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控制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6751发布日期:2020-05-15 17:28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控制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控制主机。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电子电器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电路板来实现车辆信号交互以及处理的一些功能,但电路板是无法单独安装在车辆上的,如何使电路板安装在车辆内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载控制主机。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载控制主机,包括:

主机盒,包括上盖、下盖,所述主机盒经由所述上盖、下盖扣合而成;

pcb板,设置于所述主机盒内,其上设置有与车辆线束连接进行信号交互的连接器和处理信号的主芯片mcu;并且

所述pcb板经由多个贯穿pcb板、上盖和下盖的螺丝与所述主机盒固定设置;

所述下盖的外侧还设置有固定支架,以使得所述主机盒固定设置在车辆上。

可选地,所述车载控制主机还包括散热器、多个散热垫片;其中

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主芯片mcu上,所述散热器与所述主芯片mcu间设置有一个散热垫片;

所述pcb板上还贴附有多个散热垫片。

可选地,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的底部与所述散热器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螺孔,所述散热器与上盖经由多个螺丝分别穿过多个所述位置对应的螺孔以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与下盖上设置有多个位置对应的螺孔,所述固定支架与下盖经由多个螺丝分别穿过所述多个位置对应的螺孔以固定连接;以及

所述固定支架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固定支架经由所述多个安装孔使所述车载控制主机固定设置在车辆上。

可选地,所述车载控制主机还包括至少一个屏蔽罩,设置在所述pcb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cb板设置在由上盖与下盖扣合而成的主机盒内,pcb板上设置有与车辆线束进行信号交互的连接器和处理信号的主芯片mcu,pcb板与主机盒经由多个贯穿pcb板、上盖和下盖的螺丝固定设置,下盖的外侧还设置有固定支架,以使得主机盒固定设置在车辆上。基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pcb板上设置有主芯片mcu,pcb板固定设置在主机盒内,主机盒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车辆上,整个车载控制主机通过pcb板上连接器与车上线束连接,实现信号的交互和处理。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控制主机的拆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可选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载控制主机100,如图1所示,该车载控制主机100包括主机盒,主机盒包括上盖110、下盖120,主机盒经由上盖110、下盖120扣合而成;pcb板130,设置在主机盒内,pcb板130上设置有与车辆线束进行信号交互的连接器131和处理信号的主芯片mcu132;并且pcb板130经由多个贯穿pcb板130、上盖110和下盖120的螺丝180与主机盒固定设置;所述下盖120的外侧还设置有多个固定支架,以使得主机盒固定设置在车辆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cb板130设置在由上盖110与下盖120扣合而成的主机盒内,pcb板130上设置有与车辆线束进行信号交互的连接器131和处理信号的主芯片mcu132,pcb板130与主机盒经由多个贯穿pcb板130、上盖110和下盖120的螺丝180固定设置,下盖120的外侧还设置有固定支架140,以使得主机盒固定设置在车辆上。基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pcb板130上设置有主芯片mcu132,pcb板130固定设置在主机盒内,主机盒通过固定支架固定设置在车辆上,整个车载控制主机100通过pcb板130上的连接器131与车上线束连接,实现信号的交互和处理。

如图1、4所示,具体地,上盖1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孔(图中未示出),pcb板130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螺孔分别对应的第二螺孔133,下盖120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螺孔分别对应的第三螺孔121,上盖110、pcb板130以及下盖120通过多个螺丝180分别穿过多个位置对应的第一螺孔、第二螺孔133以及第三螺孔121固定连接。

另外,上盖110的一侧边与下盖120的一侧边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卡槽,上盖110与下盖120扣合后,位置对应的卡槽可组合成与pcb板130的连接器131适配的卡孔,使pcb板130的连接器131可与车辆线束连接进行信号交互。

如图1-3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车载控制主机100还包括散热器150以及多个散热垫片160。其中,散热器150设置在主芯片mcu132上,散热器150与主芯片mcu132间设置有一个散热垫片160;以及pcb板130上还贴附有多个散热垫片160。

上述散热垫片160经常用于填充发热电子组件和散热器之间的间隙,散热垫片的柔性、弹性特征使其能够用于覆盖非常不平整的表面。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散热垫片160可以使热量从pcb板130上的主芯片mcu132传导到散热器150上,能提高主芯片mcu132的散热效率,以及pcb板130上贴附的多个散热垫片160可以使pcb板130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掉。

以及,上盖110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11,多个凹槽111的底部与散热器150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螺孔,散热器150与上盖110经由多个螺丝180分别穿过多个位置对应的螺孔以固定连接。

具体地,多个凹槽111的底部均设置有第四螺孔111a,散热器150上设置有与多个第四螺孔111a分别对应的第五螺孔151,散热器150与上盖110经由多个螺丝180分别穿过多个位置对应的第五螺孔151、第四螺孔111a以固定连接。

如图1、4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支架与下盖120上设置有多个位置对应的螺孔,固定支架与下盖120经由多个螺丝180分别穿过多个位置对应的螺孔以固定连接;以及固定支架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固定支架经由多个安装孔使车载控制主机100固定设置在车辆上。

具体地,上述车载控制主机100优选包括两个固定支架,分别为第一固定支架141和第二固定支架142,第一固定支架141上设置有多个第六螺孔141a,第二固定支架142上设置有多个第七螺孔142a,下盖120上设置有与多个第六螺孔141a、第七螺孔142a分别对应的第八螺孔122;第一固定支架141经由多个螺丝180分别穿过多个位置对应的第六螺孔141a、第八螺孔12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142经由多个螺丝180分别穿过多个位置对应的第七螺孔142a、第八螺孔122固定连接。

以及第一固定支架141、第二固定支架142上还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41b、第二安装孔142b,使得第一固定支架141、第二固定支架142分别经由上述多个第一安装孔141b、第二安装孔142b使车载控制主机100固定设置在车辆上。

实际应用中,车辆上会安装有与上述车载控制主机100的固定支架适配的支架,车辆上的支架设置有与固定支架上的安装孔适配的安装孔,使车载控制主机100可经由螺丝180穿过固定支架上的安装孔、车辆上的支架的安装孔以固定设置在车辆上,装拆方便。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载控制主机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屏蔽罩,设置在pcb板130上。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屏蔽罩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屏蔽罩171、第一屏蔽罩172,第一屏蔽罩171、第一屏蔽罩172的底部均设置有弯折的引脚使其可卡设在pcb板130上,屏蔽罩可以用于屏蔽外接电磁波对pcb板130内部电路的影响,以及防止pcb板130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

需要说明地是,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下盖120由两种材料的板材铆合而成,其中,四周边缘区域a为镀锌钢板,中间区域b为铝合金板。事实上,铝合金板相对于镀锌钢板,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同时更为轻质化(由于较低的密度),但是缺点在于价格比较贵,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两者结合,这样既能兼顾轻质化与散热性能,又能使整体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载控制主机,其中,pcb板上设置有主芯片mcu,pcb板固定设置在主机盒内,主机盒通过固定支架固定设置在车辆上,整个车载控制主机通过pcb板上连接器与车上线束连接,实现信号的交互和处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