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5864发布日期:2019-07-13 08:5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视觉定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



背景技术:

立体视觉定位系统,也成3D视觉定位系统,通过图像分析处理和图像测量的方式精确获取物体的坐标信息,计算出物体的位置坐标,提供给机械臂等执行装置运行控制。

3D视觉定位系统在运行时,各个电子元器件会发热,特别是光栅和线路板上的各种电子元器件,现有的散热装置无法及时将3D视觉定位系统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从而影响了系统内各类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能够将3D视觉定位系统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用于视觉定位系统,包括壳体、排风扇和光栅散热组件;

所述壳体包括由壳体的外周壁围合成的容纳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设置有散热孔;

所述排风扇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排风扇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且与所述散热孔相对应;

所述光栅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一散热件用于将光栅与所述壳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相对设置的出风面和进风面,所述风扇位于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出风面被配置为朝向控制主板,所述出风面与所述控制主板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夹角为锐角,所述风扇被配置为位于所述控制主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光栅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用于与光栅连接,所述第二散热件靠近所述出风面。

可选地,所述光栅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三散热件,所述第三散热件用于与光栅连接,所述第三散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中部,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三散热件分别位于所述光栅的两端,所述第二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三散热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所述散热孔和所述排风扇均靠近所述顶壁。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为防尘区域,所述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还包括防尘装置,所述防尘装置位于所述防尘区域,所述防尘装置包括防尘网和两个安装轴组件;

所述防尘网的端部与所述安装轴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组件能够卷绕所述防尘网;

两个所述安装轴组件分别设置于防尘区域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安装轴组件包括安装辊和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两个安装座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辊的两端可转动地与所述安装座配合。

可选地,所述安装辊包括辊体和位于所述辊体两端的辊轴,所述辊体位于所述安装座之间;

所述辊轴包括配合部和操作部,所述配合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靠近所述辊体,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安装座背离所述辊体的一侧,所述操作部设置有手持凸起或手持凹槽。

可选地,所述防尘装置还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支撑立柱设置于所述安装轴组件的内侧且用于支撑所述防尘网。

可选地,所述安装辊内部设有槽,所述槽内设有防尘网安装轴,所述防尘网安装轴与所述防尘网连接,用于卷动所述防尘网。

一种视觉定位系统,包括光栅、摄像设备、控制主板及上述的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所述控制主板分别与所述光栅和所述摄像设备电连接,所述控制主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摄像设备为两个,且用于采集外界的图像,所述控制主板用于接收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并计算出位置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本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通过利用利用排风扇和散热孔的配合,在容纳腔内形成了通风气流通道,增加了容纳腔中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利用空气的流动及时将容纳腔中的热量带出壳体外部;同时,利用光栅散热组件将光栅与外壳接触,通过热传导将光栅上的热量传导至壳体上,通过壳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将热量散出。通过多种渠道对容纳腔中的热量进行散发,能够将容纳腔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避免容纳腔中温度过高,损伤电子元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的视觉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视觉定位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安装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装辊、防尘网安装轴和防尘网安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壳体;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散热孔;20-容纳腔;30-排风扇;40-风扇;50-防尘区域;60-防尘装置;61-防尘网;62-安装轴组件;621-安装辊;6211-槽;6212-辊体;6213-辊轴;6214-配合部;6215-操作部;622-安装座;623-防尘网安装轴;63-支撑立柱;71-第一散热件;72-第二散热件;73-第三散热件;800-视觉定位系统;820-控制主板;830-光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的视觉定位系统8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视觉定位系统800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壳体10内部的结构,图1为揭开壳体10顶壁后的视觉定位系统80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用于视觉定位系统800。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包括壳体10、排风扇30和光栅散热组件。

壳体10包括由壳体10的外周壁围合成的容纳腔20。壳体10的外周壁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均设置有散热孔13。

排风扇30位于容纳腔20,排风扇30与第一侧壁11连接且与散热孔13相对应。排风扇30通过散热孔13与外界连通,排风扇30能够通过散热孔13将壳体10内部的空气排出至壳体10外。

光栅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71,第一散热件71用于将光栅830与壳体10连接。光栅830上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一散热件71传导至壳体10上,再通过壳体10散发出去。

本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通过利用利用排风扇30和散热孔13的配合,在容纳腔20内形成了通风气流通道,增加了容纳腔20中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利用空气的流动及时将容纳腔20中的热量带出壳体10外部;同时,利用光栅散热组件将光栅830与外壳接触,通过热传导将光栅830上的热量传导至壳体10上,通过壳体10与外界的热交换将热量散出。通过多种渠道对容纳腔20中的热量进行散发,能够将容纳腔20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避免容纳腔20中温度过高,损伤电子元器件。

请再次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还包括风扇40,风扇40位于容纳腔20,风扇40和壳体10的底壁固定连接。风扇40的风向被配置为朝向控制主板820。在视觉定位系统800实际工作时,控制主板820需要接收信号、传导信号和运算,因此,发热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散热。

风扇40包括相对设置的出风面和进风面。进风面与壳体10的外壁具有间隙。进风面为气流进行风扇40的那一面,出风面为气流流出风扇40的那一面。

出风面被配置为朝向控制主板820,出风面与控制主板820朝向第一侧壁11的夹角为锐角。并且,风扇40位于控制主板820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端。通过对风扇40的固定位置,和风扇40的朝向进行的如此设置,能够使风扇40吹出的气流从控制主板82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能够对整个控制主板820进行有效的散热。

而且,如图1,控制主板820的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与光栅830连接,风扇40的气流经过控制主板820的导向后,能够流经整个光栅830,因此,通过如此的合理的布置方式,能够仅通过一个风扇40就能同时对视觉定位系统800中发热量最大的控制主板820和光栅830同时进行散热。提高了风扇40的作用面积,进而提高了风扇40能够达到的散热效果。

光栅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第一散热件71和第三散热件73分别位于光栅830的两端,第二散热件72位于第一散热件71和第三散热件73之间。

第一散热件71用于将光栅830与所述壳体10连接,通过第一散热件71通过热传导将光栅830上的热量传导至壳体10上,壳体10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将热散出。

第二散热件72用于与光栅830连接,第二散热件72靠近风扇40的出风面。由于第二散热件72靠近风扇40的出风面,风扇40中吹出的气流能够将第二散热件72上的热量带走。光栅830上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72后,能够通过风扇40中吹出的气流将此热量带走。

第三散热件73用于与光栅830连接,第三散热件73位于所述容纳腔20的中部,即位于散热孔13和排风扇30形成的通风气流通道中,光栅830上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72后,能够通过通风气流通道中的气流将此热量带走。

通过在光栅830的不同部位设置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采用了不同的渠道加快光栅830的散热,能够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均包括了多个散热片,这样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图1为对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的形状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形状的限定。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形式以达到增加散热速度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均采用铝材料。铝材料具有良好的热传导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银、金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率的金属材料。

为了增加导热效果,可以在第一散热件71、第二散热件72和第三散热件73的表面涂覆导热硅胶,增加导热速度。

壳体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散热孔13和排风扇30均靠近顶壁。由于排风扇30和散热孔13的在容纳腔20内形成的通风气流通道中的热空气,以及风扇40的气流吹过控制主板820产生的热空气,均会上升至容纳腔20的上部,因此,将散热孔13和排风扇30设置于容纳腔20的上部,即靠近顶壁的位置,能够将容纳腔20中的热空气更快地排出。

通过排风扇30和散热孔13的配合,在容纳腔20内形成了通风气流通道,但是,通风气流通道也会将外界的灰尘带入容纳腔20中,灰尘既会堵塞散热孔13,也会附着于光栅830和控制主板820等电子元器件上,影响电子元器件的正常运转和散热,因此,需要在通风气流通道的进风口设置防尘装置60。

图3为图1中安装辊621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和图3。

第二侧壁12背离容纳腔20的一侧为防尘区域50。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还包括防尘装置60,防尘装置60位于容纳腔20以外,即防尘区域50内,对进入容纳腔20的空气进行除尘。

防尘装置60包括防尘网61和两个安装轴组件62。防尘网61的端部与安装轴组件62固定连接,安装轴组件62能够卷绕防尘网61。两个安装轴组件62分别设置于防尘区域50的两侧。

安装轴组件62包括安装辊621和两个安装座622,安装座622的底部与第二侧壁12连接。两个安装座622的顶部均开设有安装孔,安装辊621的两端可转动地与安装孔配合。

具体地,安装孔内转配有滚动轴承,安装辊621的两端通过滚动轴承与安装孔配合,安装辊621通过滚动轴承相对于安装孔的轴线转动。滚动轴承的外圈相对于安装孔的内壁固定,滚动轴承的内圈相对于安装辊621的两端固定。

安装辊621包括辊体6212和位于辊体6212两端的辊轴6213,辊体6212位于安装座622之间。辊轴6213包括配合部6214和操作部6215,配合部6214相对于操作部6215靠近辊体6212,配合部6214与安装孔配合,操作部6215位于安装座622背离辊体6212的一侧,操作部6215设置有手持凸起或手持凹槽。方便用手转动安装辊621。

可选地,防尘装置60还包括支撑立柱63,支撑立柱63与壳体10连接,防尘网61支撑立柱63设置于安装轴组件62的内侧且用于支撑防尘网61。通过设置支撑立柱63能够增加两安装辊621之间的防尘网61之间的平整度,增加防尘网61的张紧力,提高两安装辊621之间的传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一根安装辊621用于存放使用过的带有灰尘的防尘网61,为第一安装辊621;一根安装辊621用于存放干净的防尘网61,为第二安装辊621。

当需要更新防尘网61时,如,由于出现防尘网61堵塞而导致容纳腔20中的温度过高,握持住操作部6215,转动安装辊621,带动防尘区域50内的防尘网61向第一安装辊621上缠绕,同时,待用的干净防尘网61被带入至防尘区域50内,如此一来,防尘区域50内的防尘网61得到了更新,干净的防尘网61为视觉定位系统800提供防尘作用。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辊621、防尘网安装轴623和防尘网61安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方便安装、更换防尘网61,如图4所示,安装辊621上设有槽6211,槽6211内设有与之相配的防尘网安装轴623,防尘网61连接在防尘网安装轴623上。使用时将防尘网61连接在防尘网安装轴623上并缠绕一周,将缠绕防尘网61的防尘网安装轴623装入防尘网安装轴623的槽6211内,防尘网61即可按照预期工作。

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尘装置60可以及时处理防尘网61堵塞问题,根据系统使用年限和环境条件,只要储备的防尘网61长度满足,防尘网61可以实现终生免清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