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远程测控的开关测控柜

文档序号:31129197发布日期:2022-08-13 04:5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现远程测控的开关测控柜

1.本发明涉及测控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实现远程测控的开关测控柜。


背景技术:

2.开关测控柜作用是监视站内设备信号,比如开关刀闸位置,断路器各类报警信号,保护装置发送的保护动作以及告警信号,线路及母线等间隔的电压电流。还有就是对开关刀闸进行远方遥控合分功能。
3.在电力系统中,工作人员需要远程实时监控开关测控柜上的情况,但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开关测控柜内部温度过高,无法有效降温,从而造成内部零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远程测控的开关测控柜,解决了现有测控柜长时间工作后,柜体内部温度过高,从而导致零件损坏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现远程测控的开关测控柜,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组件以及冷却组件;
6.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移动板、排气扇以及螺纹杆,所述排气扇对称位于所述移动板内部两侧,所述壳体两侧壁面分别设有长滑轨,所述螺纹杆分别位于所述长滑轨内,且所述螺纹杆上下两端分别插在所述壳体上下端的壁面上,所述移动板两端分别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套在所述螺纹杆上,所述移动板两端卡套在所述长滑轨上,且所述移动板带动所述排气扇在所述壳体内部两侧上下自由移动,所述壳体内部上端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上表面四个角落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电机,且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分别对应与下端的所述螺纹杆上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机分别控制所述螺纹杆在所述长滑轨中转动,进而控制所述移动板上下移动,所述排气扇在所述移动板内,将所述壳体中心内部内部的热气排送至所述壳体内部两侧的冷却区域;
7.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制冷模块、制冷管以及冷却板,所述制冷模块位于所述所述隔板上表面,所述冷却板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两侧,且所述冷却板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位于所述壳体一侧的所述冷却板交叉布置,且所述冷却板竖直位于所述冷却板之间,所述冷却管上端分别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制冷模块相连,所述制冷模块向所述制冷管内输送制冷剂,所述制冷管对所述排气扇输送出的热风进行降温处理,同时配合所述冷却板,使热风在沿着所述冷却板上升过程中,所述冷却板与所述制冷管配合对热风进行冷却处理,冷却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壳体上端的所述隔板下方区域,并经过所述隔板下方设置的第一透气板再次进入所述壳体中心内部,对壳体内部的元件进行冷却处理,以此循环,实现对所述壳体内部的多重冷却处理。
8.优选的,所述移动板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透气板,所述第二透气板边缘分别与所述长滑轨相连,所述第二透气板对所述移动板移动区域进行遮蔽处理。
9.优选的,所述第二透气板中间位置设有引导杆,所述引导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
所述第一透气板和所述壳体底端表面,所述移动板中间位置设有第一通槽,所述引导杆插在所述第一通槽中,所述移动板在所述引导杆上自由滑动。
10.优选的,所述冷却板下端设有一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用于收集通过所述冷却板冷却后的产生的水珠。
11.优选的,所述集水槽一侧设有一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贯通至所述壳体外侧。
12.优选的,所述壳体背部壁面设有一辅助排热组件,所述辅助排热组件包括转动轴、支撑轴以及若干盖板,所述壳体背部表面设有一缺口,若干所述盖板依次排列在位于所述缺口处,靠近所述缺口两侧自上而下依次对称设有多组第一支座,所述支撑轴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座相连,所述盖板背部竖直设有一蜗轮,所述蜗轮中心位置设有一圆孔,所述圆孔套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蜗轮在所述支撑轴上自由转动,靠近所述缺口上下端对称设有第二支座,所述转动轴竖直位于所述缺口中间线位置,且所述转动轴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座相连,所述转动轴上对应所述蜗轮位置分别设有蜗杆,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相互啮合传动。
13.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上端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隔板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第二电机控制所述转动轴转动,进而控制所述盖板抬起或关闭。
14.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壁面两侧对称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对所述壳体内部进行监测,温度过高则启动所述第二电机打开所述盖板,对所述壳体内部进行散热处理。
15.优选的,所述壳体正面壁面设有一进口,所述进口处设有一转动门,所述转动门与所述壳体壁面通过铰接相连。
16.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底端设有第三透气板,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通过设有的支撑柱与所述壳体底部相连,通过所述第三透气板进行散热,将热气输送至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8.1、本发明中,设置了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移动板、排气扇以及螺纹杆,利用第一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带动移动板上下移动,移动板内部的排气扇,将跟随移动板上下移动,可实现对壳体内部上下端进行全面的排气散热处理,将壳体内部的热量输送至壳体两侧的冷却组件中,可使壳体内部的散热更加均匀,且散热更加高效。
19.2、本发明中,设置了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制冷模块、制冷管以及冷却板,通过排气扇输送至壳体两侧的热风,将进入安装在壳体壁面的冷却板区域内,交叉排列的冷却板可对含有热量的气体进行冷却处理,同时隔板上端的冷却模块与冷却管相互配合,冷却管插在冷却板之间,可加速气体的冷却工作,同时在冷却板下端设置了集水槽,用于收集冷凝的水珠,并通过一侧的排水口进行排出,冷却后的气体经过冷却板后,将集中在隔板下端,通过第一透气板再次进入壳体内部,并再对壳体内部进行制冷处理,实现对壳体内部有效的降温处理。
20.3、本发明中,设置了辅助排热组件,包括了转动轴、支撑轴以及若干盖板,利用第二电机控制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蜗杆转动,蜗杆与对应位置的蜗轮相互啮合转动,蜗轮将带动一侧的盖板在壳体背部的缺口处进行开闭操作,配合壳体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可实现测控柜内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报警,并及时启动位于隔板上端的第二电机启动,实现
盖板的紧急开启处理,避免测控柜内部的温度过热,影响元件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22.在附图中:
23.图1是本发明开关测控柜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开关测控柜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发明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发明冷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发明壳体内部的侧视剖面图;
29.图7是本发明辅助排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标号:1、壳体;101、缺口;102、第一透气板;103、第二透气板;104、引导杆;105、第一支座;106、第二支座;107、进口;108、转动门;109、第三透气板;110、支撑板;111、支撑柱;201、移动板;202、排气扇;203、螺纹杆;204、长滑轨;205、螺纹孔;206、隔板;207、第一电机;208、第一通槽;301、制冷模块;302、制冷管;303、冷却板;401、转动轴;402、支撑轴;403、盖板;404、蜗轮;405、圆孔;406、蜗杆;407、第二电机;408、温度传感器;5、集水槽;501、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2.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实现远程测控的开关测控柜,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散热组件以及冷却组件,所述壳体1正面壁面设有一进口107,所述进口107处设有一转动门108,所述转动门108与所述壳体1壁面通过铰接相连,所述壳体1内部底端设有第三透气板109,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一支撑板110,所述支撑板110通过设有的支撑柱111与所述壳体1底部相连,通过所述第三透气板109进行散热,将热气输送至所述壳体1与所述支撑板110之间;
33.其中,如图4所示,散热组件包括移动板201、排气扇202以及螺纹杆203,所述排气扇202对称位于所述移动板201内部两侧,所述壳体1两侧壁面分别设有长滑轨204,所述螺纹杆203分别位于所述长滑轨204内,且所述螺纹杆203上下两端分别插在所述壳体1上下端的壁面上,所述移动板201两端分别设有螺纹孔205,所述螺纹孔205套在所述螺纹杆203上,所述移动板201两端卡套在所述长滑轨204上,且所述移动板201带动所述排气扇202在所述壳体1内部两侧上下自由移动,所述移动板201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透气板103,所述第二透气板103边缘分别与所述长滑轨204相连,所述第二透气板103对所述移动板201移动区域进行遮蔽处理,所述第二透气板103中间位置设有引导杆104,所述引导杆104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透气板102和所述壳体1底端表面,所述移动板201中间位置设有第一通槽208,所述引导杆104插在所述第一通槽208中,所述移动板201在所述引导杆104上自由滑动,所
述壳体1内部上端设有一隔板206,所述隔板206上表面四个角落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电机207,且所述第一电机207输出端分别对应与下端的所述螺纹杆203上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机207分别控制所述螺纹杆203在所述长滑轨204中转动,进而控制所述移动板201上下移动,所述排气扇202在所述移动板201内,将所述壳体1中心内部内部的热气排送至所述壳体1内部两侧的冷却区域;
34.其中,如图5所示,冷却组件包括制冷模块301、制冷管302以及冷却板303,所述制冷模块301位于所述所述隔板206上表面,所述冷却板303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两侧,且所述冷却板303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壁上,位于所述壳体1一侧的所述冷却板303交叉布置,且所述冷却板303竖直位于所述冷却板303之间,所述冷却管上端分别穿过所述隔板206与所述制冷模块301相连,所述制冷模块301向所述制冷管302内输送制冷剂,所述制冷管302对所述排气扇202输送出的热风进行降温处理,同时配合所述冷却板303,使热风在沿着所述冷却板303上升过程中,所述冷却板303与所述制冷管302配合对热风进行冷却处理,冷却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壳体1上端的所述隔板206下方区域,所述冷却板303下端设有一集水槽5,所述集水槽5用于收集通过所述冷却板303冷却后的产生的水珠,所述集水槽5一侧设有一排水口501,所述排水口501贯通至所述壳体1外侧,冷却后的气体经过所述隔板206下方设置的第一透气板102再次进入所述壳体1中心内部,对壳体1内部的元件进行冷却处理,以此循环,实现对所述壳体1内部的多重冷却处理。
35.其中,如图6-图7所示,壳体1背部壁面设有一辅助排热组件,所述辅助排热组件包括转动轴401、支撑轴402以及若干盖板403,所述壳体1背部表面设有一缺口101,若干所述盖板403依次排列在位于所述缺口101处,靠近所述缺口101两侧自上而下依次对称设有多组第一支座105,所述支撑轴40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座105相连,所述盖板403背部竖直设有一蜗轮404,所述蜗轮404中心位置设有一圆孔405,所述圆孔405套在所述支撑轴402上,所述蜗轮404在所述支撑轴402上自由转动,靠近所述缺口101上下端对称设有第二支座106,所述转动轴401竖直位于所述缺口101中间线位置,且所述转动轴401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座106相连,所述转动轴401上端设有第二电机407,所述第二电机407位于所述隔板206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第二电机407控制所述转动轴401转动,进而控制所述盖板403抬起或关闭,所述转动轴401上对应所述蜗轮404位置分别设有蜗杆406,所述蜗轮404与所述蜗杆406相互啮合传动,所述壳体1内部壁面两侧对称设有温度传感器408,所述温度传感器408与所述第二电机407通过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408对所述壳体1内部进行监测,温度过高则启动所述第二电机407打开所述盖板403,对所述壳体1内部进行散热处理。
36.使用时,测控柜内部的第一电机207将带动螺纹杆203转动,螺纹杆203转动带动移动板201上下移动,移动板201内部的排气扇202,将跟随移动板201上下移动,可实现对壳体1内部上下端进行全面的排气散热处理,将壳体1内部的热量输送至壳体1两侧的冷却组件中,可使壳体1内部的散热更加均匀,且散热更加高效,通过排气扇202输送至壳体1两侧的热风,将进入安装在壳体1壁面的冷却板303区域内,交叉排列的冷却板303可对含有热量的气体进行冷却处理,同时隔板206上端的冷却模块与冷却管相互配合,冷却管插在冷却板303之间,可加速气体的冷却工作,同时在冷却板303下端设置了集水槽5,用于收集冷凝的水珠,并通过一侧的排水口501进行排出,冷却后的气体经过冷却板303后,将集中在隔板206下端,通过第一透气板102再次进入壳体1内部,并再对壳体1内部进行制冷处理,实现对
壳体1内部持续且快速地降温处理,同时测控柜在壳体1内部的温度传感器408,可实现测控柜内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408报警,并及时启动位于隔板206上端的第二电机407启动,第二电机407控制转动轴401转动,转动轴401带动蜗杆406转动,蜗杆406与对应位置的蜗轮404相互啮合转动,蜗轮404将带动一侧的盖板403在壳体1背部的缺口101处进行开闭操作,实现盖板403的紧急开启处理,避免测控柜内部的温度过热,影响元件正常工作。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