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型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11054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型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型滤波器。
背景技术
作为层叠型滤波器公知有,包括由多个电介质层构成的层叠体, 设置于该层叠体的外表面的输入电极、输出电极及接地电极,连接在 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之间的电阻体,相分离的一方的一部分与输入电 极连接并且另一方的一部分与输出电极连接的第1导体电极,与接地 电极连接的第2导体电极,其中,在第1以及第2导体电极间生成静电容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0-58382号公报)。在特开2000-58382 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型滤波器中,所谓CR滤波器,通过改变用于形成 电阻体的电阻浆料中的电介质粉末的配比,来调整电阻体的电阻值。发明内容然而,如特开2000-58382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型电容器,由于具 有电阻体,并且,通过改变电阻浆料的电介质粉末的配比对该电阻体 的电阻值进行调整,因此难以对CR滤波器中的电阻成份的电阻值高精 度地进行管理。在特开2000-58382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型滤波器中, 难以将上述电阻成份的电阻值设定很大。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了一种层叠型滤波器,能够对电阻成份的 电阻值高精度地进行管理。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包括电容器素体,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 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信号用端子电极,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 的至少1个接地用端子电极,和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1 个连接导体;电容器素体具有层叠的多层绝缘体层,夹着多层绝缘 体层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并相对地配置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接 地用内部电极,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并与第1信 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的任何一者内部电极相对地配置的
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第l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l个连接导体连 接,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2个信号用端子电极和至少1个连 接导体连接,接地用内部电极,与至少l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在本发明的层叠型滤波器中,信号用内部电极具有与信号用端子 电极连接的第2信号电极,和通过连接导体间接地与信号用端子电极 连接的第l信号电极。而且,在全部的信号用内部电极与信号用端子电极连接的情况下, 由各信号用内部电极所形成的电阻成份分别相对信号用端子电极并联 连接。因此,由信号用内部电极形成的电阻成份的合成电阻值变小。 在为了将层叠型滤波器的静电容量设定很大而增加绝缘体层以及内部 电极的层叠数时,上述合成电阻值将进一步变小。本发明人对能够精确管理电阻成份的电阻值的层叠型滤波器进行 深入研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如果用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外表面上 的连接导体连接信号用内部电极且改变与信号用端子电极连接的信号 用内部电极的数量,则能够将由信号用内部电极形成的电阻成份的合 成电阻值设定为规定的值。另外,本发明人发现,如果用配置在电容 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连接导体连接信号用内部电极并改变与信号用端 子电极连接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位置,则能够将由信号用内部电极形 成的电阻成份的合成电阻值设定为规定的值。特别是,如果使与信号 用端子电极连接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数量少于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总 数,即如果具有通过连接导体与信号用端子电极间接连接的信号用内 部电极,则可以将上述合成电阻值向增大的方向调整。由上可见,本发明能够精确管理电阻成份的电阻值。特别是本发明能够在将静电容量设定得很大的同时,将CR滤波器中的电阻成份的电阻值设定得很大。这种情况下,优选电容器素体呈长方体状,并具有相向的长方形的第1以及第2主面,连接第1以及第2主面间且在第1以及第2 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并相向的第1以及第2侧面,和连接第1以及 第2主面间且在第1以及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并相向的第1以 及第2端面,信号用端子电极分别配置在第1以及第2端面上,接地 用端子电极分别配置在第1以及第2侧面上,连接导体分别配置在第1
以及第2侧面上,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包括以第1以及第2主面的 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主电极部分,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第1以 及第2侧面延伸并且分别与连接导体连接的引出部分,第2信号用内 部电极包括以第1以及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主电极部 分,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第1以及第2端面延伸并且分别与信号用端子电极连接的引出部分,和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第1以及第2侧面延伸并且分别与连接导体连接的引出部分,接地用内部电极包括: 以第1以及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主电极部分,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第1以及第2侧面延伸并且分别与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的引出部分。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精确管理电阻成份的电阻值的层叠型滤 波器。本发明将能够通过仅以例子给出的下文的详细描述和相关图片得 到充分的理解,但并不能局限本发明。本发明的长远应用将因为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明显。然而,必须 要明确的是,在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时候,详细的描述和特 例仅仅只是被作为例子给出,这是因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说 明书得知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化和 修改。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所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所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所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而且, 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 重复的说明。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Fl的构成进行说 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立体图。图2是包含在本实 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中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层叠型滤波器F1,包括电容器素体CE1,信号用 端子电极l、 2,接地用端子电极3、 4,连接导体7 10。信号用端子电 极l、 2,接地用端子电极3、 4,以及连接导体7 10配置在电容器素 体CE1的外表面。层叠型滤波器F1可以用作,例如,用于防止通过信 号等配线的噪声泄漏和侵入的噪声滤波器。如图1所示,电容器素体CE1呈长方体,具有,第1以及第2主 面CEle、 CElf,第1以及第2端面CEla、 CElb,第1以及第2侧面 CElc、 CEld。第l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呈长方型并相向。第l 以及第2端面CEla、 CElb,沿着第1以及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延伸以 连接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之间,并相向。第1以及第2侧面 CElc、 CEld,沿着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的短边方向延伸以 连接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之间,并相向。信号用端子电极1,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端面CEla。跨 越第1和第2主面CEle、 CElf而形成信号用端子电极1,且覆盖第l 端面CEla的一部分。信号用端子电极导体2,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 的第2端面CElb。跨越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而形成信号用 端子电极导体2,且覆盖第2端面CElb的一部分。信号用端子电极l 和信号用端子电极2,在第1端面CEla和第2端面CElb相对的方向 上相对。接地用端子电极3,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侧面CElc。跨 越第1和第2主面CEle、 CElf而形成接地用端子电极3,且覆盖第1 侧面CElc的一部分。接地用端子电极4,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第 2侧面CEld。跨越第1和第2主面CEle、 CElf而形成接地用端子电
极4,且覆盖第2侧面CEld的一部分。连接导体7、 8,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侧面CElc。跨越 第1和第2主面CEle、 CElf而形成连接导体7、 8,且覆盖第1侧面 CElc的一部分。连接导体9、 10,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第2侧面 CEld。跨越第1和第2主面CEle、 CElf而形成连接导体9、 10,且覆 盖第2侧面CEld的一部分。接地用端子电极3、以及连接导体7、 8,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 I侧面CElc上,在从第1端面CEla向第2端面CElb的方向上,按 照连接导体7、接地用端子电极3、连接导体8的顺序配置。接地用端 子电极4、以及连接导体9、 10,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2侧面CEld, 在从第l端面CEla向第2端面CElb的方向上,按照连接导体9、接 地用端子电极4、连接导体10的顺序配置。接地用端子电极3和接地 用端子电极4,在第1侧面CElc和第2侧面CEld相对的方向上相对。 连接导体7和连接导体9,在第1侧面CElc和第2侧面CEld相对的 方向上相对。连接导体8和连接导体10,在第1侧面CElc和第2侧 面CEld相对的方向上相对。信号用端子电极1、 2,接地用端子电极3、 4,以及连接导体7 10, 通过例如在电容器素体CE1的外表面涂敷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以及玻 璃粉的导电性浆料,然后烧结而形成。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烧结后的 端子电极和连接导体的表面上形成镀层。这些信号用端子电极1、 2, 接地用端子电极3、 4,以及连接导体7 10,在电容器素体CE1的表面上相互电绝缘。如图2所示,电容器素体CE1具有,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 层)绝缘体层11~19和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层)内部电极层21~24、 41~44。各绝缘层11 19,在平行于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的 方向上延伸,在第l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相对的方向上层叠。各 绝缘层11 19,例如由含有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而且, 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F1中,使绝缘体层11 19-一体化至无法区别相互之间的边界的程度。多个内部电极21 24, 41 44包括,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层) 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以及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层)接地用内 部电极41 44。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含有第l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 和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各内部电极21 24、 41 44,例如,由导电 性浆料的烧结体构成。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1 44,在其各个之 间夹着1个绝缘体层13 18并相对地配置。即,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 22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1夹着绝缘体层13并相对。第1信号用内部电 极22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2夹着绝缘体层14并相对。第1信号用内部 电极23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2夹着绝缘体层15并相对。第1信号用内 部电极23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3夹着绝缘体层16并相对。第1信号用 内部电极24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3夹着绝缘体层17并相对。第1信号 用内部电极24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4夹着绝缘体层18并相对。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1,夹着1个绝缘体层 12并相对地配置。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包括,主电极部分22a 24a,引出部分 22b 24b、 22c 24c、 22d 24d、 22e 24e。主电极部分22a 24a呈以第1 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主电极部分 22a 24a和引出部分22b 24b、 22c 24c、 22d 24d、 22e 24e —体地形 成。引出部分22b 24b,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1端面CEla侧的端部 向着第1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出部分22c 24c, 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2端面CElb侧的端部向着第1侧面CElc延伸, 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出部分22d 24d,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 1端面CEla侧的端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2侧面 CEld。引出部分22e 24e,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2端面CElb侧的端 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2侧面CEld。引出部分22b 24b,22c 24c,在从第1端面CEla到第2端面CElb 的方向上,按照引出部分22b 24b、引出部分22c 24c的顺序排列。引 出部分22d 24d, 22e 24e,在从第1端面CEla到第2端面CElb的方 向上,按照引出部分22d 24d、引出部分22e 22e的顺序排列。引出部分22b 24b,与连接导体7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 22c 24c,与连接导体8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2d 24d,与连 接导体9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2e 24e,与连接导体10电连 接且物理连接。由此,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与连接导体7 10 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包括:主电极部分21a、引出部分21b 21g。 主电极部分21a呈以第1以及第2主面CEle、CElf的长边方向为长边 方向的矩形。主电极部分21a和引出部分21b 21g—体形成。引出部分21b,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1端面CEla侧的端部向着 第l侧面CEla延伸,并引出至第1端面CEla。引出部分21c,从主 电极部分21a的第2端面CElb侧的端部向着第2端面CElb延伸,并 引出至第2端面CElb。引出部分21d,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1端面 CEla侧的端部向着第1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 出部分21e,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2端面CElb侧的端部向着第1侧 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l侧面CElc。引出部分21f,从主电极部分 21a的第1端面CEla侧的端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 2侧面CEld。引出部分21g,从主电极部分21a的第2端面CElb侧的 端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2侧面CEld。引出部分21d、 21e,在从第1端面CEla到第2端面CElb的方向 上,按照引出部分21d、引出部分21e的顺序排列。引出部分21f、 21g, 在从第1端面CEla到第2端面CElb的方向上,按照引出部分21f、 引出部分21g的顺序排列。引出部分21b,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 21c,与信号用端子电极2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1d,与连接 导体7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1e,与连接导体8电连接且物理 连接。引出部分21f,与连接导体9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1g, 与连接导体10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由此,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与 信号用端子电极1、 2以及连接导体7 10电连接且物理连接。接地用内部电极41~44包括主电极部分41a 44a,引出部分 41b 44b、41c 44c。主电极部分41a 44a呈,以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主电极部分41a 44a和引出部分 4lb 44b、41c 44c 一体形成。引出部分41b 44b,从主电极部分4la 44a 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向着第l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l侧面CElc。
引出部分41c 44c,从主电极部分41a 44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向着第 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2侧面CEld。
引出部分41b 44b,与接地用端子电极3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 部分41c 44c,与接地用端子电极4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由此,接地用 内部电极41 44,与接地用端子电极3、 4电连接且物理连接。
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的主电极部分22a 24a和接地用内部 电极41 44的主电极部分41a 44a,其对应的主电极部分彼此之间夹着 绝缘体层13 18并相对。由此,形成具有规定静电容量的电容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的主电极部分21a和接地用 内部电极41的主电极部分41a,也夹着绝缘体层12并相对,形成电容 成分。
在如上述构成的层叠型滤波器F1中,如图3所示,形成有电容成 分CC、电阻成份RC。这种情况下,信号用端子电极l、 2与信号导线 连接,并且接地用端子电极3、 4与接地连接导线连接,连接导体7 10 并不与信号导线以及接地连接导线直接连接。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层 叠型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如上所述,电容成分CC,由绝缘体层12 18,以及夹着绝缘体层 12 18并相对的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1 44构成。 电阻成份RC由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以及连接导体7 10构成。所以, 电阻成份RC串联于信号用端子电极1和信号用端子电极2之间。
而且,在层叠型滤波器F1中,并不是全部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 与端子电极直接连接,只有一部分信号用内部电极(第2信号用内部 电极21 )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 2直接连接,其余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第 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通过连接导体7 10以及信号用内部电极21 与信号用端子电极l、 2间接连接。即,在层叠型滤波器F1中,多个 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通过连接导体7 10相互连接,比多个信号用 内部电极21 24中的1个以上该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的总数少1个 的数量以下的信号用内部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1个的信号用内部电 极21),与信号用端子电极l、 2连接。
在层叠型滤波器Fl中,对于信号用端子电极1而言,连接导体7 10 各自的电阻成份,相对信号用端子电极1串联连接。对于信号用端子
电极2而言,连接导体7 10各自的电阻成份,相对信号用端子电极2 串联连接。如上所述,层叠型滤波器F1,与将全部的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 通过引出部分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2连接的层叠型滤波器相比,电阻 成份RC的电阻值变大。于是,在层叠型滤波器F1中,通过使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2直 接连接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数量,在比1个以上该信号用内部电极 21 24的总数少1个的数量以下的范围内进行改变,来改变电阻成份 RC的电阻值。在层叠型滤波器F1中,也可以通过改变与信号用端子 电极1、 2直接连接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CE1中的 层叠方向上的位置),改变连接导体7 10的电阻成份的连接状态(串 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来改变电阻成份RC的电阻值。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通过引出部分21d、 21g与 信号用端子电极l、 2直接连接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的数量以及 位置的一者或两者,将层叠型滤波器F1的电阻成份RC的电阻值设定 为所希望的值。因此,能够容易且精确地进行电阻成份RC的电阻值的 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对应大电容化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 22~24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41一4的层叠数增加,并使电容成分CC的 静电容量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层叠型滤波器Fl的电阻成份RC 的电阻值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端子电极l、 2,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 1以及第2端面CEla、 CElb的相对方向上相对。接地用端子电极3、 4,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以及第2侧面CElc、 CEld的相对方向上 相对。连接导体7、 9,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以及第2侧面CElc、 CEl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连接导体8、 10,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 以及第2侧面CElc、 CEl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由此,容易将例如信 号用端子电极l、 2连接在直线状的信号导线上,或将接地用端子电极 3、 4连接在直线状的接地连接导线上。其结果是,层叠型滤波器Fl 的安装变得容易。接着,参照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F2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F2,其信号用端子电极1、 2 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F1不同。图4是表示本实施 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变形例的层叠型 滤波器所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立体分解图。如图4所示,在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F2中,信号用端子电极l 覆盖电容器素体CE1的整个第1端面CEla整个面以及与该第1端面 CEla邻接的其他面(第1和第2主面CEle、 CElf,以及第1和第2 侧面CElc、 CEld)的一部分。信号用端子电极2覆盖电容器素体CE1 的整个第2端面CElb整个面以及与该第2端面CElb邻接的其他面(第 1和第2主面CEle、 CElf,以及第1和第2侧面CElc、 CEld)的一 部分。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2连接的引出部分21b、 21c的宽度(在 第1以及第2侧面CElc、 CEld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中均如图5所 示,与主电极部分21a的宽度相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容易且精确地进行 层叠型滤波器F2的电阻成份RC的电阻值的控制。接着,参照图6以及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变形例的层叠型 滤波器F3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F3,其接地用端子电极 以及连接导体的构成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滤波器F1不同。图 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变 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所包括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变形例的层叠型滤波器F3包括电容器素体CE1, 信号用端子电极l、 2,接地用端子电极3 6,连接导体7、 9。信号用 端子电极l、 2,接地用端子电极3 6,连接导体7、 9配置于电容器素 体CE1的外表面。接地用端子电极5与接地用端子电极3相同,,配置于电容器素体 CE1的第l侧面CElc。跨越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形成接地 用端子电极5,且覆盖第l侧面CElc的一部分。接地用端子电极6与 接地用端子电极4相同,配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第2侧面CEld。跨 越第1以及第2主面CEle、 CElf形成接地用端子电极6,且覆盖第2 侧面CEld的一部分。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侧面CElc上,接地用端子电极3、 5以
及连接导体7,在从第l端面CEla到第2端面CElb的方向上,按照 接地用端子电极3、连接导体7、接地用端子电极5的顺序配置。在电 容器素体CE1的第2侧面CEld上,接地用端子电极4、 6以及连接导 体9,在从第1端面CEla到第2端面CElb的方向上,按照接地用端 子电极4、连接导体9、接地用端子电极6的顺序配置。接地用端子电 极5和接地用端子电极6,在第1侧面CElc和第2侧面CEld相对的 方向上相对。接地用端子电极5、 6,与接地用端子电极3、 4相同,通过例如在 电容器素体CE1的外表面涂敷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以及玻璃粉的导电 性浆料,然后烧结而形成。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烧结后的端子电极以 和连接导体的表面上形成镀层。这些信号用端子电极1、 2,接地用端 子电极3 6,以及连接导体7、 9,在电容器素体CE1的表面上相互电 绝缘。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包括主电极部分22a 24a,引出部分 22b 24b、 22d 24d。引出部分22b 24b从主电极部分21a的长边方向 的中央部向着第1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出部 分22b 24b与连接导体7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2d 24d,从主 电极部分21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 第2侧面CEld。引出部分22d 24d与连接导体9电连接且物理连接。 由此,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 24,与连接导体7、 9电连接且物理连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包括主电极部分21a,引出部分21b、 21c、 21d、 21f。引出部分21d,从主电极部分21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 部向着第1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出部分21d 与连接导体7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部分21f,从主电极部分21a的 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2侧面CEld。 引出部分21f,与连接导体9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由此,第2信号用内 部电极21,与信号用端子电极l、 2以及连接导体7、 9电连接且物理 连接。接地用内部电极41 44包括主电极部分41a 44a,引出部分 41b 44b、 41c 44c、 41d 44d、 4le 44e。
引出部分41b 44b,从主电极部分41a 44a的第1端面CEla侧的 端部向着第1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出部分 41d 44d,从主电极部分41a 44a的第2端面CElb侧的端部向着第1 侧面CElc延伸,并引出至第1侧面CElc。引出部分41c 44c,从主 电极部分41a 44a的第1端面CEla侧的端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 并引出至第2侧面CEld。引出部分41e 44e,从主电极部分41a 44a 的第2端面CElb侧的端部向着第2侧面CEld延伸,并引出至第2侧 面CEld。引出部分41d 44d,与接地用端子电极5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 部分41e 44e,与接地用端子电极6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由此,接地用 内部电极41 44,与接地用端子电极3 6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在如上述构成的层叠型滤波器F3中,如图3所示,与层叠型滤波 器F1相同,形成有电容成分CC、电阻成份RC。这种情况下,信号用 端子电极1、 2与信号导线连接,并且接地用端子电极3~6与接地连接 导线连接,连接导体7、 9并不与信号导线以及接地连接导线直接连接。 电容成份CC,由绝缘体层12 18,以及夹着绝缘体层12 18并相对的 信号用内部电极21~24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41 44构成。电阻成份RC, 由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以及连接导体7、 9构成。而且,在层叠型滤波器F3中,并不是全部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 与端子电极直接连接,只有一部分信号用内部电极(第2信号用内部 电极21)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2直接连接,其余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第 1信号用内部电极22~24)通过连接导体7、 9以及第2信号用内部电 极21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2间接连接。即,在层叠型滤波器F3中, 多个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通过连接导体7、 9相互连接,比多个信 号用内部电极21 24中的1个以上该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4的总数少1 个的数量以下的信号用内部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1个的信号用内部 电极21),与信号用端子电极l、 2连接。在层叠型滤波器F3中,对于信号用端子电极1而言,连接导体7、 9各自的电阻成份,相对信号用端子电极1串联连接。对于信号用端子 电极2而言,连接导体7、 9各自的电阻成份,相对信号用端子电极2 串联连接。 如上所述,层叠型滤波器F3,与将全部的信号用内部电极21~24 通过引出部分与信号用端子电极l、 2连接的层叠型滤波器相比,电阻 成份RC的电阻值变大。于是,在层叠型滤波器F3中,通过使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2直 接连接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数量,在比1个以上该信号用内部电极 21 24的总数少1个的数量以下的范围内进行改变,来改变电阻成份 RC的电阻值。在层叠型滤波器F3中,也可以通过改变与信号用端子 电极1、 2直接连接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CE1中的 层叠方向上的位置),改变连接导体7、 9的电阻成份的连接状态(串 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来改变电阻成份RC的电阻值。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容易且精确地对 层叠型滤波器F3的电阻成份RC的电阻值进行控制。并且,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例如容易将信号 用端子电极1、 2连接在直线状的信号导线上,或将接地用端子电极3、 4连接在直线状的接地连接导线上,以及将接地用端子电极5、 6连接 在直线状的接地连接导线上。其结果是,层叠型滤波器F3的安装变得 容易。以上,对适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 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该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连接的信号用端子电极的数量, 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述的数量,例如可以是3个 以上。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1~44连接的接地用端子电极的数量,并不 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述的数量,例如可以是1个、或3 个、或5个以上。连接导体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 变形例所述的数量,例如可以是l个、或3个、或5个以上。信号用端子电极l、 2,接地用端子电极3 6,以及连接导体7 10 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述的配置,只要配 置于电容器素体CE1的外表面即可。所以,例如,信号用端子电极l、 2也可以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以及第2端面CEla、 CElb的相对 方向上不相对。例如,接地用端子电极3 6也可以在电容器素体CE1 的第1以及第2侧面CElc、 CEld的相对方向上不相对。例如,连接
导体7 10也可以在电容器素体CE1的第1以及第2侧面CElc、 CEld 的相对方向上不相对。绝缘体层11 19的层叠数,以及内部电极21 24、41 44的层叠数, 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述的数量。内部电极21 24、 41~4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述的形状。通过引出部分21b、 21c与信号用端子电极1、 2连接的第2信号 用内部电极21的数量以及在层叠方向上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 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述的数量以及位置。并且,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 21,也可以并不夹着绝缘体层与接地用内部电极相对,而夹着绝缘体 层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夹在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24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1 44之间的 绝缘体层的数量,可以至少为一层,也可以是例如2层以上。夹在第2 信号用内部电极21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1之间的绝缘体层的数量,可 以至少为一层,也可以是例如2层以上。还可以对层叠型滤波器F1 F3的电容器素体CE1再层叠绝缘体 层,或再交替层叠绝缘体层和内部电极层。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可知,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很多地方 加以改动。这些改动并没有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而且,本领域 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 多种变化和改进。
权利要求
1. 一种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容器素体,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信号用端子电极,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1个接地用端子电 极,禾卩 '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1个连接导体; 所述电容器素体具有层叠的多层绝缘体层,夹着所述多层绝缘 体层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并相对地配置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接 地用内部电极,夹着所述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并与所 述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的任何一者内部电极 相对地配置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所述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1个连接导体连接, 所述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2个信号用端子电极和所 述至少1个连接导体连接,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1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层叠型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素体呈长方体状,并具有相向的长方形的第1以及第2主面,连接所述第1以及第2主面间且在所述第1以及第2主面 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并相向的第1以及第2侧面,和连接所述第1以及 第2主面间且在所述第1以及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并相向的第1 以及第2端面,所述信号用端子电极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以及第2端面上, 所述接地用端子电极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以及第2侧面上, 所述连接导体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以及第2侧面上, 所述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包括以所述第1以及第2主面的长边 方向为长边方向的主电极部分,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所述第1以 及第2侧面延伸并且分别与所述连接导体连接的引出部分,所述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包括以所述第1以及第2主面的长边 方向为长边方向的主电极部分,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所述第1以 及第2端面延伸并且分别与所述信号用端子电极连接的引出部分,和 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所述第1以及第2侧面延伸并且分别与所述 连接导体连接的引出部分,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包括以所述第1以及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 为长边方向的主电极部分,从该主电极部分分别向着所述第1以及第2 侧面延伸并且分别与所述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的引出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层叠型滤波器,包括电容器素体,至少2个信号用端子电极,至少1个接地用端子电极,以及至少1个连接导体。电容器素体包括层叠的多层绝缘体层,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相对配置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夹着多层绝缘体层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并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中的任何一者的内部电极相对配置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其中,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1个连接导体连接。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2个信号用端子电极和至少1个连接导体连接。接地用内部电极,与至少1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
文档编号H03H1/02GK101123420SQ20071014030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9日
发明者富樫正明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