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板及其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5378发布日期:2018-12-22 09:5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板及其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电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板及其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硬性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100rd,pcb)、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或软硬结合板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线路布局设计及元器件(如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布局设计,进而按照预设路径进行电路布线并在预设位置形成焊盘,以便后续通过表面贴装或者焊接的方式将元器件焊接到对应的预设焊盘上。对于适用表面贴装技术(surf100cemounttechnology,smt)封装的元器件,一般可通过smt贴装机自动完成贴装,而较大的元器件通常需要采用人工焊接的方式将其焊接至电路板上。然而,对于外形尺寸完全对称而引脚却是偏向一侧(即引脚并非中心对称)的元器件来说,在人工焊接或装配时,将元器件相对于正确的焊接位置旋转180度后,其引脚必然与电路板上预设的焊盘发生偏离,导致无法完成焊接。而如果将元器件朝向预设焊盘所在的位置偏移一定距离,虽然可以将元器件引脚与预设焊盘对齐,但是整个元器件在电路板上的位置已经偏离正确的焊接位置,可能导致周边为其他元器件预设的焊盘被遮挡或覆盖,从而影响其他元器件的焊接,并且很多元器件是具有极性的一旦焊接出现异常,损失将是巨大的。因此,如何防止外形尺寸完全对称,但引脚却是偏向一侧而不是中心对称的较大的元器件在焊接过程中因旋转180度而导致位置偏移,进而影响周边其他元器件正常焊接,是电路板焊盘结构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柔性板及其装配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柔性板,包括柔性板体、主过孔区域、标准焊盘区域和一对定位孔,所述主过孔区域和所述标准焊盘区域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板体的两端,一对所述定位孔靠近所述标准焊盘区域,且一对所述定位孔沿所述柔性板体的竖向中心线对称;在所述主过孔区域内设有一组电气网络与需要制作或者测试的光器件引脚的电气网络一一对应的主过孔;在所述标准焊盘区域内设有一组与所述主过孔的电气网络一一对应的标准焊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避免外形尺寸完全对称,而引脚却是偏向一侧(即引脚并非中心对称)的极性元器件焊接和组装造成的异常,通过对柔性板的焊盘结构进行改进,焊盘虽密集,但不容易出现柔性板体和测试电路板的焊盘连接对接不良甚至错位压配的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标准焊盘包括第一焊盘组和第二焊盘组,所述第一焊盘组包括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所述第一焊盘和所述第二焊盘关于所述柔性板体的竖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二焊盘组包括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所述第三焊盘和所述第四焊盘关于所述柔性板体的竖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焊盘和所述第三焊盘关于所述标准焊盘区域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二焊盘和所述第四焊盘关于所述标准焊盘区域的横向中心线对称。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柔性板体对称的标准焊盘布局设置,可有效地防止元器件在焊接过程中因旋转180度而导致焊接位置偏移,从而避免对周边其他元器件的正常焊接产生影响,进而提升元器件的组装和焊接效率。

进一步:所述标准焊盘区域还包括第一连接线路、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二连接线路、第三连接线路和第四连接线路,所述第一连接线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焊盘和所述第一过孔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线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焊盘和所述第一过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线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焊盘和所述第二过孔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线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二过孔连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线路、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二连接线路、第三连接线路和第四连接线路,既方便连通第一焊盘和第三焊盘、第二焊盘和第四焊盘,还能将电气连接关系导通到柔性板体背面或者其他层。

进一步:所述标准焊盘区域内还设有一组关于所述柔性板体的竖向中心线对称的第五连接线路;一组所述第五连接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焊盘和所述第四焊盘连通。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连通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

进一步:还包括元器件,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柔性板体的下方,所述元器件的竖向中心线与所述柔性板体的竖向中心线重合;所述元器件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关于所述元器件的竖向中心线对称。

进一步:所述元器件的外轮廓尺寸与所述标准焊盘区域的外轮廓尺寸一致;所述第一引脚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一焊盘或者所述第四焊盘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引脚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焊盘或者所述第三焊盘的位置相对应。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不管焊接的时候元器件的方向如何,最终元器件与标准焊盘的焊接均正常,可大大降低焊接异常的可能性。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柔性板的装配系统,用于所述一种柔性板的装配,包括底座、电路板、一对导轨机构、顶板和压板,所述电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部,一对所述导轨机构竖向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顶板固定设置在一对所述导轨机构顶部,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压板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导轨机构滑动配合;在所述顶板上设有推杆装置,所述推杆装置的底部伸出所述顶板,并朝向所述压板;在所述推杆装置的两侧对称设有多个拉簧,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的底部和所述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压板的底部对称设有多个压头,所述柔性板体设置在所述压头的下方;在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两个与一对所述定位孔一一对应的定位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柔性板体的焊盘对应设置在压头下方,定位固定,利用推杆装置推动压板,从而使压头下移并压住柔性板体的标准焊盘,从而方便进行后续的装配;位于顶板和压板之间的拉簧既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在推杆装置下压时,减少压头对焊盘的冲击,保护标准焊盘,还能起到复位压板的作用,在完成柔性板体与电路板的装配后,通过拉簧实现压板的复位,简单高效;另外通过设置定位柱,方便对柔性板体进行定位固定,方便装配柔性板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压头由弹性材料制成。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既可精确压住柔性板体的标准焊盘,又能保证不会压坏标准焊盘。

进一步:在所述推杆装置的底部固定设有压力传感器。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推杆装置施加在压板上的压力,从而监测压头施加在标准焊盘上的压力,避免推杆装置压力过大,导致压头压坏标准焊盘,影响装配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柔性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元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柔性板体与元器件的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柔性板体与元器件的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装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名称如下:

1、底座,2、电路板,21、定位柱,3、导轨机构,4、顶板,5、拉簧,7、推杆装置,71、压力传感器,8、压板,81、压头,100、柔性板体,110、主过孔区域,111、主过孔,120、定位孔,130、标准焊盘区域,131第一焊盘组,1311、第一焊盘,1312、第二焊盘,132、第二焊盘组,1321、第三焊盘,1322、第四焊盘,133、第一连接线路,134、第二连接线路,135、第三连接线路,136、第四连接线路,137、第一过孔,138、第二过孔,139、第五连接线路,200、元器件,210、第一引脚,220、第二引脚,230、第一展开基线,240、第二展开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柔性板,其包括柔性板体100、主过孔区域110、标准焊盘区域130和一对定位孔120,所述主过孔区域110和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板体100的两端,一对所述定位孔120靠近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且一对所述定位孔120沿所述柔性板体100的竖向中心线对称;在所述主过孔区域110内设有一组电气网络与需要制作或者测试的光器件引脚的电气网络一一对应的主过孔111;在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内设有一组与所述主过孔111的电气网络一一对应的标准焊盘。

所述标准焊盘包括第一焊盘组131和第二焊盘组132,所述第一焊盘组131包括第一焊盘1311和第二焊盘1312,所述第一焊盘1311和所述第二焊盘1312关于所述柔性板体100的竖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二焊盘组132包括第三焊盘1321和第四焊盘1322,所述第三焊盘1321和所述第四焊盘1322关于所述柔性板体100的竖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焊盘1311和所述第三焊盘1321关于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二焊盘1312和所述第四焊盘1322关于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的横向中心线对称。

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还包括第一连接线路133、第一过孔137、第二过孔138、第二连接线路134、第三连接线路135和第四连接线路136,所述第一连接线路1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焊盘1311和所述第一过孔137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线路13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焊盘1321和所述第一过孔137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线路13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焊盘1312和所述第二过孔138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线路13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焊盘1322和所述第二过孔138连通。

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内还设有一组关于所述柔性板体100的竖向中心线对称的第五连接线路139;一组所述第五连接线路139分别与所述第三焊盘1321和所述第四焊盘1322连通。

所述第五连接线路139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焊盘组131和所述第二焊盘组132与周边电路或者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

所述第一过孔137和所述第二过孔138还可以是盲孔。

如图2所示,还包括元器件200,所述元器件200设置在所述柔性板体100的下方,所述元器件200的竖向中心线与所述柔性板体100的竖向中心线重合;所述元器件200包括第一引脚210和第二引脚220,所述第一引脚210和所述第二引脚220关于所述元器件200的竖向中心线对称。

所述元器件200为极性器件,所述第一引脚210和所述第二引脚220具有不同的极性。

所述元器件200的外轮廓尺寸与所述标准焊盘区域130的外轮廓尺寸一致;所述第一引脚210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一焊盘1311或者所述第四焊盘13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引脚220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焊盘1312或者所述第三焊盘1321的位置相对应。

如图3所示,实施例一,所述柔性板体100与所述元器件200之间设有第一展开基线230,当所述柔性板体100与所述元器件200沿所述第一展开基线230折合时,即当所述元器件200被焊接至所述柔性板体100上时,所述第一引脚210与所述第四焊盘1322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引脚220与所述第三焊盘1321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焊盘1311和所述第二焊盘1312均悬空,即述第一焊盘1311和所述第二焊盘1312与所述元器件200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关系。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所述柔性板体100与所述元器件200之间设有第二展开基线240,当所述柔性板体100与所述元器件200沿所述第二展开基线240折合时,即当所述元器件200被焊接至所述柔性板体100上时,所述第一引脚210与所述第二焊盘1312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引脚220与所述第一焊盘1311对应连接;所述第三焊盘1321和所述第四焊盘1322均悬空,即述第三焊盘1321和所述第四焊盘1322与所述元器件200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关系。

综上,根据标准焊盘区域130的焊盘分布方式,不管焊接的时候元器件200的极性如何,最终元器件200与标准焊盘区域1002内焊盘的焊接均正常,可大大降低焊接异常的可能性。

如图5所示,一种柔性板的装配系统,用于所述一种柔性板的装配,包括底座1、电路板2、一对导轨机构3、顶板4和压板8,所述电路板2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一对所述导轨机构3竖向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电路板2上,所述顶板4固定设置在一对所述导轨机构3顶部,所述压板8设置在所述顶板4的下方,且所述压板8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导轨机构3滑动配合;在所述顶板4上设有推杆装置7,所述推杆装置7的底部伸出所述顶板4,并朝向所述压板8;在所述推杆装置7的两侧对称设有多个拉簧5,所述拉簧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4的底部和所述压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压板8的底部对称设有多个压头81,所述柔性板体100设置在所述压头81的下方;在所述电路板2上设有两个与一对所述定位孔120一一对应的定位柱21。

所述推杆装置7为可控制推动的气缸或者电动推杆,方便控制推杆装置7的升降。

所述压头81由弹性材料制成,既可精确压住柔性板体100的焊盘,又能保证不会压坏焊盘。

在所述推杆装置7的底部固定设有压力传感器71;所述压力传感器71与所述压板8为非固定连接结构。

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71,用于监测推杆装置7施加在压板8上的压力,从而监测压头81施加在焊盘上的压力,避免推杆装置7压力过大,导致压头81压坏焊盘,影响装配质量。

所述导轨机构3的导轨远离所述定位柱21,能够避开柔性板体100且靠后,从而降低柔性板体100的定位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