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847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普通继电器不适合粉尘和工作频率高的场所,且体积庞大。随着应用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渴望探索开发一款既能适应恶劣工作环境和工作频率高的体积又小的继电器。普通继电器由线圈和触头组成,控制是采用硬件接线实现的,是利用继电器机械触点的串联或并联延时继电器的滞后动作等组合形成控制逻辑。现有继电器却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普通继电器其连线多且复杂、体积大、功耗大,系统构成后,想再改变或增加功能较为困难。(一)普通继电器同时开断电路有电弧,开关瞬间容易起火花,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工作频率低,触点的开关动作一般在几十毫秒数量级,且机械触点还会出现抖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与机械继电器本质上相同的功能,并且适应高工作频率,高寿命、高可靠、高灵敏度、开关动作无火花的新型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所述继电器本体内设有开关电路和用于产生光的光触发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光敏双向可控硅、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连接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与光敏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电极电性连接,所述光敏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电极与第一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电极电性连接,光触发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第三引脚、第四引脚以及第五引脚,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五引脚与第一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电性连接。当光敏双向可控硅感应到发光二极管发出来的光时,光敏双向可控硅会产生触发电压信号,并将触发电压信号输送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然后第一双向可控硅再导通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之间的电路。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以及第四引脚每个单独地引出到所述继电器本体的外面作为接线引脚。

所述第一、第二引脚位于继电器本体的一侧,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位于继电器本体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利用发光二极管和光敏双向可控硅来触发第一双向可控硅导通电路,当光敏双向可控硅感应到发光二极管发出来的光时,光敏双向可控硅便会触发第一双向可控硅导通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没有机械零部件,由固体器件完成触点功能,由于没有运动的零部件,因此能在高冲击,振动的环境下工作,开关动作无火花,由于组成固态继电器的元器件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固态继电器的寿命长,可靠性高。

(2)另外,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输入电压范围较宽,驱动功率低,可与大多数逻辑集成电路兼容不需加缓冲器或驱动器。灵敏度高,控制功率小,电磁兼容性好。

(3)而且,本实用新型继电器因为采用固体器件,所以切换速度可从几毫秒至几微妙。

(4)更有的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没有输入"线圈",没有触点燃弧和回跳、无噪音,因而减少了电磁干扰。

(5)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经测试,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各项性能优于其他厂商的固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型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本体1,所述继电器本体1内设有开关电路12和用于产生光的光触发电路11,所述开关电路12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13、光敏双向可控硅14、第一引脚15、第二引脚16和第五引脚19,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13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分别连接第一引脚15和第二引脚16,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13的控制极133与光敏双向可控硅14的第一电极131电性连接,所述光敏双向可控硅14的第二电极132与第一双向可控硅13的第二电极132电性连接,光触发电路11包括发光二极管10、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发光二极管10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三引脚17和第四引脚18电性连接,所述第五引脚19与第一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133电性连接。

当光敏双向可控硅14感应到发光二极管10发出来的光时,光敏双向可控硅14会产生触发电压信号,并将触发电压信号输送到第一双向可控硅13的控制极133,然后第一双向可控硅13再导通第一引脚15和第二引脚16之间的电路,从而控制导通负载电路20的电源,以控制负载工作。当不给发光二极管10供电时,发光二极管10不发光,同时断掉第一双向可控硅的电源,第一双向可控硅13关断,开关电路12断开,以使控制负载停止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具体的技术方案。

所述第一引脚15、第二引脚16、第三引脚17、以及第四引脚18每个单独地引出到所述继电器本体1的外面作为接线引脚。

所述第一、第二引脚15、16位于继电器本体1的一侧,第三引脚17和第四引脚18位于继电器本体1的另一侧。

如表一、表二所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经测试,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性能优于其他厂商的固态继电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