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片、电路板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7921发布日期:2020-05-08 14:4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垫片、电路板装置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设备配件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垫片、电路板装置及终端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目前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相应地,终端设备内集成的电子器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考虑到终端设备的便携性能,终端设备的整机尺寸并没有相应地一味增大,终端设备的壳体的内部空间并没有相应地增大。如何在有限的壳内空间中设置数量更多的电子器件,是当前终端设备设计的重点。

终端设备的电子器件大部分集成在壳体内的电路板上。为了解决电路板布设空间不足的问题,目前的终端设备采用多层结构的电路板装置,该电路板装置包括至少两层电路板堆叠在一起,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通过支架式电路板支撑,从而能够使得相邻的两层电路板相对的板面均可以设置在电子器件,此种结构的电路板装置能够充分利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的空间,达到提供更多安装位置的目的。

请参考图1,为了确保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支架式电路板101与位于其两侧的电路板(第一电路板102和第二电路板103)均通过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焊接件104焊接相连。在整个电路板装置组装完成后,整个电路板装置通常通过螺纹连接件105固定在基础件106(例如终端设备的主板上盖或主板下盖)上,从而确保电路板装置各个部分被固定的稳定性。

由于第一电路板102与支架式电路板101之间以及第二电路板103与支架式电路板101之间均通过焊接件104支撑,在螺纹连接件105的紧固力作用下,在靠近螺纹连接件105的焊接件104会受压,而距螺纹连接件105较远的焊接件104会受拉,如图2所示。很显然,此种结构的电路板装置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进而会导致电路板装置失效的风险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路板装置及终端设备,以解决目前的电路板装置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垫片,应用于电路板装置,所述垫片包括连接部和受力部,所述受力部包括多层薄片,所述多层薄片与所述连接部垂直连接,且所述多层薄片沿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多层薄片均开设有通孔,且每层所述薄片的所述通孔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合。

优选的,上述垫片中,所述多层薄片的形状相同。

优选的,上述垫片中,所述薄片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弧形边缘,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通孔与所述弧形边缘的距离。

优选的,上述垫片中,所述受力部包括四层所述薄片,且每层所述薄片的厚度相同。

优选的,上述垫片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受力部为一体式结构件。

优选的,上述垫片中,所述连接部为片状连接部。

一种电路板装置,所述电路板装置包括上文所述的垫片。

优选的,上述电路板装置中,所述电路板装置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和支撑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的支架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支架电路板以及所述支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均设置有所述薄片,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和所述支架电路板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相连,且所述螺纹连接件穿过各所述薄片的所述通孔。

优选的,上述电路板装置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侧面、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侧面和所述支架电路板的侧面均与所述连接部接触。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电路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垫片可应用在电路板装置中,受力部所包含的薄片能够支撑在电路板装置的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从而能够提高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的接触支撑面积,达到摊开连接应力的目标,避免电路板装置中连接处连接应力较大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电路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公开的电路板装置的固定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路板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路板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支架式电路板、102-第一电路板、103-第二电路板、104-焊接件、105-螺纹连接件、106-基础件、

100-第一电路板、

200-第二电路板、

300-支架电路板、

400-垫片、410-连接部、420-受力部、421-薄片、4211-通孔、

500-螺纹连接件、510-螺帽、520-螺杆、

600-安装基础、

700-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垫片400,所公开的垫片400应用于电路板装置中。所公开的垫片400包括连接部410和受力部420。

受力部420包括多个薄片421,每个薄片421设置在电路板装置相邻的两块电路板之间,从而起到支撑的作用。

多层薄片421与连接部410垂直连接,且多层薄片421沿连接部41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从而使得相邻的两层薄片421之间能够与电路板的厚度相适配。优选地,多层薄片421沿连接部41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分布。多层薄片421均开设有通孔4211,且每层薄片421的通孔4211在连接部410的延伸方向的投影相重合,从而能够供电路板装置的连接件(通常为螺纹连接件)穿过通孔42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垫片400可应用在电路板装置中,受力部420所包含的薄片421能够支撑在电路板装置的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从而能够提高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的接触支撑面积,达到释放连接应力的目标,避免电路板装置中连接处连接应力较大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多层薄片421的形状可以相同,此种情况下,多层薄片421的尺寸规格相同,从而方便整个垫片400的生产制造。

薄片421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薄片421远离连接部410的一端可以具有弧形边缘,通孔4211与连接部410的距离大于通孔4211与弧形边缘的距离,上述结构的薄片421远离连接部410的一端具有弧形边缘,有利于在装配过程中薄片421向电路板装置中相邻的两层电路板之间的插入装配,与此同时,通孔4211与连接部410的距离较大,能够更容易适应电路板装置的连接位置距其边缘较远的场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垫片400中,薄片421的数量为多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薄片421的具体数量。通常情况下,电路板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第一电路板100,一个第二电路板200和一个支架电路板300,为了更好地实现支撑作用,受力部420可以包括四层薄片421。具体的,每个薄片421的厚度可以相等,从而发挥均衡的支撑作用。

为了方便制造,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连接部410和受力部420为一体式结构件,此种结构具有制造方便、结构较为稳定、简单等优点。为了减小占用空间,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连接部410可以为片状连接部。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垫片40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路板装置,所公开的电路板装置包括上文实施例所述的垫片4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路板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100、第二电路板200和支撑于第一电路板100与第二电路板200之间的支架电路板300,具体的,第一电路板100与支架电路板300以及支架电路板300与第二电路板200之间均可以预先通过焊接部700焊接相连。第一电路板100与支架电路板300以及支架电路板300与第二电路板200之间均设置有薄片421,薄片421对上述的各个电路板起到保护作用,并且,第一电路板100、第二电路板200和支架电路板300通过螺纹连接件500固定相连,且螺纹连接件500穿过各所述薄片421的通孔4211。

进一步地,第一电路板100和第二电路板200背离支架电路板30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有薄片421,从而可以起到增加预紧力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路板装置中,第一电路板100的侧面、第二电路板200的侧面和支架电路板300的侧面均可以与连接部410接触,从而提高垫片400的装配稳定性,当然也有利于使得电路板装置的装配更加紧凑。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在更为优选的方案中,螺纹连接件5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螺纹连接件500分散设置,螺纹连接件500与垫片400一一对应配合,从而实现对电路板装置各连接处的优化支撑连接。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路板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终端设备,所公开的终端设备包括上文实施例所述的电路板装置。具体的,终端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安装基础600,电路板装置的第一电路板100、第二电路板200和支架电路板300均通过螺纹连接件500固定在安装基础600上,具体的,螺纹连接件500的螺帽510抵靠在薄片421上,螺纹连接件500的螺杆520穿过各电路板及通孔4211后,与安装基础600上的螺纹孔固定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游戏机、智能手表等设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终端设备的具体种类。

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