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7572发布日期:2019-09-17 22:14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金属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金属壳体结构的设计中,保证壳体结构的开放性和稳定性是一对技术矛盾;金属壳体的开放性越高,则要求壁体结构越少,结构稳定性会变差;而稳定性越高,则相应的要求壁体结构越多,则会带来开放性越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个金属壳体结构,结构稳定、开放性高。

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左竖直支撑臂、上支撑臂、右竖直臂和下支撑臂,右竖直臂包括前右支撑臂和后右支撑臂,前右支撑臂和后右支撑臂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前后方向的厚度,前右支撑臂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前面板,后右支撑臂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后面板,左竖直支撑臂、上支撑臂、右竖直臂和下支撑臂的连接处通过切角连接;右下部的切角向上延伸构成右下中间臂,右下中间臂和右上切角之间为进出口,进出口的高度为右竖直臂的高度的60%~90%。

优选的,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其左右方向的厚度的3倍以上;左竖直支撑臂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其上下方向的厚度的3倍以上。

优选的,前右支撑臂的上部与上支撑臂和右上部切角连接;

前右支撑臂的下部与下支撑臂和右下部切角连接,前右支撑臂的右侧部与右下中间臂连接;

前右支撑臂的上部到中下部逐渐变窄,至前右支撑臂的下部处逐渐变宽。

优选的,后右支撑臂的上部与上支撑臂和右上部切角连接;

后右支撑臂的下部与下支撑臂和右下部切角连接,后右支撑臂的右侧部与右下中间臂连接;

后右支撑臂的中上部到中下部逐渐变窄,至前右支撑臂的下部处逐渐变宽。

优选的,前右支撑臂的上部拐角处设置有第一拐角凹槽,第一拐角凹槽设置有三个孔,其中一个孔位于第一拐角凹槽的中部拐角处,另外两个孔分别位于中部拐角处的孔的左上方和左下方;后右支撑臂的上部拐角处设置有第二拐角凹槽,第二拐角凹槽设置有三个孔,第二拐角凹槽处的三个孔与第一拐角凹槽处的三个孔相对于上支撑臂的左右方向的中间剖面对称设置。

优选的,前右支撑臂的下部拐角处设置有第三拐角凹槽,第三拐角凹槽设置有两个孔,两个孔分别位于第三拐角凹槽的左上部位和左下部位;后右支撑臂的上部拐角处设置有第四拐角凹槽,第四拐角凹槽设置有两个孔,两个孔分别位于第三拐角凹槽的右上部位和右下部位。

优选的,第三拐角凹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从第三拐角凹槽的外侧拐角点向上向左倾斜设置;

第四拐角凹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从第四拐角凹槽的外侧拐角点向上向右倾斜设置。

优选的,右下中间臂上设置有两侧为三角形的第一矩形卡接槽;

上支撑臂的右半部分设置有第二卡接槽。

优选的,下支撑臂的右半部分设置有台阶孔,台阶孔的内侧凸出下支撑臂的内侧面设置;

上支撑臂设置有露水型的散热孔;散热孔的数量为6个,每2个散热孔排成一排,6个散热孔排成三排。

优选的,下支撑臂的中部的内侧向上伸出第一吊耳,第一吊耳上设置有吊耳孔;上支撑臂的中部的内侧向下伸出第二吊耳,第二吊耳上设置有吊耳孔;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为弹性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左竖直支撑臂、上支撑臂、右竖直臂和下支撑臂,右竖直臂包括前右支撑臂和后右支撑臂,前右支撑臂和后右支撑臂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前后方向的厚度,前右支撑臂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前面板,后右支撑臂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后面板,左竖直支撑臂、上支撑臂、右竖直臂和下支撑臂的连接处通过切角连接;右下部的切角向上延伸构成右下中间臂,右下中间臂和右上切角之间为进出口,进出口的高度为右竖直臂的高度的60%~90%。通过前右支撑臂和后右支撑臂的开放式设置,使得金属壳体结构呈整体框式结构,在前、后和右侧三个方向呈开放状态,前右支撑臂和后右支撑臂的设置使得右侧既可以作为配件的进出口,也可以前后卡接配件,结构稳定、开放性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壳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壳体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壳体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壳体结构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壳体结构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壳体结构的第五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左竖直支撑臂;2-上支撑臂;3-右竖直臂;31-前右支撑臂;311-第一拐角凹槽;32-后右支撑臂;312-第三拐角凹槽;321-第二拐角凹槽;322-第四拐角凹槽;33-右下中间臂;34-进出口;4-下支撑臂;51-第一加强筋;52-第二加强筋;61-第一矩形卡接槽;62-第二卡接槽;7-台阶孔;8-散热孔;91-第一吊耳;92-第二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壳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左竖直支撑臂1、上支撑臂2、右竖直臂3和下支撑臂4,右竖直臂3包括前右支撑臂31和后右支撑臂32,前右支撑臂31和后右支撑臂3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前后方向的厚度,前右支撑臂31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前面板,后右支撑臂32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后面板,左竖直支撑臂1、上支撑臂2、右竖直臂3和下支撑臂4的连接处通过切角连接;右下部的切角向上延伸构成右下中间臂33,右下中间臂33和右上切角之间为进出口34,进出口34的高度为右竖直臂3的高度的60%~90%。

通过前右支撑臂31和后右支撑臂32的开放式设置,使得金属壳体结构呈整体框式结构,在前、后和右侧三个方向呈开放状态,前右支撑臂31和后右支撑臂32的设置使得右侧既可以作为配件的进出口,也可以前后卡接配件,同时兼做金属壳体结构的前面板和后面板,结构稳定、开放性高。

本实施例中,上支撑臂2和下支撑臂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其左右方向的厚度的3倍以上;左竖直支撑臂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其上下方向的厚度的3倍以上。

本实施例中,前右支撑臂31的上部与上支撑臂2和右上部切角连接;

前右支撑臂31的下部与下支撑臂4和右下部切角连接,前右支撑臂31的右侧部与右下中间臂33连接;

前右支撑臂31的上部到中下部逐渐变窄,至前右支撑臂31的下部处逐渐变宽。

本实施例中,后右支撑臂32的上部与上支撑臂2和右上部切角连接;

后右支撑臂32的下部与下支撑臂4和右下部切角连接,后右支撑臂32的右侧部与右下中间臂33连接;

后右支撑臂32的中上部到中下部逐渐变窄,至前右支撑臂31的下部处逐渐变宽。

本实施例中,前右支撑臂31的上部拐角处设置有第一拐角凹槽311,第一拐角凹槽311设置有三个孔,其中一个孔位于第一拐角凹槽311的中部拐角处,另外两个孔分别位于中部拐角处的孔的左上方和左下方;后右支撑臂32的上部拐角处设置有第二拐角凹槽321,第二拐角凹槽321设置有三个孔,第二拐角凹槽321处的三个孔与第一拐角凹槽311处的三个孔相对于上支撑臂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剖面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前右支撑臂31的下部拐角处设置有第三拐角凹槽312,第三拐角凹槽312设置有两个孔,两个孔分别位于第三拐角凹槽312的左上部位和左下部位;后右支撑臂32的上部拐角处设置有第四拐角凹槽322,第四拐角凹槽322设置有两个孔,两个孔分别位于第三拐角凹槽312的右上部位和右下部位。

本实施例中,第三拐角凹槽3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51,第一加强筋51从第三拐角凹槽312的外侧拐角点向上向左倾斜设置;

第四拐角凹槽32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加强筋52,第二加强筋52从第四拐角凹槽322的外侧拐角点向上向右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右下中间臂33上设置有两侧为三角形的第一矩形卡接槽61;

上支撑臂2的右半部分设置有第二卡接槽62。

本实施例中,下支撑臂4的右半部分设置有台阶孔7,台阶孔7的内侧凸出下支撑臂4的内侧面设置;

上支撑臂2设置有露水型的散热孔8;散热孔8的数量为6个,每2个散热孔8排成一排,6个散热孔8排成三排。

本实施例中,下支撑臂4的中部的内侧向上伸出第一吊耳91,第一吊耳91上设置有吊耳孔;上支撑臂2的中部的内侧向下伸出第二吊耳92,第二吊耳92上设置有吊耳孔;第一吊耳91和第二吊耳92为弹性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彼此可以交叉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另外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