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47854发布日期:2018-07-03 14:34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液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冷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可使散热器相对液冷头转动的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电子装置在运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因阻抗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有效地排除而累积在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上,电子元件便有可能因不断升高的温度而损坏。因此,散热装置的优劣与电子装置的运作息息相关。

目前,电子装置最常用的散热装置是通过将热管的一端接触会产生热量的电子元件,另一端连接散热片,并以风扇对散热片进行散热。然而,散热风扇在高转速时所产生的扰人噪音及高耗电量,常常是制造业者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液冷系统便因应而生。

一般而言,液冷系统主要由液冷头、散热器以及泵构成。液冷系统在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时,通过泵将冷却液注入液冷头,冷却液吸收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再由散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在液冷系统中,液冷头、散热器与泵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且不可调整。此外,由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不尽相同,电子装置内部可用来安装液冷系统的空间也受到限制。因此,便需针对不同的电子装置设计专属的液冷系统,使得液冷系统在使用上缺乏弹性,且会增加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使散热器相对液冷头转动的液冷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液冷系统包含液冷头、散热器、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液冷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口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入口。散热器具有第二出口以及第二入口。第一支撑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通道。第一端部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出口,且第二端部枢接于第二入口,使得第一通道连通第一出口与第二入口。第二支撑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三端部、第四端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通道。第三端部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入口,且第四端部枢接于第二出口,使得第二通道连通第一入口与第二出口。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支撑散热器,且散热器可以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为枢轴相对液冷头转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液冷系统包含液冷头、散热器、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液冷头具有多个第一出口以及多个第一入口。散热器具有第二出口以及第二入口。散热器设置于液冷头上方。第一支撑件具有多个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出口,且第二端部设置于第二入口。第二支撑件具有多个第三端部以及第四端部。第三端部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入口,且第四端部设置于第二出口。液冷头、散热器、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形成液体流动的循环路径。

更佳的,上述液冷系统中,散热器包含第一枢接轴以及第二枢接轴,第二入口形成于第一枢接轴上,且第二出口形成于第二枢接轴上。

更佳的,上述液冷系统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由金属或塑胶制成。

更佳的,上述液冷系统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呈管状。

更佳的,上述液冷系统中,液冷头包含泵。

综上所述,本发明以二个支撑件支撑散热器,且在支撑件中设置用以连通液冷头与散热器的出口与入口的通道,使得支撑件的通道、液冷头与散热器可形成供液体(例如,冷却液)流动的循环路径。此外,由于散热器能以支撑件的端部为枢轴相对于液冷头转动,使用者或制造商即可根据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调整散热器相对于液冷头的位置,以避免液冷系统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的问题。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关于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在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4为图1中的液冷头的分解图。

图5为图1中的散热器转动后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液冷系统的分解图。

图8为图6中的液冷系统在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9为图6中的散热器转动后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 液冷系统

3 电路板

10 液冷头

12 散热器

14 第一支撑件

16 第二支撑件

18 风扇

20 泵

30 电子元件

100 第一出口

102 第一入口

120 第二出口

122 第二入口

124 第一枢接轴

126 第二枢接轴

140 第一端部

142 第二端部

144 第一通道

160 第三端部

162 第四端部

164 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1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1的分解图,图3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1在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4为图1中的液冷头10的分解图,图5为图1中的散热器12转动后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液冷系统1包含液冷头10、散热器12、第一支撑件14、第二支撑件16以及至少一个风扇18。风扇18设置于散热器12上。在此实施例中,液冷系统1包含两个风扇18,其中这两个风扇18分别设置于散热器12相对的两侧上。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液冷系统1也可包含单一的风扇18。换言之,风扇18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

液冷头1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口100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入口102。在此实施例中,液冷头10具有两个第一出口100以及两个第一入口102。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液冷头10也可具有单一的第一出口100以及单一的第一入口102。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液冷头10也可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出口100以及两个以上的第一入口102。换言之,液冷头10中,第一出口100与第一入口10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

散热器12设置于液冷头10上方。散热器12具有第二出口120以及第二入口122。第一支撑件14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端部140、第二端部14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通道14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4具有两个第一端部140以及两个第一通道144,其中第一端部140与第一通道144的数量对应液冷头10的第一出口100的数量。此外,这两个第一通道144在第二端部142处相互连通。第一支撑件14的每个第一端部140连接于液冷头10的与之对应第一出口100,且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二入口122,使得第一支撑件14的每个第一通道144连通液冷头10的与之对应的第一出口100与散热器12的与之对应的第二入口122。换言之,第一支撑件14的每个第一端部140设置于液冷头10的与之对应的第一出口100,且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设置于散热器12的第二入口122。

第二支撑件16具有至少一个第三端部160、第四端部162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通道164。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6具有两个第三端部160以及两个第二通道164,其中第三端部160与第二通道164的数量对应液冷头10的第一入口102的数量。此外,这两个第二通道164在第四端部162处相互连通。第二支撑件16的每个第三端部160连接于液冷头10的与之对应的第一入口102,且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二出口120,使得第二支撑件16的第二通道164连通液冷头10的第一入口102与散热器12的第二出口120。换言之,第二支撑件16的每个第三端部160设置于液冷头10的与之对应的第一入口102,且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设置于散热器12的第二出口120。

由此,第一支撑件14的第一通道144、第二支撑件16的第二通道164、液冷头10与散热器12即可形成供液体(例如,冷却液)流动的循环路径。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4与第二支撑件16可由金属(例如,铜、铝、不锈钢等)或塑胶制成,视实际应用而定。此外,第一支撑件14与第二支撑件16呈管状,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4与第二支撑件16也可呈方形柱状或其它形状。

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件14与第二支撑件16支撑散热器12,使散热器12位于液冷头10上方。由于第一支撑件14的两个第一端部140连接于液冷头10的两个第一出口100,且第二支撑件16的两个第三端部160连接于液冷头10的两个第一入口102,可使第一支撑件14与第二支撑件16更稳固地将散热器12支撑于液冷头10上方。

此外,由于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二入口122,且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二出口120,散热器12能以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与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为枢轴相对液冷头10转动。举例而言,使用者可将散热器12相对液冷头10在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与图5所示的水平位置之间转动。由此,使用者或制造商即可根据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调整散热器12相对液冷头10的位置,以避免液冷系统1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的问题。

在此实施例中,液冷头10可包含泵20,如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中,液冷系统1可设置在电路板3上,使得液冷头10贴附于电路板3上的电子元件30,例如处理器、显示卡或其它集成电路芯片等。液冷系统1在对电子元件30进行散热时,由液冷头10吸收电子元件30产生的热量,再由液冷头10中的冷却液(未图示)吸收热量。接着,泵20将冷却液自第一出口100送出液冷头10,使得冷却液经由第一支撑件14的第一通道144、散热器12与第二支撑件16的第二通道164,自第一入口102再流回液冷头10。当冷却液流经散热器12时,风扇18即可对散热器12进行散热,以使冷却液降温。

需说明的是,泵20也可设置于液冷头10外部,不以设置于液冷头10内部为限。

请参阅图6至图9,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1'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液冷系统1'的分解图,图8为图6中的液冷系统1'在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9为图6中的散热器12转动后的示意图。

液冷系统1'与上述的液冷系统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液冷系统1'的散热器12包含第一枢接轴124以及第二枢接轴126,如图6至图9所示。在此实施例中,散热器12的第二入口122可形成于第一枢接轴124上,且散热器12的第二出口120可形成于第二枢接轴126上。因此,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可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一枢接轴124,且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可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二枢接轴126。

由于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一枢接轴124,且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枢接于散热器12的第二枢接轴126,散热器12能以第一支撑件14的第二端部142与第二支撑件16的第四端部162为枢轴相对液冷头10转动。举例而言,使用者可将散热器12相对液冷头10在图6所示的垂直位置与图9所示的水平位置之间转动。由此,使用者或制造商即可根据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调整散热器12相对于液冷头10的位置,以避免液冷系统1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的问题。

需说明的是,图6~9中与5图1~5中具有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以两个支撑件支撑散热器,且于支撑件中设置用以连通液冷头与散热器的出口与入口的通道,使得支撑件的通道、液冷头与散热器可形成供液体(例如,冷却液)流动的循环路径。此外,由于散热器可以支撑件的端部为枢轴相对于液冷头转动,使用者或制造商即可根据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调整散热器相对液冷头的位置,以避免液冷系统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保护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确定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