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73980发布日期:2021-04-14 02:10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热压辊在工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适用于各种材料(塑料、纤维、金属、复合材料)的薄膜制品的加工。不同的应用场合需要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辊压速度。而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热压方式有油加热、蒸汽加热、电阻加热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是目前公认的高效、清洁、温度均匀的一种对压辊进行加热的,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在使用时,为了有效保护线圈和技术人员,通常会采用在加热辊筒上安装一层防护层,现有技术中,防护层更换十分不便,工作量巨大,并且在移动运输过程中也会导致防护层变形,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端固定套接有第二接电头,所述壳体另一端通过丝杆螺纹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丝杆与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转动套接有第一接线头,所述丝杆上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槽通过卡棒滑动连接有压杆,所述压杆滑动套接在壳体上,所述压杆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棒,所述第一导棒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导棒滑动连接有开设在壳体上的第一导孔,所述壳体内部固定有限位棒,所述限位棒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套接有防护层,所述壳体外设置有减震台,所述减震台通过减震装置与壳体连接。
5.优选的,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减震台上的第二导棒,所述第二导棒上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减震台和壳体上,所述第二导棒滑动套接有开设在壳体上的第二导孔,所述第二导孔孔口处固定有第二限位触点,所述第二导棒顶部固定有第一限位触点。
6.优选的,第二限位触点所形成的孔径大于第二导棒的直径,所述第一限位触点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触点的孔径,所述第二导孔的孔径大于第一限位触点的外径。
7.优选的,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有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电机固定在壳体上,所述电机具有双向转动功能。
8.优选的,限位棒的另一端悬空在壳体内。
9.优选的,减震台为菱形,所述减震台分别安装在壳体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减震装置中的第二弹簧对搬运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撞击力的吸收抵消,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减震效果,有效的防止了因搬运运输而导致壳体和防护层变形,使得该装置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更换防护层
时,通过按压压杆并打开电机,电机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使得丝杆与壳体之间的螺纹脱离,将第一齿轮和丝杆取下,更换防护层,有效的提高了防护层更换的效率、减少更换防护层的工作量;通过装上第一齿轮和丝杆,再按压压杆并打开电机,并使得电机反向旋转,待丝杆与壳体螺纹连接紧密后,松开压杆,使得卡棒卡在导槽内,有效的防止了螺纹脱落。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丝杆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壳体,11防护层,12限位棒,2第一接电头,21第二接电头,22第一齿轮,23丝杆,231导槽,24压杆,241卡棒,242第一弹簧,243第一导棒,244第一导孔,3电机,31第二齿轮,4减震台,41第二导棒,42第二弹簧,43第二导孔,44第一限位触点,45第二限位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线圈外置的电磁加热辊表层防护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一端固定套接有第二接电头21,所述壳体1另一端通过丝杆23螺纹连接有第一齿轮22,所述丝杆23与第一齿轮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2转动套接有第一接线头2,所述丝杆23上开设有导槽231,所述导槽231通过卡棒241滑动连接有压杆24,所述压杆24滑动套接在壳体1上,所述压杆24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棒243,所述第一导棒243套接有第一弹簧242,所述第一导棒243滑动连接有开设在壳体1上的第一导孔244,所述壳体1内部固定有限位棒12,所述限位棒12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套接有防护层11,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减震台4,所述减震台4通过减震装置与壳体1连接。
18.其中,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减震台4上的第二导棒41,所述第二导棒41上套接有第二弹簧42,所述第二弹簧42两端分别固定在减震台4和壳体1上,所述第二导棒41滑动套接有开设在壳体1上的第二导孔43,所述第二导孔43孔口处固定有第二限位触点45,所述第二导棒41顶部固定有第一限位触点44。
19.其中,第二限位触点45所形成的孔径大于第二导棒41的直径,所述第一限位触点44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触点45的孔径,所述第二导孔43的孔径大于第一限位触点44的外径。
20.其中,第一齿轮22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31,所述第二齿轮31固定连接有电机3的输出轴,所述电机3固定在壳体1上,所述电机3具有双向转动功能。
21.其中,限位棒12的另一端悬空在壳体1内。
22.其中,减震台4为菱形,所述减震台4分别安装在壳体1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
23.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减震装置中的第二弹簧42对搬运运输过程
中受到的撞击力的吸收抵消,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减震效果,有效的防止了因搬运运输而导致壳体1和防护层11变形,同时,由于第一限位触点44和第二限位触点45的作用,使得第二导棒41不会脱落,使得该装置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更换防护层时,将压杆24按压下去,打开电机3,通过电机3带动第二齿轮31转动,从而使得丝杆23与壳体1之间的螺纹脱离,再关闭电机3,此时将第一齿轮22和丝杆23取下,将防护层11更换后装上第一齿轮22和丝杆23,再按压压杆24后打开电机3并使得电机3反向旋转,待丝杆23与壳体1螺纹连接紧密后,松开压杆24,使得卡棒241卡在导槽231内,有效的防止了螺纹脱落。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