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

文档序号:27161489发布日期:2021-10-30 09:3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2.计算机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计算机数据采集就是将被测对象的各种参量通过传感器做适当转换后,由非电量变换成电量,再经过信号调理、采样、量化、编码和传输等步骤,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或存储记录的过程,计算机通常需要通过数据采集装置进行数据采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
3.1、现有的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在使用时,在面对不同的使用环境时,通常需要借助外界的辅助工具进行支撑,使用不够方便,且环境的适用性不够广泛;
4.2、常规的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无法对采集器进行很好的防护,不能很好的限制采集器顶板的开启和闭合,且操作不够便捷。
5.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在使用时,在面对不同的使用环境时,通常需要借助外界的辅助工具进行支撑,使用不够方便,同时无法对采集器进行很好的防护,不能很好的限制采集器顶板的开启和闭合,且操作不够便捷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和采集器主体,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安装有采集器主体,且采集器主体的上表面与防护杆相互连接,所述防护杆的一端贯穿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一锥形齿轮位于装置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且第二锥形齿轮的一侧焊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装置外壳转动连接,且连接轴的外表面套接有皮带,所述皮带的另一端与限位轴相互连接,且限位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在装置外壳的下表面。
8.优选的,所述防护杆关于装置外壳的纵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且防护杆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防护杆之间的距离大于防护杆长度的两倍。
9.优选的,所述防护杆与第一锥形齿轮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且第一锥形齿轮与装置外壳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皮带的长度大于连接轴到限位轴之间的距离,且连接轴通过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构成垂直结构。
11.优选的,所述限位轴的外表面套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与装置外壳相互贴合,所述限位轴的仰视呈倒“u”字型结构,且限位轴关于装置外壳的纵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12.优选的,所述限位轴与固定块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且限位轴的长度大于支撑
杆的长度。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
14.1、工作人员可拉动支撑杆,使得支撑杆旋转90
°
后对安装有采集器主体的装置外壳进行支撑,有利于满足采集器主体适用于多种环境的使用需求,且数据采集完毕后,支撑杆反向旋转90
°
并与装置外壳下表面贴合后,便于后续采集器主体的携带和收纳;
15.2、支撑杆在旋转的过程会带动防护杆进行运动,在进行使用时,防护杆通过旋转会与采集器主体分离,在进行收纳时,防护杆会对采集器主体进行限位,有利于避免采集器主体的顶盖自动打开,同时避免采集器主体与装置外壳发生脱离,延长采集器主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轴与支撑杆仰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杆与第一锥形齿轮俯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侧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装置外壳;2、采集器主体;3、防护杆;4、第一锥形齿轮;5、第二锥形齿轮;6、连接轴;7、皮带;8、限位轴;9、固定块;10、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和采集器主体2,为了对采集器主体2进行防护,在装置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采集器主体2,且采集器主体2的上表面与防护杆3相互连接,防护杆3关于装置外壳1的纵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且防护杆3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防护杆3之间的距离大于防护杆3长度的两倍,防护杆3可对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进行限位,避免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打开,减少灰尘杂质进入采集器主体2内部的可能,在进行使用时,防护杆3通过旋转会与采集器主体2分离,此时即可将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打开,通过采集器主体2进行数据采集,有利于避免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自动打开,同时避免采集器主体2与装置外壳1发生脱离,延长采集器主体2的使用寿命。
23.请参阅图1和图3

4,为了对防护杆3的位置进行调节,在防护杆3的一端贯穿有第一锥形齿轮4,且第一锥形齿轮4位于装置外壳1的内部,防护杆3与第一锥形齿轮4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且第一锥形齿轮4与装置外壳1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第一锥形齿轮4通过旋转可带动防护杆3进行同步运动,有利于防护杆3对采集器主体2进行限位和解除对采集器主体2的限位,从而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24.请参阅图1和图3

4,为了装置的一体化运动,在第一锥形齿轮4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5,且第二锥形齿轮5的一侧焊接有连接轴6,连接轴6与装置外壳1转动连接,
且连接轴6的外表面套接有皮带7,皮带7的另一端与限位轴8相互连接,皮带7的长度大于连接轴6到限位轴8之间的距离,且连接轴6通过第二锥形齿轮5与第一锥形齿轮4构成垂直结构,限位轴8在旋转的过程中会通过皮带7带动连接轴6进行同步旋转,连接轴6通过第二锥形齿轮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进行旋转,进而第一锥形齿轮4带动防护杆3进行同步运动,便于工作人员在对采集器主体2进行使用时,防护杆3自动解除对采集器主体2的限位。
25.请参阅图1

2,为了对采集器主体2进行快速支撑,在限位轴8的外表面套接有支撑杆10,且支撑杆10与装置外壳1相互贴合,限位轴8的仰视呈倒“u”字型结构,且限位轴8关于装置外壳1的纵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工作人员可向下拉动支撑杆10,使得支撑杆10连接的限位轴8进行旋转,进而支撑杆10旋转90
°
对安装有采集器主体2的装置外壳1进行支撑,有利于满足采集器主体2的多种使用需求。
26.请参阅图1

2和图4,为了对限位轴8进行快速调节,在且限位轴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块9,固定块9固定连接在装置外壳1的下表面,限位轴8与固定块9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且限位轴8的长度大于支撑杆10的长度,工作人员向下拉动支撑杆10的过程中会使得限位轴8与固定块9发生转动,限位轴8在进行旋转调节的过程中会带动后续的连接轴6进行运动,有利于装置的一体化运动,且操作便捷。
27.工作原理:根据图1

4,当需要对采集器主体2进行使用时,工作人员可向下拉动支撑杆10,使得支撑杆10连接的限位轴8进行旋转,进而支撑杆10旋转90
°
对安装有采集器主体2的装置外壳1进行支撑,有利于满足采集器主体2适用于多种环境的使用需求,限位轴8在旋转的过程中会通过皮带7带动连接轴6进行同步旋转,连接轴6通过第二锥形齿轮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进行旋转,进而第一锥形齿轮4带动防护杆3进行同步运动,使得防护杆3解除对采集器主体2的限位,此时工作人员可将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打开,通过采集器主体2进行数据采集;
28.根据图1

4,当数据采集完毕后,工作人员可向上拉动支撑杆10,使得支撑杆10反向旋转90
°
并与装置外壳1下表面进行贴合,此时支撑杆10即进行折叠,便于后续采集器主体2的携带和收纳,且在支撑杆10带动限位轴8反向旋转的过程中,限位轴8通过皮带7使得连接轴6连接的第二锥形齿轮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进行反向旋转,进而第一锥形齿轮4带动防护杆3通过反向旋转对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进行限位,避免采集器主体2的顶盖打开,减少灰尘杂质进入采集器主体2内部的可能性,时避免采集器主体2与装置外壳1发生脱离,延长采集器主体2的使用寿命,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