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17593发布日期:2022-05-31 18:46阅读:74来源:国知局
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
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
本技术为申请号201980048690.9,申请日2019.07.29,名称《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于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该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装配于车辆具备的挡风玻璃件。


背景技术:

2.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使用于检测在车辆的周围存在其他车辆、在车辆的周围存在障碍物。附着于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具备的照相机的露水、霜、冰或者附着于挡风玻璃件的露水、霜、冰等异物使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进行的检测结果产生大的误差。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为了抑制异物附着而具备面状发热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58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抑制异物附着,要求以更高精度确定面状发热体的加热范围。本发明以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附着的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5.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面状发热体具备发热线,该发热线以将被外廓线包围的面覆盖的方式反复折回。另外,面状发热体具备导线,该导线用于向所述发热线供给电流,通过具有比所述发热线的宽度大的宽度而具有比所述发热线低的电阻率,位于所述面外并追从所述外廓线。根据该面状发热体,与在电流流过导线和发热线时导线和发热线具有彼此相等的电阻率的结构相比,导线的温度与发热线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大。因此,能够以更高精度在被外廓线包围的面中确定面状发热体的加热范围。
6.在上述面状发热体中也可以为,所述发热线具备位于所述外廓线的第1端部和位于所述外廓线的第2端部。并且,也可以为,所述导线与所述第1端部连接,追从所述外廓线中从所述第1端部朝向所述第2端部的部分。根据该面状发热体,用于向面状发热体供给电流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由于导线而变短。因此,也能够实现用于向面状发热体供给电流的结构的小型化。
7.在上述面状发热体中也可以为,所述导线的宽度为所述发热线的宽度的2倍以上。根据该面状发热体,也能够将有效地抑制异物附着的实效性提高。
8.在上述面状发热体中也可以为,所述发热线和所述导线构成通电部。并且,面状发热体还可以具备:绝缘膜,将所述通电部的全部覆盖;和面状热良导体,隔着所述绝缘膜将所述通电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根据该面状发热体,在面状热良导体将通电部覆盖的范围内,面状发热体具有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例如,当是面状热良导体将通电部的全部覆盖的结构时,则通电部全部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另外,当是面状热良导体将通电部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时,则通电部的一部分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
9.在上述面状发热体中也可以为,所述面状热良导体隔着所述绝缘膜将所述发热线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根据该结构,因为发热线输出的热容易传递到面状热良导体,所以适于发热线输出的热的均匀化。
10.在上述面状发热体中也可以为,所述绝缘膜粘贴于所述通电部,所述面状热良导体粘贴于所述绝缘膜。根据该结构,面状发热体相对于通电部定位,因此得到上述效果的位置精度进一步提高。
11.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具备:照相机罩;照相机单元,位于所述照相机罩内;遮光罩,位于所述照相机罩内;以及面状发热体,用于将所述遮光罩加热。并且,该面状发热体是上述的面状发热体。
12.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具备:照相机罩;照相机单元,位于所述照相机罩内;遮光罩,位于所述照相机罩内;以及面状发热体,用于将所述遮光罩加热。该面状发热体具备通电部和将所述通电部的全部覆盖的绝缘膜。所述通电部具备发热线,该发热线以将被外廓线包围的面覆盖的方式反复折回。另外,所述通电部具备导线,该导线用于向所述发热线供给电流,通过具有比所述发热线的宽度大的宽度而具有比所述发热线低的电阻率,位于所述面外并追从所述外廓线。并且,所述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还具备面状热良导体,所述面状热良导体隔着所述绝缘膜将所述通电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13.根据上述各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在面状热良导体将通电部覆盖的范围内,面状发热体具有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进而照相机罩具有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
14.在上述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遮光罩具备所述面状热良导体。根据该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的范围定位于遮光罩。因此,也能够与面状发热体的位置的精度无关地将遮光罩中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的区域在遮光罩中固定。
附图说明
15.图1是示出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是示出面状发热体的位置的图。图3是示出面状发热体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通电部和温度保险丝的连接的电路图。图5是示出通电部具有的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通电部具有的结构的其他例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面状热良导体配置的范围的一例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面状热良导体配置的范围的其他例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通电部的变更例具有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图10是示出通电部的变更例具有的结构的其他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说明面状发热体及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接着,参照图3至图10说明面状发热体。
17.[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如图1所示,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具备照相机罩11、照相机支架12、遮光罩13以及照相机单元14。
[0018]
照相机罩11是具有碗状的树脂构件。照相机罩11收纳照相机支架12、遮光罩13以及照相机单元14。照相机罩11以使挡风玻璃件wg(参照图2)具有的车厢侧的侧面和照相机罩11的周缘11e对置的方式装配于车辆的挡风玻璃件wg。
[0019]
照相机支架12是具有板状的树脂构件。照相机支架12具有沿着挡风玻璃件扩展的形状。照相机支架12以支承照相机单元14的状态嵌装于照相机罩11。照相机单元14收纳于照相机支架12与照相机罩11之间。照相机支架12使照相机单元14的受光部朝向挡风玻璃件露出。
[0020]
从挡风玻璃件观看,遮光罩13是具有梯形的板状的黑色树脂构件。另外,遮光罩13能够变更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各种面形状。遮光罩13决定受光部接受光的范围。遮光罩13在与挡风玻璃件wg对置的表面具备遮光片13s。遮光片13s是具有梯形的黑色片,例如是粘贴于遮光罩13的表面的无纺布。遮光片13s使太阳光、路灯等的外界光散射,抑制外界光入射到照相机单元14的受光部。
[0021]
在此,在车厢的湿度高的情况、车外的温度低的情况下,露水、霜、冰等附着于挡风玻璃件wg。车辆周围的其他车辆的反射光、车辆周围的障碍物的反射光通过附着于挡风玻璃件的露水、霜、冰等而散射。因此,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为了以高精度检测车辆周围的其他车辆、车辆周围的障碍物而具备面状发热体20。
[0022]
如图2所示,遮光罩13的背面例如具有朝向挡风玻璃件wg突出的折弯面状、朝向挡风玻璃件wg平缓地突出的曲面状。遮光罩13的背面是被面状发热体20加热的对象。面状发热体20位于遮光罩13的背面。面状发热体20加热的对象区域具有与遮光片13s大致相等的形状。另外,面状发热体20加热的对象区域既可以大于遮光片13s,也可以小于遮光片13s。面状发热体20加热的对象区域能够根据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要求的条件而适当变更。面状发热体20加热的对象区域的面积例如是15cm2。
[0023]
照相机单元14使照相机单元14的受光部14s比遮光片13s更朝向挡风玻璃件wg侧。照相机单元14通过挡风玻璃件wg对位于照相机单元14的前方的物体反射的光进行接收。受光部接收的光的范围由受光部具备的透镜的视角及上述的遮光罩13的形状而决定。
[0024]
[面状发热体20]如图3所示,面状发热体20具备面状热良导体21、表侧绝缘膜22、通电部23、背侧绝缘膜24、保护电路25、固定带26、第1弹性片27以及第2弹性片28。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面状发热体20中的层结构,将面状发热体20中、面状发热体20与遮光罩13相对的一侧称为表侧,将与表侧相反的一侧称为背侧。
[0025]
面状热良导体21是金属制膜、金属带、高导热性树脂制膜、高导热性树脂制带。面状热良导体21例如是厚度为0.5mm的铝膜或者铝带。面状热良导体21具有的热导率比表侧绝缘膜22、背侧绝缘膜24、固定带26、第1弹性片27以及第2弹性片28高。面状热良导体21在
面状发热体20的表面中将面状热良导体21位于的范围内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提高。
[0026]
表侧绝缘膜22是在面状发热体20的使用温度下具有绝缘性及耐热性的膜。表侧绝缘膜22例如是厚度为0.1mm的聚酰亚胺膜。表侧绝缘膜22的背面(图3中的纸面外侧的面)具备粘结剂。表侧绝缘膜22使通电部23和其他导体的电连接绝缘,从而保护通电部23的电气特性。另外,表侧绝缘膜22使从面状发热体20的表侧向发热部231传递的冲击减轻,从而保护通电部23的机械特性。
[0027]
通电部23具备由一条发热线构成的发热部231和由两条导线构成的布线部232a、232b。构成发热部231的发热线具有追从表侧绝缘膜22的背面的形状。
[0028]
布线部232a通过热缩管连接到一方的导线25c。布线部232b收纳于热缩管,与保护电路25连接。发热部231通过导线25c及布线部232a、232b被从外部的电路供给电流而发出额定量的热。发热部231发出的额定量的热例如为0.5w/cm2。
[0029]
背侧绝缘膜24是在面状发热体20的使用温度下具有绝缘性及耐热性的膜。背侧绝缘膜24使通电部23和其他导体的电连接绝缘而保护通电部23的电气特性。背侧绝缘膜24比表侧绝缘膜22薄,例如是厚度为0.03mm的聚酰亚胺膜。
[0030]
保护电路25将面状发热体20的温度抑制在预定范围内。保护电路25由温度保险丝构成。温度保险丝的一端部收纳于热缩管,与布线部232b连接。温度保险丝的另一端部与另一方的导线25c连接。
[0031]
各导线25c将通电部23及保护电路25连接到外部电路。各热缩管25a、25b将穿过各热缩管25a、25b的通电部23和导线25c通过热缩管25a、25b的收缩而紧固。固定带26将保护电路25固定于背侧绝缘膜24。固定带26是具有绝缘性及耐热性的例如聚酰亚胺胶带。
[0032]
第1弹性片27在面状发热体20的使用温度下具有绝热性、防水性、夹持性等。第1弹性片27例如是发泡树脂膜或者橡胶膜。第1弹性片27具备比第2弹性片28高的冲击吸收性。第1弹性片27例如是具备阻燃性的厚度为2mm的聚氨酯膜。第1弹性片27与背侧绝缘膜24和第2弹性片28密接。另外,第1弹性片27与固定带26和第2弹性片28密接。
[0033]
第2弹性片28在面状发热体20的使用温度下具有绝热性、耐冲击性等。第2弹性片28例如是发泡树脂膜或者橡胶膜。第2弹性片28具备比第1弹性片27高的非透湿性。第2弹性片28例如是兼备防尘性的、厚度为1mm的聚烯烃发泡膜。
[0034]
如图4所示,通电部23和保护电路25构成一个串联电路。串联电路具备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经由各不相同的导线25c与外部连接器29连接。外部连接器29中的一方端子与接地电位连接。外部连接器29中的另一方端子与点火电源连接。
[0035]
[通电部23]图5示出通电部23具有的结构的一例。图6示出通电部23具有的结构的其他例。
[0036]
如图5及图6所示,通电部23具备由一条发热线布满成面状的发热部231、和向发热部231供给电力的布线部232a、232b。发热部231和布线部232a、232b构成为由彼此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具有带状的一体的导体。发热部231具备直线状部231l和折回部231e。发热部231的一条发热线以面状具有面图案。直线状部231l位于相互平行的多条直线上。折回部231e位于发热部231的周缘上,将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的端部连接。
[0037]
构成发热部231的发热线例如具有带状,且具有0.03mm的厚度。构成发热部231的发热线例如由sus304构成。发热部231的形状及大小与遮光片13s的形状及大小大致相等。
另外,发热部231的形状能够变更为与遮光片13s不同的形状。另外,发热部231的大小既可以比遮光片13s大,也可以比遮光片13s小。
[0038]
在发热部231中,发热线的宽度wl比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之间的宽度wp宽。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之间的宽度wp例如为0.4mm以上且0.6mm以下。发热线的宽度wl例如为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之间的宽度wp的1.4倍以上且1.6倍以下。另外,发热线的宽度wl为与发热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发热线的长度。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之间的宽度wp为与直线状部231l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的间隙的长度。
[0039]
布线部232a、232b分别是导线。各导线具有的一方端部与发热部231的端部连接。一个导线的端部所连接的发热部231的端部和其他导线的端部所连接的发热部231的端部彼此不同。各导线在发热部231的外侧引绕到彼此不同的部位。一个导线中的另一方端部和其他导线中的另一方端部在发热部231的外侧隔开间隙地排列。
[0040]
布线部232a、232b中的至少一方追从发热部231的外廓线。在图5中,发热部231的外廓线示出穿过全部折回部231e的等腰梯形。发热部231中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上端和下端。
[0041]
布线部232a位于等腰梯形的外侧、即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布线部232a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上端朝向该腰的中间引出。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上端是与布线部232a连接的第1端部的一例。另外,在布线部232a中,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下端是第2端部的一例。布线部232a追从外廓线中从与布线部232a连接的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部分。
[0042]
布线部232b位于等腰梯形的外侧、即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布线部232b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下端朝向该脚的中间引出。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下端是与布线部232b连接的第1端部的一例。另外,布线部232b中,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上端是第2端部的一例。布线部232b追从外廓线中从与布线部232b连接的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部分。
[0043]
各布线部232a、232b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朝向等腰梯形的左侧引出。在图6中,发热部231的外廓线示出穿过全部折回部231e的等腰梯形。发热部231中的一方端部位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发热部231中的另一方端部位于等腰梯形中的下底边的右端。
[0044]
布线部232a位于等腰梯形的外侧、即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布线部232a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朝向等腰梯形的左侧引出。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与布线部232a连接。
[0045]
布线部232b位于等腰梯形的外侧、即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布线部232b从等腰梯形中的下底边的右端朝向左端引出,进一步朝向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引出。等腰梯形中的下底边的右端是与布线部232b连接的第1端部的一例。另外,在布线部232b中,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是第2端部的一例。布线部232b追从外廓线中从与布线部232b连接的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部分。
[0046]
各布线部232a、232b从等腰梯形中的左侧的腰的中间朝向等腰梯形的左侧引出。构成布线部232a、232b的导线例如具有带状,且具有0.03mm的厚度。构成布线部232a、232b的导线由sus304构成。导线的宽度wc比发热线的宽度wl宽,例如为2mm以上且4mm以下。在发热线的宽度wl例如为0.4mm以上0.6mm以下的情况下,导线的宽度wc为发热线的
宽度wl的2倍以上。布线部232a、232b具有的电阻率与发热部231具有的电阻率相比充分低。电阻率是发热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及导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布线部232a、232b具有的电阻率为在发热部231发热时不影响通电部23具有的温度分布的程度。
[0047]
[面状热良导体21]图7示出面状热良导体21具有的结构的一例。图8示出面状热良导体21具有的结构的其他例。
[0048]
如图7所示,面状热良导体21的一例是具有与表侧绝缘膜22大致相等的形状及大小。面状热良导体21将发热部231的全部覆盖。面状热良导体21将布线部232a、232b的一部分覆盖,该一部分包括与发热部231连接的部分。布线部232a、232b中被面状热良导体21覆盖的部分是布线部232a、232b中追从发热部231的外廓线的部分。面状热良导体21是金属制膜、高导热性树脂制膜,被遮光罩13和表侧绝缘膜22夹着。或者,面状热良导体21是金属带、高导热性树脂制带,粘贴于表侧绝缘膜22而定位于表侧绝缘膜22。
[0049]
并且,在发热部231发热时,发热部231输出的热首先传递到面状热良导体21。传递到面状热良导体21的热在面状热良导体21的整体上实现均匀化并且被释放。结果是,通电部23具有的温度分布不会仅在发热线引出的路径上为高温,而是在面状热良导体21位于的范围、即通电部23的整体上实现均匀化。
[0050]
如图8所示,面状热良导体21的其他例与表侧绝缘膜22为相似形状,比表侧绝缘膜22小。面状热良导体21将发热部231中包括中央部的一部分覆盖。面状热良导体21配置于与布线部232a、232b不重叠的位置。面状热良导体21是金属带、高导热性树脂制带,粘贴于表侧绝缘膜22而定位于表侧绝缘膜22。
[0051]
并且,在发热部231发热时,发热部231输出的热从发热部231的一部分向面状热良导体21传递,并从发热部231的其他部经由表侧绝缘膜22释放。传递到面状热良导体21的热在面状热良导体21的整体上实现均匀化并且被释放。结果是,通电部23具有的温度分布仅在面状热良导体21位于的范围、即仅包括发热部231的中央部在内的一部分实现均匀化,不会仅在发热线引出的路径上为高温。
[0052]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1)在抑制露水、霜、冰等异物附着的观点中,有时要求根据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所搭载的位置将被加热的对象区域整体更均匀地加热,也有时要求仅将被加热的对象区域中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均匀地加热。在这方面,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进行面状发热体20的加热时,当是面状热良导体21将发热部231全部覆盖的结构时,在被加热的全部对象区域中可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0053]
(2)在进行面状发热体20的加热时,当是面状热良导体21仅将发热部231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时,在被加热的对象区域内仅在期望的范围可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0054]
(3)通过表侧绝缘膜22和遮光罩13夹着面状热良导体21、或者在表侧绝缘膜22粘贴面状热良导体21,从而可得到比照上述(1)、(2)的效果。因此,不变更面状发热体20的主要制造工序就能够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0055]
(4)在面状发热体20的加热开始时,能够在包括彼此相邻的发热线的间隙等在内的、配置有面状热良导体21的全部范围内提高升温的响应性。结果是,能够从车辆运转开始时发挥车辆用挡风玻璃装置的检测等功能。
[0056]
(5)因为面状热良导体21将金属固有的延展性赋予给面状发热体20的大致整体,所以也能够将面状发热体20具有的面形状从平面变为曲面。结果是,使面状发热体20追从遮光罩13的形状也变得容易。
[0057]
(6)当面状热良导体21是粘贴于表侧绝缘膜22的结构时,则面状热良导体21定位于通电部23。因此,通过面状热良导体21而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的范围的位置在面状发热体20中稳定。
[0058]
(7)在面状热良导体21是膜的情况下,或者在面状热良导体21是带的情况下,可抑制面状热良导体21的热容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提高温度分布的均匀化的实效性,而且升温时及降温时的温度的响应性也能够提高。
[0059]
(8)在彼此相邻的直线状部231l之间的宽度wp为0.4mm以上且0.6mm以下,发热线的宽度wl为彼此相邻的发热线之间的宽度wp的1.4倍以上且1.6倍以下的情况下,发热线的配置变得均匀且致密。因此,也能够提高面状发热体20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的均匀性。
[0060]
(9)与当电流流过通电部23时导线和发热线具有彼此相等的电阻率的结构相比,导线的温度与发热线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大。因此,面状发热体20的加热范围以更高精度被确定在被外廓线包围的面中。
[0061]
(10)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布线部232a与第1端部连接,追从外廓线中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部分。另外,布线部232b与布线部232b连接,追从外廓线中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部分。因此,如各热缩管25a、25b那样,用于向通电部23供给电流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由于布线部232a、232b而变短。由此,也能够实现用于向面状发热体20供给电流的结构的小型化。
[0062]
(11)在构成发热部231的发热线的宽度wl例如为0.4mm以上且0.6mm以下,构成布线部232a、232b的导线的宽度wc为2mm以上且4mm以上的情况下,导线的宽度成为发热线的宽度的2倍以上。由此,也能够将得到比照上述(9)的效果的实效性提高。
[0063]
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适当变更而实施。[发热部231]

发热部231也可以由两条以上发热线构成。例如,发热部231能够通过位于发热部231的外周部的一条发热线和位于比外周部靠内侧的内周部的其他发热线构成。另外,例如,发热部231从与发热部231对置的方向观看,也能够通过位于右侧一半的一条发热线和位于左侧一半的其他发热线构成。
[0064]
根据这些结构,也能够使发热量在由一条发热线构成的发热要素与由其他发热线构成的发热要素之间不同。另外,在面状热良导体21位于由一条发热线构成的发热要素与由其他发热线构成的发热要素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一个发热要素与其他发热要素的间隙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0065]

也能够将发热部231的直线状部231l变更为曲线状、波浪线状。[布线部232a、232b]

布线部232a的端部和布线部232b的端部也可以在作为发热部231的外缘上的外廓线中位于彼此不同的边、角。另外,与发热线的端部连接的各导线也可以从该连接的点向发热部231的外侧延伸,并且也可以与各导线25c连接。
[0066]
[面状热良导体21]

构成面状热良导体21的材料除了铝、铜、银等金属之外,也能够使用碳、无机氧化物的陶瓷或者这些复合材料。另外,构成面状热良导体21的材料除了压延的膜之外,也能够使用由多个纤维构成的片。
[0067]

面状热良导体21的大小也可以与通电部23或者遮光罩13相比充分大。另外,面状热良导体21的形状不限于遮光罩13具有的梯形,也可以变更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几何学形状、以及包括不定形状的各种面形状。
[0068]

面状热良导体21也能够仅将通电部23中发热部231以外的部分覆盖。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在如发热部231以外的部位例如将加热的对象区域包围并要求一定低温的区域那样的、发热部231的周围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将加热的对象区域包围的区域例如包括布线部232a、232b。总之,面状热良导体21只要将通电部23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即可。
[0069]

也可以为,具备面状热良导体21的面状发热体20通过遮光罩13组装于照相机罩11而被照相机罩11和遮光罩13夹着,由此保持于照相机罩11。
[0070]

在遮光罩13具备面状热良导体21的情况下,除了将面状热良导体21粘贴于遮光罩13的背面的结构之外,也可以采用在遮光罩13的表侧且遮光片13s的背侧保持面状热良导体21的结构、或者将面状热良导体21嵌入而与遮光罩13形成为一体的结构。
[0071]
[布线部232a、232b]

也可以为,布线部232a、232b的至少一方不具备导线,而具有与发热线的端部直接连接的面状。
[0072]
例如,如图9所示,构成通电部23的发热部231的外廓线具有三角形。布线部232a、232b位于三角形的内部。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只要面状热良导体21是将发热部231的全部覆盖的结构,就可在被外廓线包围的三角形面的全部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0073]
另外,如图9所示的变更例那样,在布线部232a、232b位于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内的结构中,发热量在布线部232a、232b位于的范围内降低。因此,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布线部232a、232b那样,布线部232a、232b追从发热部231的外廓线并位于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加热被外廓线包围的面,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附着。
[0074]

也可以为,布线部232a、232b的至少一方不具备追从外廓线的导线,从发热线的端部朝向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延伸。例如,如图10所示,构成通电部23的发热部231的外廓线具有等腰梯形。发热线具备的一个端部位于等腰梯形中的上底边的右端部。发热线具备的其他端部位于等腰梯形中的下底边的左端部。布线部232a、232b位于等腰梯形的外侧、即被外廓线包围的面外。布线部232a从等腰梯形中的上底边的右端部朝向右斜上方延伸。布线部232b从等腰梯形中的下底边的左端部朝向左方延伸。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只要面状热良导体21是将发热部231的全部覆盖的结构,也可在被外廓线包围的等腰梯形面的全部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0075]
另外,如图10所示的变更例那样,在布线部232a和布线部232b以相互离开的方式延伸的结构中,用于向通电部23供给电流的两个端部也与布线部232a、232b延伸的量相应地离开。因此,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布线部232a、232b那样,布线部232a、232b的至少一方与第1端部连接,并追从外廓线中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部分。根据该结构,也能够得到比照上述(10)的效果。
[0076]
·
面状发热体20具备的多个导线中的至少一个导线是成为对象的导线,面状发热
体20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通过成为对象的导线的宽度比全部发热线的宽度大,从而具有成为对象的导线的电阻率比发热线低的电阻率,且成为对象的导线追从外廓线。即使是该结构,也能够得到比照上述(9)、(11)的效果。
[0077]

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更例中的面状发热体20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不具备面状热良导体21,通过导线的宽度比发热线的宽度大,从而具有导线的电阻率比发热线低的电阻率,且导线追从外廓线。附图标记说明
[0078]
wg:挡风玻璃件;wl、wp:宽度;11:照相机罩;12:照相机支架;13:遮光罩;13s:遮光片;14:照相机单元;20:面状发热体;21:面状热良导体;22:表侧绝缘膜;23:通电部;231:发热部;231l:直线状部;231e:折回部;232a、232b:布线部;24:背侧绝缘膜;25:保护电路;25a、25b:热缩管;25c:导线;26:固定带;27:第1弹性片;28:第2弹性片;29:外部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