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5817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散热配件,具体涉及了一种散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的电子设备逐渐超薄化,电子设备所采用的散热管为扁平状散热管,扁平状散热管占用空间小,散热能力快,满足电子设备超薄化后的散热要求,但是扁平状散热管在压扁过程中存在将扁平状散热管挤压至漏气的情况,使扁平状散热管的成材率降低,其中扁平状散热管内附着的铜粉会因挤压而脱落,使扁平状散热管内的散热剂的传输速度降低,致使降低了扁平状散热管的导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散热管,其目的:提高成材率,确保散热管内的散热剂的传输速度稳定,增强导热效率,加快散热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散热管,包括铜管,铜管的横截面为矩形,铜管的两端均通过压合密封在铜管内部形成一个密封腔,铜管的形状为“L”形,铜管的一端为散热端,铜管的另一端为集热端;

铜管内侧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凸起物,铜管内侧的底部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一凸起物相应的第二凸起物,铜管内侧设有银质层;

两个第一凸起物之间的铜管内侧的顶部和两个第二凸起物之间的铜管内侧的底部均有内至外依次设有铜质发泡层和铜粉层,铜质发泡层与铜粉层相通;

散热端的外侧面设有散热片组,散热片组上设有螺母。

优选的,铜管的折弯处为圆弧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原有的扁平状散热管修改为横截面为矩形的铜管,减少了一部分的挤压工序,减少了废品的产生,提高了成材率,两个第一凸起物之间的铜管内侧的顶部和两个第二凸起物之间的铜管内侧的底部均有内至外依次设有铜质发泡层和铜粉层,铜质发泡层与铜粉层相通,铜粉层能快速将蒸汽凝聚成液滴,然后通过铜质发泡层将液滴输送集热端,且铜管的形状为“L”形,能使液滴快速下落,确保了散热管内的散热剂的传输速度稳定,铜管内侧设有银质层,银质层加快了密封腔内的热循环速度,散热端的外侧面设有散热片组,散热片组增大了散热端的散热面积,加快了散热端的散热速度,增强了导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散热管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散热管的左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沿A-A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图2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铜管 11.散热端 12.集热端 13.第一凸起物 14.第二凸起物15.银质层 2.密封腔 3.铜质发泡层 4.铜粉层 5.散热片组 51.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散热管,包括铜管1,铜管1的横截面为矩形,铜管1的两端均通过压合密封在铜管1内部形成一个密封腔2,将原有的扁平状散热管修改为横截面为矩形的铜管1,减少了一部分的挤压工序,减少了废品的产生,提高了成材率。

铜管1的一端为散热端11,铜管1的另一端为集热端12,铜管1的形状为“L”形,能使液滴快速下落,确保了散热管内的散热剂的传输速度稳定。

铜管1内侧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凸起物13,铜管1内侧的底部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一凸起物13相应的第二凸起物14,铜管1内侧设有银质层15,银质层加快了密封腔内的热循环速度,能使散热端11和集热端12之间快速换热。

两个第一凸起物13之间的铜管1内侧的顶部和两个第二凸起物14之间的铜管1内侧的底部均有内至外依次设有铜质发泡层3和铜粉层4,铜质发泡层3与铜粉层4相通,铜粉层4能快速将蒸汽凝聚成液滴,然后通过铜质发泡层3将液滴输送集热端,进一步确保了散热管内的散热剂的传输速度稳定。

散热端11的外侧面设有散热片组5,散热片组5上设有螺母51,散热片组5增大了散热端11的散热面积,加快了散热端11的散热速度,增强了导热效率,其中,通过螺母51和外接螺栓的配合将风扇与该散热管安装固定在一起。

铜管1的折弯处为圆弧形。

以上就是一种散热管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效果,其优点:提高了成材率,确保了散热管内的散热剂的传输速度稳定,增强了导热效率,加快了散热速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