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5921发布日期:2019-03-02 00:3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散热风扇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电子装置(如计算机)的运作速度不断地提高,并且电子装置内部的发热组件所发出的热量亦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电子装置过热而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对于电子装置内部的发热组件进行散热将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发热组件产生的热能可能会传递至电子装置的外壳而导致外壳温度过高,因此一些电子装置的外壳亦需进行散热。因此,如何提升散热模块对电子装置内部的发热组件及电子装置的外壳的散热效率,是散热模块设计上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对电子装置内部的发热组件及电子装置的外壳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散热模块对电子装置内部的发热组件及电子装置的外壳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散热模块适用于一电子装置。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结构及一散热风扇。散热结构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一外壳内且具有一散热部及一延伸部,其中延伸部具有一开槽,散热部与外壳之间形成一散热流道。散热风扇可拆卸地组装于延伸部而邻接散热部,其中散热风扇覆盖开槽,开槽连接散热流道,散热风扇适于提供一散热气流,部分散热气流依序通过开槽及散热流道。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一外壳及一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结构及一散热风扇。散热结构配置于外壳内且具有一散热部及一延伸部,其中延伸部具有一开槽,散热部与外壳之间形成一散热流道。散热风扇可拆卸地组装于延伸部而邻接散热部,其中散热风扇覆盖开槽,开槽连接散热流道,散热风扇适于提供一散热气流,部分散热气流依序通过开槽及散热流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部包括散热鳍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模块包括一热管,其中热管配置于散热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结构具有一接触部,接触部接触电子装置的一发热组件,延伸部连接于接触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结构具有一导流部,导流部形成于延伸部上,散热风扇包括一扇叶结构,导流部与扇叶结构之间形成一增压流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部上具有多个螺柱,散热风扇可拆卸地螺锁于这些螺柱。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散热模块中,散热结构的延伸部具有开槽,使散热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可通过开槽而流至散热部与外壳之间的散热流道,以提升散热风扇对散热部的散热效率,且使散热风扇能够对外壳进行散热,有效降低外壳的温度。此外,散热风扇可拆卸地组装于散热结构的延伸部,使散热风扇的更换及维护更为便利。

有关本发明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部分构件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部分构件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0:电子装置110:外壳

110a:散热流道120:散热模块

122:散热结构122a:散热部

122b:延伸部122c:导流部

122d:接触部124:散热风扇

124a:扇叶结构124b:增压流道

126:热管130、140:发热组件

f1、f2:散热气流

p:螺柱s: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一外壳110及一散热模块120。电子装置100例如是笔记型计算机,外壳110例如是笔记型计算机的主机外壳,为使图式较为清楚,图1的外壳110仅绘示出其底部壳体。散热模块120配置于外壳110且用以对外壳110内的发热组件130、140进行散热,发热组件130、140例如是笔记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或其它种类的处理芯片。在其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为其它种类的装置,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图3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散热模块120包括一散热结构122及一散热风扇124。散热结构122配置于外壳110内且具有一散热部122a及一延伸部122b,散热部122a及延伸部122b例如是一体成形地相连接。散热部122a例如是散热鳍片。散热风扇124可拆卸地组装于延伸部122b而邻接散热部122a,且用以往散热部122a产生散热气流f1。

散热部122a与外壳110之间形成一散热流道110a。延伸部122b具有一开槽s,散热风扇124覆盖延伸部122b的开槽s,开槽s连接散热部122a与外壳110之间的散热流道110a。散热风扇124提供部分散热气流f2依序通过开槽s及散热流道110a。由于散热风扇124除了产生散热气流f1往散热部122a流动,更产生散热气流f2通过开槽s而流至散热部122a与外壳110之间的散热流道110a,故可提升散热风扇124对散热部122a的散热效率,且使散热风扇124能够对外壳110进行散热,有效降低外壳110的温度。此外,散热风扇124可拆卸地组装于散热结构122的延伸部122b,使散热风扇124的更换及维护更为便利。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122的延伸部122b上具有多个螺柱p(绘示为两个),散热风扇124可拆卸地螺锁于这些螺柱p。在其它实施例中,散热风扇124可通过其它适当方式组装于散热结构122的延伸部122b,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以下详细说明散热模块120对发热组件130、140的散热方式。散热模块120包括一热管126,热管126配置于散热结构122的散热部122a上,且延伸至发热组件130处及发热组件140处。发热组件130产生的热及发热组件140产生的热通过热管126而传递至散热结构122的散热部122a,以在散热部122a处通过散热风扇124产生的散热气流f1进行散热。此外,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122具有一接触部122d,接触部122d接触发热组件130,且延伸部122b连接于接触部122d。藉此,发热组件130产生的热除了可通过热管126而传递至散热部122a,更可通过接触部122d及延伸部122b而传递至散热部122a,以提升散热模块120对发热组件130的散热效率。

图4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部分构件俯视图。请参考图2及图4,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122具有一导流部122c,导流部122c形成于延伸部122b上。导流部122c与散热风扇124的扇叶结构124a之间形成一增压流道124b,用以对扇叶结构124a产生的散热气流进行增压。藉此,散热风扇124本身不需具有导流部,增加了散热模块120设计上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散热模块中,散热结构的延伸部具有开槽,使散热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可通过开槽而流至散热部与外壳之间的散热流道,以提升散热风扇对散热部的散热效率,且使散热风扇能够对外壳进行散热,有效降低外壳的温度。此外,散热风扇可拆卸地组装于散热结构的延伸部,使散热风扇的更换及维护更为便利。另外,通过将散热结构的接触部连接于散热结构的延伸部,接触部处的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除了可通过热管而传递至散热结构的散热部,更可通过接触部及延伸部而传递至散热部,以提升散热模块对发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再者,由于散热结构的延伸部上具有用以对散热气流进行增压的导流部,故散热风扇本身不需具有导流部,增加了散热模块设计上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发明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改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发明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