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误触发的晶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3213发布日期:2019-04-16 22:52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误触发的晶闸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晶闸管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止误触发的晶闸管。



背景技术:

晶闸管是一种具有三个PN结的四层结构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亦称为可控硅。具有体积小、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强等特点,是比较常用的半导体器件之一。该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中,多用来作可控整流、逆变、变频、调压、无触点开关等。

当驱动一个大的电感性负载时,在负载电压和电流间有一个很大的相移。当负载电流过零时,晶闸管开始换向,但由于相移的关系,电压将不会是零,所以要求晶闸管要迅速关断这个电压,如果这时换向电压的变化超过允许值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使结间的电荷释放掉,而被迫使晶闸管回到导通状态,出现了误触发的情况,容易损害电路板上的其他元器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误触发的晶闸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止误触发的晶闸管,包括晶闸管本体以及RC电路,所述晶闸管本体上设置有主电极引脚T1、主电极引脚T2以及控制极引脚G,所述RC电路一端与晶闸管本体的主电极引脚T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晶闸管本体的主电极引脚T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RC电路包括电阻R1以及与电阻R1串联连接的电容C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RC电路包括电阻R3、电容C2以及电阻R4,所述电阻R1与电阻R3串联连接,电容C2与电阻R4并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晶闸管本体的控制极引脚G还电性连接有保护电阻R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塑封层,所述RC电路、保护电阻R5均位于塑封层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电极引脚T1、主电极引脚T2以及控制极引脚G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圆台型凸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晶闸管本体的主电极引脚T1、晶闸管本体的主电极引脚T2之间设置RC电路,能够吸收当驱动电感负载时,因相移而产生的电压,从而防止误触发,提高抗干扰能力,本设计能够实现过压保护,工作稳定、安全、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RC电路的第一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RC电路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防止误触发的晶闸管,包括晶闸管本体1以及RC电路2,所述晶闸管本体1上设置有主电极引脚T1、主电极引脚T2以及控制极引脚G,所述RC电路2一端与晶闸管本体1的主电极引脚T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晶闸管本体1的主电极引脚T2。RC电路2能够吸收当驱动电感负载时,因相移而产生的电压,从而防止误触发,提高抗干扰能力,本设计能够实现过压保护,工作稳定、安全、可靠性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RC电路2的第一实施例,RC电路2包括电阻R1以及与电阻R1串联连接的电容C1,该实施例的总阻抗随电压信号的频率的改变而改变,当电压信号的的输入频率大于该RC电路2的转折频率时,电路的总阻抗为电阻R1的阻值。

作为本实用新型RC电路2的第二实施例,RC电路2包括电阻R3、电容C2以及电阻R4,所述电阻R1与电阻R3串联连接,电容C2与电阻R4并联连接,该电路总阻抗在电阻R3的阻值到电阻R3和电阻R4阻值的和之间变化。

优选地,所述晶闸管本体1的控制极引脚G还电性连接有保护电阻R5,进一步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塑封层4,所述RC电路2、保护电阻R5均位于塑封层4内部,以用于保护RC电路2、保护电阻R5,防止其受到物理触碰,同时也提高了绝缘能力,使用较为安全。

所述主电极引脚T1、主电极引脚T2以及控制极引脚G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圆台型凸齿3,焊接时增加了引脚和焊锡之间的接触面积,能有效避免虚焊,结构稳固,不易松散,性能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