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8669发布日期:2019-09-03 22:2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板状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石墨烯(graphene)等用作导电性发热物质的板状发热体。



背景技术:

通常,板状发热体可以应用于冷冻陈列柜玻璃表面、窗户系统、汽车玻璃表面或衬垫、浴室玻璃、电饭锅等。

通常,板状发热体在非导体基板涂覆石墨烯等导电性发热物质,且例如形成为如下结构:结合作为+电极的第一电极和作为-电极的第二电极。并且,如果向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施加直流或交流电压,则电流在导电性发热物质并产生电阻热。

但是,现有的板状发热体的电源输入点部位的电流的流动量较大,因此在电源输入点部位产生局部过热,并且与电源输入点之间的距离远的部位的热产生相对低,因此存在板状发热体的整个面的发热不均匀的问题。因此,难以在要求均匀的加热的设备应用现有的板状发热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10-2015-003329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使电阻在包括两个电极和发热物质的所有电路上均匀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板状发热体包括:非导体基板;发热物质,涂覆在所述非导体基板上;以及一对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其中,所述一对电极包括:第一电极,连接于电源的一侧极;第二电极,连接于电源的另一侧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部位的截面积以使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热物质及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多个电路所具有的电阻理论上相同的方式确定。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从第一主电极分叉的第一分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从第二主电极分叉的第二分叉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布置,并且上述的两个分叉电极具有截面积之差,以使多个电路所具有的电阻理论上相同。

与向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输入电源的电源输入点之间的距离越远,所述分叉电极的截面积越大。

所述分叉电极分别分为两个支电极而配备,极性互不相同且相邻的支电极具有相同的截面积,对构成一个分叉电极的支电极而言,与电源输入点之间的距离远的支电极的截面积大于与电源输入点之间的距离近的支电极的截面积。

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主电极或所述第二主电极分叉的阻断电极,以阻断在具有相反的极性的主电极和分叉电极之间构成直接的电路。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从第一主电极分叉的第一分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从第二主电极分叉的第二分叉电极,所述第一分叉电极和所述第二分叉电极为圆弧形态,所述第一分叉电极和所述第二分叉电极的截面积从圆的中心越朝向外侧而越大。

电路的电流流动距离越长,构成相应电路的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部位的截面积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板状发热体包括:非导体基板;发热物质,涂覆在所述非导体基板上;以及一对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其中,所述一对电极包括:第一电极,连接于电源的一侧极;第二电极,连接于电源的另一侧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部位的间距以使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热物质及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多个电路所具有的电阻理论上相同的方式确定。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从第一主电极分叉的第一分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从第二主电极分叉的第二分叉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布置,并且上述的两个分叉电极之间的间距具有差异,以使多个电路所具有的电阻理论上相同。

与向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输入电源的电源输入点之间的距离越远,所述分叉电极之间的间距越大。

为了阻断在具有相反的极性的主电极和分叉电极之间构成直接的电路,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主电极或所述第二主电极分叉的阻断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从第一主电极分叉的第一分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从第二主电极分叉的第二分叉电极,所述第一分叉电极和所述第二分叉电极为圆弧形态,分叉电极之间的间距从外侧越朝向圆的中心而越窄。

电路的电流流动距离越长,构成相应电路的电极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部位的间距越窄。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部位的截面积以使由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热物质及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多个电路所具有的电阻理论上相同的方式确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板状发热体包括:非导体基板;发热物质,涂覆在所述非导体基板上;一对电极,被配置为用于在所述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以及桥,介导所述一对电极之间的电流流动,其中,所述一对电极包括:第一电极,连接于电源的一侧极;第二电极,连接于电源的另一侧极,所述桥介导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流的流动。

所述桥配备为多个,从而使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经过至少两个桥。

发热物质层优选具有被切开的线形的切开区域,以使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经过至少两个桥。

根据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电流在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所有部位尽可能相同地流动,因此在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所有部位产生均匀的电阻热,从而能够提高对于板状发热体的应用性。

第二,在两个电极之间配备桥电极,从而既能够使在发热物质流动的电流量均匀,又能够使电流量变小,从而能够增加发热量或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一实施例。

图2是截取图1的电极中的代表性的两个电路的截取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分叉电极的宽度差的参考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二实施例。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三实施例。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四实施例。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五实施例。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六实施例。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一实施例。

图10是截取图9的电极中的代表性的两个电路的截取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9的分电极的间距差的参考图。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二实施例。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三实施例。

图14示出根据图13的变形的板状发热体的电极。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四实施例。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五实施例。

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一实施例。

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二实施例。

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三实施例。

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四实施例。

图2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对应于板状发热体的电极的第五实施例。

符号说明

100a、100b、100c:板状发热体

110a、110b、110c:第一电极

120a、120b、120c:第二电极

130c:桥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对于重复的技术内容,进行省略或压缩。

作为参考,在对本发明的说明中,假设在非导体基板均匀地涂覆有石墨烯等发热物质,并基于此而以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设置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实施>

1.第一实施例

图1是举例示出实现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第一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100a中的电极设置的图。

本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100a包括为了对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而配备成一对的第一电极110a和第二电极120a。

第一电极110a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第一主电极112a、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a。

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与电源的+极连接或与-极连接。

第一主电源112a以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为基准而沿左右方向以u字形状延伸而形成。

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a从第一主电极112a分叉而向内侧方向,即,后述的第二电极120a侧方向延伸形成。

相同地,第二电极120a包括第二电源输入点121a、第二主电极122a、多个第二分叉电极123a。

第二电源输入点121a连接于电源的与上述的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相反的极。

第二主电极122a与第一主电极112a相向并相隔布置,且以第二电源输入点121a为基准而沿左右方向以u字形状延伸形成。

第二分叉电极123a从第二主电极122a分叉而向外侧方向,即,第一主电极112a侧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叉电极113a和第二分叉电极123a彼此交替地布置,从而能够使电流沿着位于第一分叉电极113a和第二分叉电极123a之间的发热物质而流动。即,以第二分叉电极123a一个一个地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一分叉电极113a之间的方式布置。

在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连接于电源的+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电流沿着以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第一主电极112a、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a、发热物质、多个第二分叉电极123a、第二主电极122a及第二电源输入点121a的顺序连接的多个电路移动。此时,电流经过发热物质而移动,并由于发热物质的电阻而产生电阻热。

根据本发明,要求从第一电源输入点111a连到第二电源输入点121a的理论上可能的所有电路的电阻全部相同。这样才能使经过位于两个分叉电极113a、123a之间的发热物质的电流量在所有面积中相同,因此能够在具有发热物质的整个面积产生相同的电阻热。

图2的(a)和(b)为例如在图1中截取两个电路的截取图。

参照图2,可以确认与两个电源输入点111a、121a之间的距离最近的包括第一分叉电极113a-n和第二分叉电极123a-n的第一电路ec1(参照图2的(a))以及与两个电源输入点111a、121a的之间距离最远的包括第一分叉电极113a-f和第二分叉电极123a-f的第二电路ec2(参照图2的(b))。

参照图2,可以确认第一电路ec1比第二电路ec2小很多。

通常,可知电阻不仅存在于发热物质,还存在于两个主电极112a、122a以及两个分叉电极113a、123a。即,只考虑两个电路ec1、ec2的长度,可知第一电路ec1的电阻小于第二电路ec2的电阻。因此,更多的电流通过第一电路ec1流动,据此可知,位于相应电路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n、113a-n之间的发热物质产生更多的电阻热。

但是,在本发明中,如在图3中夸张地比较示出,通过使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f、123a-f的宽度wf1、wf2大于构成第一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n、123a-n的宽度wn1、wn2,可以使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f、123a-f的电阻小于构成第一电阻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f、123a-f的电阻。这种分叉电极112a、113a的宽度差根据可以使整个电路的整体电阻相同的值而确定。在此,假设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f、123a-f的涂覆厚度和构成第一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n、123a-n的涂覆厚度优选相同。

即,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f、123a-f处的电阻和构成第一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n、123a-n处的电阻之间存在电阻差,此时,该电阻差优选设定为能够使第一电路ec1的整体电阻和第二电路ec2的整体电阻具有相同的值。

显然,电阻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例,因此可以通过采用改变两个分叉电极113a、123a的厚度或者同时改变宽度和厚度的方式而使截面积具有差异。但是,在印刷分叉电极113a、123a时,在使宽度具有变化时对工艺有利,因此如本实施例,优选考虑在分叉电极113a、123a之间设置宽度差。

即,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分叉电极113a、123a配备成,与电源输入点111a、121a之间的距离越近,分叉电极113a、123a的宽度越窄,并且与电源输入点111a、121a之间的距离越远,分叉电极113a、123a的宽度越大,从而可以使能够在理论上考虑的所有电路的电阻相同。

作为参考,参照放大的a部分,为了不产生从第一分叉电极113a直接移动至第二主电源122a的电流的流动,可以考虑在相应部位的发热物质中设置能够阻断电流的流动的切开线c或不涂覆区域。显然,这种切开线c或不涂覆区域可以配备于分叉电极113a、123a和主电极112a、122a之间的可能产生未预料的电流的部位,并且其余实施例中也可以相同地配备。

2.第二实施例

图4是举例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第二实施例实现的板状发热体200a中的电极设置的图。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210a和第二电极220a中,两个电源输入点211a、221a偏向于一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与电源输入点211a、223a之间的距离越远,两个分叉电极213a、223a的宽度也越大,从而最终可以使能够考虑的所有电路中的电阻均相同。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具有与分叉电极213a、223a平行的部分的第二主电极222a不与从第一主电极212a分叉的分叉电极213a直接相邻,设置从第二主电极222a分叉的阻断电极223a-i,从而使与第一电源输入点211a之间的距离最近的第一分叉电极213a-n和第二主电极222a的平行的部分之间不构成电路。显然,根据实施方式,可以构成为第一主电极具有与分叉电极平行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阻断电极从第一主电极分叉。

3.第三实施例

图5是举例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第三实施例实现的板状发热体300a的电极设置的图。

图5的示例中,第一电极310a和第二电极320a的主电极312a、322a从不同的电源输入点311a、321a平行地延伸。并且,分叉电极313a、323a从各个主电极312a、322a彼此交替地布置。在此,同样地,与电源输入点311a、321a之间的距离越远,分叉电极313a、323a的宽度越大。

4.第四实施例

图6是举例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第四实施例实现的板状发热体400a的电极设置的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400a也包括:第一电极410a,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点411a、第一主电极412a和第一分叉电极413a;第二电极420a,包括第二电源输入点421a、第二主电极422a以及第二分叉电极423a。

本实施例中,两个分叉电极413a、423a以圆弧形态布置。并且,第一电源输入点411a和第二电源输入点421a布置在穿过半径最大的分叉电极413a-l的中心o的线l上的相互对应的两侧。即,第一电源输入点411a和第二电源输入点421a彼此之间尽可能相隔最远而布置。

并且,分叉电极413a、423a由半径彼此不同的圆弧构成,并且以相反的极彼此相邻的方式交替地布置。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构成电流移动距离更长的电路的分叉电极413a、423a的宽度(或厚度)更大,构成为分叉电极413a、423a的宽度从中心向外侧方向逐渐变大。

5.第五实施例

对于图7的板状发热体500a而言,不同于图6,两个电极510a、520a的两个电源输入点511a、521a在相同方向聚集而布置,从主电极512a、522a分叉的分叉电极513a、523a向两侧分开而以圆弧形态构成。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地,从圆的中心越向外侧,分叉电极513a、523a的宽度(厚度)越大。

6.第六实施例

图8是举例示出实现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第六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600a的电极设置的图。

第六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600a包括为了在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而配备为一对的第一电极610a和第二电极620a。

如同上文中说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第一电极610a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点611a、第一主电极612a、多个第一分叉电极613a,并且第二电极620a包括第二电源输入点621a、第二主电极622a、多个第二分叉电极623a。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一分叉电极613a包括两个支电极613a-a、613a-b,第二分叉电极623a包括两个支电极623a-a、623a-b。

本实施例中,对两个分叉电极613a、623a的整体截面积而言,与电源输入点611a、621a之间的距离越远,所述分叉电极613a、623a的整体截面积越大。但是,两个分叉电极613a/623a分开为支电极613a-a、613a-b/623a-a、623a-b而配备,此时,构成一个分叉电极613a/623a的支电极613a-a、613a-b/623a-a、623a-b显然具有相同的极。

本实施例中,彼此相邻且具有不同的极性的支电极(例如,613a-a和613a-b)具有相同的宽度w0(具体为相同的截面积),从而构成为使两者之间的电流的流动均匀,并且构成一个分叉电极(例如,623a)的支电极(623a-a、623a-b)中,与电源输入点621a之间的距离远的支电极623a-a的宽度w1(具体为截面积)大于与电源输入点621a之间的距离近的支电极623a-b的宽度w0(具体为截面积)(w0<w1)。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在位于两个分叉电极613a、623a之间的发热物质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均匀的电流的流动分布。显然,图8中构成的所有分叉电极613a、623a具有这种结构。

另外,参照图8的放大的b部分,支电极613a-a、613a-b/623a-a、623a-b之间优选也设置切开线c或不涂覆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实施例中,电极的图案与根据第一形态的实施例类似,因此尽可能简单地说明。

1.第一实施例

图9是举例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第一实施例实现的板状发热体100b中的电极设置的图。

第一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100b包括为了在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而配备程一对的第一电极110b和第二电极120b。

第一电极110b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第一主电极112b、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b。

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与电源的+极连接或与-极连接。

第一主电源112b以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为基准而沿左右方向以u字形状延伸。

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b从第一主电极112a分叉而向内侧方向,即,后述的第二电极120b侧方向延伸形成。

相同地,第二电极120b包括第二源输入点121b、第二主电极122b、多个第二分叉电极123b。

第二电源输入点121b连接于电源的与上述的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相反的极。

第二主电极122b与第一主电极112b相向并相隔布置,且以第二电源输入点121b为基准而沿左右方向以u字形状延伸形成。

第二分叉电极123b从第二主电极122b分叉而向外侧方向,即,第一主电极112b侧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叉电极113b和第二分叉电极123b彼此交替地布置,从而能够使电流沿着位于第一分叉电极113b和第二分叉电极123b之间的发热物质而流动。

在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连接于电源的+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电流沿着以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第一主电极112b、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b、发热物质、多个第二分叉电极123b、第二主电极122b及第二电源输入点121b的顺序连接的多个电路移动。

根据本发明,要求从第一电源输入点111b连到第二电源输入点121b的理论上可能的所有电路的电阻全部相同。

图10的(a)和(b)为例如在图9中截取的两个电路的截取图。

参照图10,可以确认与两个电源输入点111b、121b之间的距离最近的包括第一分叉电极113b-n和第二分叉电极123b-n的第一电路ec1以及与两个电源输入点111b、121b之间的距离最远的包括第一分叉电极113b-f和第二分叉电极123b-f的第二电路ec2。如同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第一电路ec1比第二电路ec2小很多。

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中,如在图11中夸张地比较示出,通过使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b-f、123b-f之间的间距gf小于构成第一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b-n、123b-n之间的间距gn,可以使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b-f、123b-f之间的发热物质的电阻小于构成第一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b-f、123b-f之间的发热物质的电阻。这种分叉电极112a、113a之间的间距差在能够使电路的整体电阻相同的值的范围内确定。

即,构成第二电路ec2的两个分叉电极113b-f、123b-f之间的发热物质中的电阻和构成第一电路ec1的两个分叉电极113a-n、123a-n之间的发热物质中的电阻之间存在差异,此时,该电阻差优选设定为能够使第一电路ec1的电阻和第二电路ec2的电阻具有相同的值。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电源输入点111a、121a之间的距离越近,所述分叉电极113a、123a之间的间距越大,并且与电源输入点111a、121a之间的距离越远,所述分叉电极113a、123a之间的间距越窄,从而能够使能够在理论上考虑的所有电路的电阻相同。

另外,如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形态说明的技术,电子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例,因此可以充分考虑适当地应用改变两个分叉电极113b、123b的宽度或厚度的方式以及改变两个分叉电极113b、123b之间的间距的方式,从而能够使所有电路具有相同的电阻值。如上所述,为了使电阻相同而将电极或分叉电极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或分叉电极的截面积均改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发热面积较大的板状发热体。

相同地,参照放大的d部分,为了不产生从第一分叉电极113a直接移动至第二主电源122a的电流的流动,可以考虑设置能够阻断相应部位的发热物质中的电流的流动的切开线c或不涂覆区域。显然,在其余实施例中也可以配备于需要的位置。

2.第二实施例

图12是举例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第二实施例实现的板状发热体200b中的电极设置的图。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210b和第二电极220b中,两个电源输入点211b、221b偏向于一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与电源输入点211b、223b之间的距离越远,两个分叉电极213b、223b之间的间距越小,从而最终可以使能够考虑到的所有电路中的电阻全部相同。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具有与分叉电极213b、223b平行的部分pp的第二主电极222b不与从第一主电极212b分叉的分叉电极213b直接相邻,设置从第二主电极222b分叉的阻断电极223b-i,从而使与第一电源输入点211b之间的距离最近的第一分叉电极213b-n和第二主电极222b的平行的部分pp之间不构成电路。显然,根据实施方式,可以构成为第一主电极具有与分叉电极平行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阻断电极从第一主电极分叉。

3.第三实施例

图13是举例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形态实现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300b的电极设置的图。

图13是夸大图示的图,第一电极310b和第二电极320b没有额外的分叉电极,其主电极312b、322b从电源输入点311b、321b以直线形态延伸。在此,与电源输入点311b、321b之间的距离越远,主电极312b、322b之间的间距越窄(gf<gn)。

本实施例可以如图14所示地变形,从而使第一主电极312b和第二主电极322b平行布置,并配备从第一主电极312b和第二主电极322b分叉的多个第一分叉电极313b和第二分叉电极323b。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配备成:与电源输入点311b、321b之间的距离越远,第一分叉电极313b和第二分叉电极323b之间的间距越窄。

4.第四实施例

图15是举例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d的板状发热体400b的电极设置的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400b包括:第一电极410b,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点411b、第一主电极412b和第一分叉电极413b;第二电极420b,包括第二电源输入点421b、第二主电极422b以及第二分叉电极423b。

本实施例中,两个分叉电极413b、423b以圆弧形态布置。并且,第一电源输入点411b和第二电源输入点421b布置在穿过半径最大的分叉电极413b-l的中心o的线l上的相互对应的两侧。

并且,分叉电极413b、423b由半径彼此不同的圆弧构成,并且以相反的极彼此相邻的方式交替地布置。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与两个电源输入点411b、421b之间的距离更近的分叉电极413b、423b之间的间距更窄,构成为从外侧越朝向中心o方向,分叉电极413b、423b之间的间距逐渐变窄。

5.第五实施例

对于图16的板状发热体500b而言,不同于图15的结构,两个电极510b、520b的两个电源输入点511b、521b在相同方向聚集而布置,从主电极512b、522b分叉的分叉电极513b、523b向两侧分开而以圆弧形态构成。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从外侧越靠近中心,分叉电极513b、523b之间的间距越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实施例中,具有如下图案:除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外,在构成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路中,进一步布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介导电流的流动的桥。

图17是举例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实现的板状发热体100c中的电极设置的图。

为了在发热物质产生电阻热,第一实施例的板状发热体100c包括第一电极110c、第二电极120c及桥130c。

第一电极110c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点111c、第一主电极112c、多个第一分叉电极113c,第二电极120c包括第二源输入点121c、第二主电极122c、多个第二分叉电极123c。

桥130c在包括第一电极110c和第二电极120c的电路上布置于第一电极110c和第二电极120c之间而介导第一电极110c和第二电极120c的电流流动。这种桥130c没有单独的电源输入点,并由第三主电极132c和多个第三分叉电极133c构成。

本形态中,如图17所示的一电路ec3,具有沿着第一分叉电极113c、发热物质、第三分叉电极133c、发热物质及第二分叉电极123c而形成的电流流动,而非例如从第一电极110c的第一分叉电极113c经过发热物质而流向第二电极120c的第二分叉电极123c的电流的流动。

图18或图19的板状发热体200c、300c被设计为具有如下结构:第一电极210c、310c与第二电极220c、320c形成线对称,从而具有多边形形状,并且在第一电极210c、310c和第二电极220c、320c之间布置桥230c、330c,以介导电流的流动。显然,第一电极210c、310c与第二电极220c、320c可以实现为圆弧形态,并且可以存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桥230c、330c的多种变形形态。

图20的板状发热体400c配备为下方的左右两侧的第一电极410c及第二电极420c对称,并具有四个第一桥430c、第二桥440c及四个第三桥450c。

第一电极410c和第二电极420c由主电极412c、422c以及从主电极412c、422c分叉的分叉电极413c、423c构成。本示例中,第一分叉电极413c存在于左侧第一扇区w,第二分叉电极423c仅配备于右侧第四扇区z。

本示例中,由于经过中心o并以十字形态切开的两个线cl1、cl2形的切开区域,发热物质层被分为四个扇区w、x、y、z,从而在各个扇区w、x、y、z阻断通过相互间的发热物质的电流流动。

第一桥430c起到使电流从第一电极410c移动至第二桥440c的通道作用。即,假设第一电极为+极时,电流通过第一桥430c而从第一扇区w向第二扇区x流动。

第二桥440c介导第二扇区x和第三扇区y之间的电流的流动。这种第二桥440c具有第三主电极442c和多个第三分叉电极443c。并且,第三分叉电极443c在第一扇区w与第一分叉电极413c彼此交替地布置,并在第四扇区z与第二分叉电极423c彼此交替地布置。

第三桥450c介导第二桥440c和第二电极420c之间的电流的流动。即,电流通过第三桥450c而从第三扇区y向第四扇区z移动。

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假设第一电极410为+电极,则电流以第一电极410c、发热物质、第一桥430c、发热物质、第二桥440c、发热物质、第三桥450c、发热物质、第二电极420c的顺序移动(参照虚线箭头ec3)。如上所述,通过使电流在发热物质移动4次而增加电阻,并且在电压恒定的情况下,对应地产生更多的电阻热。

对于图21的板状发热体500c而言,发热物质层被三个切开线cl1、cl2、cl3切开,因此,分为左右方向的四个扇区w、x、y、z。两个电极分为左右两侧,第一电极510c布置于第一扇区w,第二电极520c布置于第四扇区z。显然,两个电极510c、520c具有多个分叉电极513c、523c。在该示例中,同样地,第一桥530c介导第一扇区w和第二扇区x之间的电流流动,第二桥540c介导第二扇区x和第三扇区y之间的电流流动,第三桥550c介导第三扇区y和第四扇区z之间的电流流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三形态,通过桥230c、330c、430c、440c、450c、530c、540c、550c而能够使所有电路上的电流的流量均匀。并且,在输入电压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减少电流量并提高电阻的设计,因此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发热率或集成率,进而能够减少整体设计面积。

显然,可以结合根据本第三形态的技术与上述的根据第一形态的截面积确定技术或根据第二形态的间距确定技术。

如通过上述的多个实施例进行的说明,本发明中,通过在理论上使构成的所有电路的电阻相同,从而在发热物质产生均匀的电阻热。为此,,在构成电路的第一电极110a、210a、310a、410a、510a、610a、110b、210b、310b、410b、510b、110c、210c、310c和第二电极120a、220a、320a、420a、520a、620a、120b、220b、320b、420b、520b、120c、220c、320c的至少一部分部位,使相互间的截面积或间距不同,以使多个电路所具有的电阻理论上相同。

显然,可以考虑结合根据第一至第三形态的结构,从而在一个实施例构成桥,并且确定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部位中的相互间的截面积和间距均不同,从而能够实现为在所有电路中产生均匀的电阻热。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例进行了对本发明的具体说明,但是仅仅以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因此不应理解为本发明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理解为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其等价概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