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3123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分波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将频率彼此不同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离的分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规格的移动体通信系统被实用化,作为lte规格的发展规格的lte-advanced规格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实用化正在被研究。lte-advanced规格中的主要技术之一,有载波聚合技术(carrieraggregation,以下记为ca。)。ca是可以同时使用称为组成载波的多个载波进行宽带传送的技术。

在与ca相对应的移动体通信设备中,同时使用多个频带。因此,在与ca相对应的移动体通信设备中,需要可将多个频带的多个信号同时分离的分波器。

一般地,对频带互相不同的两个信号进行分离的分波器,具备公共端口、第一信号端口、第二信号端口、设于从公共端口到第一信号端口的第一信号路径的第一滤波器、设于从公共端口到第二信号端口的第二信号路径的第二滤波器。

作为第一滤波器和第二滤波器,使用利用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的lc滤波器、或利用弹性波共振器构成的弹性波滤波器。所谓弹性波共振器,是使用弹性波元件构成的共振器。所谓弹性波元件,是利用了弹性波的元件。弹性波元件有利用弹性表面波的弹性表面波元件、或利用体积弹性波的体积弹性波元件。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04-196829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分波器,其具备天线端子、接收信号输出端子、发送信号输入端子、天线端子和接收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发送系统、天线端子和接收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接收系统,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分别具备从天线侧依次级联连接的电介质共振器和弹性表面波滤波器。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345662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分波器,其具备第一~第三端子、与第一端子连接的分支电路、接收侧lc并联共振型滤波器、弹性表面波滤波器、发送侧lc并联共振型滤波器,在分支电路和第二端子之间,从分支电路侧依次设置有接收侧lc并联共振型滤波器和弹性表面波滤波器,在分支电路和第三端子之间设置有发送侧lc并联共振型滤波器。

在日本专利第5679812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带阻滤波器,其具备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并联连接的第一滤波器分支及第二滤波器分支、配置于第一滤波器分支内的带通滤波器、配置于第二滤波器分支内的高通滤波器、设于连接第二滤波器分支和地线的路径的弹性表面波共振器。

在移动体通信设备中,要求其所使用的部件的小型化。另外,在移动体通信设备中,有时需要对比较接近的两个频带的两个信号进行分离的分波器。这样的分波器需要具有在与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通过衰减特性的滤波器。

一般地,lc滤波器想要实现在与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通过衰减特性,就会具有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弹性波滤波器虽然适合实现在与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通过衰减特性,但具有不适合实现宽通带这样的问题。

由此,一直以来,存在难以实现适合对比较接近的两个频带的两个信号进行分离、且能够小型化的分波器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对比较接近的两个频带的两个信号进行分离、且能够小型化的分波器。

本发明的第一~第三方面的分波器,具备公共端口、第一信号端口、第二信号端口、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设于公共端口和第一信号端口之间,使第一截止频率以下的第一通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高通滤波器设于公共端口和第二信号端口之间,使比第一截止频率高的第二截止频率以上的第二通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分波器中,低通滤波器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设于连接从第一lc共振电路到第一信号端口的路径和地线的分路的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的共振频率比第一截止频率高。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一lc共振电路也可以是包括并联设置于公共端口和第一信号端口之间的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的lc并联共振电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二截止频率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一lc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的共振频率高。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分波器中,高通滤波器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设于从第二lc共振电路到第二信号端口的路径的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比第二截止频率低。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二lc共振电路也可以是包括串联设置于从公共端口到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路径和地线之间的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的lc串联共振电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一截止频率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二lc共賑电路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低。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分波器中,低通滤波器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设于连接从第一lc共振电路到第一信号端口的路径和地线的分路的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的共振频率比第一截止频率高。另外,高通滤波器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设于从第二lc共振电路到第二信号端口的路径的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比第二截止频率低。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一lc共振电路也可以是包括并联设置于公共端口和第一信号端口之间的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的lc并联共振电路。另外,第二lc共振电路也可以是包括串联设置于从公共端口到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路径和地线之间的第二电感器和第二电容器的lc串联共振电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二截止频率高。另外,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一截止频率低。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分波器中,第一lc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的共振频率高。另外,第二lc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比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低。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分波器中,低通滤波器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和第一弹性波共振器。由此,不使分波器大型化就可以实现在与第一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低通滤波器的通过衰减特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分波器中,高通滤波器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和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由此,不使分波器大型化就可以实现在与第二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高通滤波器的通过衰减特性。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分波器中,低通滤波器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和第一弹性波共振器,高通滤波器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和第二弹性波共振器。由此,不使分波器大型化就可以实现在与第一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低通滤波器的通过衰减特性和在与第二截止频率接近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高通滤波器的通过衰减特性。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三方面,可以实现适合对比较接近的两个频带的两个信号进行分离、且能够小型化的分波器。

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特征及益处根据以下的说明就会变得十分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

图4是将图3所示的特性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分波器的低通滤波器的阻抗特性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分波器的高通滤波器的阻抗特性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分波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分波器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

图9是将图8所示的特性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特性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分波器的高通滤波器中的两个电感器的作用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结构的方块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1是将第一频带内的频率的第一信号和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内的频率的第二信号进行分离的分波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1具备公共端口2、第一信号端口3、第二信号端口4、低通滤波器10、高通滤波器20。

低通滤波器10设于公共端口2和第一信号端口3之间,使第一截止频率fl以下的第一通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第一通带和所述的第一频带相同。第一截止频率fl是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中,与衰减量的最小值相比,衰减量仅增大3db时的频率。

高通滤波器20设于公共端口2和第二信号端口4之间,使比第一截止频率fl高的第二截止频率fh以上的第二通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第二通带和所述的第二频带相同。第二截止频率fh是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中,与衰减量的最小值相比,衰减量仅增大3db时的频率。

低通滤波器10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11、设于连接从第一lc共振电路11到第一信号端口3的路径和地线的分路13的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

第一lc共振电路11是使用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的共振电路。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第一lc共振电路11是包括并联设置于公共端口2和第一信号端口3之间的第一电感器l11和第一电容器c11的lc并联共振电路。第一lc共振电路11具有比第一截止频率fl高的共振频率fc1。

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是使用弹性波元件构成的共振器。所谓弹性波元件是利用了弹性波的元件。构成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弹性波元件也可以是利用弹性表面波的弹性表面波元件,或者也可以是利用体积弹性波的体积弹性波元件。弹性表面波元件利用在压电体的表面传播的声波(弹性表面波),与之相对,体积弹性波元件利用在压电体的内部传播的声波(体积弹性波)。

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具有共振频率fr1和反共振频率fa1。共振频率fr1是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阻抗变为最小(导纳变为最大)的频率。反共振频率fal是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导纳变得最小(阻抗变得最大)的频率。反共振频率fa1比共振频率fr1高。本实施方式中,共振频率fr1比第一截止频率fl高。反共振频率fa1也可以比第二截止频率fh高。另外,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共振频率fc1也可以比共振频率fr1高。

低通滤波器10还包括电感器l12和电容器c12、c13、c14。

电感器l12设于公共端口2和第一lc共振电路11之间。电容器c12设于电感器l12和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电容器c13与电感器l12并联连接。此外,低通滤波器10也可以不包括电容器c13。

电容器c14在分路13内,设于从第一lc共振电路11到第一信号端口3的路径和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之间。电容器c14是为了根据需要调整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共振频率fr1及反共振频率fa1而设置的。因此,低通滤波器10也可以不包括电容器cl4。或者,低通滤波器10也可以代替电容器c14而包括与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并联连接的电容器。

高通滤波器20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21和设于从第二lc共振电路21到第二信号端口4的路径的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

第二lc共振电路21是使用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的共振电路。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第二lc共振电路21是包括串联设置于从公共端口2到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路径和地线之间的第二电感器l21和第二电容器c21的lc串联共振电路。图1中,表示第二电感器l21和第二电容器c21中的第二电容器c21的一方配置于更接近地线的位置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第二电感器l21的一方配置于更接近地线的位置。第二lc共振电路21具有比第二截止频率fh低的共振频率fc2。

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和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一样,是使用弹性波元件构成的共振器。构成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弹性波元件可以是弹性表面波元件,也可以是体积弹性波元件。

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具有共振频率fr2和反共賑频率fa2。共振频率fr2是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阻抗变得最小(导纳变得最大)的频率。反共振频率fa2是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导纳变得最小(阻抗变得最大)的频率。反共振频率fa2比共振频率fr2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共振频率fa2比第二截止频率fh低。共振频率fr2也可以比第一截止频率fl低。另外,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共振频率fc2也可以比反共振频率fa2低。

高通滤波器20还包括电容器c22、c23和电感器l22、l23。

电容器c22设于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和公共端口2之间。电感器l22设于公共端口2和电容器c22之间。电感器l23设于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和第二信号端口4之间。此外,高通滤波器20也可以不包括电感器l22、l23的一方或双方。

电容器c23与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并联连接。电容器c23是为了根据需要调整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共振频率fr2及反共振频率fa2而设置的。因此,高通滤波器20也可以不包括电容器c23。或者,高通滤波器20也可以代替电容器c23而包括与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串联连接的电容器。

在此,将从公共端口2到第一信号端口3的路径叫做第一信号路径,将从公共端口2到第二信号端口4的路径叫做第二信号路径。第一频带(第一通带)内的频率的第一信号选择性地通过第一及第二信号路径中的第一信号路径。第二频带(第二通带)内的频率的第二信号选择性地通过第一及第二信号路径中的第二信号路径。

图2是表示分波器1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该例子中,分波器1具备层叠体30和第一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12、22。层叠体30形成具有外周部的长方体形状。层叠体30的外周部包括上面、底面、四个侧面。

层叠体30包括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第一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12、22以外的分波器1的构成要件使用层叠体30的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导体层构成。第一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12、22搭载在层叠体30的上面。此外,第一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12、22形成一个封装,该封装也可以搭载在层叠体30的上面。

尽管未图示,但在层叠体30的底面设置有与公共端口2、第一信号端口3及第二信号端口4对应的三个端子和与地线连接的端子。

接着,参照图3图4,对分波器1的特征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分波器1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图4是将图3所示的特性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特性图。在图3及图4中,横轴为频率、纵轴为衰减量。在图3及图4中,附加了符号51的曲线表示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另外,附加了符号52的曲线表示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图3及图4所示的特性是通过模拟而求得的。

首先,对低通滤波器10的特征进行说明。低通滤波器10的第一lc共振电路11具有比第一截止频率fl高的共振频率fc1。由此,如图3所示,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51中,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带外的共振频率fc1下形成第一衰减极。

在低通滤波器10中,设于分路13的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在共振频率fr1下阻抗变为最小。共振频率fr1比第一截止频率fl高。由此,如图3所示,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51中,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带外的共振频率fr1下形成第二衰减极。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共振频率fr1比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共振频率fc1低,从而如图3所示,能够实现在接近第一截止频率fl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低通滤波器10特别是具有以下的第一及第二特征。第一特征是利用配置于分路13的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共振频率fr1下的串联共振而形成第二衰减极。第二特征是低通滤波器10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11和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以下,参照图5对该第一及第二特征的组合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从第一信号端口3观察的低通滤波器10的阻抗特性的史密斯圆图。在图5中,用记号fr1表示的点表示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共振频率fr1下的、从第一信号端口3观察的低通滤波器10的阻抗。另外,在图5中,用记号fc1表示的点表示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共振频率fc1下的、从第一信号端口3观察的低通滤波器10的阻抗。

在共振频率fr1下,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阻抗最小,由此,如图5所示,低通滤波器10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变大。由此,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中,在共振频率fr1的位置形成第二衰减极。

另一方面,在反共振频率fa1下,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导纳变得最小。在低通滤波器10不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情况下,低通滤波器10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在反共振频率fa1下局部地减小。由此,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中,在反共振频率fa1下,衰减量局部地增大。其结果。产生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变差的问题。该问题如图3所示,特别是在反共振频率fa1比第二截止频率fh高的情况、即反共振频率fa1处于高通滤波器20的通带内的情况下较显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低通滤波器10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11,因此如图5所示,在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共振频率fc1下能够增大低通滤波器10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如图3所示,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共振频率fc1比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共振频率fr1高。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反共振频率fa1也比共振频率fr1高。因此,第一lc共振电路11的共振频率fc1和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反共振频率fa1彼此比较接近。由此,能够防止由反共振频率fa1引起的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变差这样的上述的问题的发生。

接着,对高通滤波器20的特征进行说明。高通滤波器20的第二lc共振电路21具有比第二截止频率fh低的共振频率fc2。由此,如图3所示,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52中,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带外的共振频率fc2下形成第三衰减极。

在高通滤波器20中,设于从第二lc共振电路21到第二信号端口4的路径的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在反共振频率fa2下导纳变得最小。反共振频率fa2比第二截止频率fh低。由此,如图3所示,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52中,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带外的反共振频率fa2下形成第四衰减极。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反共振频率fa2比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共振频率fc2高,如图3所示,可以实现在接近第二截止频率fh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

本实施方式的高通滤波器20特别是具有以下的第三及第四特征。第三特征是利用设于从第二lc共振电路21到第二信号端口4的路径的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反共振频率fa2下的并联共振而形成第四衰减极。第四特征是高通滤波器20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21和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以下,参照图6对该第三及第四特征的组合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从第二信号端口4观察的高通滤波器20的阻抗特性的史密斯圆图。在图6中,用记号fa2表示的点表示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反共振频率fa2下的、从第二信号端口4观察的高通滤波器20的阻抗。另外,在图6中,用记号fc2表示的点表示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共振频率fc2下的、从第二信号端口4观察的高通滤波器20的阻抗。

在反共振频率fa2下,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导纳变得最小,由此,如图6所示,高通滤波器20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增大。由此,在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中,在反共振频率fa2的位置形成第四衰减极。

另一方面,在共振频率fr2下,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阻抗变得最小。在高通滤波器20不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情况下,高通滤波器20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在共振频率fr2下就会局部地减小。由此,在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中,在共振频率fr2,衰减量局部地增大。其结果,产生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变差这样的问题。如图3所示,特别是在共振频率fr2比第一截止频率fl低的情况下,即共振频率fr2处于低通滤波器10的通带内的情况下,该问题变得更显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高通滤波器20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21,因此如图6所示,在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共振频率fc2,可以增大高通滤波器20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如图3所示,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共振频率fc2比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反共振频率fa2低。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共振频率fr2也比反共振频率fa2低。因此,第二lc共振电路21的共振频率fc2和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共振频率fr2彼此比较接近。由此,可以防止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因共振频率fr2而变差的上述的问题的发生。

接着,与比较例的分波器进行比较,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1的效果进一步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7,对比较例的分波器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分波器101代替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1中的低通滤波器10和高通滤波器20,具备低通滤波器110和高通滤波器120。

低通滤波器110包括在公共端口2和第一信号端口3之间,从公共端口2侧起依次串联设置的电感器l111和电感器l112。低通滤波器110还包括与电感器l111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111和与电感器l112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112。低通滤波器110还包括设于电感器ll11和电感器l112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的电容器c113、设于第一信号端口3和地线之间的电容器c114。

高通滤波器120包括在公共端口2和第二信号端口4之间,从公共端口2侧起依次串联设置的电感器l121、电容器c121、电容器c122、电感器l122。高通滤波器120还包括在电容器c121和电容器c122的连接点与地线之间,从连接点侧起依次串联设置的电感器l123和电容器c123。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分波器101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图9是将图8所示的特性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特性图。在图8及图9中,横轴为频率,纵轴为衰减量。在图8及图9中,附加了符号151的曲线表示低通滤波器110的通过衰减特性。另外,附加了符号152的曲线表示高通滤波器120的通过衰减特性。图8及图9所示的特性是通过模拟而求得的特性。

与图8及图9所示的通过衰减特性151相比,图3及图4所示的通过衰减特性51在接近第一截止频率fl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由此,在低通滤波器10中,在第一通带内的频率即接近第一截止频率fl的频率下的衰减量,比相同频率下的低通滤波器110的衰减量小。例如,在2.2ghz下的低通滤波器110的衰减量为1.754db,相对于此,在2.2ghz下的低通滤波器10的衰减量为1.272db。

另外,与图8及图9所示的通过衰减特性152相比,图3及图4所示的通过衰减特性52,在接近第二截止频率fh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由此,在高通滤波器20中,在第二通带内的频率即接近第二截止频率fh的频率下的衰减量,比相同频率下的高通滤波器120的衰减量小。例如,在2.3ghz下的高通滤波器120的衰减量为1.544db,相对于此,在2.3ghz下的高通滤波器20的衰减量为1.248db。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在接近第一截止频率fl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在接近第二截止频率fh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

如果在分别由lc滤波器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中,要想实现在接近截止频率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通过衰减特性,为了获得大的q值,就需要增大电感器、或增加级数。该情况下,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往往会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中,低通滤波器10包括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高通滤波器20包括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一般地,弹性波共振器与lc共振器相比,可以实现大的q值。具体地说,一般的lc共振器的q值在50~100的范围内,与之相对,弹性波共振器可以实现200以上的q值。第一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12、22的q值为200以上、例如为600~1000的范围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增大电感器或增加级数,就可以实现上述的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和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适合分离比较接近的两个频带的两个信号、且能够小型化的分波器1。

在此,参照图10对高通滤波器20中的电感器l22、l23的作用减小说明。图10表示在比图3所示的频率范围宽的频率范围中的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51和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52。在图10中,横轴为频率、纵轴为衰减量。

另外,图10中,用分别附加了符号61、62的虚线表示高通滤波器20不包括电感器l22、l23的情况下的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和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

在高通滤波器20包括电感器l22、l23的情况下,与高通滤波器20不包括电感器l22、l2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电容器c22的电容和电容器c23的电容。由此,如图10所示,在低通滤波器10中,能够增大在比形成有第一衰减极的频率fc1(参照图3)高的频率区域中的衰减量,在高通滤波器20中,能够增大在比形成有第三衰减极的频率fc2(参照图3)低的频率区域中的衰减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低通滤波器10的结构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第一lc共振电路11及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以外的低通滤波器10的构成要件,相对于第一lc共振电路11及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也可以设置于更接近公共端口2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更接近第一信号端口3的位置。

同样地,高通滤波器20的结构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第二lc共振电路21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以外的高通滤波器20的构成要件,相对于第二lc共振电路21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也可以设置于更接近公共端口2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更接近第二信号端口4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分波器也可以具备包括第一lc共振电路11及第一弹性波共振器12的结构的低通滤波器10和任意结构的高通滤波器。根据这样的分波器,至少可获得如下效果,即,不使分波器大型化就可以实现在接近第一截止频率fl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低通滤波器10的通过衰减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分波器也可以具备包括第二lc共振电路21及第二弹性波共振器22的结构的高通滤波器20、任意结构的低通滤波器。根据这样的分波器,至少可获得如下效果,即,不使分波器大型化就可以实现在接近第二截止频率fh的频率区域陡峭地变化的高通滤波器20的通过衰减特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的结构的方块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201将彼此不同的三个频带内的频率的三个信号进行分离。以下,将彼此不同的三个频带从低的一方开始依次叫做低频带、中间频带、高频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波器201具备公共端口202和三个信号端口203、204、205。分波器201还具备低通滤波器210、高通滤波器220、低通滤波器221、高通滤波器222。以下,将低通滤波器210、高通滤波器220、低通滤波器221、高通滤波器222分别记为lpf210、hpf220、lpf221、hpf222。

lpf210设于公共端口202和信号端口203之间。hpf220具有分别进行信号的输入或输出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hpf220的第一端口与公共端口202连接。lpf221设于hpf220的第二端口和信号端口204之间。hpf222设于hpf220的第二端口和信号端口205之间。

lpf210使低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hpf220使中间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及高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lpf221使中间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hpf222使高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

在此,将从公共端口202经由lpf210到信号端口203的路径叫做低频带路径。另外,将从公共端口202经由pf220及lpf221到信号端口204的路径叫做中间频带路径。另外,将从公共端口202经由hpf220及hpf222到信号端口205的路径叫做高频带路径。低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低频带路径。中间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中间频带路径。高频带内的频率的信号选择性地通过高频带路径。

本实施方式中,例如,lpf221和第一实施方式的低通滤波器10结构相同,hpf222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高通滤波器20结构相同。该情况下,hpf220的第二端口与本发明的公共端口相对应,信号端口204、205分别与本发明的第一信号端口、第二信号端口相对应。

图12是表示分波器201的特性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在图12中,横轴为频率、纵轴为衰减量。在图12中,附加了符号251的曲线表示低频带路径的通过衰减特性。另外,附加了符号252的曲线表示中间频带路径的通过衰减特性。另外,附加了符号253的曲线表示高频带路径的通过衰减特性。图12所示的特性是通过模拟而求得的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lpf221中获得和第一实施方式的低通滤波器10相同的效果,在hpf222中获得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高通滤波器20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作用及效果,和第一实施方式是一样的。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本发明的低通滤波器的特性和高通滤波器的特性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特性,只要满足权利要求书则可以是任意的。

基于以上的说明,很显然可以实施本发明的各种方式或变形例。因此,在权利要求的均等的范围内,以上述的最优选方式以外的方式也可以实施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