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类功率放大器内的前级放大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3227发布日期:2019-10-13 01:23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一种D类功率放大器内的前级放大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功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类功率放大器内的前级放大电路。



背景技术:

几十年来在音频领域中,传统的功率放大器主要有A类、B类、AB类,除此之外,还有工作在开关状态下的D类功放。

A类、B类、AB类音频功率放大器一直占据统治地拉,其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所用器件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过程;电路组成从单管到推挽过程;电路形成从变压器输出到OTL、OCL、BTL形式过程。其基本类型是模拟音频功率放大器,它的最大缺点是效率太低。全球音视频领域数字化的浪朝以及人们对音视频设备节能环何的要求,迫使人们尽快开发高效、节能、数字化的音频功率放大器,它应该具有工作效率高,便于与其他数字化设备相连接的特点。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是PWM型功率放大器,它不仅具有符合特点,还具有降低能耗和体积小的特点。

目前单片机有着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易于推广应用等显著优点,因此,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对于目前单片机的小型化发展更有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D类功率放大器内的前级放大电路,其信号传输稳定、放大效率快且好,其具有发热小、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适合小型化设计及高能效发展。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D类功率放大器内的前级放大电路,其与集成芯片电性连接,其中,包括放大器U103、放大器U104、电容C168、电阻R180、电容C184、电阻R165、电容C167、电阻R162、电阻R170和电阻R163;

信号从AMP1+接口通入放大器U103的第1脚,放大器U103的第3脚与电容C168的一端连接,电容C168的另一端与电阻R180的一端连接,电阻R180的另一端与电容C184的一端连接,电容C184的另一端与输出接口OUTB连接;放大器U103的第二脚与电阻R165的一端连接,电阻R165的另一端与电容C167的一端连接,电容C167的另一端接地;AMP1+接口与电阻R162的一端连接,电阻R162的另一端与放大器U104的第6脚连接,放大器U104的第7脚与AMP1-接口连接,放大器U104的第5脚与电阻R170的一端连接,电阻R170的另一端与电阻R163的一端连接,电阻R163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输出接口OUTB与集成芯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放大器U103的第4脚接地,放大器U103的第8脚分别与电阻R170、电阻R163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放大器U103的第2脚分别与电阻R164的一端、电容C159的一端连接,电阻R164的另一端、电容C159的另一端均与AMP1+接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放大器U103的第2脚与电阻R165的一端连接,电阻R165的另一端与电容C167的一端连接,电容C167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放大器U104的第6脚分别与电阻R166的一端、电容C160的一端连接,电阻R166的另一端、电容C160的另一端均与AMP1-接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电容C177的一端分别与电容R180、电容C168连接,电容C177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电阻R18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184的一端、电阻R180的一端连接,电阻R181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放大器U104的第5脚分别与电阻R169的一端、电容C169的一端连接,电阻R169的另一端、电容C169的另一端均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放大器U103的第3脚与电阻R168的一端连接,电阻R168的另一端分别与放大器U104的第5脚、电阻R170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电容C161的一端和电容C158的一端均与放大器U104的第8脚连接,电容C161的另一端和电容C158的另一端均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中,信号从AMP1+接口和AMP1-接口通入,分别通过放大器U103和放大器U104进行放大后,再从输出接口OUTB输出,其信号传输稳定、放大效率快且好,其具有发热小、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适合小型化设计及高能效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D类功率放大器内的前级放大电路,其与集成芯片电性连接,包括放大器U103、放大器U104、电容C168、电阻R180、电容C184、电阻R165、电容C167、电阻R162、电阻R170和电阻R163。

信号从AMP1+接口通入放大器U103的第1脚,放大器U103的第3脚与电容C168的一端连接,电容C168的另一端与电阻R180的一端连接,电阻R180的另一端与电容C184的一端连接,电容C184的另一端与输出接口OUTB连接;放大器U103的第二脚与电阻R165的一端连接,电阻R165的另一端与电容C167的一端连接,电容C167的另一端接地;AMP1+接口与电阻R162的一端连接,电阻R162的另一端与放大器U104的第6脚连接,放大器U104的第7脚与AMP1-接口连接,放大器U104的第5脚与电阻R170的一端连接,电阻R170的另一端与电阻R163的一端连接,电阻R163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输出接口OUTB与集成芯片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信号从AMP1+接口和AMP1-接口通入,分别通过放大器U103和放大器U104进行放大后,再从输出接口OUTB输出,其信号传输稳定、放大效率快且好,其具有发热小、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适合小型化设计及高能效发展。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进行供电,电源采用15V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放大器U103和放大器U104优选采用NJM4558M。

在本实用新型,为了使放大器U103更加稳定,放大器U103的第4脚接地,放大器U103的第8脚分别与电阻R170、电阻R163连接;进一步,放大器U103的第2脚分别与电阻R164的一端、电容C159的一端连接,电阻R164的另一端、电容C159的另一端均与AMP1+接口连接。更进一步,放大器U103的第2脚与电阻R165的一端连接,电阻R165的另一端与电容C167的一端连接,电容C167的另一端接地。放大器U103的第3脚与电阻R168的一端连接,电阻R168的另一端分别与放大器U104的第5脚、电阻R17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放大器U104更加稳定,放大器U104的第6脚分别与电阻R166的一端、电容C160的一端连接,电阻R166的另一端、电容C160的另一端均与AMP1-接口连接。放大器U104的第5脚分别与电阻R169的一端、电容C169的一端连接,电阻R169的另一端、电容C169的另一端均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容C177的一端分别与电容R180、电容C168连接,电容C17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81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184的一端、电阻R180的一端连接,电阻R18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61的一端和电容C158的一端均与放大器U104的第8脚连接,电容C161的另一端和电容C158的另一端均接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