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线盘结构及应用有该加热线盘结构的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6386发布日期:2019-02-10 23:1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线盘结构及应用有该加热线盘结构的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线盘结构,还涉及应用该线盘结构的电磁灶。



背景技术: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将50HZ的低频交流电源,转变为30KHZ-40KHZ的高频交流电源直接加到电磁炉的线圈盘中产生大功率的电磁场,再利用电磁场使锅体产生涡流而进行加热。授权公告号为CN204795676U(申请号为201520439462.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均匀加热的电磁线圈》,其中公开的电磁线盘包括内环线圈、外环线圈以及对应于内环线圈、外环线圈设置的磁条。该结构的电磁线圈通常无法覆盖满电磁灶的加热表面,存在加热盲区,在使用时,对锅具的放置位置正确性要求较高。另外,该结构的加热盘的电磁灶在使用时,加热区域较为固定,在部分区域出现高温时,无法及时调整加热方案。还有不同的电磁线圈通常采用不同的供电端进行供电,在工作过程中不同的供电端会因供电频率不同而导致两个电磁线圈之间出现电磁场干扰,影响加热的均匀稳定性。

此外,现有用于检测电磁灶加热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通常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无法准确的表达电磁灶的加热情况,导致加热线盘的加热方案无法正确匹配相应的加热区域,导致加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分布设置,并且能够分区域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线盘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多点采集电磁灶的加热温度,进而方便调整加热方案的电磁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加热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磁线圈,包括至少两个,各电磁线圈相邻排列设置;

控制电路板,包括供电电路与控制芯片;

每个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控制开关与供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各控制开关与控制芯片电连接以在控制芯片的控制下进行打开和闭合。

为了保证不同线圈的供电频率相同,进而提高电磁线圈加热的均匀稳定性,还包括电磁阀组,所述电磁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电磁阀;任意两个电磁线圈之间连接一个电磁阀,各电磁阀分别与供电电路、控制芯片电连接以在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下进行打开和闭合,进而实现电磁线圈之间的串联连接。

为了方便安装,还包括金属板,所述电磁线圈支撑设置在所述金属板上方;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所述金属板的下方。

可选择地,各电磁线圈沿直线方向依次紧邻排列设置。

为了使得电磁线圈能够更好的分布覆盖电磁灶的面板,所述电磁线圈为轮廓呈长方形的环形线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有前述加热线盘结构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灶本体,所述灶本体的顶部为面板,所述加热线盘结构设置在所述灶本体内并位于所述面板的下方,并且电磁线圈靠近面板并能覆盖所述面板的板面;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灶本体内的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的数量与所述电磁线圈数量相匹配,各电磁线圈的中心具有空心区域,各感温元件对应设置在电磁线圈中心的空心区域内,并且各感温元件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线盘结构,其电磁线圈通过相邻设置的方式进行分布设置,提高了电磁线圈分布设置的灵活性,使得电磁线圈在使用时能够根据灶具的面板的形状和面积灵活设置,进而覆盖灶具的面板,如此在使用时,锅具无需放置在特定位置,操作更加方便。同时该加热线盘结构可以通过控制开关能够实现对各电磁线圈通电的独立控制,进而可以根据具体的加热情况导通不同的电磁线圈,进而实现对不同区域的加热控制,如此使得加热的控制灵活性更高。如可以配合锅具放置位置检测装置,进而导通锅具放置区域对应的电磁线圈。或者在不同区域出现加热温差较大的情况下,通过通断相应的电磁线圈或者调整电磁线圈的加热功率,实现温度的平衡,进而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灶,分别在各个电磁线圈的中心设置感温元件以用于检测各电磁线圈对应区域的温度,一方面该感温元件的设置位置巧妙,在不影响电磁线圈设置位置的前提下还能更好的检测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感温元件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取加热温度的分布情况,进而方便进一步给出更准确的加热控制方案,进而更好的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线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具的电气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线盘结构能够应用在各种需要电磁加热的产品中,本实施例中以电磁灶为例,同时对加热线盘结构及应用有该加热线盘结构的电磁灶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灶包括灶本体以及设置在灶本体内的加热线盘结构、感温元件7。灶本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灶具结构,可以包括一壳体,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面板,加热线盘结构则相应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面板的下方。

其中加热线盘结构包括电磁线圈1、磁条2、控制开关4、电磁阀组、控制电路板3、金属板6。

磁条2包括有多条,呈发散状分布贴设在金属板6的上表面上,电磁线圈1包括有至少两个,电磁线圈1支撑设置在金属板6上并位于磁条2的上方,电磁线圈1可以根据面板的具体形状具体设置分布方式,如可以设置为发散状分布方式,设置为二维方向上多个区域块的排列放置,或者设置为一字型的顺序排列方式,使得电磁线圈1都能够覆盖到面板的所有区域,能够实现对面板所有区域的加热,进而工作时,在面板上可以随意放置锅具的位置,操作更加方便。磁条2的分布情况与电磁线圈1的分布情况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个电磁线圈1,三个电磁线圈1沿直线依次贴紧排列。通常面板为长方形,三个电磁线圈1可以采用铜线绕制成轮廓呈长方形的环形线圈,三个电磁线圈1可以在水平放置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各电磁线圈1绕制后在中心留出一个空心区域。感温元件7的数量与电磁线圈1的数量相一致,则本实施例中具有三个感温元件7,感温元件7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温度传感器。将各感温元件7分别对应放置于各电磁线圈1的空心区域内。

电磁阀组中包括有多个电磁阀5,电磁阀5的数量与电磁线圈1数量的配合关系相匹配,即任意两个电磁线圈1之间连接一个电磁阀5。

控制电路板3包括有电连接的供电电路31以及控制芯片32,供电电路31的输入端与外部的电源相连接。每个电磁线圈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控制开关4与供电电路31的输出端电连接,各控制开关4与控制芯片32电连接以在控制芯片32的控制下进行打开和闭合。控制电路板3设置在金属板6的下方,金属板6起到屏蔽电磁线圈1磁场的作用,进而避免电磁线圈1产生的磁场对控制电路板3的影响。

各电磁阀5分别与供电电路31、控制芯片32电连接以在控制芯片32的控制下进行打开和闭合,进而实现电磁线圈1之间的串联连接。电磁线圈1之间采用串联连接的方式可以使得各电磁线圈1的供电频率保持一致,避免电磁线圈1之间因供电频率不同而导致的电磁场干扰,使得加热的均匀稳定性更好,进而获取更好的烹饪体验。各感温元件7与控制芯片32电连接进而向控制芯片32传送对应区域的加热温度数据。

根据不同的加热方案,可以控制不同的控制开关4和不同的电磁阀5闭合,进而实现单个电磁线圈1的导通或者至少两个电磁线圈1的串联导通。如此,根据加热方案,可以控制不同的电磁线圈1工作,进而实现对加热区域的有效控制,使得加热区域的可控性更好。特别对于多个电磁线圈1采用二维方向上的排列时,对加热区域的可控性更好。如在使用时,还可以配合锅具放置位置的检测装置一起使用,当检测到锅具放置后,控制锅具放置区域范围内的电磁线圈1进行工作,进而实现加热工作,不仅方便锅具放置的操作,无需将锅具放置在特定位置,还可以精确匹配锅具位置进行加热,热能利用率更高。当然,可以开启全部的电磁线圈1工作,放置锅具时,也可任意放置锅具在面板上的位置,均能实现对锅具的加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可以控制三个电磁线圈1串联连接在一起工作,及实现整个面板区域的加热控制,该方案适用于锅具比较大的情况使用;可以控制位于中间位置的电磁线圈1导通工作,即实现面板中心区域的加热控制,该方案适用于锅具较小的情况使用,当然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还可以控制两侧的任一电磁线圈1工作;还可以控制位于两侧位置的电磁线圈1导通工作,实现面板两侧区域的加热控制,进一步实现面板不同区域的加热,该方案适用于面板中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使用。

在工作时,控制芯片32内设置灶具面板温度的计算原理公式,进而根据三个感温元件7采集获取的温度数据,进行温度校准、计算以及进行电磁线圈1的工作功率匹配。灶具在工作时,可以通过感温元件7检测获取的各区域的温度数据,进而实现不同的控制方案进行工作,进而实现灶具面板上的加热温度保持均匀稳定,提高灶具的工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