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并联谐振器以及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312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LC 并联谐振器以及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该发明涉及lc并联谐振器以及具备多个该lc并联谐振器的层叠带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适合小型化、低成本化的高频的带通滤波器,已知有层叠带通滤波器。层叠带通滤波器的一个例子记载在国际公开第2007/119356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中。该层叠带通滤波器在多个电介质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的内部具备多个lc并联谐振器。在各lc并联谐振器中,通过线路电极和各层间连接导体(过孔电极)来构成以与电容器电极的连接点为起点的环形状的电感器电极。在该层叠带通滤波器中,由各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所围起的区域(以下称为环面。)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增强邻接的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间的磁耦合,并能够实现宽带化。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19356号小册子

在具备多个lc并联谐振器的层叠带通滤波器中,为了获得所期望的特性,需要使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减少,并使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插入损失减少。

作为减弱相互邻接的lc并联谐振器彼此之间的磁耦合的方法,例如有如下的方法:使邻接的lc并联谐振器在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上错开来减小环面彼此的重叠的方法,或者插入具有以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与线路电极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电容器电极的电介质层(容量层)的方法等。

即使减弱lc并联谐振器彼此之间的磁耦合,若层叠方向的尺寸变大,则信号的通过路径变长,过孔电极的寄生电阻变大,q值可能恶化。结果插入损失可能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插入损失的lc并联谐振器、以及具备多个该lc并联谐振器的层叠带通滤波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lc并联谐振器具备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电容器电极;以及形成以与上述电容器电极的连接点为起点的环的电感器电极,上述电感器电极包括:沿着与上述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线路电极;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穿过且将上述电容器电极与上述第一线路电极连接的一根或者并列设置的多根第一过孔电极;以及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穿过且与上述第一线路电极连接的一根或者并列设置的多根第二过孔电极,上述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与上述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之和是三根以上。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具备三个以上的多个lc并联谐振器,上述多个lc并联谐振器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lc并联谐振器,在上述电感器电极的排列方向上观察由上述多个lc并联谐振器中邻接的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所形成的环的面时,上述环的面彼此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与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之和为三根以上,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其结果,能够改善q值,减少插入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插入损失(s21)的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过孔电极的配置的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插入损失(s21)的图。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6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插入损失(s21)的图。

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9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1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对比较例以及各实施方式中的线路电极的枚数、过孔电极的配置、s21的峰值进行归纳的表的图。

图14是表示过孔电极的配置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过孔电极的配置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过孔电极的配置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过孔电极的配置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为“101”的例子的图。

图19是表示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为“10101”的例子的图。

图20是表示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为“101101”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0、100、200、300、400、501、502、600、700、800、900、1000…层叠带通滤波器,11、14、111~116、119、121、125、127、211~214、312、313、412、413、611~614、711~714…线路电极,101~109、202~208、310、408…电介质层,111a~111d、112a~112d、113a~113d、114a~114d、211a~211d、212a~212d、213a~213d、214a~214d…连接点,117、118、122~125、217、218…电容器电极,120、126、129、220、226…接地电极,128、130…输入输出电极,131~134、141~144、151~154、161~164、171~173、231~234、241~244、251~254、261~264…过孔电极,h31~h33、h41~h43、h51~h53、h61~h63、l31、l32、l61~l63、v32、v41、v51、v62…假想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100具备电介质层101~109。在电介质层101上形成有输入输出电极128、130、和接地电极129。在电介质层102上形成有线路电极125、127、和接地电极126。在电介质层103上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24。在电介质层104上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22、123。在电介质层105上形成有接地电极120、和线路电极119、121。在电介质层106上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17、118。在电介质层107上形成有线路电极111、114、115、116。在电介质层108上形成有线路电极112、113。

层叠带通滤波器100具备过孔电极131~134、141~144、151~154、161~164、以及171~173。

层叠带通滤波器100具备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

第一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122和第一电感器电极。第一电感器电极具备线路电极111(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131、13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133、13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131将电容器电极122与线路电极111的连接点111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32将电容器电极122与线路电极111的连接点111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131还将电容器电极122与线路电极125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32还将电容器电极122与线路电极125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71将线路电极125与输入输出电极128连接起来。即,第一lc并联谐振器与输入输出电极128连接。

过孔电极133将接地电极126与线路电极111的连接点111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34将接地电极126与线路电极111的连接点111d连接起来。

如图2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107的线路电极111中,与过孔电极131、13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1a、111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3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133、13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1c、111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3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31和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h31和假想线h32平行。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相对于距假想线h31和假想线h32处于等距离的假想线h33(第三假想线)线对称。通过这样将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配置为线对称,能够减少电流分布的偏倚。以下,将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这样的配置称为“平行配置”。

如图1所示,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131、13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122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31、13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1、过孔电极133、13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133、134与接地电极126的连接点为终点。

以下将从输入输出电极128向输入输出电极130观察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时的从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31、13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1、过孔电极133、13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到达到终点的环绕方向表示为“1”。以下将与该环绕方向相反环绕的环绕方向表示为“0”。

第二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117和第二电感器电极。第二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112(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141、14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143、144(第二过孔电极)。第二lc并联谐振器与第一电感器电极邻接。

过孔电极141将电容器电极117与线路电极112的连接点112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42将电容器电极117与线路电极112的连接点112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143将接地电极120与线路电极112的连接点112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44将接地电极120与线路电极112的连接点112d连接起来。

如图2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108的线路电极112中,与过孔电极141、14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2a、112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4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143、14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2c、112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4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42和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h41和假想线h42平行。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相对于距假想线h41和假想线h42处于等距离的假想线h43(第三假想线)线对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平行配置。

如图1所示,第二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141、14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117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41、14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2、过孔电极143、14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143、144与接地电极120的连接点为终点。

由于从输入输出电极128向输入输出电极130观察第二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时的、从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41、14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2、过孔电极143、14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到达到终点的环绕方向是与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的环绕方向相反方向,所以为“0”。

第三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118和第三电感器电极。第三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113(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151、15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153、154(第二过孔电极)。第三lc并联谐振器在与第一lc并联谐振器相反的侧与第二lc并联谐振器邻接。即,在第一lc并联谐振器与第三lc并联谐振器之间配置有第二lc并联谐振器。

过孔电极151将电容器电极118与线路电极113的连接点113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52将电容器电极118与线路电极113的连接点113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153将接地电极120与线路电极113的连接点113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54将接地电极120与线路电极113的连接点113d连接起来。

如图2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108的线路电极113中,与过孔电极151、15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3a、113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5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153、15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3c、113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5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52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h51和假想线h52平行。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相对于距假想线h51和假想线h52处于等距离的假想线h53(第三假想线)线对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平行配置。

如图1所示,第三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151、15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118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51、15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3、过孔电极153、15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153、154与接地电极120的连接点为终点。

由于从输入输出电极128向输入输出电极130观察第三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时的、从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51、15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3、过孔电极153、15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到达到终点的环绕方向是与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的环绕方向相反方向,所以为“0”。

第四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123和第四电感器电极。第四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114(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161、16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163、164(第二过孔电极)。第四lc并联谐振器在与第二lc并联谐振器相反的侧与第三电感器电极邻接。即,在第二lc并联谐振器与第四lc并联谐振器之间配置有第三lc并联谐振器。

过孔电极161将电容器电极123与线路电极114的连接点114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62将电容器电极123与线路电极114的连接点114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161还将电容器电极123与线路电极127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62还将电容器电极123与线路电极127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73将线路电极127与输入输出电极130连接起来。即,第四lc并联谐振器与输入输出电极130连接。

过孔电极163将接地电极126与线路电极114的连接点114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164将接地电极126与线路电极114的连接点114d连接起来。

如图2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107的线路电极114中,与过孔电极161、16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4a、114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6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163、16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114c、114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6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61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h61和假想线h62平行。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相对于距假想线h61和假想线h62处于等距离的假想线h63(第三假想线)线对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平行配置。

如图1所示,第四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161、16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123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61、16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4、过孔电极163、16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163、164与接地电极126的连接点为终点。

由于从输入输出电极128向输入输出电极130观察第四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时的从起点经由过孔电极161、16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114、过孔电极163、16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到达到终点的环绕方向是与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的环绕方向同方向,所以为“1”。

过孔电极172将接地电极126与接地电极129连接起来。

以下,通过排列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的环绕方向来表现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例如在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情况下,对于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的环绕方向,由于在排列方向上依次具备“1”的第一lc并联谐振器、“0”的第二lc并联谐振器、“0”的第三lc并联谐振器、和“1”的第四lc并联谐振器,所以将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类型表现为“1001”。

在层叠带通滤波器100中,如图1所示,线路电极111、112分别被配置在不同的电介质层。据此,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面与第二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面的重叠同线路电极111、112的各个被配置于同一电介质层的情况相比变小。结果能够减弱第一lc并联谐振器与第二lc并联谐振器的磁耦合。

同样地,线路电极113、114分别被配置在不同的电介质层。据此,第三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面与第四电感器电极形成的环面的重叠同线路电极113、114的各个被配置于同一电介质层的情况相比变小。结果能够减弱第三lc并联谐振器与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磁耦合。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电介质层104的构成电感器电极的电容器电极122、123的一部分、和配置在电介质层103的电容器电极124的一部分在从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观察时重叠。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弱第一lc并联谐振器与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磁耦合,并能够增强第一lc并联谐振器与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电容耦合。另外,通过在第一lc并联谐振器与第四lc并联谐振器之间(输入输出间)插入电容器电极124,从而在电容器电极124中传播的信号与在输入输出间传播的信号变为相反相位。结果能够在特定的频率中出现衰减极。

若在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上错开这样邻接的lc并联谐振器来减小环面彼此的重叠,则层叠方向的尺寸变大。或者以与构成电感器电极的电容器电极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追加配置了其它的电容器电极的电介质层的情况下也同样。结果信号的通过路径变长,过孔电极的寄生电阻变大,q值可能恶化。结果插入损失可能变大。

鉴于这样的问题,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电感器电极包含的第一、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分别为两根。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一、第二过孔电极分别为一根的情况相比较,通过增大电流的通过面积,能够减少过孔电极的寄生电阻,并改善q值。结果能够减少插入损失。

图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插入损失(s21)的图。如图3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s21的峰值为-0.678。该峰值越接近0,插入损失越小。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的过孔电极的配置的图。层叠带通滤波器10的线路电极11~14分别与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线路电极111~114对应。如图4所示,在层叠带通滤波器10中,与本发明的第一、第二过孔电极对应的过孔电极分别各为一根。图5是表示层叠带通滤波器10的插入损失(s21)的图。如图5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10的s21的峰值为-0.865。

若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和比较例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进行比较,则对于s21的峰值,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一方接近0。因此,插入损失是层叠带通滤波器100的一方较小。

从以上可知,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通过使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与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的和为四根,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结果能够改善q值,并减少插入损失。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线路电极111~114中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平行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线路电极中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并不限于平行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线路电极中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为l字型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是线路电极中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为l字型这一点。除此以外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6的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200具备电介质层101、202~208、109。电介质层202包括线路电极125、127和接地电极226。电介质层203包括电容器电极124。电介质层204包括电容器电极122、123。电介质层205包括接地电极220、和线路电极119、121。电介质层206包括电容器电极217、218。电介质层207包括线路电极211、214、115、116。电介质层208包括线路电极212、213。

层叠带通滤波器200具备过孔电极231~234、241~244、251~254、261~264、以及171~173。

层叠带通滤波器200具备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

第一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122和第一电感器电极。第一电感器电极具备线路电极211(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231、23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233、23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231将电容器电极122与线路电极211的连接点211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32将电容器电极122与线路电极211的连接点211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233将接地电极226与线路电极211的连接点211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34将接地电极226与线路电极211的连接点211d连接起来。

如图7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207的线路电极211中,与过孔电极231、23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1a、211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3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233、23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1c、211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v3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31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h31与假想线v32正交。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呈l字型。以下,将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这样的配置称为“l字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靠近具有第三lc并联谐振器的方向。即,第二连接点采用能够与第一连接点呈l字的配置中的与第三lc并联谐振器的距离较近的配置。这样,通过在接近配置的lc并联谐振器的磁通集中的地方设置过孔电极,能够形成低损失的电流路径。

如图6所示,第一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231、23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122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231、23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211、过孔电极233、23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233、234与接地电极226的连接点为终点。

第二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217和第二电感器电极。第二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212(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241、24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243、24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241将电容器电极217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42在连接点212b中将线路电极212与电容器电极217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243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44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d连接起来。

如图7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208的线路电极212中,与过孔电极241、24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2a、212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v4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243、24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2c、212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4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42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v41与假想线h42正交。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l字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点靠近具有第三lc并联谐振器的方向。即,第一连接点采用能够与第二连接点呈l字的配置中的与第三lc并联谐振器的距离较近的配置。

如图6所示,第二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241、24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217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241、24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212、过孔电极243、24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243、244与接地电极220的连接点为终点。

第三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218和第三电感器电极。第三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213(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251、25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253、25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251将电容器电极218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52将电容器电极218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253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54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d连接起来。

如图7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208的线路电极213中,与过孔电极251、25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3a、213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v5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253、25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3c、213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5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52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v51与假想线h52正交。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l字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点靠近具有第二lc并联谐振器的方向。即,第一连接点采用能够与第二连接点呈l字的配置中的、与第二lc并联谐振器的距离较近的配置。

如图6所示,第三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251、25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218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251、25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213、过孔电极253、25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253、254与接地电极220的连接点为终点。

第四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123和第四电感器电极。第四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214(第一线路电极)、过孔电极261、26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263、26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261将电容器电极123与线路电极214的连接点214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62将电容器电极123与线路电极214的连接点214b连接起来。

过孔电极263将接地电极226与线路电极214的连接点214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64将接地电极226与线路电极214的连接点214d连接起来。

如图7所示,在配置在电介质层207的线路电极214中,与过孔电极261、262(第一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4a、214b(第一连接点)沿着假想线h61(第一假想线)配置。与过孔电极263、264(第二过孔电极)的连接点即连接点214c、214d(第二连接点)沿着假想线v62(第二假想线)配置。假想线h61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假想线h61和假想线v62正交。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l字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靠近具有第二lc并联谐振器的方向。即,第二连接点采用能够与第一连接点呈l字的配置中的、与第二lc并联谐振器的距离较近的配置。

如图6所示,第四电感器电极形成环,该环以过孔电极261、262(第一过孔电极)与电容器电极123的连接点为起点,经由过孔电极261、262(第一过孔电极)、线路电极214、过孔电极263、264(第二过孔电极)这个连接路径,以过孔电极263、264与接地电极226的连接点为终点。

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插入损失(s21)的图。如图8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s21的峰值为-0.676。

若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200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进行比较,则对于s21的峰值,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一方接近0。因此,插入损失是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一方较小。

从以上可知,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200,通过使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与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之和为四根,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结果能够改善q值,减少插入损失。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线路电极211~214的各个的第二连接点靠近层叠带通滤波器200的中央。通过成为这样的配置,在能量流动的地方较多地配置过孔电极,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结果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插入损失。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各lc并联谐振器的电感器电极包含的线路电极为一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电感器电极包括两枚以上的线路电极的情况。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电感器电极包括两枚的线路电极的情况进行说明。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是电感器电极包括两枚线路电极这一点。除此以外的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300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9的层叠带通滤波器300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300具备电介质层101、202~207、310、208、109。电介质层310包括线路电极312、313。

层叠带通滤波器300具备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

第二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217和第二电感器电极。第二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212(第一线路电极)、线路电极312(第二线路电极)、过孔电极241、24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243、24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241将电容器电极217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41贯通线路电极312。过孔电极242将电容器电极217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b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42贯通线路电极312。

过孔电极243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43贯通线路电极312。过孔电极244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2的连接点212d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44贯通线路电极312。

第三lc并联谐振器包括电容器电极218和第三电感器电极。第三电感器电极包括线路电极213(第一线路电极)、线路电极313(第二线路电极)、过孔电极251、252(第一过孔电极)、和过孔电极253、254(第二过孔电极)。

过孔电极251将电容器电极218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a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51贯通线路电极313。过孔电极252将电容器电极218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b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52贯通线路电极313。

过孔电极253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c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53贯通线路电极313。过孔电极254将接地电极220与线路电极213的连接点213d连接起来。过孔电极254贯通线路电极313。

从以上可知,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300,通过使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与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的和为四根,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结果能够改善q值,减少插入损失。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电感器电极包括两枚线路电极,能够进一步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线路电极和第二线路电极是相同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一线路电极和第二线路电极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线路电极的面积比第二线路电极的面积小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地形成相同的形状的多枚的线路电极情况下,由于线路电极的端部的陶瓷的收缩率和形成线路电极的金属层的收缩率不同,所以线路电极的端部容易产生形变。因该形变所带来的应力,线路电极容易产生裂缝。

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重叠的多枚的线路电极的各个的面积不同,来使第一线路电极的面积比第二线路电极的面积小。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分散线路电极的端部的形变。结果能够缓和端部的形变所带来的应力,并能够防止线路电极中的裂缝的产生。

图11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400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分别个别地示出图11的层叠带通滤波器300的各电介质层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层叠带通滤波器400具备电介质层101、202~207、310、408、109。电介质层408包括线路电极412、413。

层叠带通滤波器400具备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

连接点212a、212b(第一连接点)和连接点212c、212d(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l字配置。线路电极412与该l字配置相匹配地成为l字型。线路电极412的面积比线路电极312小。

连接点213a、213b(第一连接点)和连接点213c、213d(第二连接点)的配置是l字配置。线路电极413与该l字配置相匹配地成为l字型。线路电极413的面积比线路电极313小。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400,通过使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与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之和为四根,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的寄生电阻。结果能够改善q值,减少插入损失。

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线路电极412、413(第一线路电极)的面积比线路电极312、313(第二线路电极)小,从而缓和应力。结果能够防止因应力所造成的裂缝的产生。

图13是表示对比较例以及各实施方式中的线路电极的枚数、过孔电极的配置、s21的峰值进行归纳的表的图。如图13所示,在比较了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电感器电极的线路电极的枚数比第二实施方式多,所以对于插入损失,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方较小。

在比较了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者的插入损失几乎相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因应力所造成的裂缝的产生。因此,第四实施方式可以说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同程度地减少插入损失并且结构可靠性较高。

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过孔电极的配置在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中是相同的。过孔电极的配置在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中也可以不相同。例如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501以及图15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502那样组合平行配置和l字配置。

关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过孔电极的配置,第一假想线以及第二假想线平行或者正交。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也可以不平行,也可以不正交。例如图16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600的线路电极611那样,假想线l31(第一假想线)与假想线l32(第二假想线)也可以不平行,也可以不正交。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过孔电极的配置,第一假想线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第一假想线也可以不与该排列方向平行。例如图16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600的线路电极614那样假想线l61(第一假想线)和假想线l62(第二假想线)是平行的,另一方面,假想线l61也可以不与第一~第四lc并联谐振器的排列方向平行。另外,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也可以如图16的线路电极614所示那样,不相对于距假想线l61和假想线l62处于等距离的假想线l63(第三假想线)而线对称。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过孔电极的配置,第一假想线与第二假想线正交,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呈l字型。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也可以不呈l字型。例如图16的线路电极612、613所示那样,也可以呈t字型也。

关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过孔电极的根数,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和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均为两根。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以及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并不限于两根。如果能够减少电感器电极整体的寄生电阻,则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以及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可以是任意的根数。例如如图17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700的线路电极711、714那样,第一过孔电极或者第二过孔电极的一方可以是三根以上。或者,如线路电极712、713那样,第一过孔电极的根数或者第二过孔电极的根数的一方如果是两根以上,则另一方的过孔电极的根数可以是一根。

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均为“1001”。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并不限于“1001”。实施方式的层叠带通滤波器的类型例如可以是图18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800的类型“101”、图19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900的类型“10101”、或者图20所示的层叠带通滤波器1000的类型“101101”。

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各过孔电极的直径相同。各过孔电极的直径可以不相同。例如在图17的线路电极712、713中,通过增大第一过孔电极以及第二过孔电极中的根数为一根的一方的过孔电极的直径,能够进一步减少电感器电极整体的寄生电阻,并减少插入损失。但是,在设置不同直径的过孔电极的情况下,比相同的直径的情况下更加花费制造成本。根据插入损失的减少与制造成本的平衡,能够适当地选择是否使某个过孔电极的直径比其它的过孔电极大。

本次公开的各实施方式也预定适当地组合来实施。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上仅为例示不起限制作用。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上述的说明而由权利要求书示出,预期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