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8569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路板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数码管。



背景技术:

数码管是用于显示数字的一种显示输出元件,在家庭中使用的电器设备(如空调、电磁炉、电子时钟等),在工厂中使用的电器设备(如数据监控器、万用表等)。

数码管如图1所示,申请号为201520996768.9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数码管一样,基本上通过设置在塑料壳体底部的引脚插接在电路板上的安装孔上,在通过将引脚与电路板进行焊接,但在插接电路板时由于安装孔的孔径较小,且引脚较多,导致在安装的过程中引脚容易抵触在电路板上,从而按压力直接通过金属引脚作用在发光体上,而条状的发光体较薄,受到压力后容易产生折断,导致无法进行发光,从而导致全部电路板上的元件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测试后,在更换发光体导致更换成本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专利公开了申请号为201320536534.7的一种侧面引脚数码管,它是一种竖向安装的数码管,其通过弯折引脚90来实现竖向安装,但在安装的过程中按压的力与引脚不垂直,伸出在外的引脚产生弯曲而影响安装,且伸出在外的引脚产生向内压缩时还会带动内部的引脚与发光体连接的位置产生弯折的力,导致产生的弯折幅度更大,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发光体断裂,尤其是目前为了提高引脚的连接强度而使用如申请号为201420470840.X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侧面引脚数码管一样,引脚在安装的过程中受力更大,导致引脚更容易弯曲,发光体更容易产生折断,从而在安装数码管时需要非常的小心,导致安装效率下降,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提供较好的保护措施,避免数码管受到较大的冲击而损坏,导致设备的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码管,其具有便于安装,避免安装时产生损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数码管,包括塑料壳体,所述塑料壳体内设有PCB板,所述PCB板正面设有发光体,所述PCB板背面设有伸出塑料壳体背面的引脚,所述引脚包括连接杆、延伸杆、插接杆,所述连接杆与PCB板垂直,所述延伸杆与连接杆垂直,所述延伸杆一端与连接杆远离PCB板一端连接,所述插接杆与连接杆平行,所述插接杆一端与延伸杆远离连接杆一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时,插接杆与电路板进行接触,按压时按压力通过插接杆直接传动到塑料壳体上,而不会使作用力直接通过引脚作用到发光体上,而传动到塑料壳体上的力能通过塑料壳体向边缘扩散,从而作用力呈面状分布到PCB板上,且塑料壳体的硬度小于金属质的引针,从而当按压力过大使塑料壳体能产生少量的变形以启动缓冲作用,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发光体产生损坏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PCB板到塑料壳体背部的距离大于PCB板到塑料壳体顶部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的提高了插接杆与PCB板之间的塑料厚度,提高对挤压力消耗的路径,便于挤压力进行扩散,从而对同一个点的挤压作用力,避免发光体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杆远离连接杆一端箱塑料壳体边缘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人们安装的过程中通过两个手指夹持塑料壳体边缘进行安装,从而手部的按压力能直接竖向的作用在插接杆上,从而避免发光体受到手部的按压力产生弯折变形,且延伸杆向边缘延伸,从而塑料壳体的宽度相印的扩大一些,从而人们手的作用力能从发光体上方移到塑料壳体扩大的位置上,从而有效的避免手部按压力直接作用到发光体上产生发光体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壳体底部四个角落上一体设有垫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杆插入安装孔后,垫块能抵触在电路板上,从而使塑料壳体底部与电路板能形成一个空腔,从而便于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垫块靠近塑料壳体底面中心的侧面上设有延伸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斜面有效的提高了垫块与塑料壳体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对塑料壳体的支撑作用,减少塑料壳体在安装时产生变形的量。

进一步的,所述引脚设置在塑料壳体中心位置,所述引脚向塑料壳体端延伸设有8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信号输入的稳定性,且引脚设置在塑料壳体中心位置,刚好对应人们安装使手与塑料壳体接触的位置,从而便于作用力直接传递到插接杆上,减少对发光体的影响。

进一步的,每对所述引脚之间的距离相等,两端所述引脚之间的距离为塑料壳体长度的0.5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引脚分布较为密集提高对塑料壳体中间的支撑力,避免塑料壳体在插接的过程中产生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引脚通过弯折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的减少了引脚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体为LED。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LED耗电少、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亮度高、故障少、视角大、可视距离远等特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引脚向外延伸能适配较大的电路板进行安装;

2、通过延伸杆将插接杆与连接杆的位置错开,避免挤压力直接通过金属材料的引脚作用到发光体上,减少了发光体在安装时损坏的几率;

3、提高在安装后数码管能正常使用的几率,减少后期维护的几率;

4、在使用时产生的冲击基本上作用在塑料壳体的边缘,有效的减少了发光体损坏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状态图。

图中,1、塑料壳体;11、垫块;12、延伸斜面;2、PCB板;21、发光体;3、引脚;31、连接杆;32、延伸杆;33、插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数码管,如图2、4、7所示:包括塑料壳体1,塑料壳体1内设有PCB板2, PCB板2正面设有发光体21,多个条状的发光体21排列出至少一个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阿拉伯数字8由7根条状发光体21排列而成,通过点量不同位置、不同个数的条装的发光体21来显示阿拉伯数字0-9,从而实现正常的工作。

如图2、5、6所示,PCB板2背面设有伸出塑料壳体1背面的引脚3,引脚3包括连接杆31、延伸杆32、插接杆33,连接杆31与PCB板2垂直,延伸杆32与连接杆31垂直,延伸杆32一端与连接杆31远离PCB板2一端连接,插接杆33与连接杆31平行,插接杆33一端与延伸杆32远离连接杆31一端连接,引脚3通过弯折形成,插接杆33能插接在电路板上,与电路板上的电路相同,从而电源能通过电路板上的电路以及引脚3为LED的发光体21进行有效的供电,使LED的发光体21点亮,进行显示工作。

如图5、6所示,当安装时,插接杆33与电路板进行接触,按压时按压力通过插接杆33直接传动到塑料壳体1上,而不会使作用力直接通过引脚3作用到发光体21上,而传动到塑料壳体1上的力能通过塑料壳体1向边缘扩散,从而作用力呈面状分布到PCB板2上,且塑料壳体1的硬度小于金属质的引针,从而当按压力过大使塑料壳体1能产生少量的变形以启动缓冲作用,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发光体21产生损坏的可能性。

且插接杆33也能进行弯曲,来适配特殊的电路板,扩大引脚3的排距,从而能适应更大的装配时引脚3的排距要求,而大幅度弯折产生在插接杆33与塑料壳体1的连接处,而小幅度的弯折产生在插接杆33与延伸杆32的连接处,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对发光体21产生的影响。

实施例2:一种数码管,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6所示,PCB板2到塑料壳体1背部的距离大于PCB板2到塑料壳体1顶部的距离,延伸杆32远离连接杆31一端箱塑料壳体1边缘延伸,有效的提高了插接杆33与PCB板2之间的塑料厚度,提高对挤压力消耗的路径,便于挤压力进行扩散,从而对同一个点的挤压作用力,避免发光体21损坏。

如图2、6所示,在人们安装的过程中通过两个手指夹持塑料壳体1边缘进行安装,从而手部的按压力能直接竖向的作用在插接杆33上,从而避免发光体21受到手部的按压力产生弯折变形,且延伸杆32向边缘延伸,从而塑料壳体1的宽度相印的扩大一些,从而人们手的作用力能从发光体21上方移到塑料壳体1扩大的位置上,从而有效的避免手部按压力直接作用到发光体21上产生发光体21变形。

实施例3:一种数码管,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5、6所示,塑料壳体1底部四个角落上一体设有垫块11,垫块11靠近塑料壳体1底面中心的侧面上设有延伸斜面12,在插接杆33插入安装孔后,垫块11能抵触在电路板上,从而使塑料壳体1底部与电路板能形成一个空腔,从而便于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果,延伸斜面12有效的提高了垫块11与塑料壳体1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对塑料壳体1的支撑作用,减少塑料壳体1在安装时产生变形的量。

如图5、6所示,在插接杆33插入安装孔后,垫块11能抵触在电路板上,从而使塑料壳体1底部与电路板能形成一个空腔,从而便于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果,延伸斜面12有效的提高了垫块11与塑料壳体1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对塑料壳体1的支撑作用,减少塑料壳体1在安装时产生变形的量。

如图3、5、6所示,引脚3设置在塑料壳体1中心位置,引脚3向塑料壳体1端延伸设有8对,每对引脚3之间的距离相等,两端引脚3之间的距离为塑料壳体1长度的0.5倍,提高信号输入的稳定性,且引脚3设置在塑料壳体1中心位置,刚好对应人们安装使手与塑料壳体1接触的位置,从而便于作用力直接传递到插接杆33上,减少对发光体21的影响,从而引脚3分布较为密集提高对塑料壳体1中间的支撑力,避免塑料壳体1在插接的过程中产生变形。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