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用微模块机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939发布日期:2019-10-28 22:5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用微模块机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模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用微模块机房。



背景技术:

传统数据中心设置有一体的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为一体式,制冷区域大,全区域、制冷路径长,气流组织开放式、冷热混流不可避免,负载增加容易产生局部热点,难以解决,业务负载密度2KW左右,3D可视化实现难度大,能耗高,局部位置坏了不容易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据用微模块机房,来解决现有一体式数据中心的制冷设备能耗高,无法单个模块维修,冷热混流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数据用微模块机房,包括冷池系统、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布线系统和综合监控管理系统,所述的冷池系统包括机柜群组模块、冷通道封闭组件模块和消防联动组件模块,所述的制冷系统包括房间级空调、行级空调、机柜级空调,所述的供配电系统包括UPS电源模块、母线槽模块、配电柜模块、蓄电池模块和PDU电源分配器模块,所述的布线系统包括预端接布线模块和智能配线管理模块,所述的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包括动环监控模块、IT运维管理模块和云管理平台模块,多个房间级空调的顶部设置有顶棚,所述的顶棚内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曲形通道,所述的曲形通道连接两两房间级空调,所述的曲形通道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的出气孔朝下。通过一体化数据微模块,能够减少能耗,减少温差比,而且对于整个设备来说维修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曲形通道的两端连接房间级空调的排气孔。房间级空调的排气孔做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侧面出风一个是上端出风。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气孔上设置有挡片,所述的挡片通过驱动轴控制。挡片的打开与关闭控制的风的一路还是两路,适合不同的场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顶棚上设置有数据显示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能耗,可单独拆卸维修模块,智能化水平高,预制集成设计,集成冷池、供配电、制冷、布线、综合监控管理等子系统,模块化预端接网络布线,行级精密空调实现高效制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房间级空调的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数据用微模块机房,包括冷池系统、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布线系统和综合监控管理系统,所述的冷池系统包括机柜群组模块、冷通道封闭组件模块和消防联动组件模块,所述的制冷系统包括房间级空调、行级空调、机柜级空调,所述的供配电系统包括UPS电源模块、母线槽模块、配电柜模块、蓄电池模块和PDU电源分配器模块,所述的布线系统包括预端接布线模块和智能配线管理模块,所述的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包括动环监控模块、IT运维管理模块和云管理平台模块,多个房间级空调1的顶部设置有顶棚3,所述的顶棚3内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曲形通道2,所述的曲形通道2连接两两房间级空调1,所述的曲形通道2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的出气孔朝下,所述的曲形通道2的两端连接房间级空调1的排气孔,所述的排气孔上设置有挡片,所述的挡片通过驱动轴控制,所述的顶棚3上设置有数据显示系统。

预制集成设计集成冷池、供配电、制冷、布线、综合监控管理等子系统。单列冷通道封闭部署或双列冷通道封闭部署。模块化预端接网络布线。行级精密空调实现高效制冷。高效一体化供配电系统,为设施设备提供动力保障。通道级、机柜级门禁和照明系统提供安全方便的应用环境。

多个房间级空调1上方设置顶棚3,多个房间级空调1的出风孔位于房间级空调1的上方,出风孔是用挡片挡住的,当多个房间级空调1风管开始工作的情况下,挡片在驱动轴的作用下打开,出风孔被打开,多个房间级空调1不仅从侧面出风,还从出风孔出风,出风后进入至曲形通道2,曲形通道2内的冷气继续从出气孔排出,制冷气体位于两个多个房间级空调1之间,制冷效果好,速度快,区域温差小。

本设计的贴近热源制冷,回风温度高,换热温差大,制冷效率高,缩短气流传输距离,减少气流冷量损失和冷热气流混合,可选配冷凝水排水泵,满足上排水应用需求,具备来电自启动功能,来电后自动恢复到断电前的运行状态,标配RS485通讯接口,可提供通讯协议,丰富的自检、告警和保护功能,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多种配置类型,可选择单冷型、单冷+电辅热型、恒温恒湿型,满足不同环境应用需求,大风量小焓差设计,满足机房的高显热比要求,标配高效后倾离心风机,风量大、送风距离远,可选配EC风机,可根据机柜实时发热量自动调整制冷量,具备风帽上送风、风管上送风、前下送风、地板下送风等多种气流组织型式采用大面积换热器、高能效压缩机和膨胀阀,制冷效率高,运行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