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3901发布日期:2019-09-13 23:29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电加热是目前对金属材料加热效率最高、速度最快,低耗节能环保型的感应加热设备。在家用设备里,电加热的设备也是不在少数,然而现有技术的一些加热设备在加热时,没有对周边进行隔热处理和热量回收,使得加热时间慢,周边能量散失过快,从而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能量浪费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壁固定粘贴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远离外壳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等距设置的连接柱,且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的内壁通过连接柱固定连接有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远离第二隔热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热圈,所述加热圈内壁滑动连接有锅芯,所述锅芯的一端与第二隔热层滑动连接,所述外壳的上方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加热盖,所述加热盖内等距设置有连接管,所述加热盖内设置有通气槽,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通气槽相连接,所述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设置有流通槽。

优选的,所述通气槽与流通槽的大小相同,所述通气槽和流通槽相互配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外壁连接有限压阀。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热层和外壳的下方设置有流通口,所述流通口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盒,所述外壳的下方固定焊接有对称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接水盒位于支撑架上方,且接水盒和支撑架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隔热层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槽,所述锅芯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圈,连接圈位于连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壳、第一隔热层、连接柱、第二隔热层、加热盖、连接管、通气槽、第三隔热层、流通槽、第三隔热层、加热圈和接水盒,从而多层的隔热和蒸汽热量的回收利用,可以很好的对加热的物体进行隔绝加热,减少热量的损失,减少加热时间,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中:1外壳、2第一隔热层、3连接柱、4第二隔热层、5加热盖、6连接管、7通气槽、8第三隔热层、9流通槽、10第三隔热层、11加热圈、12接水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节能隔热式电加热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外壳1的内壁固定粘贴有第一隔热层2,第一隔热层2远离外壳1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等距设置的连接柱3,且连接柱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热层4,第二隔热层4的内壁通过连接柱3固定连接有第三隔热层10,第三隔热层10远离第二隔热层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热圈11,加热圈11内壁滑动连接有锅芯8,锅芯8的一端与第二隔热层4滑动连接,外壳1的上方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加热盖5,加热盖5内等距设置有连接管6,加热盖5内设置有通气槽7,连接管6的一端与通气槽7相连接,第一隔热层2和第二隔热层4之间设置有流通槽9,通气槽7与流通槽9的大小相同,通气槽和流通槽9相互配合,连接管6的外壁连接有限压阀,第一隔热层2和外壳1的下方设置有流通口,流通口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盒12,外壳1的下方固定焊接有对称设置的支撑架,接水盒位于支撑架上方,且接水盒12和支撑架滑动连接,第二隔热层4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槽,锅芯8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圈,连接圈位于连接槽内。

工作原理:使用时,打开加热盖5,然后将放有需要加热的物体的锅芯放置到加热圈11上,然后接通电源,打开开关,使得加热圈11工作,由于第三隔热层10的作用没使得加热圈11的热量大多数只能向锅芯8进行传递,由于锅芯8的散热和第一隔热层10的缓慢散热,使得热量传到外界空间,然后进过德尔隔热层4的作用,使得热量进一步的隔绝,同时的经过加热圈11的加热作用,使得物体开始散热,使得锅芯内压力上升,冲破压力阀的限压作用,使得带有热量的气体经过连接管6然后经过通气槽7和流通槽9,使得热量在第一隔热层2和第二隔热层4之间流动,使得两者之间的温差变小,进一步的阻止热量的向外传递,同时的经过第一隔热层2的隔热作用,进一步阻挡热量的散失,下方的接水盒承接流通槽9内气体冷凝成的液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过多层的隔热和蒸汽热量的回收利用可以很好的对加热的物体进行隔绝加热,减少热量的损失,减少加热时间,节约能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