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4321发布日期:2021-01-08 11:2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降温技术领域,涉及但不限于一种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厂房中大量设备的同时运转往往带来了巨大的产热;且随着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变电所等电力房屋内部变压器、电容器、配电柜等的工作也伴随着巨大的产热。因此,为保证厂房/变电所内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散热措施。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通风措施来消除厂房/变电所内的余热,当通风系统无法满足设备散热需求时,则需设置空调设备进行辅助降温,从而维持设备正常运行下的室内温度,但也因此会带来能源的大量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降温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降温系统,包括:冷却组件、热管和输送装置;

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热管的第一部分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部分进行降温;

所述热管的第二部分与所述输送装置连接,用于在对所述第一部分降温之后,通过所述第二部分对进入待降温空间的空气进行降温;

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二部分降温后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待降温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内充填有预设体积的流体介质;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热管冷凝段,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热管蒸发段,所述热管冷凝段与所述热管蒸发段通过所述流体介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入风口、第一风机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待降温空间的外部,用于将所述入风口进入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蒸发段,位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用于对进入所述入风口的空气进行降温,并使得所述流体介质蒸发至所述热管冷凝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冷凝段,位于所述冷却组件内,用于通过所述冷却组件内的降温机构,对所述流体介质进行冷凝处理,使得所述流体介质回流至所述热管蒸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循环水泵和喷淋装置;所述循环水泵与所述喷淋装置连接,用于通过所述喷淋装置向所述热管冷凝段喷淋循环冷却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凝热量排放口;所述降温机构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用于通过所述冷凝热量排放口排放所述热管冷凝段的冷凝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冷凝段位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上;或者,所述热管冷凝段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间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流体介质在所述热管冷凝段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间循环输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温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待降温空间内部的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冷却组件和/或所述输送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包括:冷却组件、热管和输送装置;由于可以通过冷却组件对热管的第一部分降温,并在对第一部分降温之后,通过热管的第二部分对进入待降温空间的空气进行降温,并通过输送装置将经过所述第二部分降温后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待降温空间,如此,利用热管对空气降温,进而实现对待降温空间进行降温,绿色环保,且大大降低了降温过程中的能耗。

附图说明

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似附图标记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降温系统10包括:冷却组件11、热管12和输送装置13。

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系统可以应用于任何产热较大,需要使用空调系统进行降温的场景中,例如,工业厂房、电力房屋和各种测试房等。

所述热管12包括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所述冷却组件11与所述热管12的第一部分121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部分进行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11与所述热管的第一部分连接121,这里的连接可以是所述热管的第一部分121位于所述冷却组件11的内部,或者,所述热管的第一部分121与所述冷却组件11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可以是重力热管,也可以是吸液芯型热管,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热管的类型不做限制。

这里,对所述热管12的第一部分121降温处理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冷水喷淋降温处理、通风降温处理和吹冷风降温处理等。

所述热管12的第二部分与所述输送装置13连接,用于在对所述第一部分121降温之后,通过所述第二部分122对进入待降温空间的空气进行降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热管12的第二部分与所述输送装置13连接,这里的连接可以是所述热管的第二部分122位于所述输送装置13的内部,或者,所述热管的第二部分122与所述输送装置13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热管的第二部分内部是连通的。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热管主要用于负责传导热量,所述热管中充填有特殊的流体,这种流体沸点较低,容易吸热沸腾;当对所述第一部分121降温之后,热管中的流体流向第二部分122,因此,可以实现对进入待降温空间的空气进行降温。

所述输送装置13,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二部分122降温后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待降温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与所述待降温空间连通,可以实现将外界空气输送至待降温空间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包括:冷却组件、热管和输送装置;由于可以通过冷却组件对热管的第一部分降温,并在对第一部分降温之后,通过热管的第二部分对进入待降温空间的空气进行降温,并通过输送装置将经过所述第二部分降温后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待降温空间,如此,利用热管对空气降温,进而实现对待降温空间进行降温,绿色环保,且大大降低了降温过程中的能耗。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降温系统20至少包括:冷却组件11、热管12和输送装置13。

所述热管12中充填有预设体积的流体介质1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介质123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意一种:高纯水、乙醇、或者高纯水与乙醇的混合液。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体积可以小于所述热管内部总体积的三分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的第一部分121包括热管冷凝段121',所述热管的第二部分122包括热管蒸发段122',所述热管冷凝段121'与所述热管蒸发段122'通过所述流体介质123连通。

这里,所述热管冷凝段121'与所述热管蒸发段122'通过所述流体介质连通是指:热管冷凝段内的流体介质放热冷凝,从热管冷凝段流到热管蒸发段;热管蒸发段的流体介质吸热蒸发,从热管蒸发段流到热管冷凝段,以此,实现了热管冷凝段121'与热管蒸发段122'的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13包括:入风口131、第一风机132和出风口133。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132,位于所述待降温空间的外部,用于将所述入风口131进入的空气输送至所述出风口133。

这里,所述第一风机可以是:铁壳风机、普通风机、玻璃钢风机、塑料风机、铝风机、不锈钢风机、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混流式风机或横流式风机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一风机的类型和个数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蒸发段122',位于所述输送装置13的入风口131和所述出风口133之间,用于对进入所述入风口的空气进行降温,并使得所述流体介质123蒸发至所述热管冷凝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蒸发段122'位于所述入风口131和所述出风口133之间,也就是说,从入风口131进入的空气通过热管蒸发段122'降温,再通过出风口133进入所述待降温空间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冷凝段121',位于所述冷却组件11内,用于通过所述冷却组件11内的降温机构,对所述流体介质123进行冷凝处理,使得所述流体介质回流至所述热管蒸发段。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热管12中的流体介质123的不断蒸发和不断冷凝过程,实现了所述降温系统中热管的循环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11至少包括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用于实现对所述热管冷凝段121'内的流体介质降温处理。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循环水泵111和喷淋装置112。

所述循环水泵111与所述喷淋装置112连接,用于通过所述喷淋装置向所述热管冷凝段喷淋循环冷却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泵111与所述喷淋装置112通过管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泵111可以是立式循环水泵,也可以是卧式循环水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冷却液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它具有冷却效果的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淋装置112至少包括管道和喷头,所述喷淋装置112用于在循环水泵111的作用下通过管道和喷头喷淋循环冷却液。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组件11还包括冷凝热量排放口113;所述降温机构包括第二风机114。

所述第二风机114,用于通过所述冷凝热量排放口113排放所述热管冷凝段的冷凝热量。所述冷凝热量为所述热管冷凝段内的流体介质冷凝所释放给热管冷凝段周围空气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114,也可以是铁壳风机、普通风机、玻璃钢风机、塑料风机、铝风机、不锈钢风机、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混流式风机或横流式风机中的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11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对热管冷凝段的降温:

第一种,所述冷却组件只包括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循环水泵和喷淋装置;通过所述喷淋装置向所述热管冷凝段喷淋循环冷却液,来实现对所述热管冷凝段的降温。

第二种,所述冷却组件只包括冷凝热量排放口,所述降温机构只包括第二风机;通过所述冷凝热量排放口排放所述热管冷凝段的冷凝热量,来实现对所述热管冷凝段的降温。

第三种,所述冷却组件包括降温机构和冷凝热量排放口,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循环水泵、喷淋装置和第二风机;一方面通过所述喷淋装置向所述热管冷凝段喷淋循环冷却液,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冷凝热量排放口排放所述热管冷凝,以此来实现对所述热管冷凝段的降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上三种方式均可实现对所述热管冷凝段的降温,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对所述热管冷凝段的降温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冷凝段位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上;或者,所述热管冷凝段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间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流体介质在所述热管冷凝段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间循环输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热管冷凝段位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上时,依靠重力循环,即可实现热管内流体介质的循环工作,即实现较低能耗下对待降温空间进行降温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热管冷凝段没有位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上时,可在所述热管冷凝段和所述热管蒸发段之间增设循环泵,利用所述循环泵实现所述流体介质在所述热管冷凝段与所述热管蒸发段之间循环输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泵与所述热管冷凝段和所述热管蒸发段通过管道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温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待降温空间内部的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冷却组件和/或所述输送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过蓝牙、wifi或者数据线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对所述降温系统各部件的工作进行控制。

举例来说,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降温系统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仅仅向所述待降温空间输送外界空气;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热管的工作,向所述待降温空间输送经过降温处理后的空气;这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包括:冷却组件、热管冷凝段、热管蒸发段、入风口、第一风机和出风口;热管蒸发段,位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入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用于对进入所述入风口的空气进行降温,并使得所述流体介质蒸发至所述热管冷凝段;所述热管冷凝段,位于所述冷却组件内,用于通过所述冷却组件内的降温机构,对所述流体介质进行冷凝处理,使得所述流体介质回流至所述热管蒸发段,如此,利用热管的循环工作对空气进行降温,进而实现对待降温空间的降温,绿色环保,且大大降低了降温过程中的能耗。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降温系统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降温系统50包括:包含室外蒸发冷却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

所述室外蒸发冷却系统由热管冷凝段54(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热管冷凝段121')、循环水泵55(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循环水泵111)、风机56(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风机114)、洒水喷头57(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喷淋装置112)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56用于将进入蒸发冷进风口(58)的空气通过所述蒸发冷排风口59(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凝热量排放口113)排出。

所述的机械通风系统由温控风机51(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机132)、温度传感器52、热管蒸发段53(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热管蒸发段122')组成;所述的热管冷凝段54和热管蒸发段53通过热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通风系统还包括:机械通风取风口510(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入风口131)和机械通风送风口511(对应上述实施例中的出风口133),所述温控风机用于将所述机械通风取风口510进入的空气输送至所述机械通风送风口5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蒸发冷却系统和所述机械通风系统通过热管蒸发段53和热管冷凝段54组成的热管系统进行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52传输信号给控制器513,所述的温度传感器52与温控风机51、循环水泵55、风机56进行联锁,联动开启和关闭温控风机51、循环水泵55、风机56。所述的循环水泵55、风机56开启后,利用洒水喷头57喷出的水对热管冷凝段54进行冷却排热,并由空气通风带走热量。

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力房屋512为待降温空间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变电所(对应上述电力房屋512)内温度低于30℃时,控制器控制温控风机51、循环水泵55、风机56均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变电所内温度高于35℃时,通过温度传感器52传输信号给控制器513,控制器513联动开启温控风机51,进行机械通风排除变电所内余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变电所内温度高于40℃时,通过温度传感器52传输信号给控制器513,控制器513联动开启循环水55和风机56,使热管内流体介质在变电所内的热管蒸发段53吸热蒸发,依靠蒸气热浮力流向室外蒸发冷却系统的热管冷凝段54,随后在热管冷凝段54通过喷淋蒸发冷却的措施放热液化后,流体介质依靠重力流回到热管蒸发段53,对机械通风的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后送入电力房屋,以此实现内部设备的通风降温,从而维持设备正常运行的室内温度。同时,利用蒸发冷却技术,通过室外空气将循环水泵55中的水温降低至空气的湿球温度,依据气象数据集中的数据,循环水泵55中的水温比空气干球温度低约5℃,进一步增大了热管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内流体介质的循环工作主要有重力循环和机械循环两种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重力循环实现热管内流体介质的循环工作,当采用重力循环时,热管蒸发段53需要在低侧,热管冷凝段54在高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机械循环方式实现热管内流体介质的循环工作,当采用机械循环时,在热管的蒸发段53和冷凝段54之间增设循环泵,此时,对热管蒸发段53和冷凝段54无高度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变电所内温度降低至35℃时,通过温度传感器52传输信号给控制器513,控制器513联动关闭循环水泵55和风机56。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变电所内温度降低至30℃时,通过温度传感器52传输信号给控制器513,控制器513联动关闭温控风机5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相较于空调系统的机械制冷,热管循环系统利用自然冷源,仅依靠能效比更高的循环水泵和风机消耗的小部分电能,即可达到冷却降温的目的,具有节约能耗,绿色环保,智能控制,易于实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将热管技术与蒸发冷却技术耦合运行的系统,将热管作为媒介间接利用蒸发冷,避免常规蒸发冷却带来的室内余湿,提高了电力房屋设备的运行安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降温系统,包括:温控风机、温度传感器、热管蒸发段、热管冷凝段、循环水泵、风机、洒水喷头。本实用新型使得当变电所内温度过高时,采用热管系统对变电所的送风进行降温,充分利用自然冷却的方式维持房间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室内温度。该通风系统节约能耗,绿色环保,智能控制,易于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