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电控散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1619发布日期:2019-11-06 00:2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电控散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电控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在空调设备的电控组件中,由于一些电控元件在工作过程中发热量较大,易引起电子元件的不稳定工作,从而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及安全性;目前市场上很多室外机的变频电控都采用冷凝管置于电控盒内进行散热,但由于变频电控板比较大,内部元件结构比较复杂,使冷凝管结构布置困难,无法发挥出最佳的散热效果,此外,冷凝管的冷却铜管布置在电控盒内时,由于冷媒运行时产生冷热交换,导致冷凝管表面会生成冷凝水珠,若结构布置不好,会存在水珠渗到电路板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电控散热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电控散热组件,包括电控板及冷凝管,还包括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器正面相贴合的散热端盖及设于散热器正下方的导流槽,其中,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电控板表面下部;所述散热器正面上开有用于供所述冷凝管完全嵌装的散热槽,所述散热槽成型有用于聚集冷凝管表面所形成的冷凝水的集水槽;其中,所述散热端盖背面与冷凝管周面之间呈相切接触;所述散热端盖开有排水孔,其中,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水槽相通形成供冷凝水流出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槽用于承接及倾斜排出由导流通道所流出的冷凝水。

进一步,还包括位于电控板下方的显示器安装板,其中,所述冷凝管穿过所述显示器安装板背面,所述显示器安装板背面成型有排水槽,该排水槽用于承接及排出由导流槽所流出的冷凝水。

进一步,所述排水槽中部开有沿所述显示器安装板宽度方向延伸的排水通道,以便于导流槽中的冷凝水沿排水通道排出。

进一步,所述导流槽的倾斜端处成型有向下倾斜的排水口。

进一步,所述散热槽呈“U”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冷凝管置于散热器的散热槽上,不仅可与电热元件进行热交换以达到散热效果,同时还解决了因水珠无意滴落在元器件上导致烧板的风险隐患,其次,冷凝管表面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预设有的排水槽以顺利排出,使得水顺利排水,不会飞溅;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更加合理简单,装配及维修更加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背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剖视主视图。

其中,1-电控板,2-散热器,21-散热槽,22-集水槽,23-导流通道,3-冷凝管,31-散热端盖,32-凹槽,33-排水孔,4-导流槽,41-排水口,5-排水槽,51-排水通道,6-显示器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附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设备为顶出风室外机,顶出风室外机包括箱体及固定于箱体内的压缩机、冷凝器及电控组件等,其中,箱体的主体结构由多块钣金件拼接而成,用于给压缩机、冷凝器及电控组件等提供支撑固定结构及防护,在本实施例中,电控散热组件主要包括电控板安装盒、装于电控板安装盒内的电控板1、固定于电控板1上的电控元件、散热器2、冷凝管3,其中,电控板安装盒通过螺钉固定于箱体钣金件上,电控板1焊接于电控板安装盒内,所述电控元件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电控板1上,散热器2呈矩形盒体结构,其中,散热器2通过电控板1上预设有的立柱固定于电控板1下方,进一步,散热器2的背面紧贴固定于电控板1上的电控元件(图中未示)在本实施例中,以靠近电控板1方向的面为背面,以远离电控板1方向的面为正面,其中,散热器2的正面成型有供冷凝管3完全嵌合装入的呈凹状的散热槽21,所述散热槽21宽度略大于冷凝管3直径,散热槽21深度与冷凝管3直径长度一致以使冷凝管3可完全嵌装于散热槽21内,集水槽22成型于散热槽21中部以用于聚集冷凝管3表面所形成的冷凝水,所述冷凝管3与冷媒管路串联,当冷媒通过冷凝管3流至散热器2中,即,冷媒流至冷凝管3置于散热槽21的部分时,冷媒通过与散热器2背面的电控元件进行热交换以带走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对电控元件进行降温作用,以此循环流通,在本实施例中,冷凝管3可选用铜管或铝管;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槽21呈U型结构,对应的,冷凝管3在散热槽21内呈U型排列,这样结构设计不仅可增大冷凝管3的散热效果,同时使冷凝管3在散热槽21上安装更为简便,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冷凝管3在散热器2上的结构还可为S型等结构形状;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与散热器2正面相贴合的散热端盖31(散热端盖31背面与散热器2正面相贴合),其中,散热端盖31通过螺母与散热器2正面预设有的穿孔相螺纹连接以使散热端盖31可固定在散热器2正面上,此外,散热端盖31的背面分别成型有与散热槽21及集水槽22位置及形状一致的凹槽32及排水孔33(所述排水孔33贯穿散热端盖31),当散热端盖31固定在散热器2正面时,所述散热端盖31背面与冷凝管3周面之间呈相切接触,其中,所述凹槽32与散热槽21相结合以形成用于容纳冷凝管3的密封固定腔,以紧固冷凝管3位置,防止冷凝管3从散热槽21中脱落,通过散热端盖31直接固定于散热器2正面以固定冷凝管3从而使装配步骤更加简便,此外,所述散热槽21的集水槽22与散热端盖31的排水孔33相通形成用于供冷凝管3换热后冷凝产生的冷凝水珠排出的导流通道23,使用时,通过先将散热器2固定于电控板1表面下部(此时散热器2背部与电控元件相貼紧),再将预先与冷媒管路串联的冷凝管3放置于散热器2的散热槽21中,再合上散热端盖31并使散热端盖31固定于散热器2正面,此时,冷凝管3只有位于导流通道23的部分与外界空气相接触,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冷媒经冷凝管3通过散热器2并与散热器2背面的电控元件在换热过程中逐渐升温,其中,升温后的冷媒在经散热器2的导流通道23时与外界空气相接触放热,使冷凝管3表面产生冷凝水并滴落至导流通道23上排出(此外,位于散热槽21中的冷凝管3在换热过程产生的冷凝水可沿着散热槽21流向导流通道23以排出)。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电控板安装盒底部成型有沿电控板1安装盒宽度方向延伸的呈倾斜状的导流槽4,所述导流槽4位于散热器2正下方,用于收集及排走从导流通道23排出的冷凝水,此外,电控板1下方设置有显示器安装板6,其中,所述的导流槽4靠近显示器安装板6的一端开有呈靠近显示器安装板6方向向下倾斜的用于排出导流槽4内冷凝水的排水口4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显示器安装板6背部成型有沿显示器安装板6宽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5,其中,冷凝管3与显示器安装板6背部的排水槽5相接触,排水槽5主要用于承接及排出由导流槽4所流出的冷凝水及沿冷凝管3表面冷凝滴落的冷凝水,此外,排水槽5(即,显示器安装板6背部)的中部开有沿显示器安装板6宽度方向延伸且呈靠近地面方向倾斜的排水通道51,排水通道51位置正对排水口41下方以便于排出经排水口41流出的冷凝水至地面,当上方散热器2中的冷凝管3由于冷热交换而在表面产生冷凝水珠时,所示冷凝水珠可流经导流通道23往下滴落至电控板安装盒底部的导流槽4内,其中,汇聚在导流槽4的冷凝水珠可通过导流槽4上的排水口41滴落至显示器安装板6的排水槽5中的排水通道51最终排至地面上,从而将电控元件降温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珠顺利排出,通过这样设计以使冷凝管3由于冷热交换产生的冷凝水珠有序排出,不会在滴落过程中产生飞溅现象,以影响其他元件运行。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