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负荷调整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64257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低压负荷调整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低压负荷调整控制器,属于电力监控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家电网的发展,低压配电台区的负荷不平衡调整提到日程上来,三相负荷不平衡,使得单相负荷负载过大,造成供电电压降低,损坏用电设备,负荷过大易造成线路火灾,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损失。传统的低压负荷调整装置,一般锁扣技术进行负荷的切换,但是锁扣技术往往不够可靠,容易出现切换失效的情况,因而容易造成三相火线短路且切换时间长,造成用户瞬间停电。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与输电线路连接,在输电线路负荷失衡时实现了输电线路之间可靠切换的低压负荷调整控制器。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低压负荷调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以及固定在外壳内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与上级监控单元进行通讯,同时与供电线路相连接实现对供电线路的切换。
[0005]优选的,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按键模块、中央处理模块、信号测量模块、控制检测模块、通讯模块以及指示灯模块,按键模块与中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信号测量模块与中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中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检测模块相连,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指示灯模块相连,中央处理模块同时与通讯模块互连;所述的中央处理模块采用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单片机U5。
[0006]优选的,所述的与中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的信号测量模块包括分别对供电线路电压、电流以及零序信号进行检测的电压信号检测电路、电流信号检测电路以及零序信号检测电路。
[0007]优选的,所述的零序信号检测电路包括集成芯片U10,接线端子J5的I脚与2脚之间同时并联电容C20、二极管D14~D15以及电阻R59,接线端子J5的I脚同时并联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69的另一端同时并联集成芯片UlO的4脚、电容C15以及电阻R60的一端;接线端子J5的2脚同时并联电阻R70的一端,R70的另一端连接集成芯片UlO的3脚,集成芯片UlO的2脚接地,2脚与I脚之间并联有电阻R75,集成芯片UlO的I脚同时并联上述的电容C15以及电阻R60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76的一端,电阻R76的另一端连接上述单片机U5的18脚,集成芯片UlO的型号为AD8628。
[0008]优选的,所述的电流信号检测电路包括集成芯片Ull以及电流互感器CTl,接线端子J4的I脚、2脚之间并联电容C19之后接入电流互感器CTl的一次侧;集成芯片Ull的I脚串联电阻R47后同时并联集成芯片Ull的2脚以及电阻R71的一端,电阻R71的另一端并联至电流互感器CTl 二次侧的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T4、电阻R72以及电容C22~23的一端,电容C22~C23的另一端接地;集成芯片Ull的3脚串联电阻R73之后同时并联电阻R72、瞬态抑制二极管T4的另一端以及电感LI的一端,电感LI的另一端并联至电流互感器CTl二次侧的另一端,电流互感器CTl的二次侧之间并联有电容C21,集成芯片Ull的5脚、6脚分别通过电阻R83~R84分别连接至瞬态抑制二极管T4的两端,集成芯片Ull的6脚同时并联电阻R86之后并联至集成芯片Ull的7脚,集成芯片Ull的8脚连接单片机U5的17脚;集成芯片Ull的型号为MCP607,电流互感器CTl的型号为TYCT31CDM。
[0009]优选的,所述的电压信号检测电路包括集成芯片U15以及变压器PTl,接线端子J4的I脚、2脚之间并联压敏电阻RV7之后接入变压器PTl的一次侧;集成芯片U15的I脚串联电阻R77后同时并联集成芯片Ull的2脚以及电阻R87的一端,电阻R87的另一端并联至变压器PTl 二次侧的一端、瞬态抑制二极管T5、电阻R32以及电容C41~42的一端,电容C41-C42的另一端接地,集成芯片U15的3脚串联电阻R33之后同时并联电阻R32、瞬态抑制二极管T5的另一端以及电感L4的一端,电感L4的另一端并联至变压器PTl 二次侧的另一端,变压器PTl的二次侧之间并联有电容C40,集成芯片U15的5脚、6脚分别通过电阻R78-R79分别连接接地端以及3.3V直流电源,集成芯片U15的6脚、7脚串联电容C43接地,集成芯片U15的6脚、7脚同时连接瞬态抑制二极管T5的一端;集成芯片Ull的8脚连接3.3V直流电源,同时并联电容ClO后接地。
[0010]优选的,所述的与中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的控制检测模块包括A、B、C三相供电线路之间进行切换的A相线路控制切换电路、B相线路控制切换电路以及C相线路控制切换电路。
[0011 ] 优选的,所述的A相线路控制切换电路包括型号分别为M0C3083、TLP521-1、TLP184的光耦U1、U4、U6以及磁保持继电器Kl,3.3V直流电源串联电阻Rl连接光耦Ul的I脚,光耦Ul的2脚连接单片机U5的51脚,光耦Ul的6脚串联电阻R21之后同时并联可控硅Tl、压敏电阻RV1、电阻R27以及电阻R66的一端、磁保持继电器Kl常开触点的一端,光耦Ul的4脚同时并联可控硅Tl的控制端以及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同时并联可控硅Tl、压敏电阻RV1、磁保持继电器Kl常开触点的另一端、电容Cl的一端、二极管D2的阳极以及光耦U6的3脚,电容Cl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7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66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6的I脚,光耦U6的6脚串联电阻R15连接3.3V直流电源,光耦U6的6脚同时连接单片机U5的31脚,二极管D2的阴极串联电阻R35后同时并联电容C4的正极、电阻R30~R31的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同时并联二极管Dl的阴极以及光耦U4的I脚,光耦U4的2脚同时并联二极管Dl的阳极、电阻R30、电容C4的另一端以及接线端子J3的4脚,继电器Kl的线圈由三极管Q1~Q4、Q13~ Q14组成的H桥电路进行驱动,其中,三极管Ql的基极串联电阻R5连接至单片机U5的52脚,三极管Q4的基极串联电阻R8连接至单片机U5的53脚。
[0012]优选的,所述的B相线路控制切换电路包括型号分别为M0C3083、TLP184的光耦U2、U7以及磁保持继电器K2,3.3V直流电源串联电阻R2连接光耦U2的I脚,光耦U2的2脚连接单片机U5的55脚,光耦U2的6脚串联电阻R23之后同时并联可控硅T2、压敏电阻RV2、电阻R28以及电阻R67的一端、磁保持继电器K2常开触点的一端,光耦U2的4脚同时并联可控硅T2的控制端以及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4的另一端同时并联可控硅T2、压敏电阻RV2、磁保持继电器K2常开触点的另一端、电容C2的一端以及光耦U7的3脚,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67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7的I脚,光耦U7的6脚串联电阻R16连接3.3V直流电源,光耦U7的6脚同时连接单片机U5的32脚,继电器K2的线圈由三极管Q5~Q8、Q15~ Q 16组成的H桥电路进行驱动,其中,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电阻R9连接至单片机U5的56脚,三极管Q8的基极串联电阻R14连接至单片机U5的57脚。
[0013]优选的,所述的C相线路控制切换电路包括型号分别为M0C3083、TLP184的光耦U3、U8以及磁保持继电器K3,3.3V直流电源串联电阻R3连接光耦U3的I脚,光耦U3的2脚连接单片机U5的58脚,光耦U3的6脚串联电阻R25之后同时并联可控硅T3、压敏电阻RV3、电阻R29以及电阻R68的一端、磁保持继电器K3常开触点的一端,光耦U3的4脚同时并联可控硅T3的控制端以及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同时并联可控硅T3、压敏电阻RV3、磁保持继电器K3常开触点的另一端、电容C3的一端以及光耦U8的3脚,电容C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29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68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8的I脚,光耦U8的6脚串联电阻Rl7连接3.3V直流电源,光耦U8的6脚同时连接单片机U5的35脚,继电器K3的线圈由三极管Q9~Q12、Q17~Q18组成的H桥电路进行驱动,其中,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电阻R9连接至单片机U5的59脚,三极管Q8的基极串联电阻R14连接至单片机U5的60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实用新型的低压负荷调整控制器与输电线路连接,同时可将数据进行上传,在输电线路负荷失衡时实现了输电线路之间的可靠切换。
[0016]2、通过设置电压信号检测电路、电流信号检测电路以及零序信号检测电路,对共电路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