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顺序运动的服务器滑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2864发布日期:2018-10-26 18:06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可顺序运动的服务器滑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滑轨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可顺序运动的服务器滑轨。



背景技术:

常见的服务器滑轨装置采用三节滑轨结构,包括外滑轨、中滑轨和内滑轨,所述外滑轨固定于机架上,所述内滑轨固定于服务器的两旁,所述中滑轨作为承载轨设置于外滑轨与内滑轨之间,以延伸服务器的活动范围,并且使得所述内滑轨及中滑轨可以沿着外滑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外滑轨来回滑动,从而拉出或收回服务器。

目前市面上的服务器滑轨大多不能实现滑轨的有序拉出和推入,导致其使用寿命有限,且推拉流畅度不足,影响用户体验;如公开(公告)号cn102781197b专利所述的服务器滑轨虽然能实现三节滑轨的有序拉出和推入,但是仍存在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可顺序运动的服务器滑轨,能够实现三节滑轨的有序拉出和推入,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

内滑轨,其在内侧表面设有凸起的第一卡点、第二卡点和第三卡点,三个卡点分上下两组设置;

中滑轨,其装设有内滑轨;所述中滑轨设置有锁定机构;

外滑轨,其装设有中滑轨;所述外滑轨在内侧表面设有凸起的第四卡点、第五卡点和第六卡点,三个卡点分上下两组设置;

所述上、下两组卡点中一个卡点单独成组,另外两个卡点同组设置,内滑轨中上、下两组卡点的数量与外滑轨中上、下两组卡点的数量相异设置;所述同组设置的两个卡点中,位于滑轨拉出方向上锁定机构先触碰的一个卡点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单独成组设置的一个卡点设有导向斜面;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上、下活动部,所述上、下活动部向外滑轨和内滑轨方向凸起,与外滑轨、内滑轨上的各卡点触碰脱离实现滑轨的有序拉出和推入。

所述内滑轨和外滑轨的内侧表面均相对于中滑轨而言。

所述上、下活动部在滑轨拉出方向上异位设置,一个活动部突出于另一个活动部;相对突出的活动部与外滑轨上同组的两个卡点、内滑轨上单独成组的一个卡点相对设置,相对内收的活动部与内滑轨上同组的两个卡点、外滑轨上单独成组的一个卡点相对设置。

所述锁定机构设有固定部,上、下活动部与固定部一体成型;所述固定部通过焊接、铆接或冲压固定在中滑轨上。

优选地,所述上、下活动部采用卡钩结构。

本发明还设置有远端解锁机构,当滑轨拉出至最大行程,先解锁中滑轨并将中滑轨推入外滑轨中,即可取下服务器机箱,可以减少机箱在安装及拆卸过程中占用的空间,使终端客户在相同场地中可以安装更多的机柜,降低成本。

所述远端解锁机构包括相连的操作部和解锁部;所述操作部设置在中滑轨和外滑轨之间,操作部末端位于中滑轨拉出行程末端,操作部前端与解锁部相连;所述解锁部设置在中滑轨和内滑轨之间,所述解锁部设有解锁斜面,所述解锁斜面在与活动部相抵时张开活动部使活动部脱离卡点以推入中滑轨。

所述远端解锁机构通过铆接或卡扣连接固定在中滑轨上。

优选地,所述远端解锁机构还设有弹性体,实现远端解锁机构的自动复位;所述弹性体一端与中滑轨本体或锁定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远端解锁机构的操作部相连。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操作部在前端设有拉钩,所述锁定机构在固定部上设有拉钩,弹性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拉钩固定连接,可最大限度的减小弹性体的尺寸,利于中滑轨结构设计。

优选地,所述弹性体采用复位弹簧。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外滑轨和内滑轨上设置多组卡点,并在中滑轨上对应设置锁定机构,能够实现滑轨的顺序运动和锁定,卡点和锁定机构设置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设置的远端解锁机构能够降低操作人员推拉服务器时对空间的操作要求,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爆炸结构图;

图2为图1中内滑轨卡点位置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中滑轨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外滑轨卡点位置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锁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实施例1中内滑轨和中滑轨一起拉出前锁定机构与内滑轨卡点的位置结构图;

图6b为实施例1中中滑轨和内滑轨一起拉出至极限位置时锁定机构与外滑轨卡点的位置结构图;

图6c为实施例1中中滑轨和内滑轨一起拉出至极限位置时锁定机构与内滑轨卡点的位置结构图;

图7a为实施例1中内滑轨推入中滑轨前锁定机构与外滑轨卡点的位置结构图;

图7b为实施例1中内滑轨推入中滑轨至极限位置时锁定机构与内滑轨卡点的位置结构图;

图7c为实施例1中内滑轨推入中滑轨至极限位置时锁定机构与外滑轨卡点的位置结构图;

图8a为实施例1中远端解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实施例1中远端解锁原理图;

图6a、6b、6c、7a、7b、7c不涉及远端解锁操作,故图中远端解锁机构予以省略;

图中:内滑轨1、中滑轨2、外滑轨3、远端解锁机构4、第一卡点11、第二卡点12、第三卡点13、拉钩14、锁定机构21、第四卡点31、第五卡点32、第六卡点33、操作部41、解锁部42、复位弹簧43、第一导向斜面111、第三导向斜面131、上卡钩211、下卡钩212、固定部213、第五导向斜面321、第六导向斜面331、解锁斜面4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

内滑轨1,其在内侧表面设有凸起的第一卡点11、第二卡点12和第三卡点13,三个卡点分上下两组设置,如图2所示;

中滑轨2,其装设有内滑轨1;所述中滑轨2设置有锁定机构21,如图3所示;

外滑轨3,其装设有中滑轨2;所述外滑轨3在内侧表面设有凸起的第四卡点31、第五卡点32和第六卡点33,三个卡点分上下两组设置,如图4所示;

所述锁定机构21与外滑轨3、内滑轨1上的各卡点触碰脱离实现滑轨的有序拉出和推入。

如图5所示,所述锁定机构21设有固定部213,所述固定部213铆接在中滑轨2上,所述固定部213在同一端连接有上卡钩211和下卡钩212;所述上卡钩211和下卡钩212向内滑轨1和外滑轨3方向凸起,与外滑轨3、内滑轨1上的各卡点触碰脱离实现滑轨的有序拉出和推入。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滑轨1上第一卡点11与第二卡点12、第三卡点13上下设置,第一卡点11单独成组设置,第二卡点12和第三卡点13沿滑轨推入方向同组先后设置,所述第一卡点11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11,所述第三卡点13设有第三导向斜面131;所述外滑轨3上第四卡点31、第五卡点32与第六卡点33上下设置,第六卡点33单独成组设置,第四卡点31和第五卡点32沿滑轨推入方向同组先后设置,所述第五卡点32设有第五导向斜面321,所述第六卡点33设有第六导向斜面331;

对应的,在滑轨拉出方向上,所述上卡钩211突出于所述下卡钩212。

本实施例滑轨有序拉出的过程如下:

1)先同时拉出中滑轨2和内滑轨1;

下卡钩212卡在第二卡点12和第三卡点13之间,内滑轨1无法从中滑轨2中拉出;拉动滑轨,在下卡钩212与第二卡点12相抵后,此时上卡钩211被第一卡点11的第一导向斜面111顶起处于张开状态,如图6a所示,此时中滑轨2和内滑轨1同时向外拉出;

中滑轨2带着内滑轨1被拉至极限位置时,下卡钩212被第六卡点33的第六导向斜面331顶起处于张开状态;同时上卡钩211仍处于张开状态,在滑过第五卡点32后回复自然状态被第四卡点31挡住,中滑轨2无法继续向外拉动,如图6b所示;

2)再继续拉出内滑轨3;

继续拉动滑轨,内滑轨3上第三卡点13滑过处于张开状态的下卡钩212,内滑轨1可脱离中滑轨2各卡点继续拉出至极限位置,如图6c所示。

本实施例滑轨有序推入的过程如下:

1)推入内滑轨1;

上卡钩211被挡在第四卡点31和第五卡点32之间,导致中滑轨2无法脱离外滑轨1而被推入;推动滑轨,中滑轨2上的下卡钩212被第六卡点33的第六导向斜面331顶起处于张开状态,如图7a所示,而上卡钩211与第五卡点32内侧相抵;此推动过程中内滑轨1被推入中滑轨2中,至第一卡点11的第一导向斜面111将上卡钩211顶起使上卡钩211处于张开状态;继续推入,第三卡点13滑过处于张开状态的下卡钩212,内滑轨1被推入至极限位置,如图7b所示;

2)同时推入中滑轨2和内滑轨1;

继续推入滑轨,处于张开状态的上卡钩211滑过第五卡点32,如图7c所示,中滑轨2与外滑轨1各卡点脱离;之后上卡钩211和下卡钩212均回复自然状态,下卡钩212落在第二卡点12和第三卡点13之间,中滑轨2和内滑轨1能够一起推入至极限位置。

如图1、图8a和图8b所示,本实施例还设置有远端解锁机构4,所述远端解锁机构4通过铆接固定在中滑轨2上,包括相连的操作部41和解锁部42,解锁部42与上卡钩211相对设置;所述操作部41设置在中滑轨2和外滑轨3之间,操作部41末端位于中滑轨拉出行程末端,操作部41前端与解锁部42相连;所述解锁部42设置在中滑轨2和内滑轨1之间,所述解锁部42设有解锁斜面421,所述解锁斜面421在与上卡钩211相抵时张开上卡钩211使上卡钩211脱离第四卡点31以推入中滑轨2;

所述操作部41可采用手指向内滑轨方向扣动的方式联动解锁部42,通过解锁斜面421顶起上卡钩211使上卡钩211处于张开状态而脱离第四卡点31,之后松开操作部41,实现中滑轨2解锁和推入。

如图3和图8b所示,所述远端解锁机构4还设有复位弹簧43,在失去外力解锁后实现远端解锁机构4的自动复位;所述复位弹簧43一端与固定部213上的拉钩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操作部41前端的拉钩14固定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