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4907发布日期:2020-04-17 23:2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为了对各种材质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而具有对逆变器电路的谐振频率进行切换的功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这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主体,其构成外部轮廓;顶板,其设置于主体的上表面;以及至少一个逆变器部。逆变器部具有四个开关元件、一个加热线圈和至少一个切换继电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通过使切换继电器工作,能够对逆变器电路的谐振频率进行切换。由此,能够对铝锅、包含铝和不锈钢的多层锅、铁锅等各种材质的锅进行加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101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为了对各种材质的锅进行加热,在逆变器部中,需要谐振电容器的高耐压化、开关元件的高损耗化且使用切换继电器。因此,产生逆变器部的成本上升、逆变器部的大型化的问题。

还存在由于到切换继电器工作为止的时间、切换继电器的工作声音而令使用者感到不舒适的问题。

本公开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在不使用切换继电器的情况下对逆变器电路的谐振频率进行切换,以对各种材质的锅进行加热。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直流电源、第1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包含第1加热线圈和第1谐振电容器的第1谐振电路、包含第2加热线圈和第2谐振电容器的第2谐振电路、第3谐振电容器和控制部。

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第3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

第1谐振电路的一端与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的连接点连接。第2谐振电路的一端与第3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的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第1谐振电路的另一端连接。

第3谐振电容器连接在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或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控制部对第1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进行控制。

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开关元件的动作,对电流流过的路径进行切换。由此,电流流过的谐振电容器被切换,能够对逆变器部中的谐振电容器的合成电容进行切换。即,能够在不使用切换继电器的情况下,对逆变器部的谐振频率进行切换。

由于无需切换继电器,所以能够使逆变器部5容易地小型化。由于没有切换继电器的切换时间、切换继电器的切换声音,所以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2a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执行的控制序列的图。

图2b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执行的控制序列的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4a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中执行的控制序列的图。

图4b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中执行的控制序列的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方式6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方式7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方式8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9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直流电源、第1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包含第1加热线圈和第1谐振电容器的第1谐振电路、包含第2加热线圈和第2谐振电容器的第2谐振电路、第3谐振电容器和控制部。

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第3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

第1谐振电路的一端与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的连接点连接。第2谐振电路的一端与第3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的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第1谐振电路的另一端连接。

第3谐振电容器连接在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或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控制部对第1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进行控制。

在本公开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1方式以外,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第4谐振电容器,该第4谐振电容器连接在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第3谐振电容器连接在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

在本公开第3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1方式以外,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切换部。控制将第1控制信号输出到第1开关元件,将第2控制信号输出到第2开关元件。切换部对第1控制信号也被输出到第3开关元件、第2控制信号也被输出到第4开关元件的状态和第1控制信号也被输出到第4开关元件、第2控制信号也被输出到第3开关元件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本公开第4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1方式以外,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与第1谐振电路串联地连接的电流检测部或电压检测部;以及与第2谐振电路串联地连接的电流检测部或电压检测部。

在本公开第5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4方式以外,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与第3谐振电容器串联地连接的电流检测部或电压检测部。

在本公开第6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1方式以外,控制部设置死区时间,并使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交替地接通、断开,使第3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交替地接通、断开。

在被加热物由非磁性材质制成的情况下,控制部执行第1加热模式,在该第1加热模式中,使第1开关元件、第3开关元件同时接通,使第2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同时接通。在被加热物由磁性材质制成的情况下,控制部执行第2加热模式,在该第2加热模式中,使第1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同时接通,使第2开关元件、第3开关元件同时接通。

在本公开第7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1方式以外,控制部设置死区时间,并使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交替地接通、断开,使第3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交替地接通、断开。

控制部执行第1加热模式,在该第1加热模式中,使第1开关元件、第3开关元件同时接通,使第2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同时接通。控制部执行第2加热模式,在该第2加热模式中,使第1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同时接通,使第2开关元件、第3开关元件同时接通。控制部交替地执行第1加热模式和第2加热模式。

在本公开第8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2方式以外,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第1线圈、第2线圈。第1线圈设置在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第3谐振电容器串联地连接。第2线圈设置在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第4谐振电容器串联地连接。

在本公开第9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第8方式以外,第1线圈为第3加热线圈,第2线圈为第4加热线圈。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对应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a的框图。如图1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1a具有:顶板2,其设置于构成外部轮廓的主体的上表面;以及逆变器部5,其设置于顶板2的下方。

顶板2由玻璃等电绝缘物构成。逆变器部5具有加热线圈部3、平滑电路6、开关元件7a、7b、7c、7d、谐振电容器8a、8b、8c、8d和控制部10。

加热线圈部3具有相邻的两个加热线圈(加热线圈3a、3b)。加热线圈3a设置于前侧,加热线圈3b设置于后侧。加热线圈3a、3b分别相当于第1加热线圈、第2加热线圈。

加热线圈3a、3b具有位于线圈的内侧的内侧端子和位于线圈的外侧的外侧端子。内侧端子为线圈的卷绕起点,外侧端子为线圈的卷绕终点。加热线圈3a绕逆时针方向卷绕,加热线圈3b绕顺时针方向卷绕。

平滑电路6具有作为全波整流电路的二极管桥、电容器和线圈。平滑电路6对由商用电源4供给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使整流后的直流电压平滑化。平滑电路6相当于直流电源。

开关元件7a、7b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开关元件7a配置于高电位侧,开关元件7b配置于低电位侧。开关元件7c、7d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开关元件7c配置于高电位侧,开关元件7d配置于低电位侧。

开关元件7a、7b、7c、7d由igbt等构成,内置有反向连接的二极管。

谐振电容器8c、8d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谐振电容器8d配置于高电位侧,谐振电容器8c配置于低电位侧。

加热线圈3a的内侧端子与谐振电容器8c、8d的连接点连接。加热线圈3a的外侧端子与谐振电容器8a的一端连接。谐振电容器8a的另一端与开关元件7a、7b的连接点连接。加热线圈3a和谐振电容器8a构成谐振电路9a。

加热线圈3b的内侧端子与谐振电容器8c、8d的连接点连接。加热线圈3b的外侧端子与谐振电容器8b的一端连接。谐振电容器8b的另一端与开关元件7c、7d的连接点连接。加热线圈3b和谐振电容器8b构成谐振电路9b。谐振电路9a、9b分别相当于第1谐振电路、第2谐振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3a、3b的内侧端子相互连接,加热线圈3a、3b的外侧端子分别与谐振电容器8a、8b连接。

控制部10将控制信号sga、sgb、sgc、sgd分别输出到开关元件7a、7b、7c、7d,对开关元件7a、7b、7c、7d进行控制。控制部10通过对控制信号sga、sgb、sgc、sgd的频率和占空比进行控制,对加热输出进行控制。控制信号sga、sgb、sgc、sgd分别相当于第1控制信号、第2控制信号、第3控制信号和第4控制信号。

逆变器部5根据由商用电源4供给的交流电压生成高频电流,将所生成的高频电流输出到加热线圈部3,对加热线圈部3进行驱动。加热线圈部3通过高频电流对作为载置于顶板2上的被加热物的锅进行感应加热。

开关元件7a、7b、7c、7d分别相当于第1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第3开关元件和第4开关元件。谐振电容器8a、8b、8c、8d分别相当于第1谐振电容器、第2谐振电容器、第3谐振电容器和第4谐振电容器。

虽然未图示,但是,当平滑电路6具有包含开关元件和二极管的升压电路时,对整流后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平滑后的直流电压增大。由此,能够提高加热输出。

图2a、图2b分别示出控制序列sqa和控制序列sqb。在载置于顶板2的锅为铝锅等由非磁性材质制成的锅的情况下,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被设定为第1加热模式。在第1加热模式中,执行控制序列sqa。

在载置于顶板2的锅为多层锅或铁锅等由磁性材质制成的锅的情况下,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被设定为第2加热模式。在第2加热模式中,执行控制序列sqa。

如图2a所示,在控制序列sqa中,控制信号sgb是使控制信号sga的相位偏移180度而得的信号。控制信号sgc是与控制信号sga相同的信号,控制信号sgd是与控制信号sgb相同的信号。

使用这些信号,控制部10设置用于使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短路的死区时间,并使开关元件7a、7b交替地接通、断开,使开关元件7c、7d交替地接通、断开。控制部10使开关元件7a、7c同时接通,使开关元件7b、7d同时接通。

在第1加热模式中,在加热线圈3a、3b双方中,有时电流从内侧端子流向外侧端子,还有时电流从外侧端子流向内侧端子。即,在加热线圈3a、3b的彼此相对的部分中,沿相同方向流过电流(参照图1)。其结果,能够增强加热线圈3a、3b之间的区域的磁通。

如图2b所示,在控制序列sqb中,控制信号sgb是使控制信号sga的相位偏移半个波长而得的信号。控制信号sgd是与控制信号sga相同的信号,控制信号sgc是与控制信号sgd相同的信号。

使用这些信号,控制部10设置死区时间,并使开关元件7a、7b交替地接通、断开,使开关元件7c、7d交替地接通、断开。控制部10使开关元件7a、7d同时接通,使开关元件7b、7c同时接通。

在第2加热模式中,有时,在加热线圈3a中,电流从外侧端子流向内侧端子,在加热线圈3b中,电流从内侧端子流向外侧端子。还有时,在加热线圈3a中,电流从内侧端子流向外侧端子,在加热线圈3b中,电流从外侧端子流向内侧端子。

即,在加热线圈3a、3b的彼此相对的部分中,沿相反方向流过电流(参照图1)。其结果,能够减弱加热线圈3a、3b之间的区域的磁通。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控制序列sqa、sqb进行切换,能够对电流流过的路径进行切换。由此,电流流过的谐振电容器被切换,能够对逆变器部5中的谐振电容器的合成电容进行切换。即,能够在不使用切换继电器的情况下,对逆变器部5的谐振频率进行切换。

由于无需切换继电器,所以能够使逆变器部5容易地小型化。由于没有切换继电器的切换时间、切换继电器的切换声音,所以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控制序列sqa与控制序列sqb进行切换,能够对施加到加热线圈3a、3b的施加电压进行切换。因此,在铝锅、铜锅的情况下,当使开关元件7a~7d按照控制序列sqa进行动作时,能够减小最大谐振电压、最大谐振电流和最大输出功率。

其结果,能够提高逆变器部5的耐电压性能和耐电流性能。能够使逆变器部5容易地小型化。能够与锅的材质无关地以高输出对锅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铁锅、不锈钢锅的情况下,当使开关元件7a~7d按照控制序列sqb进行动作时,能够以高输出对负载较大的锅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开关元件7a~7d中的损耗较多的情况下,使开关元件7a~7d按照控制序列sqa进行动作。由此,能够减小在开关元件7a~7d中流过的电流。其结果,能够减少开关元件7a~7d中的损耗。

根据本实施方式,谐振电容器8c、8d串联地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子之间。由此,能够减小逆变器部5的纹波电流。其结果,能够减少逆变器部5的噪声,能够使逆变器部5的损耗平滑化,削减平滑电路6的电容。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加热线圈3a、3b具有相同的常数、谐振电容器8a、8b具有相同的常数时,谐振电路9a、9b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q值和衰减。由此,能够使逆变器部5的谐振电流、谐振电压和损耗平滑化。其结果,能够改善加热不匀。并且,谐振电容器8c、8d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常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在加热线圈3a、3b中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能够使锅的浮力偏置。由此,使得锅难以倒下、打滑。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在加热线圈3a、3b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对加热线圈3a、3b之间的磁通的强度进行控制。因此,在采用需要较大的谐振电流以进行加热的锅的情况下,对在加热线圈3a、3b中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使得增强加热线圈3a、3b之间的磁通。其结果,能够减小谐振电流。

在采用阻抗较大而难以获得高火力的锅的情况下,对在加热线圈3a、3b中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使得减弱加热线圈3a、3b之间的磁通。由此,能够以高火力对锅进行加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3a、3b的内侧端子相互连接,加热线圈3a、3b的外侧端子分别与谐振电容器8a、8b连接。

但是,也可以是,加热线圈3a、3b的外侧端子相互连接,加热线圈3a、3b的内侧端子分别与谐振电容器8a、8b连接。也可以将一个加热线圈的内侧端子与另一个加热线圈的外侧端子连接。

也可以使加热线圈3a的位置与谐振电容器8a的位置相反。还可以使加热线圈3b的位置与谐振电容器8b的位置相反。

加热线圈3a、3b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配置,而不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加热线圈3a、3b可以具有相同的匝数,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匝数。加热线圈3a、3b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实施方式2)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b的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b具有切换部11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b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a相同。

控制部10输出控制信号sga、sgb。开关元件7a、7b分别接收控制信号sga、sgb。切换部11接收控制信号sga、sgb。

控制部10按照控制序列sqa对切换部11进行控制,以使开关元件7c、7d分别接收控制信号sga、sgb。控制部10按照控制序列sqb对切换部11进行控制,以使开关元件7c、7d分别接收控制信号sgb、sga。

即,有时,通过切换部11,控制信号sga也被开关元件7c接收,控制信号sgb也被开关元件7d接收。还有时,通过切换部11,控制信号sga也被开关元件7d接收,控制信号sgb也被开关元件7c接收。

图4a是示出载置于顶板2的锅为铝锅的情况下的控制序列sqa的图。图4b是示出载置于顶板2的锅为多层锅或铁锅的情况下的控制序列sqb的图。

如图4a所示,在控制序列sqa中,控制信号sga被输出到开关元件7a、7c,控制信号sgb被输出到开关元件7b、7d。如图4b所示,在控制序列sqb中,控制信号sga被输出到开关元件7a、7d,控制信号sgb被输出到开关元件7b、7c。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通过输出控制信号sga、sgb并对切换部11进行控制,对开关元件7a、7b、7c、7d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信号sgc由控制信号sga或控制信号sgb构成,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信号sgd由控制信号sgb或控制信号sga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切换部11,控制部10无需输出四个信号,能够实现控制部10的简化。

(实施方式3)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具有与实施方式1或2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与锅的材质无关地执行第3加热模式,在该第3加热模式中,交替地执行第1加热模式和第2加热模式。即,在第3加热模式中,交替地执行控制序列sqa、sqb。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变更热分布的偏置方式,能够对锅更加均匀地进行加热。其结果,能够改善加热不匀。

(实施方式4)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c的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c具有电流检测部12a、12b的方面,与实施方式2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c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b相同。

电流检测部12a设置在加热线圈3a与谐振电容器8a之间,与谐振电路9a串联地连接。电流检测部12a检测在谐振电路9a中流过的电流,将检测出的电流值发送到控制部10。

电流检测部12b设置在加热线圈3b与谐振电容器8b之间,与谐振电路9b串联地连接。电流检测部12b检测在谐振电路9b中流过的电流,将检测出的电流值发送到控制部10。

以下,对如上这样构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c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1c的动作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在未向逆变器部5供给电源的电源断开模式(步骤s1)中,当将电源接通时,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转移到不开始加热动作的初始模式(步骤s2)。

当指示加热开始时,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转移到判别锅的材质的负载判定模式(步骤s3)。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与负载判定模式(步骤s3)的结果对应地转移到第1加热模式(步骤s4)或第2加热模式(步骤s5)。

在负载判定模式(步骤s3)中判定为载置于顶板2的锅为铝锅等由非磁性材质制成的锅时,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转移到第1加热模式(步骤s4)。

在第1加热模式(步骤s4)中,控制部10对开关元件7a~7d进行控制,以使开关元件7a~7d按照图4a所示的控制序列sqa进行动作。

在负载判定模式(步骤s3)中判定为载置于顶板2的锅是多层锅或铁锅等由磁性材质制成的锅时,逆变器部5的工作模式转移到第2加热模式(步骤s5)。

在第2加热模式(步骤s5)中,控制部10对开关元件7a~7d进行控制,以使开关元件7a~7d按照图4b所示的控制序列sqb进行动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检测在谐振电路9a、9b中流过的电流,控制部10能够判别载置于顶板2的锅的材质。控制部10能够根据锅的材质自动地选择第1加热模式和第2加热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执行。

也可以替代电流检测部12a、12b,设置电压检测部。能够检测出至少一个以上的谐振电路9a、9b的特性变化即可。

(实施方式5)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d的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d具有电流检测部12c的方面,与实施方式4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d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c相同。

电流检测部12c设置在谐振电容器8c与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谐振电容器8c串联地连接。电流检测部12c检测在谐振电容器8c中流过的电流,将检测出的电流值发送到控制部10。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检测在谐振电路9a、9b中流过的电流等,控制部10能够判别载置于顶板2的锅的材质。控制部10能够根据锅的材质自动地选择第1加热模式和第2加热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执行。

电流检测部12c也可以设置在谐振电容器8d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或者谐振电容器8c、8d之间。还可以替代电流检测部12a、12b、12c,设置电压检测部。

(实施方式6)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e的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e不具有谐振电容器8d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e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a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的谐振电容器8c相当于第3电容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更加简单的结构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7)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f的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在谐振电容器8c设置在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与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之间的方面,与实施方式6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f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a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在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的谐振电容器8c相当于第3电容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更加简单的结构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8)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8进行说明。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g的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g具有线圈13a、13b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g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a相同。

线圈13a设置在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谐振电容器8c串联地连接。线圈13b设置在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谐振电容器8d串联地连接。线圈13a、13b相当于第1线圈、第2线圈。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改变逆变器部5的阻抗,能够减少半导体元件的损耗。能够以更高的火力对各种负载的锅进行加热。

(实施方式9)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9进行说明。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h的框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在加热线圈部3还具有加热线圈3c、3d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感应加热烹调器1h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a相同。

加热线圈3c设置在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谐振电容器8c串联地连接。加热线圈3d设置在加热线圈3a、3b的连接点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输出端子之间,与谐振电容器8d串联地连接。

加热线圈3c、3d与加热线圈3a、3b相邻地配置在加热线圈3a、3b之间。加热线圈3c、3d相当于第3加热线圈、第4加热线圈。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实施方式8中的线圈13a、13b分别置换为加热线圈3c、3d,能够将线圈13a、13b中的损耗用于加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通过使加热线圈的数量增加,能够对各种形状的锅更加均匀地进行加热。通过设置加热线圈3c、3d,能够使用加热线圈3c、3d检测负载。由此,容易检测锅的偏差。通过设置加热线圈3c、3d,能够使损耗分散。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应用于家用或商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标号说明

1a、1b、1c、1d、1e、1f、1g、1h:感应加热烹调器;2:顶板;3:加热线圈部;3a、3b、3c、3d:加热线圈;4:商用电源;5:逆变器部;6:平滑电路;7a、7b、7c、7d:开关元件;8a、8b、8c、8d:谐振电容器;9a、9b:谐振电路;10:控制部;11:切换部;12a、12b、12c:电流检测部;13a、13b:线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