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6466发布日期:2022-05-26 09:33阅读:70来源:国知局
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cpu(中央处理器)风扇又称为散热风扇是一种用来给cpu散热的风扇,提供给散热器和机箱使用,是利用它们快速将cpu的热量传导出来并吹到附近的空气中去,起到降温的效果。降温效果的好坏直接与cpu散热风扇、散热片的品质有关。cpu风扇根据安装尺寸、轴承种类、叶片数量等地方的不同有很多种种类。
3.随着科技发展,机箱的风道设计逐渐改变,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大多数仅具有翅片和铜管结构,铜管、翅片和cpu抵接实现热传导,机箱的风扇通过风道将翅片和铜管的热量带离机箱,实现散热。
4.然而,传统的翅片大多直接堆叠在cpu上,为了降低装载翅片的框架负担,现有技术中的翅片数量少,翅片导热与风道内气流的接触面积小,传热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的翅片导热与风道内气流的接触面积小,传热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包括安装机构和换热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在pcb的预设安装位上且对齐,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端;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翅片组件、第二翅片组件和传热管,所述第一翅片组件和所述第二翅片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所述传热管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翅片组件和所述第二翅片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能够抵接pcb发热源的导热板,所述传热管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导热板和所述第一翅片组件之间,所述传热管的外侧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和所述导热板抵接。
7.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装载板和第一限位框,所述第一装载板设置在pcb预设安装位上,所述第一限位框设置在所述第一装载板且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翅片组件的第一安装槽。
8.可选地,所述第一装载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装载板呈上下对称成型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成型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内安装有换热铝管,所述第二端面成型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导热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连通,所述换热铝管和所述导热板抵接传热。
9.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传热管的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包括第一限位台和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台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
面的两端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台的上分别设置有能够卡接适配所述传热管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翅片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传热管的端部卡接适配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传热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铝管和所述第一翅片组件的底部抵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连接座和第二装载板,所述第二装载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端,所述连接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板的底部,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与pcb连接,所述第二翅片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板上;其中,所述第二装载板的两端分别水平相对延伸,所述第二翅片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翅片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板的两端,所述传热管的数量为多组,多组所述传热管均匀分布在两组所述第二翅片组件上。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一端传热管将导热板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一翅片组件上,另一端传热管将热量传递至第二翅片组件上,相较于传统的散热器的翅片导热与风道内气流的接触面积小,传热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先通过设置在 pcb附近的第一翅片组件进行部分热量传递,在通过延伸的传热管将另一部分热量传递至pcb一侧的第二翅片组件,实现双向散热,极大地提高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积,有效地散热效率,有利于企业发展。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装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1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8.10—安装机构
ꢀꢀꢀꢀꢀꢀꢀꢀꢀꢀꢀ
20—换热机构
ꢀꢀꢀꢀꢀꢀꢀꢀꢀꢀꢀꢀ
11—第一安装座
19.12—第二安装座
ꢀꢀꢀꢀꢀꢀꢀꢀꢀ
21—第一翅片组件
ꢀꢀꢀꢀꢀꢀꢀꢀ
22—第二翅片组件
20.23—换热铜管
ꢀꢀꢀꢀꢀꢀꢀꢀꢀꢀꢀ
24—传热管
ꢀꢀꢀꢀꢀꢀꢀꢀꢀꢀꢀꢀꢀꢀ
25—导热板
21.111—第一装载板
ꢀꢀꢀꢀꢀꢀꢀꢀ
112—第一限位框
ꢀꢀꢀꢀꢀꢀꢀꢀꢀ
113—第一端面
22.114—第二端面
ꢀꢀꢀꢀꢀꢀꢀꢀꢀꢀ
115—第一限位孔
ꢀꢀꢀꢀꢀꢀꢀꢀꢀ
231—抵接管
23.232—延伸管
ꢀꢀꢀꢀꢀꢀꢀꢀꢀꢀꢀꢀ
121—连接座
ꢀꢀꢀꢀꢀꢀꢀꢀꢀꢀꢀꢀꢀ
122—第二装载板
24.26—换热铝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4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提供一种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包括安装机构10和换热机构20,所述安装机构10包括第一安装座 11和第二安装座12,所述第一安装座11设置在pcb的预设安装位上且对齐,所述第二安装座12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座11的一端;所述换热机构20包括第一翅片组件21、第二翅片组件22和传热管24,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和所述第二翅片组件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11和所述第二安装座12上,所述传热管24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和所述第二翅片组件2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1上设置有能够抵接pcb发热源的导热板25,所述传热管24 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导热板25和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之间,所述传热管24的外侧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和所述导热板25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管24由铜合金经铸造机铸造成型,所述传热管24内装在由导热液。
30.具体的,一端传热管24将导热板25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一翅片组件21上,另一端传热管24将热量传递至第二翅片组件22上,相较于传统的散热器的翅片导热与风道内气流的接触面积小,传热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换热源高效散热装置先通过设置在pcb附近的第一翅片组件21进行部分热量传递,在通过延伸的传热管24将另一部分热量传递至pcb一侧的第二翅片组件22,实现双向散热,极大地提高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积,有效地散热效率,有利于企业发展。
31.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1包括第一装载板111和第一限位框112,所述第一装载板111设置在pcb预设安装位上,所述第一限位框112设置在所述第一装载板111且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的第一安装槽,具体的,所述第一装载板111通过螺丝螺纹连接在pcb的发热源上,所述第一限位框112包括两组限位侧板,两组所述限位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装载板111的端部两侧,所述第一安装槽成型于两组所述连接侧板之间,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包括多组第一散热翅片,多组所述第
一散热翅片间隔的平行铺设在所述第一装载板111,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与所述限位侧板平行设置,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形成与所述限位侧板平行的风道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底部所述传热管24抵接。
32.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载板111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装载板111呈上下对称成型有第一端面113和第二端面114,所述第一端面113上成型第一限位孔115,所述第一限位孔115内安装有换热铝管26,所述第二端面114成型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导热板25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115和所述第二限位孔连通,所述换热铝管 26和所述导热板25抵接传热,具体的,所述限位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13 的边沿,所述第一限位孔115包括延伸槽和抵接槽,所述抵接槽位于所述第一端面113的中间位置,所述延伸槽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延伸槽对称设置在所述抵接槽的两侧,所述换热铝管26包括s型铝管和u型铝管,所述s型铝管固定设置在所述抵接槽内,两组所述u型铝管的一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延伸槽内,两组所述u型铝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抵接槽内且与所述s型铝管的外侧壁抵接。
33.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载板111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装载板111呈上下对称成型有第一端面113和第二端面 114,所述第一端面113上成型第一限位孔115,所述第一限位孔115内安装有换热铜管23,所述第二端面114成型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导热板25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115和所述第二限位孔连通,所述换热铜管23 和所述导热板25抵接传热;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换热铜管23的数量为多组,多组所述换热铜管23并列地铺设在所述抵接槽内,所述换热铜管23的两端折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上,所述换热铜管23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抵接实现热交换。
34.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铜管23的包括抵接管231和延伸管 232,所述抵接管231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孔115内,所述延伸管232的一端与所述抵接管231连接,所述延伸管2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抵接换热。
35.具体的,所述换热铜管23呈u型包覆状结构配合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将传热管24包裹,发热源的热量先通过所述导热板25传递至所述抵接管231上,抵接管231在向传热管24传递热量的同时,通过延伸管232将热量传递至第一翅片组件21上,而由于第一翅片组件21与传热管24抵接,因此第一翅片组件 21具有两个热量来源;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铜管的两端分别抵接靠近铜管的翅片和cpu,长期处于受热不均的工况下,铜管容易形变损坏,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与传热管24抵接的换热铜管23既与传热管24热传递,又能够与第一翅片组件21热传递,传热管24的上下两端所受的温度相近,温差较低,有效地克服传热管24因温差过大而导致变形,影响散热效果的缺陷,有利于提高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实用性,有利于企业发展。
36.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113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传热管24的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包括第一限位台和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台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13的两端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115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台的上分别设置有能够卡接适配所述传热管24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传热管24的端部卡接适配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传热管2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
换热铝管26 和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的底部抵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传热管24的数量为多组,各所述传热管24的端部成型有封合端,该封合端由热熔封口机在传热管24输入导热液后热熔成型,所述封合端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适配,所有所述传热管24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所有传热管24形成的整体排管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适配。
37.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12包括连接座121和第二装载板122,所述第二装载板122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11 的一端,所述连接座121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板122的底部,所述连接座 121的另一端与pcb连接,所述第二翅片组件2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板122 上;其中,所述第二装载板122的两端分别水平相对延伸,所述第二翅片组件 2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翅片组件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板122的两端;具体的,延伸至所述第二卡槽外侧的所有传热管24沿分散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管24的数量为四组,两组所述传热管24的一端往所述第二装载板122的一端折弯设置,另外两组所述传热管24的一端往所述第二装载板122的另一端折弯设置,所述传热管24折弯后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二翅片组件22抵接实现热传递。
38.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载板122固定设置在两组所述限位侧板远离所述第一翅片组件21的一端,具体的,所述第二装载板122呈矩形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装载板122的侧壁两组所述限位侧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装载板122与所述限位侧板之间成型有加强筋,在其余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载板122与所述第一装载板111呈分体式设计。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