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5831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热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热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风道散热系统中的通道一般主要包括利用抽风装置和配合设置散热器这种方法,又或是利用隔热板将发热元件隔离,第一种方案中,在设备满载运行时需要较大的散热器才能满足正常运行,散热器成本较高,所需的空间较大,且自然散热容易使机内温度升高,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第二种情况则是仅仅将发热元件分为两个通道,由于其中发热元件的通道封闭,散热过程中散热风道会经过控制元件造成散热效果不够良好甚至加剧了控制元件的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设备散热器成本高空间大且散热效果不佳。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隔热散热系统,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上间隔设有控制元件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外侧设置有功率元件,散热器上方设置有散热罩,所述散热罩顶部设有与壳体外部联通的第一抽风散热装置,所述散热罩朝向功率元件的侧部具有风道孔,所述壳体下方设有第一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背离功率元件的一侧设置有散热隔离板,所述散热隔离板将壳体内的空间隔离形成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所述散热器、功率元件及控制元件位于第一散热区域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内设有电感与变压器,所述第二散热区域顶部的设有与壳体外部联通的第二抽风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底部设有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隔离板朝向第一散热区域内固定设有隔热座,所述散热器固定于隔热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座包括固定于散热隔离板的座体,所述座体与散热隔离板之间形成封闭的隔热腔。

进一步的,第一散热区域内的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区域内的电感同一高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罩呈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漏斗状,所述风道孔设置于散热罩斜面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隔离板与变压器及电感之间留有以供空气流通的散热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风散热装置及第二抽风散热装置为抽风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器的顶部连接有散热罩,而散热罩顶部直接设有与壳体外部联通的第一抽风散热装置,所述散热罩朝向功率元件的侧部具有风道孔,这样在散热器对功率元件的散热过程中散热气流既可以穿过散热器内部后从散热罩流出外部,又可以流经功率元件表面后沿风道孔进入散热罩流出外部。从而增加散热气流流通路径,快速带走功率元件上的热量。且还可以减少散热的热风从控制元件表面经过,进而减少遭受到气流流通导致的灰尘、油烟等污染。

(2)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内设置有散热隔离板,以避免电感与变压器散发出的高热量传导到散热器上,从而影响安装在散热器上的功率元件,导致电路故障或者功率器件寿命降低。

(3)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散热隔离板朝向第一散热区域内固定有设有隔热座,所述散热器固定于隔热座上,隔热座使散热器与散热隔离板之间形成封闭的隔热腔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二散热区域内的高温元器件对散热器及第一散热区域内元件的影响。

(4)本实用新型针对散热器温度较高将第一抽风散热装置单独设置于散热器顶部能减少散热器成本,实现空间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罩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壳体,101-控制电路板,102-功率元件,103-电感,104-变压器,110-第一散热区域,120-第二散热区域,20-散热隔离板,30-散热器,40-隔热座,310-散热罩,311-风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隔热散热系统,包括壳体10构成的空间,所述空间内设置有散热隔离板20,所述散热隔离板20将空间隔离形成第一散热区域110和第二散热区域12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散热区域110内设置有位于散热隔离板20旁侧的散热器30,所述散热器30上方设置有散热罩310,所述散热罩310顶部设有与外部联通的第一抽风散热装置111,第一抽风散热装置位于散热器30上方设置的散热罩310内,能够直接将散热器的热量带走实现冷却,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区域内背离散热器的壳体内壁的固定有控制元件,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元件为控制电路板101,散热器30朝向控制电路板101的一侧固定有功率元件102,一般的功率元件工作状态下温度较高,散热器30主要用于对功率元件102的散热,具体为,散热气流穿过散热器30内部后从散热罩310流出外部以带走功率元件102的热量。另外,散热罩310具有朝向功率元件102斜向设置的风道孔311,可以使散热罩310外功率元件102表面的热量从风道孔311内进入散热罩310内。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散热气流流通路径,从而一方面可以快速带走功率元件102上的热量。且还可以减少散热的热风从控制电路板101表面经过,进而减少控制电路板101过热、遭受到灰尘或油烟等污染。

本实施例中,壳体位于控制电路板101下方设有第一进风口,进风口可以设置在侧部也可以由下部进风,还可以是侧部及底部均设有。

本实施例中,散热罩310呈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漏斗状,所述风道孔311设置于散热罩310斜向的侧部,在实际设计中还可以在风道孔311位于散热罩310内侧设置有导风片,引导空气进入的方向和排出的朝向以利于空气的导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区域120顶部设有与外部联通的第二抽风散热装置121,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底部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二散热区域内设有电感103与变压器104,其中电感103与变压器104温度较高,为此利用散热隔离板20将空间分割形成的第一散热区域110和第二散热区域120按照如此布局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各个元件的正常工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隔离板20与变压器104及电感103之间留有以供空气流通的散热空间。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空间的紧凑,第一散热区域110内的散热器30与第二散热区域120内的电感103同一高度设置。为了避免由第一散热区域110内的电感103散发出的高热量传导到第二散热区域120中的散热器30上,从而影响安装在散热器30上的功率元件,导致电路故障或者功率器件寿命降低,所述散热隔离板20朝向第一散热区域内固定有隔热座40,所述散热器30固定于隔热座40上,所述隔热座40包括固定于散热隔离板的座体410,所述座体与散热隔离板20之间形成封闭的隔热腔。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抽风散热装置111及第二抽风散热装置121为抽风机,实际应用中还可以使用与抽气泵联通的管路实现第一散热区域110和第二散热区域120内的空气与壳体外部空气产生交换以实现加速降温散热的效果。

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上对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外,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