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模式应答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3865发布日期:2018-07-04 09:38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S模式应答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中交通管制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S模式应答机。



背景技术:

航电综合化是指将无线电频段相近或者重叠的航空电子设备进行综合一体化设计,尽可能多的复用前端天线资源和射频信道资源,在中频信号阶段实施数字化,便于在后端信号处理和信息处理中以软件方式实现原有独立成套航电设备的各项功能(涵盖无线电通信、导航、监视识别等功能)。航电综合化充分借鉴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思想,具有综合化、小型化、通用化、可重构等特点。

ATCRBS是指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信标系统(习惯上被称为常规模式应答机),属于航电综合化系统监视识别领域,它用于接收询问机发出的常规模式(A模式/C模式)询问信号,回答相应模式的应答信号,实现二次监视雷达询问机对目标飞机的监视功能;S模式应答机是在ATCRBS的基础上新增了S模式选呼应答、数据链通信以及A/C/S全呼叫应答功能,其应答响应兼容原有的常规模式询问信号,亦属于航电综合化系统监视识别领域。

S模式应答机通常是在航电综合化系统的主机上进行重构后实现其功能。由于飞机起落或者在空中飞行时会受到气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机舱波动,因此飞机设备舱室内的设备需要进行减震处理,同时,飞机飞行时全舱封闭,其舱内温度环境要求严苛,S模式应答机启动后,会产生热量,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的S模式应答机通常通过弹簧或减震垫进行减震,其稳固性差且内部模块结构集中叠加设置,不利于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S模式应答机,其内部设计合理,结构有序,便于后期检修处理,降低散热的噪声,提升散热效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S模式应答机,包括:

机箱,其为立方体结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孔,底部设有多个出风孔;

第一支撑网,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网的外围设有一圈闭合边框,所述闭合边框固接在所述机箱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网上设置多个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为三棱柱结构,其中一个面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撑网上,多个导流件平行间隔设置;

N个上槽体,所述上槽体为顶部设有多个上通孔、底部敞开的立方体结构,所述上槽体的底部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撑网上,所述上槽体的其中一对相对侧面的外壁上均设有多个上条形孔,相邻两个上条形孔之间固设一个上导流板,所述上导流板均朝向所述上槽体的顶部设置,N个上槽体平行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上槽体之间夹设一个导流件,该相邻两个上槽体的相对两个侧面上的上导流板均位于所架设的导流件的上方,并关于所夹设的导流件的轴线对称;

第二支撑网,其水平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撑网的下方;

N个下槽体,所述下槽体为顶部敞开、底部设有多个下通孔的立方体结构,所述下槽体的底部固设在所述第二支撑网上,所述下槽体的其中一对相对侧面的外壁上均设有多个下条形孔,相邻两个下条形孔之间固设一个下导流板,所述下导流板均朝向所述下槽体的底部设置,N个下槽体与N个上槽体在竖直方向一一对应设置,相邻两个下槽体之间设有一个倒置的V形板,所述V形板分别与相邻两个下槽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的顶端连接;

抽风机,其设置在所述机箱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网的下方;

其中,N为非零整数。

优选的是,还包括:

底座,其设置在所述机箱的底部下方;

四个阻尼减震器,所述四个阻尼减震器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机箱底部之间,每个阻尼减震器位于所述机箱的一个顶点处。

优选的是,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靠近所述机箱的顶部设置在N个上槽体的上方;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网的下方、且位于N个下槽体的上方;

四个侧风口,所述四个侧风口的分别开设在所述机箱的四个侧面上,且均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上方。

优选的是,所述机箱的长为485mm,宽为350mm,高为380mm。

优选的是,所述上槽体或所述下槽体的长为235mm,宽为30mm或60mm,高为160mm。

优选的是,所述闭合边框为由四块长方形板首尾相连围成的平面框架。

优选的是,所述上导流板与其所在的上槽体的侧面外壁的夹角为25°或15°或45°,所述下导流板与其所在的下槽体的侧面外壁的夹角均为30°。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过滤网和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网孔径均为1mm。

优选的是,多个上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槽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上条形孔的宽度间隙沿所述上槽体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减小;多个下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槽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下条形孔的宽度间隙沿所述下槽体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设计合理、结构有序,形成通畅的空气循环通道,上下结构呼应,提高冷空气的利用率,提升散热效率,其散热效率是传统S模式应答机的两倍。

本实用新型将内部的模块或单元分设在上槽体或下槽体内,利于内部线路的调整及排布,且实现了各个模块或单元的有序安置,便于后期检修处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底座和阻尼减震器将机箱托起,有效减弱了飞机在起降期间产生的震动,保护机箱内部各模块或单元因为震动而损坏。同时,在进行散热时,空气的流动会对机箱内部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而形成较大的噪声,设置阻尼减震器可自由的根据空气的流动对机箱的位置状态进行微调整,有效降低散热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机箱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撑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上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下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时的S模式应答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轴向”、“径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模式应答机,包括:

机箱1,其为立方体结构,顶部设有多个进风孔,底部设有多个出风孔;

第一支撑网21,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网21的外围设有一圈闭合边框22,所述闭合边框22固接在所述机箱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网21上设置多个导流件23,所述导流件23为三棱柱结构,其中一个面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撑网21上,多个导流件23平行间隔设置;

N个上槽体3,所述上槽体3为顶部设有多个上通孔31、底部敞开的立方体结构,所述上槽体3的底部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撑网21上,所述上槽体3的其中一对相对侧面的外壁上均设有多个上条形孔32,相邻两个上条形孔32之间固设一个上导流板33,所述上导流板33均朝向所述上槽体3的顶部设置,N个上槽体3平行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上槽体3之间夹设一个导流件23,该相邻两个上槽体3的相对两个侧面上的上导流板33均位于所架设的导流件23的上方,并关于所夹设的导流件23的轴线对称;

第二支撑网4,其水平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撑网21的下方;

N个下槽体5,所述下槽体5为顶部敞开、底部设有多个下通孔51的立方体结构,所述下槽体5的底部固设在所述第二支撑网4上,所述下槽体5的其中一对相对侧面的外壁上均设有多个下条形孔52,相邻两个下条形孔52之间固设一个下导流板53,所述下导流板53均朝向所述下槽体5的底部设置,N个下槽体5与N个上槽体3在竖直方向一一对应设置,相邻两个下槽体5之间设有一个倒置的V形板4,所述V形板4分别与相邻两个下槽体5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的顶端连接;

抽风机6,其设置在所述机箱1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网4的下方;

其中,N为非零整数。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航电综合架构重构的S模式应答机。在使用时,接通电源,打开抽风机6,即可进行通风散热。本实用新型将机箱1内部分为上下两组结构,在机箱1内有序排列设置上槽体3和下槽体5,在每一个上槽体3或下槽体5内放置所需的模块或单元,避免传统的集中化叠加设置,造成散热不均。实际使用时,可将上槽体3和下槽体5的未设置上条形孔32或下条形孔52的一个侧面设置开口,各个模块或单元通过开口插入上槽体3或下槽体5内。并且,上槽体3的外壁设置多个上导流板33、下槽体5的外壁设置多个上导流板33,上槽体3和下槽体5一一对应,上导流板33和下导流板53相互呼应,使得当底部的抽风机6抽风时,外界的温度较低的空气经机箱1顶部进入机箱1内部,部分空气通过上槽体3顶部的上通孔31进入上槽体3内,部分空气通过上导流板33从侧面进入上槽体3内,同时流经上槽体3内部的模块或单元,将模块或单元的热量随着空气流通的方向带走,对其进行降温处理,接着,对下槽体5内部的模块或单元进行降温处理,流经过上槽体3的空气进入下槽体5内,并通过下槽体5侧面的流出,由此带走下槽体5内部的模块或单元产生的热量,通过机箱1底部的出风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设计合理、结构有序,形成通畅的空气循环通道,上下结构呼应,提高冷空气的利用率,提升散热效率,其散热效率是传统S模式应答机的两倍。

本实用新型将内部的模块或单元分设在上槽体3或下槽体5内,利于内部线路的调整及排布,且实现了各个模块或单元的有序安置,便于后期检修处理。

如图5所示,实际应用时,所述机箱的外壁上设有电源输入接口(图左侧上方凸起)、低频接口(图左侧下方凸起)、射频接口(图右侧凸起),其中,电源输入接口用于连接飞机内部的供电系统,低频接口用于连接飞机内部的控制或仪表或显示系统,射频接口用于连接设置在飞机上的综合化天线;

所述机箱内部的上槽体和下槽体均设置为11个,11个上槽体内从右至左依次设置的通用天线接口单元、射频开关矩阵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信号处理单元、通用信号处理单元、通用信息处理单元、本振时频参考单元、电源模块;

11个下槽体内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数据交换与数据记录单元、系统综合管理单元、通用信息处理单元、通用信号处理单元、通用信号处理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通用接收激励单元、射频开关矩阵单元、通用天线接口单元;

其中,上槽体中设置的通用天线接口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射频接口的小功率射频询问信号,并对其进行低噪放、滤波和预放大处理,上槽体中设置的射频开关矩阵单元为放大后的小功率射频询问信号进行路径选通,上槽体中设置的四个通用接收激励单元用于将输入接收小功率射频询问信号通过增益控制、滤波控制、下变频处理以及模数转换采样,形成询问数字中频信号,上槽体中设置的两个通用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将询问数字中频信号进行询问译码,上槽体中设置的本振时频参考单元用于提供各个单元进行变频处理所需的本振信号、以及进行逻辑处理所需的参考信号和时统信号,上槽体中设置的电源模块用于对飞机内部的供电系统提供的电源输入进行滤波和电压转换;下槽体中设置的数据交换与数据记录单元用于记录机箱内部的系统中对于信号处理的全部数据,下槽体中设置的系统综合管理单元用于对机箱内部的系统进行综合管理,上槽体中设置的通用信息处理单元和下槽体中设置的通用信息处理单元相互配合以串行处理的方式与上槽体和下槽体中的通用信号处理单元进行数据交互,向下槽体中的通用信号处理单元传送需要进行编码的内容,下槽体中设置的两个通用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对询问译码后进行应答编码,再发射中频数字信号,下槽体中设置的四个通用接收激励单元用于对数字中频信号进行信号调制、模数转化、混频、功率放大、以及滤波处理形成小功率射频应答信号,下槽体中设置的射频开关矩阵单元用于将小功率射频应答信号进行路径选通,下槽体中设置的通用天线接口单元用于对小功率射频应答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处理,并通过射频接口馈入综合化天线进行发射,完成S模式应答机的功能。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底座7,其设置在所述机箱1的底部下方;

四个阻尼减震器8,所述四个阻尼减震器8设置在所述底座7与所述机箱1底部之间,每个阻尼减震器8位于所述机箱1的一个顶点处。

在此技术方案中,通过底座7和阻尼减震器8将机箱1托起,有效减弱了飞机在起降期间产生的震动,保护机箱1内部各模块或单元因为震动而损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同时,在进行散热时,空气的流动会对机箱1内部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而形成较大的噪声,设置阻尼减震器8可自由的根据空气的流动对机箱1的位置状态进行微调整,有效降低散热的噪声。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91,其靠近所述机箱1的顶部设置在N个上槽体3的上方;

第二过滤网92,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网21的下方、且位于N个下槽体5的上方;

四个侧风口93,所述四个侧风口93的分别开设在所述机箱1的四个侧面上,且均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92的上方。

在此技术方案中,当开始抽风散热时,第一过滤网91可将来自于外界环境空气中的灰尘或毛絮等杂质过滤,避免该些杂质带入上槽体3内,保持上槽体3内的模块或单元的干净,延长模块或单元的使用寿命,空气流动通过上槽体3后,也会将吹刷上槽体3,并携带部分灰尘通过第二过滤网92过滤,保持下槽体内的模块或单元的干净。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箱1的长为485mm,宽为350mm,高为380mm,装入飞机设备舱的优选尺寸。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槽体3或所述下槽体5的长为235mm,宽为30mm或60mm,高为160mm,放置模块或单元的优选尺寸。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闭合边框22为由四块长方形板首尾相连围成的平面框架,稳定支撑第一支撑网21,同时,使流动的空气全部通过第一支撑网21流动。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导流板33与其所在的上槽体3的侧面外壁的夹角为25°或15°或45°,所述下导流板53与其所在的下槽体5的侧面外壁的夹角均为30°,实际应用中,一个上槽体3上的上条形孔32设置为四个,上导流板33设置为三个,上导流板33沿上槽体3的高度由上至下的设置角度依次为25°,15°,45°,分散流入的空气,使上槽体3内的模块或单元均匀的被流动的空气包围,提升散热效率。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滤网91和所述第二过滤网92的网孔径均为1mm,有效过滤灰尘或毛絮等杂质。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多个上条形孔3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槽体3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上条形孔32的宽度间隙沿所述上槽体3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减小;多个下条形孔5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槽体5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下条形孔52的宽度间隙沿所述下槽体5的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增大,通过上条形孔32或下条形孔52的宽度间隙的大小,分散流动空气的流量,使模块或单元均匀的与流动空气进行热交换,提升散热效率。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