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自动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1735发布日期:2020-06-20 16:2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带自动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涉及一种带自动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收容向基板装配的电子元件的载带存在有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即带宽度)根据电子元件的尺寸等而不同的多个种类。已知有能够与上述多个种类的载带相对应地变更搬运路的宽度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首先,可动导轨通过作业者对开闭杆的开放操作而沿远离固定导轨的宽度方向移动,搬运路的宽度被扩大,载带被从带插入口插入。并且,之后,当该开闭杆的开放操作被解除时,可动导轨通过作用力而沿靠近固定导轨的宽度方向移动,搬运路的宽度被缩小。在该情况下,被从带插入口插入的载带形成为通过一个侧面被可动导轨按压而将另一个侧面推压到固定导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检测载带的带宽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21928号

然而,在上述装置中,在检测载带的带宽度时,作业者需要通过手动来操作开闭杆。并且,载带在该带宽度的检测后以被可动导轨推压到固定导轨的状态在搬运路中被搬运。由此,为了在搬运路上分别搬运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载带,作业者需要通过手动作业根据该多个种类的载带的带宽度来改变搬运路的宽度,很花费功夫。



技术实现要素:

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自动地改变搬运载带的搬运路的宽度而在搬运路上恰当地搬运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各个载带的带自动搬运装置。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带自动搬运装置,该带自动搬运装置自动地搬运具有元件收容用腔体和进给孔的载带,其中,所述带自动搬运装置具备:搬运路,搬运所述载带,与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所述载带相对应;导向可动部件,能够沿所述搬运路的宽度方向移动,对所述搬运路的宽度方向一端进行定位;带宽度检测装置,检测插入于所述搬运路的所述载带的带宽度;及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由所述带宽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所述带宽度,使所述导向可动部件沿所述搬运路的宽度方向移动。

采用本公开,搬运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载带的搬运路的宽度方向一端被能够沿该搬运路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导向可动部件定位。导向可动部件根据由带宽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插入于搬运路的载带的带宽度而能够沿搬运路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根据插入于搬运路的载带的带宽度自动地改变该搬运路的宽度。由此,能够在搬运路上恰当地搬运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各个载带。

附图说明

图1是供一个实施方式的带自动搬运装置装入的拼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被带自动搬运装置搬运的载带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4是载带在图3所示的iv-iv处被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5是由拼接单元拼接的两个载带的俯视图。

图6是拼接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带自动搬运装置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由带自动搬运装置搬运的载带被导向部件引导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由带自动搬运装置搬运的载带被导向部件引导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带自动搬运装置所具备的导向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带自动搬运装置所具备的带宽度检测装置所具有的卡爪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载带被带自动搬运装置所具备的导向固定部件引导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装入有带自动搬运装置的供料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自动搬运装置、10:带搬运路、20:导向装置、21:导向固定部件、22:上表面按压部件、23:导向可动部件、23a:下表面支撑部、23b:上表面相向部、23c:侧面相向部、30:带宽度检测装置、31:杆部、32:卡爪部、33:传感器部、40:带供给装置、50:控制装置、60:拼接装置、64:插入口、90:载带、91:基带、91a:腔体部、91b:第一突出部、91c:第二突出部、93:腔体、94:进给孔、100:电子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带自动搬运装置具体化后的一个实施方式。

带自动搬运装置1例如是自动地搬运被装入于拼接装置、带盘装载装置、供料器等的载带90的装置。以下,带自动搬运装置1搭载于拼接装置60。拼接装置60是在自动地接合(拼接)两个载带90时所使用的单元。拼接装置60在设置有将收容在载带90内的电子元件向基板移载并装配的元件装配机(未图示)的生产工厂内被使用。

如图1所示,拼接装置60载置于台车部61。此外,台车部61也可以通过安装有脚轮等而能够移动。另外,在台车部61也可以配设有向拼接装置60进行电力供给的蓄电池等电源装置、供伴随着拼接作业而产生的载带90的切断端或者废带丢弃的集尘盒等。

拼接装置60是进行两个载带90的拼接的接合装置。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该两个载带90是卷绕于在元件装配机的带式供料器中装填的带盘(未图示)的元件用尽之前的载带90(以下,称作旧载带90a)和卷绕于补给用带盘(未图示)的补给用的新的载带90(以下,称作新载带90b)。拼接装置60使旧载带90a的末端部与新载带90b的始端部相连而自动地执行拼接。旧载带90a和新载带90b经由拼接带(未图示)而被拼接。

拼接装置60具有被装入于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内的主体63。在主体6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侧面设有连通内外的插入口64。上述主体63的两侧侧面的插入口64经由之后详述的带搬运路彼此连通。该带搬运路是用于将从各插入口64插入的拼接对象的两个载带90a、90b插入至主体63的中央部的搬运路。拼接装置60使从主体63的一方的插入口64插入的旧载带90a与从主体63的另一方的插入口64插入的新载带90b在在主体63内的中央对接并经由拼接带来进行拼接。

拼接装置60具备上部罩65。上部罩65是相对于主体63开闭的罩,通过关闭而封闭主体63的内部,并且通过开放而使主体63的内部与外部连通。上述插入口64设于主体63与上部罩65的分界部分,通过切去主体63及上部罩65的一部分而形成。拼接装置60在上述拼接完成的情况下打开上部罩65,从而形成为该拼接完成而取出旧载带90a与新载带90b接合而成的载带90的状态。

接下来,说明旧载带90a及新载带90b的结构。此外,由于旧载带90a及新载带90b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汇总两种载带90a、90b而说明载带90的结构。另外,载带90也可以是腔体部向下方突出的压纹型的带及在表面设有凹型的腔体部的纸带中的任意一种。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载带90具有基带91和顶带92。基带91形成为长条状。基带91在带短边方向、即带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即带宽度)。基带91的带宽度根据载带90的种类而不同,预先作为规格而被决定,例如为4mm、8mm、12mm、16mm、24mm等。在基带91设有腔体93及进给孔94。

腔体93是凹设于基带91的、收容电子元件100的槽。腔体93设于基带91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腔体93沿带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且以预定间隔排成一列。进给孔94是为了将载带90沿带长度方向搬运而设置的、贯通基带91的圆形孔。进给孔94设于基带91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进给孔94沿带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且以预定间隔排成一列。

基带91形成为具有腔体部91a、第一突出部91b及第二突出部91c。腔体部91a是设有上述腔体93的部位,形成于基带91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第一突出部91b形成于带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是从腔体部91a向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在第一突出部91b,沿带长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有上述进给孔94。第二突出部91c形成于带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即隔着腔体部91a而与第一突出部91b相反的一侧,且是从腔体部91a向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位。

第一突出部91b及第二突出部91c各自的下表面被如后所述那样形成带搬运路的导向部件支撑。此外,载带90在如图2及图4所示那样为压纹型的带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91b及第二突出部91c各自形成为从腔体部91a的上端部向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顶带92能够剥离地粘结于基带91的上表面。顶带92被配置为从上方覆盖在基带91的上表面侧开口的腔体93。顶带92形成为长条状。顶带92在带短边方向、即带宽度方向上具有比基带91的带宽度小的预定的带宽度。此外,顶带92的带宽度也可以根据载带90的种类、即基带91的带宽度而不同。

如图5所示,拼接装置60能够在通过进给孔94的中心的切断部位cpa切断旧载带90a,并且能够在通过进给孔94的中心的切断部位cpb切断新载带90b。拼接装置60在分别切断了插入于插入口64的新旧的载带90a、90b之后,将上述载带90a、90b向彼此靠近的方向(以下,称作搬运方向y)搬运。并且,拼接装置60在以使通过切断而形成为半圆形的进给孔94彼此在拼接位置lp彼此对接而形成一个圆形的进给孔94的方式使新旧的载带90a、90b靠近的状态下经由拼接带来执行拼接。

接下来,说明拼接装置的具体结构。此外,拼接装置60中的旧载带90a侧的结构与新载带90b侧的结构处于以拼接装置60的长度方向中央上的拼接位置lp为中心大致对称的关系。因此,以下,将拼接装置60中的旧载带90a侧的结构及新载带90b侧的结构汇总成一个而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拼接装置60具备带自动搬运装置1、切断装置70及导入装置80。带自动搬运装置1、切断装置70及导入装置80与旧载带90a及新载带90b各自相对应地设有两组。带自动搬运装置1、切断装置70及导入装置80设于拼接装置60的主体63内。带自动搬运装置1、切断装置70及导入装置80分别被进行动作控制。

带自动搬运装置1是将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沿搬运路向拼接位置lp搬运的装置。如图6及图7所示,带自动搬运装置1具备带搬运路10、导向装置20、带宽度检测装置30、带供给装置40及控制装置50。此外,带宽度检测装置30仅设于旧载带90a侧的结构及新载带90b侧的结构中的任意一方。

带搬运路10在主体63内从插入口64至拼接位置lp为止在搬运方向y上沿大致水平延伸。带搬运路10是将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支撑为能够在搬运方向y上搬运的搬运路。带搬运路10在主体63的水平台63a上被导向装置20围绕其周围而形成为槽状。水平台63a被安装固定于在主体63的固定台(未图示)竖立设置的板63b。导向装置20形成槽状的带搬运路10。

如图8及图9所示,导向装置20具有导向固定部件21。导向固定部件21是固定于主体63的固定导向件。导向固定部件21从插入口64至拼接位置lp为止在搬运方向y上沿大致水平延伸。导向固定部件21在主体63中配置于在带搬运路10上被搬运的载带90的带宽度方向上的设有进给孔94的一端侧(即第一突出部91b侧)行进的一侧。导向固定部件21对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进行定位。导向固定部件21引导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第一突出部91b侧。导向固定部件21形成为槽状,以便供载带90的第一突出部91b卡合。

导向固定部件21具有下表面支撑部21a和侧面相向部21b。下表面支撑部21a是在搬运载带90时与该第一突出部91b的下表面抵接而支撑该第一突出部91b的部位。下表面支撑部21a形成为在沿搬运方向y延伸、且与搬运方向y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正交方向x。)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大致水平的面。此外,下表面支撑部21a的正交方向x上的宽度优选被设定为载带90的第一突出部91b的宽度以上。

侧面相向部21b是在搬运载带90时在带宽度方向上与该第一突出部91b的侧面相向的部位。侧面相向部21b形成为沿搬运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定高度的大致铅垂的面。侧面相向部21b形成为其上下方向高度比带厚最小的种类的载带90的带厚小。此外,侧面相向部21b也可以在搬运载带90时与该第一突出部91b的侧面抵接。

导向装置20具有上表面按压部件22。上表面按压部件22是按压被导向固定部件21的下表面支撑部21a支撑的载带90的上表面的部件。上表面按压部件22形成为板簧状,且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挠曲的弹性。上表面按压部件22具有如下功能:即使按压上表面的载带90的带厚改变,也能够通过按压任意载带90的上表面而在搬运该载带90时防止该载带90的浮起,使该进给孔94可靠地与后述的导带齿轮卡合。

此外,上表面按压部件22的插入口64侧的端部为了易于供载带90插入而从带搬运路10的入口侧至搬运方向里侧(即,从搬运方向上游侧至搬运方向下游侧)形成为锥状(具体地说,形成为高度位置逐渐降低、即带搬运路10的开口逐渐变小)。另外,在上表面按压部件22设有能够供与载带90的进给孔94卡合的导带齿轮的前端部(即,上端部)进入的贯通孔22a。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导向装置20具有导向可动部件23。导向可动部件23是在主体63内能够滑移的可动导向件。导向可动部件23从插入口64至拼接位置lp为止在搬运方向y上沿大致水平延伸。导向可动部件23在主体63中配置于在带搬运路10上被搬运的载带90的带宽度方向上的未设有进给孔94的另一端侧(即第二突出部91c侧)行进的一侧。导向可动部件23能够在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滑移,对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与导向固定部件21侧相反一侧的另一端进行定位。导向可动部件23引导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第二突出部91c侧。导向可动部件23形成为槽状,以便供载带90的第二突出部91c卡合。

导向可动部件23具有下表面支撑部23a、上表面相向部23b及侧面相向部23c。下表面支撑部23a是在搬运载带90时与该第二突出部91c的下表面抵接而支撑该第二突出部91c的部位。下表面支撑部23a形成为沿搬运方向y延伸且在正交方向x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大致水平的面。此外,下表面支撑部23a的正交方向x的宽度优选被设定为载带90的第二突出部91c的宽度以上。

另外,如图10所示,下表面支撑部23a形成为从带搬运路10的入口侧至搬运方向里侧呈上坡的锥状。即,形成为高度位置从搬运方向上游侧至搬运方向下游侧逐渐升高,从而能够在搬运方向下游部水平地保持载带90。此外,为了易于将载带90插入于导向可动部件23,下表面支撑部23a也可以形成为搬运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搬运方向下游侧的部位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

上表面相向部23b是在搬运载带90时在上下方向上与该第二突出部91c的上表面相向的部位。上表面相向部23b形成为沿搬运方向y延伸且在正交方向x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大致水平的面,被设为与下表面支撑部23a相对。下表面支撑部23a与上表面相向部23b以比带厚最大的载带90的带厚大的距离分离。

侧面相向部23c是在搬运载带90时在带宽度方向上与该第二突出部91c的侧面相向的部位。侧面相向部23c形成为沿搬运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定高度的大致铅垂的面。侧面相向部23c形成为其上下方向高度比带厚最大的种类的载带90的带厚大。此外,侧面相向部23c也可以在搬运载带90时与该第二突出部91c的侧面抵接。

导向可动部件23安装于驱动板24。驱动板24是大致水平地扩展的板状的部件。驱动板24通过相对于主体63在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滑移而能够使导向可动部件23在其宽度方向上滑移。此外,驱动板24被旧载带90a侧的结构与新载带90b侧的结构共用而仅在拼接装置60设有一个。即,在驱动板24分别安装有旧载带90a侧的导向可动部件23和新载带90b侧的导向可动部件23。

在驱动板24设有齿条。安装于驱动马达25的旋转轴的小齿轮与驱动板24的齿条啮合。驱动马达25固定于主体63。驱动马达25能够通过驱动旋转轴进行旋转而使驱动板24在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滑移。导向可动部件23伴随着基于驱动马达25的驱动板24的滑移而在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滑移。

带宽度检测装置30是检测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的装置。带宽度检测装置30检测旧载带90a及新载带90b中的任意一方的带宽度。带宽度检测装置30通过使测定器件直接与该载带90的侧面抵接来进行载带90的带宽度的检测。带宽度检测装置30具有杆部31、卡爪部32及传感器部33。

杆部31配置于比插入口64靠搬运方向下游侧且靠近该插入口64的位置。杆部31相对于带搬运路10配置于配置有导向可动部件23的宽度方向侧,且配置于比该导向可动部件23靠搬运方向上游侧处。杆部31形成为叶片状。杆部31能够以相对于主体63的水平台63a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支撑轴34为中心转动回转。支撑轴34安装于主体63的固定台。杆部31被配置为,与被支撑轴34轴支撑的根部侧相反的前端侧位于宽度方向上的带搬运路10侧。

杆部31以支撑轴34为中心被施力部件(未图示)向一方向施力。杆部31构成为,在载带90未插入于插入口64的初期状态下,该杆部31的前端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与导向固定部件21的侧面相向部21b分离比载带90的最小的带宽度稍小的距离。杆部31以支撑轴34为中心转动回转与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相应的角度。

卡爪部32安装于与杆部31设为一体的筒状的旋转轴31a。旋转轴31a能够相对于支撑轴34旋转。卡爪部32伴随着杆部31的转动回转而一体地转动回转,并根据杆部31的回转角度而移动。卡爪部32被设置有多个。卡爪部32的数量与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的载带90的种类的数量(例如,五个)相对应。多个卡爪部32被配置为沿旋转轴31a在上下方向并排,并且如图11所示,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偏离。多个卡爪部32的周向偏离量对应于与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的载带90的种类相应的带宽度的从最小值至最大值为止的偏离宽度。

传感器部33被安装固定于在主体63的固定台竖立设置的板63c。传感器部33与卡爪部32的数量相对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五个)。多个传感器部33被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并排。各传感器部33是分别与对应的卡爪部32的分离/靠近相应地进行开/关的继电器开关等。各传感器部33分别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具有预先决定的带宽度的载带90的情况下开启,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关闭。

全部传感器部33与控制装置50电连接。各传感器部33的输出信号被向控制装置50供给。控制装置50基于多个传感器部33的输出信号,检测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的载带90的带宽度,确定拼接对象的载带90的种类。

具体地说,由于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的载带90的带宽度为预先作为规格而决定的多个值(例如,4mm、8mm、12mm、16mm、24mm等)中的任意一者,因此不会成为上述值的中间值。另一方面,载带90有时在带搬运路10上的搬运期间向下方挠曲。为此,多个传感器部33分别将作为检测对象的带宽度预先决定为相互不重复的范围,各传感器部33分别构成为,当检测出的带宽度处于该范围内时开启。例如,当检测出的带宽度超出4mm且为8mm以下时,仅开启8mm检测用的传感器部33。另外,当检测出的带宽度超出12mm且为16mm以下时,仅开启16mm检测用的传感器部33。

另外,驱动马达25与控制装置50电连接。控制装置50基于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的载带90的带宽度的检测结果,使驱动马达25旋转驱动,使驱动板24进而导向可动部件23沿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滑移。此外,在该情况下,通过插入于主体63的一方的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的检测,与旧载带90a相对应的导向可动部件23和与新载带90b相对应的导向可动部件23通过驱动板24而彼此一体地滑移。

带供给装置40是将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在带搬运路10上向拼接位置lp进给的进给装置。带供给装置40具有带插入检测部41、导带齿轮42及驱动部43。

带插入检测部41是检测在插入口64是否插入有载带90的传感器。带插入检测部41被配置于比插入口64靠搬运方向下游侧且比卡合位置le靠搬运方向上游侧、且靠近该插入口64的位置。该卡合位置le是进行载带90的进给孔94与导带齿轮42所具有的齿42a的卡合的位置。带插入检测部41例如是具有配置于带搬运路10的上方的投光部和配置于带搬运路10的下方的受光部的光电传感器。带插入检测部41从投光部向比上述卡合位置le靠搬运方向上游侧的检查位置l1照射光,输出与受光部的受光状态相应的信号。

此外,带插入检测部41并不局限于上述光电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拍摄来检测载带90向插入口64的插入的有无的图像识别装置等,另外,也可以在共用上述带宽度检测装置30而将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检测为任意带宽度的情况下,检测在插入口64插入有载带90这一情况。

带插入检测部41与控制装置50电连接。带插入检测部41的输出信号被向控制装置50供给。控制装置50基于带插入检测部41的输出信号,判别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前端是否到达检查位置l1。控制装置50例如在通过带插入检测部41的受光部接收到来自投光部的光时,判定为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前端未到达检查位置l1,载带90未被插入至检查位置l1。另外,控制装置50在未通过带插入检测部41的受光部接收到来自投光部的光时,判定为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前端到达检查位置l1,该载带90被插入至检查位置l1。

如图6及图12所示,导带齿轮42配置于带搬运路10(具体地说,导向固定部件21的下表面支撑部21a)的下方。导带齿轮42被主体63的板63b支撑为能够旋转。导带齿轮42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导带齿轮42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齿42a。齿42a遍及整周以等角度间隔设置。齿42a的间隔与载带90的进给孔94的间隔相对应。齿42a在位于导带齿轮42的至少最上端时从形成于导向固定部件21的下表面支撑部21a的贯通孔(未图示)向搬运面上突出。设有该贯通孔的位置是该齿42a与载带90的进给孔94卡合的卡合位置le。

驱动部43是与连结于导带齿轮42的齿轮卡合的马达等。驱动部43通过使齿轮旋转而使导带齿轮42旋转。制御装置50与驱动部43电连接。控制装置50在通过带插入检测部41判定为载带90被插入至检查位置l1时,产生使驱动部43工作的指令。驱动部43依据来自控制装置50的驱动指令而使导带齿轮42旋转。

上述导向装置20所具有的上表面按压部件22形成为包含带搬运路10的卡合位置le的上方。上表面按压部件22是将带搬运路10上的载带90向导带齿轮42侧施力的弹性部件,促进导带齿轮42的齿42a向载带90的进给孔94的卡合。上表面按压部件22的弹性力被设定为如下大小:以基于作业者的手动作业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克服该弹性力而顶起该上表面按压部件22,从而能够插入于该上表面按压部件22与导向固定部件21的下表面支撑部21a之间。载带90以插入于上表面按压部件22与下表面支撑部21a的面之间的状态被向下方施力。由此,导带齿轮42的齿42a易于向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进给孔94插入,两者易于卡合。

切断装置70是在通过载带90的进给孔94的中心的切断部位cp切断该载带90的装置。切断装置70例如安装于上部罩65。切断装置70具有刀具71和按压部件72。刀具71切断相对于上述卡合位置le而被定位于搬运方向y的下游侧的带切断位置lc的载带90。按压部件72从上表面按压被定位于带切断位置lc的载带90的切断部位cp的附近,在与带搬运路10(具体地说,水平台63a)之间夹持载带90。切断装置70使用刀具71在该切断部位cp切断使用按压部件72而夹持固定于带搬运路10上的载带90。

导入装置80是获取被切断装置70切断的载带90的前端的不需要部分的装置。导入装置80使形成为在搬运方向下游侧与带搬运路10相连的搬运路的一部分的可动搬运路81移动而形成开口82,从而将被切断装置70切断的载带90的前端的不需要部分从该开口82通过管道引导至废弃位置。

载带90以通过基于带供给装置40的搬运而被定位于带切断位置lc的状态被切断装置70在切断部位cp切断之后,通过导带齿轮42的旋转而被从该带切断位置lc搬运至拼接位置lp。拼接装置60在旧载带90a的切断部位cpa与新载带90b的切断部位cpb在拼接位置lp彼此对接的状态下,经由拼接带来对上述切断部位cpa、cpb附近进行拼接。拼接装置60在完成了拼接之后,打开上部罩65而能够取出该完成了拼接的载带(即,接合旧载带90a与新载带90b而成的载带)90。

接下来,说明拼接装置60的动作。

作业者在识别出载带90形成为元件用尽之前的状态时,进行用于向该元件用尽之前的旧载带90a拼接新载带90b的作业。此外,针对旧载带90a的拼接的处理与针对新载带90b的拼接的处理大致相同。因此,以下,适当地汇总两者来说明载带90的拼接。

首先,作业者为了进行载带90的拼接的处理而对设于拼接装置60的主体63的启动开关进行开启操作,将该拼接装置60设为启动状态。作业者在拼接装置60启动之后,执行使用了条形码读取器等的拼接校验,然后,将旧载带90a及新载带90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从各个插入口64插入于主体63内。具体地说,将两个载带90a、90b各自的第一突出部91b插入于导向固定部件21的下表面支撑部21a与上表面按压部件22之间。

当载带90被插入于插入口64时,在该载带90的一方的侧面与导向固定部件21的侧面相向部21b抵接的状态下,该载带90将带宽度检测装置30的杆部31的前端向搬运方向下游侧按压,并使该杆部31以支撑轴34为中心转动回转。在该情况下,杆部31以支撑轴34为中心转动回转与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相应的角度。

当杆部31转动回转时,卡爪部32移动与该杆部31的回转角度相应的角度。在该情况下,与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相应的确定的一个卡爪部32靠近对应的传感器部33,该传感器部33开启。启动后,在任意一个传感器部33开启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检测出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为与该传感器部33相对应的带宽度,确定拼接对象的载带90的种类。

控制装置50在如上所述地检测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时,使驱动马达25与该带宽度相应地旋转驱动。当执行该控制时,导向可动部件23在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滑移而被定位于与该带宽度相应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导向固定部件21与导向可动部件23分开与载带90的带宽度相应的距离,形成宽度与载带90的带宽度相对应的带搬运路10。

另外,即使载带90插入于插入口64,直到该载带90的前端到达检查位置l1为止,导带齿轮42维持成停止状态。当通过基于作业者的手动作业继续载带90向插入口64的插入时,该载带90的前端最终到达检查位置l1。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0基于带插入检测部41的输出信号,检测出载带90被插入于插入口64。

控制装置50在检测出载带90向插入口64的插入时,使驱动部43工作。该驱动部43的工作是通过使导带齿轮42旋转来进行的。当像这样地使驱动部43工作时,导带齿轮42旋转,该载带90的进给孔94与该导带齿轮42的齿42a在卡合位置le卡合。载带90在卡合位置le的卡合之后,因导带齿轮42的继续旋转而并未被停止搬运,而是被沿带搬运路10向带切断位置lc及拼接位置lp搬运。

载带90从该插入口64起向拼接位置lp的搬运是如上所述地通过导向可动部件23沿宽度形成为与该载带90的带宽度相对应的带搬运路10来进行的。具体地说,载带90以该第一突出部91b被插入于导向固定部件21的下表面支撑部21a与上表面按压部件22之间而被夹持、并且该第二突出部91c被插入于导向可动部件23的下表面支持部23a与上表面相向部23b之间的间隙的状态被沿带搬运路10搬运。

控制装置50在基于导带齿轮42的旋转的载带90的搬运期间,基于导带齿轮42的旋转角度等来确定该载带90的切断部位cp,判别载带90是否到达刀具71切断该切断部位cp的带切断位置lc。并且,当检测出载带90的切断部位cp到达带切断位置lc时,使驱动部43的工作停止而使导带齿轮42的旋转停止,使载带90的搬运停止,并且控制切断装置70,以刀具71切断载带90的不需要部位。

当旧载带90a的不需要部位及新载带90b的不需要部位分别被切断时,控制装置50使旧载带90a的切断部位cpa与新载带90b的切断部位cpb彼此对接而实施使用了拼接带的拼接。控制装置50设置为,当完成上述拼接时,能够从上部罩65取出拼接后的新旧载带90a、90b。

这样,在被装入带自动搬运装置1的拼接装置60中,能够通过将旧载带90a及新载带90b插入于分别设于主体63的两侧面的插入口64并将两个载带90a、90b搬运至主体63内的中央而使两者彼此对接来进行拼接。

另外,由于根据插入于插入口64的载带90的带宽度而使形成带搬运路10的单侧的导向可动部件23沿宽度方向滑移,因此能够自动地改变搬运载带90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由此,能够适当地改变带搬运路10的宽度而恰当地在带搬运路10上搬运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各个载带90。因此,无需设置与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载带90中的每一种载带90相对应的独立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独立的拼接装置60。即,无需为了搬运带宽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载带90而准备多个带自动搬运装置1、多个拼接装置60,能够抑制初期投资等,提高带自动搬运装置1的生产率、作业性,实现该作业效率化。

另外,在拼接装置60中,检测载带90的带宽度的带宽度检测装置30设于与旧载带90a相对应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和与新载带90b相对应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中的任意一方。并且,根据其中之一的带宽度检测装置30所检测出的带宽度,变更旧载带90a侧的带搬运路10及新载带90b侧的带搬运路10这两者的宽度。彼此拼接的旧载带90a的带宽度和新载带90b的带宽度彼此相同。

由此,即使通过一方的载带90的带宽度的检测而将旧载带90a侧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和新载带90b侧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变更为彼此相同的宽度,也能够在带搬运路10上分别恰当地搬运两个载带90a、90b。并且,由于当分别在带搬运路10上恰当地搬运两个载带90a、90b时,无需独立地设置检测带宽度的带宽度检测装置30,因此能够以简单地结构实现拼接装置60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同样地,由于当分别在带搬运路10上恰当地搬运两个载带90a、90b时,无需独立地设置安装导向可动部件23的驱动板24、独立地设置使导向可动部件23滑移的驱动马达25,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拼接装置60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

另外,在根据载带90的带宽度改变带搬运路10的宽度的导向可动部件23中,下表面支撑部23a形成为从带搬运路10的入口侧至搬运方向里侧呈上坡的锥状。采用该构造,即使当载带90在被导向可动部件23引导之前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的情况下到达该导向可动部件23时,也能够使该第二突出部91c位于该下表面支撑部23a的上方,能够在之后的搬运期间,支撑载带90的下表面而消除朝向其下方的挠曲。

另外,在导向可动部件23中,侧面相向部23c的上下方向高度比带厚最大的种类的载带90的带厚大。因此,即使是任意种类的载带90,也能够一边使导向可动部件23的下表面支撑部23a支撑该第二突出部91c,一边沿搬运方向y搬运该载带90。

另外,在导向固定部件21中,侧面相向部21b的上下方向高度比带厚最小的种类的载带90的带厚小。因此,即使是任意种类的载带90,也能够使该第一突出部91b与上表面按压部件22抵接,因此能够在上表面按压部件22与下表面支撑部21a之间夹着该第一突出部91b。由此,能够防止载带90的搬运时的浮起,能够使载带90的进给孔94与导带齿轮42可靠地卡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装置20的导向可动部件23形成为从带搬运路10的入口侧至搬运方向里侧呈上坡的锥状。但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导向装置20的导向固定部件21也可以形成为从带搬运路10的入口侧至搬运方向里侧呈上坡的锥状。采用该构造,即使当载带90在被导向固定部件21引导之前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的情况下到达该导向固定部件21时,也能够使该第一突出部91b位于该下表面支撑部21a的上方,能够在之后的搬运期间支撑载带90的下表面而消除朝向其下方的挠曲。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宽度检测装置30具有杆部31、卡爪部32及传感器部33,使杆部31直接与载带90的侧面抵接而检测该载带90的带宽度。但是,本开示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带宽度检测装置30具有:相机,拍摄插入于带搬运路10的载带90;及处理部,对该相机的拍摄图像进行处理,基于被处理部处理后的相机的拍摄图像,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插入于带搬运路10的载带90的带宽度。另外,也可以是,带宽度检测装置30具有:投光部,向插入于带搬运路10的载带90照射光;及受光部,接受反射光,基于受光部的受光状态(受光的位置与未受光的位置的分界位置),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插入于带搬运路10的载带90的带宽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拼接装置60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使用带宽度检测装置30来检测插入于主体63的两个载带90a、90b中的一方的载带90的带宽度,将旧载带90a侧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与新载带90b侧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变更为彼此相同的宽度。但是,本开示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拼接装置60的带自动搬运装置1分别使用不同的带宽度检测装置30来检测旧载带90a的带宽度及新载带90b的带宽度,根据一个带宽度检测装置30的检测结果来变更旧载带90a侧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并且根据另一个带宽度检测装置30的检测结果来变更新载带90b侧的带搬运路10的宽度。在该情况下,旧载带90a侧的导向可动部件23和新载带90b侧的导向可动部件23分别安装于独立的驱动板,使用另外的驱动马达25在带搬运路10的宽度方向上滑移即可。

另外,也可以是,在如上述变形方式那样分别使用不同的带宽度检测装置30来检测旧载带90a的带宽度和新载带90b的带宽度的结构中,比较两个检测结果,判定旧载带90a和新载带90b的带宽度异常的有无。通常,彼此拼接的两个载带90的带宽度彼此相同。对于这一点,由于当带宽度不同的两根载带90插入于位于拼接装置60的主体63的两侧面的插入口64时,能够将该状态作为带宽度异常来进行处理,因此能够向作业者进行异常通知而防止误作业、误拼接。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自动搬运装置1被装入于对两个载带90进行拼接的拼接装置60。但是,本开示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如图13所示,带自动搬运装置1被装入于向元件装配机供给元件的供料器2、向该供料器2装填载带90的带盘装载装置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