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厂除尘系统的配电柜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867954阅读:来源:国知局
板上开设吊孔9141及安装孔9142即可。当然,所述“L”型板914也可通过铸造方式制成,在此不再赘述。
[0065]本实用新型中,作为安装结构的配电柜吊耳914可通过不同的装配角度与立式配电柜或挂式配电柜配合,从而满足这两种配电柜的安装要求:
[0066]参见图19,为本实用新型立式配电柜的示意图。该立式配电柜装配时,将“L”型板914的其中一个侧板固定在柜体S上,另一个侧板向柜体外侧伸出,以便与墙壁或、车厢或其它构建物侧壁固定。所述“L”型板914的安装高度与柜体S的上、下沿平齐,当然也可采用其它安装高度。
[0067]参见图20,为本实用新型挂式配电柜的示意图。该挂式配电柜装配时,将“L”型板的两个侧板固定在柜体S的角上,并使“L”型板914上的吊孔9141露出柜体S即可。完毕后,即可将配电柜吊挂在墙壁、车厢或其它构建物侧壁上。这样,只要改变安装角度就可与立式配电柜或挂式配电柜配合,从而满足这两种形式配电柜的安装要求,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安全可靠、通用性好等优点。
[0068]参见图21,本实用新型供电装置方框图。该供电设装置10包括光伏供电模块101、市电供电模块102、供电转换模块103,光伏供电模块101和市电供电模块102分别接至供电转换模块103输入端,供电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端接至配电柜9:光伏供电模块101可输出314V交流电,它与市电供电模块102 —起连接到供电转换模块103以便选择不同的供电方式,供电转换模块103转换后的电力经配电柜9输出至控制模块,以便来驱动电机8。
[0069]参见图22,示出本实用新型光伏供电模块的原理框图。该光伏供电模块101包括光伏电池1011、光伏控制器1012、蓄电池1013、逆变电路1014,光伏电池1011优选为薄膜光伏电池,光伏控制器1012具有充电电路10121、放电电路10123和控制电路10122,充电电路10121接于光伏电池1011与蓄电池1013之间,放电电路10123接于蓄电池1013与逆变电路1014之间,控制电路10122分别连接充电电路10121、放电电路10123及蓄电池1013,逆变电路1014接至供电转换模块103。
[0070]在图22中,薄膜光伏电池1011本光伏供电模块101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力转换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电机8工作。光伏控制器1012的作用是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对蓄电池起到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的作用。蓄电池1013的作用是在有光照时将光伏电池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
[0071]参见图23,示出本实用新型薄膜光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薄膜光伏电池1011包括第一导电玻璃基底10111、沉积吸收层10112、缓冲层10113、导电银胶10114和第二导电玻璃基底10115,其中:第一导电玻璃基底10111、沉积吸收层10112、缓冲层10113、导电银胶10114和第二导电玻璃基底10115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导电玻璃基底10111和第二导电玻璃基底10115上引出电极(图未示出),一般是第一导电玻璃基底10111上面引出正电极,第二导电玻璃基底10115上面引出负电极。
[0072]图23中,上述各层的规格可为:第一导电玻璃基底10111、第二导电玻璃基底10115的长度为40mm,宽度为15mm,厚度为3mm ;沉积吸收层10112为半导体纳米材料制成,长度为30mm,宽度为15mm,厚度为2X10_3mm;缓冲层10113为In2S3材料制成,长度为25臟,宽度为15mm,厚度为4X10_3mm;导电银胶10114的长度为20臟,宽度为15mm,厚度为2X10_3mm。如此设置,材料消耗少,制造能耗低,且在提高电池的电压等性能方面具有优异效果。
[0073]参见图24,示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的电路原理框图。该光伏控制器1012包括充电电路10121、放电电路10123、控制电路10122及防雷电路10124,充电电路10121、放电电路10123和蓄电池1013并联,防雷电路10124和蓄电池1013串联。由于增加了防雷电路10124,流过蓄电池1013的雷击电流大为减小。
[0074]本实施例中的防雷电路10124具体为防雷电感,添加该防雷电感后流过蓄电池1013的雷击电流大为减小;同时,该防雷电感的感抗远大于蓄电池内阻,由此在蓄电池1013两端所分残压也大为减小,这样也增强了系统的防雷能力。此外,也可于充电电路10121、放电电路10123分别串联防雷电感,以进一步改善防雷能力。
[0075]参见图25,示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的电路原理框图。该蓄电池1013包括蓄电池本体10131、电池管理模块10132、数据总线10133、辅助供电总线10135以及辅助充电控制线10134,其中蓄电池本体1013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池管理模块10132相连接。进一步说明如下。
[0076]图25中,该电池管理模块10132包括与蓄电池本体1013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检测控制单元101321以及与蓄电池本体10131的正极和负极分别相连接的辅助充电单元101322,检测控制单元201与辅助充电单元101322相连接;数据总线10133与检测控制单元101321相连接;辅助供电总线10135与辅助充电单元101322相连接;辅助充电控制线10134与检测控制单元101321的输出端相连接;检测控制单元101321,用于实时检测蓄电池本体10131的运行状态,当蓄电池本体10131的实时电压小于阈值电压时,由辅助充电单元101322通过辅助供电总线10135对蓄电池本体10131进行充电。
[0077]本实施例中,检测控制单元101321可以检测蓄电池本体10131的状态,并在辅助充电单元101322的协调作用下对该蓄电池本体10131进行充放电操作,从而使得蓄电池整体都保持在理想的电压平衡状态。这样既可以使蓄电池保持活性,又可以达到电压平衡的状态,不至于出现过充或欠充的状态,由此提高了蓄电池的寿命。
[0078]参见图2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电路的电路原理图。该逆变电路1014包括功率管驱动芯片,该功率管驱动芯片接至微处理器电路(MCU/DSP),以便根据微处理器电路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驱动对应的功率管交替导通和关断。具体的,所述的逆变电路1014包括六个功率管Ql?Q6,这六个功率管分成三组,每组功率管控至一相交流输出。
[0079]各个功率管的具体连接方式是:功率管Q1、Q2、Q3的源极共同接直流电源的一端,功率管Q4、Q5、Q6的漏极共同接直流电源的另一端,功率管Ql的漏极和功率管Q4的源极的连接供电转换模块103的U相端子,功率管Q2的漏极和功率管Q5的源极的连接供电转换模块103的V相端子,功率管Q3的漏极和功率管Q6的源极连接供电转换模块103的W相端子;功率管Ql、Q2、Q3、Q4、Q5、Q6的栅极分别接功率管驱动芯片的一个输出端,该功率管驱动芯片的各个输入端分别受微处理器电路的输出脉冲宽度调节信号PWM1、PWM2、PWM3、PWM4、PWM5、PWM6中的一路控制。该六个功率管Ql?Q6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对应接入二极管Dl?D6。
[0080]开机时,微处理器根据设定的电机转速产生相应的6路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即驱动信号PWMl?PWM6 ;通过功率管驱动芯片驱动逆变器逆变电路1014的6个功率管(MOSFET或IGBT)Q1?Q6 ;这些功率管的交替导通和关断,产生三相调制波形,输出电压可调、频率可变的三相交流电,输入至供电转换模块103。
[0081]3、电控系统
[0082]参见图27,为本实用新型电控系统的方框图。控制模块100的输入端接配电柜9,输出端接电机8,该控制模块100在配电柜9输出电流时,可驱动作为交流负载的电机8运转;该控制模块100的两端分别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