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91129发布日期:2021-07-16 19:4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柔性电子材料加工领域,特别涉及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


背景技术:

2.终端电子消费品如5g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子屏等的柔性电路板(fpc)中常常需要补强板进行支撑补强和接地。补强板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摄像头模组、屏蔽罩、5g天线。fpc补强板主要解决柔性电路板的柔韧度性,提高插接部位的强度,方便产品的整体组装。
3.在补强料带模切过程中,当正在加工的料带即将用完时,需要在当前料带的末端接上新料带,以保证模切加工的连续性。传统的接料方法是纯手工接料,即手持两个料带将对接处拼合,在用胶带将两料带连接。纯手工接料的缺点是两个料带不容易对不齐,常常出现料带走料不畅而导致成品报废,浪费了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
5.本公开所提供的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包括:
6.两固定座,至少一固定座具有与另一固定座相对且形状为平面的第一侧面;
7.两横杆,横向且并行设置在两固定座之间,两端分别与固定座连接;
8.一活动块,活动块套接在两横杆上,并能沿横杆延伸方向自由活动,活动块至少具有一与第一侧面相对且形状为平面的第二侧面;以及
9.两压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横杆上并位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压料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横杆下方并与横杆同向延伸的压杆、两个分别垂直设置在压杆两端并上穿横杆的竖杆、一个将两竖杆上端连接的连接杆、一个穿过连接杆并与连接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杆以及一个连接在螺纹杆上端的旋拧件,螺纹杆的下端与横杆连接,螺纹杆被设置为轴向固定但可绕其中轴线旋转运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螺纹杆包括一主体和设置在主体的下端的圆柱形的限位部,限位部的外径大于主体的外径,横杆的内部设有容置腔,容置腔的顶部设有一洞口,洞口的内径大于主体的外径但小于限位部的外径,限位部设置在容置腔中,主体从洞口穿过。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置腔的下端具有开口,开口处覆盖一盖体,盖体通过螺栓与横杆连接。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动块被设置为能沿上下方向上在一定距离内活动,使活动块具有其下表面与固定座的下底面相齐平的第一状态和其下表面高于固定座的下底面的第二状态。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动块的侧面具有两第一通孔,两横杆分别穿插在两第一通
孔中,第一通孔的内壁与横杆之间具有间隙。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横杆上设有两个第二通孔,两竖杆分别穿插在两第二通孔中,第二通孔与竖杆间隙配合。
15.接料时,固定座固定在一桌面上,两个料带的接料端平摊在桌面上,其中一个料带的接料端从其中一横杆下方穿过,另一料带的接料端从另一横杆的下方穿过,两个料带的端部彼此靠近,再移动活动块,使两个料带的一侧边与固定座的第一侧面接触,微调活动块,使两个料带的另一侧边与第二侧面接触,由于两个料带的宽度相同,因此通过固定座和活动块的限位,保证了两个料带处于一条直线上,然后分别转动两个压料装置的旋拧件,对应螺纹杆转动并驱动对应压杆下降,两个压杆分别压住两个料带,此时两料带的接料端被定位和固定,操作员再用胶带将两个料带连接在一起。借助本公开的治具所接的两个料带严格处于同一直线上,保证了两个料带严格处于同一直线,避免了料带走料不畅所导致的成品报废。
附图说明
16.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的正视图。
17.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的俯视图。
18.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的接料状态下的俯视图。
19.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的螺纹杆与横杆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20.符号说明:
21.固定座100、第一侧面101、横杆200、第二通孔201、活动块300、第二侧面301、第一通孔302、压料装置400、压杆401、竖杆402、连接杆403、螺纹杆404、旋拧件405、主体406、限位部407、容置腔408、洞口409、卡肩410、盖体411、第一料带500、第二料带600
具体实施方式
22.请参考图1和图2,本公开所提供的柔性电路板补强料带对接治具包括:
23.两固定座100,至少一固定座100具有与另一固定座100相对且形状为平面的第一侧面101;
24.两横杆200,横向且并行设置在两固定座100之间,两端分别与固定座100连接;
25.一活动块300,活动块300套接在两横杆200上,并能沿横杆200延伸方向自由活动,活动块300至少具有一与第一侧面101相对且形状为平面的第二侧面301;以及
26.两压料装置400,分别设置在横杆200上并位于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301之间,压料装置400包括一个设置在横杆200下方并与横杆200同向延伸的压杆401、两个分别垂直设置在压杆401两端并上穿横杆200的竖杆402、一个将两竖杆402上端连接的连接杆403、一个穿过连接杆403并与连接杆403螺纹连接的螺纹杆404以及一个连接在螺纹杆404上端的旋拧件405,螺纹杆404的下端与横杆200连接,螺纹杆404被设置为轴向固定但可绕其中轴线旋转运动。
27.请参考图3,接料时,固定座100固定在一桌面上,第一料带500和第二料带600的接
料端平摊在桌面上,其中第一料带的接料端从其中一横杆200下方穿过,第二料带的接料端从另一横杆200的下方穿过,两个料带的端部彼此靠近,再移动活动块300,使两个料带的一侧边与固定座100的第一侧面101相贴合,微调活动块300,使两个料带的另一侧边与第二侧面301相贴合,由于两个料带的宽度相同,因此通过固定座100和活动块300的限位,保证了两个料带处于一条直线上,然后分别转动两个压料装置400的旋拧件405,对应螺纹杆404转动并驱动对应压杆401下降,两个压杆401分别压住两个料带,此时两料带的接料端被定位和固定,操作员再用胶带将两个料带连接在一起。借助本公开的治具所接的两个料带严格处于同一直线上,保证了两个料带严格处于同一直线,避免了料带走料不畅所导致的成品报废。
28.固定座100呈块状,其相对设置。至少一个固定座100具有第一侧面101,该第一侧面101与另一固定座100相对,且该第一侧面101呈平面形状。
29.横杆200设置两个固定座100治具之间,横杆200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固定座100,另一端连接另一固定座100,例如通过螺栓连接。优选地,两个横杆200平行且位于同一高度。
30.活动块300套接在两个横杆200上,并能在横杆200上自由活动。具体的,请参考图1和图2,活动块300的侧面具有两个第一通孔302,两个横杆200分别穿插在该两个第一通孔302中,第一通孔302的内壁与横杆20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保证了活动块300能够在横杆200上自由活动,同时使活动块300被设置为能沿上下方向上在一定距离内活动,进而使得活动块300具有其下表面与固定座100的下底面相齐平的第一状态和其下表面高于固定座100的下底面的第二状态。在接料时,固定座100被安装在平整的桌面上。当不人为对活动块300施加提升力时,活动块300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贴着桌面,此时活动块300处于第一状态,能够对厚度较薄的料带的侧边进行限位;当需要移动活动块300时,只需对活动块300施加一提升力使其微微抬离桌面,活动块300进入第二状态,此时便可以顺畅地沿横杆200方向移动活动块300。此外,第一通孔302的内壁与横杆200之间的间隙允许活动块300能够微调,以便两个料带的侧边都能与活动块300的第二侧面301相贴合。
31.朝某个转动方向旋转旋拧件405时,可以使螺纹杆404转动并驱动压杆401下降,压杆401压住料带;朝另一转动方向旋转旋拧件405时,可以使螺纹杆404转动并驱动压杆401上升,松开料带。
32.请参考图1,每个横杆200上设有两个第二通孔201,两竖杆402分别穿插在两第二通孔201中,第二通孔201与竖杆402间隙配合。
33.请参考图4,螺纹杆404包括一主体406和设置在主体406的下端的圆柱形的限位部407。限位部407与主体406同轴,且限位部407的外径大于与主体406的外径。横杆200内部具有容置腔408,容置腔408的顶部设有洞口409,洞口409的尺寸小于容置腔408而在洞口409周围形成一卡肩410。洞口409的直径大于主体406的外径且但小于限位部407的外径。限位部407收容在容置腔408内,主体406上穿洞口409,使卡肩410将限位部407限位在容置腔408内。主体406的外壁具有外螺纹,主体406还穿过横杆200并与横杆200螺纹连接。本公开的螺纹杆404与横杆200的连接结构可以使螺纹杆404轴向固定但可绕其中轴线旋转运动。
34.进一步地,容置腔408的下端具有开口,该开口处覆盖一盖体411,盖体411通过螺栓与横杆200连接。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便于螺纹杆404的下端与横杆200连接。具体的,将螺
纹杆404从所述开口中穿过容置腔408和洞口,直到限位部407进入容置腔408,再装上盖体411。
35.旋拧件405为便于转动螺纹杆404的部件,例如把手、手轮等。
3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