89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但是,根据护线套的不同,也存在不具备内侧的固定部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利用紧固部件进行紧固之前密封部件相对于翻边部错位的可能性,进而存在密封部件从翻边部脱落的可能性。
[000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利用紧固部件进行紧固之前的状态下抑制护线套相对于翻边部错位的技术。
[000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式涉及的护线套,安装在对形成于面板的贯通孔的内周缘部实施了翻边加工的翻边加工部分,所述护线套包括:小径筒部,形成为能够供电线插通的筒状,以其内周面部分地紧贴于电线的外周面的状态固定于电线;大径筒部,以嵌合于所述面板的所述翻边加工部分的外周侧的方式形成为筒状;连接部,连接所述小径筒部和所述大径筒部;以及肋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内周面突出,覆盖所述面板的所述翻边加工部分的内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
[0010]第二方式涉及的护线套为,在第一方式所述的护线套中,还具备突部,该突起部从所述肋部的朝向外侧的面突出,以抵接于所述面板的所述翻边加工部分。
[0011]第三方式涉及的护线套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护线套中,所述肋部以在周向上环绕一周的方式形成。
[0012]根据第一?第三方式涉及的护线套,具备从连接部的内周面突出并覆盖面板的翻边加工部分的内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肋部,因此在将护线套安装于翻边加工部分之后且将固定用部件安装于大径筒部的外周侧之前的临时固定状态下,能够抑制护线套相对于翻边加工部分的错位。
[0013]尤其是,根据第二方式涉及的护线套,还具备从肋部的朝向外侧的面突出以抵接到面板的翻边加工部分的突部,因此护线套相对于翻边加工部分更加不易错位。
[0014]尤其是,根据第三方式涉及的护线套,肋部以在周向上环绕一周的方式形成,因此空气被密闭在由翻边加工部分、大径筒部、连接部和肋部围绕的空间中。由此,当要将护线套从翻边加工部分拔出时,密闭的空间扩展,其中的气压变低,从而使压力向与拔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因此护线套不易被拔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的立体图。
[0016]图2是表示安装有电线的护线套的立体图。
[0017]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5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护线套的安装结构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方式>
[0021]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10。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安装有电线60的护线套10的立体图。另外,图1是从大径筒部20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从小径筒部12侧观察的立体图。图3及图4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10安装到车体的面板50等的安装结构的图,分别是分解立体图及剖视图。
[0022]实施方式涉及的护线套10安装于翻边加工部分54,该翻边加工部分是对在车身的面板50上形成的电线插通用的贯通孔52的内周缘部实施了翻边加工的部分。护线套10是以防止水等通过贯通孔52而浸入以及保护电线60等的目的而安装的。
[0023]在此,为了便于说明,首先对贯通孔52和电线60进行说明。
[0024]作为对象的贯通孔52形成于汽车的车身中的金属面板等面板50上。在此,贯通孔52是在面板50上形成孔之后,具有通过翻边加工将所述孔的开口缘部立起而形成的翻边加工部分54 (筒状的立起壁部)的孔部。更具体地说,翻边加工部分54形成为沿着与面板50大致正交的方向朝向该面板50的一侧突出的筒状。不过,贯通孔52也可以在形成于面板50的开口缘部焊接筒状的立起壁部而构成。另外,在此,贯通孔52形成为大致圆形。即,翻边加工部分54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
[0025]电线60插通于该贯通孔52。并且,为了在隔着面板50的翻边加工部分54的前端侧空间和基端侧的空间之间实现防水,利用护线套10堵塞贯通孔52和电线60的间隙。
[0026]至少含有一根电线60即可。电线60的中间部分固定于护线套10的小径筒部12。电线60构成为通过在芯线的外周挤压覆盖树脂等而形成有被覆部。在此,以多个电线60捆束而成的电线束的例子进行说明。另行,也可以是光纤等沿着电线60配置在电线束中。电线60作为在配置于车辆等的配置对象部位的状态下将搭载于车辆等的各种电气设备相互电连接的配线来使用。另外,图2?图4中描绘出电线束的大致形状。
[0027]护线套10是为了紧贴于对象而由橡胶或弹性体等比较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的部件。护线套10具备小径筒部12、大径筒部20、连接部16和肋部40。在此,护线套10为一体成型。从护线套10的一侧端部朝向另一侧端部,按照小径筒部12、连接部16、大径筒部20的顺序相连。肋部40突出设置于连接部16。
[0028]小径筒部12形成为能够供电线60插通的筒状。小径筒部12的内周面以部分地紧贴于电线60的外周面的状态固定于电线60。具体地说,小径筒部12的内径设定成与所插通的电线60(电线束)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电线60的外径小(在此为稍小)。为了固定小径筒部12和电线60,在使小径筒部12的扩径的状态下,使电线60从小径筒部12的一侧端部朝向另一侧端部穿通。接着,解除小径筒部12的扩径状态,将带卷绕到小径筒部12的外周面和从小径筒部12的端部向外延伸的电线60的外周面等即可。
[0029]另外,在此,在小径筒部12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在此为5个)第一环状突部14。更具体地说,第一环状突部14形成为从小径筒部12的内周面突出。第一环状突部14以在小径筒部12的内周面的周向上环绕一周的方式形成。在第一环状突部14在以被压缩的方式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紧贴电线60,从而能够抑制水等通过小径筒部12的内部而浸入。
[0030]但是,并不是必须形成第一环状突部14,也可以不形成第一环状突部14。在小径筒部12上形成有第一环状突部14的情况下,可以至少将形成有第一环状突部14的部分的小径筒部12的内径设定成小于所插通的电线60(电线60束)的外径。
[0031]另外,在此,沿着电线60的长度方向,小径筒部12的面板50侧的端部(与连接部16相连的端部)位于大径筒部20的两侧端部之间。由此,连接小径筒部12和连接部16的部分位于翻边加工部分54的内部,由此能够提高贯通孔52中的从翻边加工部分54的前端向外部延伸的部分的电线60在延伸方向上的自由度。
[0032]但是,沿着电线60的长度方向使小径筒部12的面板50侧的端部位于大径筒部20的两侧端部之间这一点并不是必须的,适当设定小径筒部12的面板50侧的端部的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考虑沿着电线60的长度方向,使小径筒部12的面板50侧的端部位于比大径筒部20的端部靠外侧的位置。
[0033]连接部16是连接小径筒部12和大径筒部20的部分。在此,如上所述,沿着电线60的长度方向的小径筒部12的端部位于大径筒部20的两侧端部之间,因此连接部16形成为从小径筒部12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逐渐地扩径。即,在此,连接部16形成为从大径筒部20的内部连接到大径筒部20的端部。
[0034]另外,在此,在连接部16中的与大径筒部20相连的一侧的端部还连接有卡定部24。卡定部24形成为从连接部16的端部朝向大径筒部20的外周侧进一步突出。在后述的紧固部件70安装于大径筒部20时以及安装之后,卡定部24成为对紧固部件70相对于大径筒部20错位以及由此使紧固部件70从大径筒部20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的部分。
[0035]大径筒部20形成为其内周面沿着翻边加工部分54的外周面的筒状,以嵌合到面板50的翻边加工部分54的外周侧。在此,由于翻边加工部分54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大径筒部20也形成为圆筒状。在大径筒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