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喷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6398发布日期:2018-11-27 23:37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FMD熔融3D打印机喷头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3D打印机,喷头上的加热装置由于对喷头内部温度的控制精度不高,使得3D打印机在打印时,由于温度偏高或偏低,影响打印效果,导致打印物体表面不光滑,容易出现褶皱等现象,不能满足精细打印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3D打印机的不足,提供一种3D 打印机喷头加热装置,解决现有3D打印机温度控制不稳定,影响打印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3D打印机喷头加热装置,其位于3D打印机喷头加热铝块内,其包括加热电极板,与加热电极板电连接有加热控制板,于加热控制板上设有加热控制电路,该加热控制电路包括温度检测反馈电路,中央控制电路和加热电路,其中,所述温度检测反馈电路包括放大器U1,放大器U2,放大器U3,放大器U4,温度感应芯片U5,电阻R1,滑动变阻器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和电容C1,其中,所述温度感应芯片U5的第4脚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另一端与电容C1正极及放大器U4的第1脚相连接,放大器 U4的第2脚与滑动变阻器R2的一端及滑动端相连接,滑动变阻器 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放大器U4的第3脚与电阻R5一端及放大器U2的第1脚相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放大器U1的第2脚,放大器U2的第2 脚与电阻R7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放大器U1的第1脚与电阻R8的一端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第3脚及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第3脚及电阻R9的一端相连接,放大器U1的第5脚连接放大器U2的第4脚,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及放大器U3 的第2脚相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及放大器U3 的第1脚相连接,放大器U3的第3脚连接中央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感应芯片U5的第2脚和放大器U1的第4脚接电源VCC,温度感应芯片U5的第1脚和第5脚、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放大器U2的第5脚、放大器U3的第4脚和第 5脚、电阻R12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中央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6,电容C2,电容C3,电容 C4和晶振Y1,其中,控制芯片U6的第3脚与晶振Y1的一端及电容C3的一端相连接,控制芯片U6的第4脚与晶振Y1的另一端及电容C4的一端相连接,控制芯片U6的第18脚连接温度检测反馈电路,控制芯片U6的第9脚连接加热电路,控制芯片U6的第28脚、电容 C2的一端接电源VCC,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 C2的另一端及控制芯片U6的第12脚均接地。

所述加热电路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MOS管Q1,加热电极板接口J1和触发芯片U7,其中,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中央控制电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触发芯片U7的第2脚,触发芯片U7的第5脚连接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阻 R14的一端及MOS管Q1的G极,MOS管Q1的D极连接加热电极板接口J1的第2脚,加热电极板接口J1的第1脚和触发芯片U7的第4脚连接电源VDD,触发芯片U7的第1脚连接电源VCC,MOS 管Q1的S极和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极板进行加热,当线材进入电极板之间后,电极板导通,从而能够快速的加热,并且电极板加热能够使线材加热更加均匀,保证线材不同地方的温度一致性。

于加热铝块内壁涂有防黏涂层,当打印完成后,加热铝块迅速降温,线材冷却凝固,由于加热部分的内部设有防黏涂层,则在线材冷却后,不会黏在加热铝块内壁上,可以从上端将线材取出,减少对线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能够对加热铝块内部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通过更为精确的温度反馈电路,控制芯片可迅速的改变输出电压,从而调节加热功率,更好的保证加热铝块内部的温度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3D打印机喷头加热装置,其位于3D打印机喷头加热铝块内,其包括加热电极板,与加热电极板电连接有加热控制板,于加热控制板上设有加热控制电路,该加热控制电路包括温度检测反馈电路,中央控制电路和加热电路,其中,所述温度检测反馈电路包括放大器U1,放大器U2,放大器U3,放大器U4,温度感应芯片U5,电阻R1,滑动变阻器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和电容C1,其中,所述温度感应芯片U5的第4 脚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另一端与电容C1正极及放大器U4 的第1脚相连接,放大器U4的第2脚与滑动变阻器R2的一端及滑动端相连接,滑动变阻器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 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放大器U4的第3脚与电阻R5一端及放大器U2的第1脚相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放大器U1的第2 脚,放大器U2的第2脚与电阻R7的一端及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放大器U1的第1脚与电阻R8的一端及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第3脚及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第3脚及电阻R9的一端相连接,放大器U1的第5脚连接放大器U2的第4脚,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 R12的一端及放大器U3的第2脚相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 R11的一端及放大器U3的第1脚相连接,放大器U3的第3脚连接中央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感应芯片U5的第2脚和放大器U1的第4 脚接电源VCC,温度感应芯片U5的第1脚和第5脚、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放大器U2的第5脚、放大器U3的第4脚和第5脚、电阻R12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放大器U1、放大器U2、放大器U3、放大器U4为TL084BCN 集成放大芯片。温度感应芯片U5为LT1025低功耗热电偶冷端补偿器。电阻R1阻值为10KΩ,滑动变阻器R2阻值范围为0~100KΩ,电阻R3阻值为232KΩ,电阻R4阻值为1KΩ,电阻R5阻值为1K Ω,电阻R6阻值为10KΩ,电阻R7阻值为100KΩ,电阻R8阻值为100KΩ,电阻R9阻值为1KΩ,电阻R10阻值为1KΩ,电阻R11 阻值为10KΩ,电阻R12阻值为10KΩ和电容C1容量为10uF。

所述中央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6,电容C2,电容C3,电容 C4和晶振Y1,其中,控制芯片U6的第3脚与晶振Y1的一端及电容C3的一端相连接,控制芯片U6的第4脚与晶振Y1的另一端及电容C4的一端相连接,控制芯片U6的第18脚连接温度检测反馈电路,控制芯片U6的第9脚连接加热电路,控制芯片U6的第28脚、电容 C2的一端接电源VCC,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 C2的另一端及控制芯片U6的第12脚均接地。

所述中央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6为单片机89C52,电容C2 容量为10uF,电容C3容量为30pF,电容C4容量为30pF和晶振Y1 频率为11.0592MHZ。

所述加热电路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MOS管Q1,加热电极板接口J1和触发芯片U7,其中,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中央控制电路,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触发芯片U7的第2脚,触发芯片U7的第5脚连接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阻 R14的一端及MOS管Q1的G极,MOS管Q1的D极连接加热电极板接口J1的第2脚,加热电极板接口J1的第1脚和触发芯片U7的第4脚连接电源VDD,触发芯片U7的第1脚连接电源VCC,MOS 管Q1的S极和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阻R13阻值为10KΩ,电阻R14阻值为10KΩ,电阻R15 阻值为1KΩ,MOS管Q1为FQF4N80C和触发芯片U7为光电耦合器TPL52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