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5491发布日期:2018-11-23 21:36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使用量逐年增加,相应的充电桩的分布也愈加广泛。在充电桩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传统的散热结构散热效率低。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四角均设有耳板,所述耳板和充电桩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顶面均匀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壳体底面和两个侧面均开设有进气孔,所述壳体两侧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导热板,两个所述导热板外侧均匀设有多个吸热片,且吸热片另一端延伸至壳体外侧设置,所述壳体内腔中央位置处设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风扇,所述弧形板底面两端均倾斜设有支杆,所述支杆底端和壳体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内侧倾斜设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底端和支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热板内侧顶端均水平设有横杆,两个所述横杆之间设有缓冲机构。

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第二弹簧,所述横杆内端设有限位板,所述第二弹簧水平设置在两个限位板之间,所述壳体内顶部设有导向框,且限位板设在导向框内。

优选的,所述导向框顶端设有V型杆,且V型杆顶端和壳体内顶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杆外围设有滑套,且滑套顶面通过连接杆和壳体内顶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气孔采用锥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有益效果在于:该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通过耳板固定在充电桩内壁上,吸热片和导热板可吸收充电桩产生的热量,另有一部分热量经进气孔进入到壳体内,启动风扇,风扇可把壳体内的热量经出气孔排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散热效率高,具有缓冲功能,保护吸热片和导热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图中:壳体1、凹槽2、吸热片3、导热板4、出气孔5、进气孔6、耳板7、弧形板8、支杆9、风扇10、第一弹簧11、横杆12、导向框13、限位板14、第二弹簧15、V型杆16、连接杆17、滑套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散热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四角均设有耳板7,耳板7和充电桩内壁固定连接,壳体1顶面均匀开设有多个出气孔5,壳体1底面和两个侧面均开设有进气孔6,进气孔6采用锥形结构;壳体1用来保护其内部零件,壳体1通过耳板7固定在充电桩内壁上,充电桩产生的热量经进气孔6进入壳体1内,然后经出气孔5排出,实现散热。

壳体1两侧壁均开设有凹槽2,凹槽2内设有导热板4,两个导热板4外侧均匀设有多个吸热片3,且吸热片3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侧设置;充电桩产生的热量被吸热片3、导热板4吸收并导入壳体1内,可使热量顺利进入到壳体1内,便于散热。

壳体1内腔中央位置处设有弧形板8,弧形板8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风扇10,风扇10通过导线和外接电源连接,弧形板8底面两端均倾斜设有支杆9,支杆9底端和壳体1内底面固定连接;壳体1内底面支撑起支杆9,进而固定弧形板8,弧形板8固定风扇10,启动风扇10,风扇10可把热量经出气孔5排出,多个风扇10的设计,提高散热效率。

导热板4内侧倾斜设有第一弹簧11,且第一弹簧11底端和支杆9固定连接,两个导热板4内侧顶端均水平设有横杆12,横杆12外围设有滑套18,且滑套18顶面通过连接杆17和壳体1内顶面固定连接;当有外力撞击吸热片3,导热板4带动横杆12水平移动,壳体1内顶面通过连接杆17固定滑套18,滑套18可为横杆12水平移动提供导向作用,另第一弹簧11可起到初步缓冲作用,保护吸热片3和导热板4。

两个横杆12之间设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第二弹簧15,横杆12内端设有限位板14,第二弹簧15水平设置在两个限位板14之间,壳体1内顶部设有导向框13,且限位板14设在导向框13内,导向框13顶端设有V型杆16,且V型杆16顶端和壳体1内顶面固定连接;横杆12通过限位板14使第二弹簧15变形,起到缓冲作用,进而保护吸热片3和导热板4,V型杆16起到固定导向框13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