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6003发布日期:2020-07-31 22:3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降温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设备。



背景技术:

二十一世纪起为一电子资讯发达的时代,借由半导体的特性,各式各样的手提电脑、个人数位助理(pda)、伺服器、智慧型行动电话及智慧型电器用品等商品均不端地推陈出新,同时有些产品亦朝轻、薄、短、小方面做设计,以求人們方便随身携带,用以可随时使用并即时取得资讯,而半导体的特性也使用在许多智慧型机器的自动控制设备;前述电子资讯化的产品及自动控制设备,均需借助中央处理器(cpu)及其周边电子元件来操控运作,该中央处理器及该电子元件在运作时会产生高温,而影响运作效率及产品使用寿命,故如何有效地将该中央处理器及该电子元件降温,一直是行业所欲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除了上述资讯产业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散热需求,还有汽车产业的引擎、马达及电池等亦有散热的需求,其均需由冷却系统来达成降温的目的。

而冷却系统的架构会影响该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如何进一步降低热源的热阻值(thermalresistancevalue)是行业所努力的目标,对于冷却系统,如何有效地引导流体在冷却系统内部的流动方向或/及提升该流体与该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的热交换效率,更是能提升该冷却系统之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一方面,实现了具有较佳功效来驱动工作流体问题;另一方面,还实现了有较佳吸散热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其具有较佳功效来驱动工作流体,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其具有较佳吸散热效率,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本发明,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其至少包含有一个吸热器、一个第一管路、一个散热器、一个第二管路、一个增压器及一个第三管路;该吸热器用以收容流体及用以接收来自热源的热量,使得该流体与该热源进行热交换而输出;该第一管路一端连通该吸热器一侧,用以收容来自该吸热器输出的流体;该散热器连通该第一管路另一端,用以收容来自该第一管路的流体,使得该流体与该散热器进行热交换而输出;该第二管路一端连通该散热器,用以收容来自该散热器输出的流体;该增压器一端连通该第二管路另一端,用以收容并加压输出来自该第二管路的流体;该第三管路一端连通该增压器另一端,用以收容来自该增压器输出的流体,该第三管路另一端连通该吸热器另一侧,用以输出该流体至该吸热器;其中,该第二管路流入该增压器的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一流向,在该增压器流入该第三管路的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二流向,该第一及二流向的夹角为0度至20度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增压器为一个泵或活塞式泵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管路的横断面面积大于该第三管路的横断面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管路、该第二管路及该第三管路采取相同的管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吸热器输出的流体是选自由液相、气相及液相、气相两项组合所成的组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散热器输出的流体是选自由液相及液气相混合所成的组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流体的液相沸点是选自由小于100摄氏度及小于50摄氏度所成的组群。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具有较佳功效来驱动工作流体,形成引流效应而具较佳功效来驱动该流体,且可在多条铜管分路的时候也有足够的压力推动液体流动,还具有较佳吸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中:吸热器12、第一管路14、散热器16、增压器17、第二管路18、第三管路19、第一内部空间22、液体24、第一入口42、第一出口44、第二内部空间62、第二入口82、第二出口84、吸入口72、输出口74、第三入口92、第三出口94、第一流向841、第二流向9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

下面,对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的具体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本发明所述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其至少包含一个吸热器12、一个第一管路14、一个散热器16、一个第二管路18、一个增压器17及一个第三管路19,其中,该吸热器12、该第一管路14、该散热器16、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连接形成一封闭回路。

该吸热器12设有一个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收容液体24,该吸热器12用以传导方式接收来自热源(图中未表示)的热量,使得该液体24与该热量进行热交换而输出高温的液相流体、气相流体或液气相混合的流体,该液体24的沸点是可以小于100摄氏度或小于50摄氏度等,该热源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晶片(ic)、伺服器、引擎、马达或电池等,一般而言,低沸点的该液体24可以使得该液体24与该热量较快速地进行热交换。

该第一管路14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入口42及一第一出口44,该第一入口42连通该吸热器12一侧及该吸热器12之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收容来自该吸热器12输出的流体。

该散热器16设有一个第二内部空间62而连通该第一出口44,用以收容来自该第一管路14的流体,使得该流体与该散热器16进行热交换而输出低温的液相流体或液气相混合的流体,其中,该散热器16外侧可以连接有散热鳍片(图中未画出)及/或风扇(图中未画出),用以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该第二管路18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入口82及一个第二出口84,该第二入口82连通该散热器16之第二内部空间62用以收容来自该散热器16输出的流体。

该增压器17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吸入口72及一个输出口74,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该吸入口72连通该第二出口84,用以吸取及加压该第二管路18流体,进而输出该流体至该输出口74,其中,该增压器17可设为泵或活塞式泵浦,泵具体还可以是活塞式泵。

该第三管路19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三入口92及一个第三出口94,该第三入口92连通该输出口74用以收容来自该增压器17的流体,该第三出口94连通该吸热器12另一侧及该吸热器12之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输出该流体至该吸热器12的第一内部空间22而完成一散热的循环回路。

由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本发明在组装该第二管路18及该第三管路19连接于该增压器17的方式上,则具有较佳的动线及空间自由度,换而言之,在该第二管路18的第二出口84流入该增压器17的吸入口7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一流向841,在该增压器17的输出口74流入该第三管路19的第三入口9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二流向921,该第一流向841及该第二流向921的夹角为0度至20度之间的空间结构,则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之间具有较佳的组装空间自由度,再者,由该增压器17主动地驱动该流体,本发明具有较佳散热效率。

实施例2

请参见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其至少包含一个吸热器12、一个第一管路14、一个散热器16、一个第二管路18、一个增压器17及一个第三管路19,其中,该吸热器12、该第一管路14、该散热器16、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连接形成一封闭回路。

该吸热器12设有一个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收容液体24,该吸热器12用以传导方式接收来自热源(图中未表示)的热量,使得该液体24与该热量进行热交换而输出高温的液相流体、气相流体或液气相混合的流体,该液体24的沸点是可以小于100摄氏度或小于50摄氏度等,该热源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晶片(ic)、伺服器、引擎、马达或电池等,一般而言,低沸点的该液体24可以使得该液体24与该热量较快速地进行热交换。

该第一管路14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入口42及一第一出口44,该第一入口42连通该吸热器12一侧及该吸热器12之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收容来自该吸热器12输出的流体。

该散热器16设有一个第二内部空间62而连通该第一出口44,用以收容来自该第一管路14的流体,使得该流体与该散热器16进行热交换而输出低温的液相流体或液气相混合的流体,其中,该散热器16外侧可以连接有散热鳍片(图中未画出)及/或风扇(图中未画出),用以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该第二管路18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入口82及一个第二出口84,该第二入口82连通该散热器16之第二内部空间62用以收容来自该散热器16输出的流体。

该增压器17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吸入口72及一个输出口74,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该吸入口72连通该第二出口84,用以吸取及加压该第二管路18流体,进而输出该流体至该输出口74,其中,该增压器17可设为泵或活塞式泵浦,泵具体还可以是活塞式泵。

该第三管路19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三入口92及一个第三出口94,该第三入口92连通该输出口74用以收容来自该增压器17的流体,该第三出口94连通该吸热器12另一侧及该吸热器12之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输出该流体至该吸热器12的第一内部空间22而完成一散热的循环回路。

由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本发明在组装该第二管路18及该第三管路19连接于该增压器17的方式上,则具有较佳的动线及空间自由度,换而言之,在该第二管路18的第二出口84流入该增压器17的吸入口7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一流向841,在该增压器17的输出口74流入该第三管路19的第三入口9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二流向921,该第一流向841及该第二流向921的夹角为0度至20度之间的空间结构,则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之间具有较佳的组装空间自由度,再者,由该增压器17主动地驱动该流体,本发明具有较佳散热效率。

其中,该第二管路18的横断面面积大于该第三管路19的横断面面积时,用以更有压差的引流效应而更有较佳功效驱动该流体。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其至少包含一个吸热器12、一个第一管路14、一个散热器16、一个第二管路18、一个增压器17及一个第三管路19,其中,该吸热器12、该第一管路14、该散热器16、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连接形成一封闭回路。

该吸热器12设有一个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收容液体24,该吸热器12用以传导方式接收来自热源(图中未表示)的热量,使得该液体24与该热量进行热交换而输出高温的液相流体、气相流体或液气相混合的流体,该液体24的沸点是可以小于100摄氏度或小于50摄氏度等,该热源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晶片(ic)、伺服器、引擎、马达或电池等,一般而言,低沸点的该液体24可以使得该液体24与该热量较快速地进行热交换。

该第一管路14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入口42及一第一出口44,该第一入口42连通该吸热器12一侧及该吸热器12之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收容来自该吸热器12输出的流体。

该散热器16设有一个第二内部空间62而连通该第一出口44,用以收容来自该第一管路14的流体,使得该流体与该散热器16进行热交换而输出低温的液相流体或液气相混合的流体。

该第二管路18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入口82及一个第二出口84,该第二入口82连通该散热器16之第二内部空间62用以收容来自该散热器16输出的流体。

该增压器17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吸入口72及一个输出口74,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该吸入口72连通该第二出口84,用以吸取及加压该第二管路18流体,进而输出该流体至该输出口74,其中,该增压器17可设为泵或活塞式泵浦,泵具体还可以是活塞式泵。

该第三管路19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三入口92及一个第三出口94,该第三入口92连通该输出口74用以收容来自该增压器17的流体,该第三出口94连通该吸热器12另一侧及该吸热器12之第一内部空间22,用以输出该流体至该吸热器12的第一内部空间22而完成一散热的循环回路。

由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本发明在组装该第二管路18及该第三管路19连接于该增压器17的方式上,则具有较佳的动线及空间自由度,换而言之,在该第二管路18的第二出口84流入该增压器17的吸入口7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一流向841,在该增压器17的输出口74流入该第三管路19的第三入口9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二流向921,该第一流向841及该第二流向921的夹角为0度至20度之间的空间结构,则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之间具有较佳的组装空间自由度,再者,由该增压器17主动地驱动该流体,本发明具有较佳散热效率。

其中,该第一管路14、该第二管路18及该第三管路19可采取相同的管径,则在备料及组装上具有较佳自由度而可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另外,图1及图2中所示的大箭头标记是表示该流体流动方向。

下面,对上述具有增压器的散热装置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将吸热器12与热源接触交换热量,即使得该流体与该热量进行热交换而输出;再将该第一管路14一端连通该吸热器12一侧,用以收容该输出的流体,再将该散热器16连通该第一管路14另一端,用以收容该流体,使得该流体与该散热器16进行热交换而输出;将该第二管路18一端连通该散热器16,用以收容该输出的流体;该增压器17一端连通该第二管路18另一端,用以收容并加压输出该流体;该第三管路19一端连通该增压器17另一端,用以收容该输出的流体,该第三管路19另一端连通该吸热器12另一側,用以输出该流体至该吸热器12;故而,从该第二管路18的第二出口84流入该增压器17的吸入口72,其流体流动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流向,从该增压器17的输出口74流入该第三管路19的第三入口92,其流体流动方向定义为第二流向,该第一及二流向的夹角为0度至20度之间;而该吸热器12、该第一管路14、该散热器16、该第二管路18、该增压器17及该第三管路19的连接形成一个封闭回路,热量通过回路吸收和散发,该吸入口72及该输出口74分别位于该增压器17相对二侧;散热器16外侧连接有散热鰭片及/或风扇,提高扇热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