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加热膜、制备方法及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与流程

文档序号:32861266发布日期:2023-01-07 00:50阅读:44来源:国知局
透明加热膜、制备方法及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加热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加热膜、制备方法及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越来越普遍,透明加热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在汽车领域、冰箱等家用电器领域、监视器、可穿戴设备或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都会用到透明加热膜,其具有加热电压较低、升温速率较快、透明度较高、外型美观等诸多优点。
3.目前,大多数透明加热膜的内部含有电阻丝,该电阻丝一般通过在透明基材表面蒸发或溅射导电金属丝印导电金属的方式所形成,或者利用低方阻ito(透明导电膜)纳米银线并进行刻蚀铜方法制备金属网格电路的方式作为电阻丝,以期实现透明基材表面的整面均匀加热的效果。然而,现有的上述几种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采用金属镀膜的方式严重影响透明基材的透光率,或者采用丝印导电金属的方式会使肉眼可见。另外,低方阻ito及纳米银线的价格较贵;刻蚀铜工艺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再者,由于ito加热膜不具有柔性,不能弯曲和卷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限制了其应用。因此,针对以上不足,如何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透明加热膜及其制备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加热膜、制备方法及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可以提高加热膜的透光率,满足低电压的使用,也可以减少的纳米银线的用量,降低成本。
5.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透明加热膜,其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功能层和电极,所述功能层和所述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所述电极与所述功能层电接触连接;
6.其中,形成所述电极的方式包括化学镀;
7.形成所述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
8.纳米银线0.01%~3%、水性树脂5%~30%、增稠剂0.05%~4%、分散剂0.05%~4%、助剂0.01%~8%,余量为水。
9.另外,根据本技术的透明加热膜,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由所述第一电极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
11.和/或,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5μm。
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形成所述电极包括:
13.将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前处理;
14.在经过前处理之后的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制备感光膜,曝光显影,形成图案化的感光膜层;
15.使用化学镀金属液,在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上制备金属电极;
16.去除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电极。
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处理包括: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涂覆含钯材料,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含钯涂层;
18.或者,所述前处理包括:对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粗化处理。
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光膜形成在所述含钯涂层上;
20.和/或,所述金属电极包括铜电极、银电极、钴电极、镍电极、金电极或锆电极中的至少一种。
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形成所述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
22.纳米银线0.01%~1%、水性树脂10%~20%、增稠剂0.1%~2%、分散剂0.1%~2%、助剂0.1%~5%,余量为水。
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银线的直径为20nm~200nm,长度为10μm~100μm;
24.和/或,所述水性树脂包括单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水性聚氨酯树脂以或水性聚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25.和/或,所述增稠剂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聚丙烯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26.和/或,所述助剂包括流平剂、流变助剂或成膜助剂中的至少一种;
27.和/或,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的材质分别包括聚酰亚胺、pet、pc、pp或pmma中的至少一种。
28.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涉及一种制备透明加热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可用于制备上述透明加热膜,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29.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在第一基材上形成电极;
30.将浆料涂在具有所述电极的所述第一基材上,以在所述第一基材上制备功能层,并使所述电极与所述功能层电接触;
31.将第二基材覆盖在所述功能层和所述电极上,并使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第一基材相粘合。
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采用微凹版涂覆工艺制备所述功能层;
33.和/或,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形成所述电极包括:
34.将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前处理;
35.在经过前处理之后的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制备感光膜,曝光显影,形成图案化的感光膜层;
36.使用化学镀金属液,在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上制备金属电极;
37.去除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电极。
38.和/或,所述前处理包括: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涂覆含钯材料,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含钯涂层;
39.和/或,所述在经过前处理之后的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制备感光膜包括:在所述
含钯涂层制备感光膜。
40.作为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涉及一种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该制品包括制品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制品本体上的前述的透明加热膜或前述制备方法制得的透明加热膜。
4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42.本技术提供的透明加热膜,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设置有功能层和电极,该电极的形成方式为化学镀,形成功能层的浆料主要由纳米银线、水性树脂、增稠剂、分散剂及其他助剂等组成,该浆料属于纯水系体系,安全环保,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的电极采用化学镀工艺制备,相比于传统的丝网印刷银浆电极,宽度可以达到5微米或5微米以下,可以做到视觉透明;同时通过电极的设计,可以实现满足低电压的使用,也可以减少的纳米银线的用量,可进一步降低雾度,提高加热膜的透光率。
43.本发明提供的透明加热膜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操作,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该制备方法得到的透明加热膜可见光透过率可以达到85%以上,耐弯折、表面耐擦洗、升温速度快,可以广泛应用于安全帽罩除雾、户外监视器加热除雾或者家用电器、可穿戴设备等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4.本技术实施例的额外层面及优点将部分地在后续说明中描述、显示、或是经由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而阐释。
附图说明
45.本发明附图仅仅为说明目的提供,图中各部分的比例不一定与实际产品一致。
46.图1是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透明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透明加热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8.图3是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化学镀制备电极的流程示意图。
49.附图标记:
50.100-第一基材;200-功能层;210-透明导电层区域;300-电极;310-第一电极;320-第二电极;400-第二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本技术的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52.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或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53.相关技术中,透明加热膜通常采用在膜材表面镀透明导电涂层,然后在导电涂层表面制作导电电极,电极通常为两平行的金属条,两平行的金属条分别连接电源正极和负极,电流流经透明导电涂层产生热量。此外,目前常用的透明导电层包含石墨烯、碳纳米管、ito(氧化铟锡)、fto(掺杂氟的氧化锡)、azo(铝掺杂的氧化锌)等材料,在膜厚较薄时方块电阻较大,使得需要使用较高的供电电压才能满足加热要求,从而不利于电热膜的安全和便携性使用要求;而且,厚度增加虽可以降低使用电压,但增加了材料成本,同时降低了生
产效率和透光率。纳米银线由于导电性较佳可以用于加热领域,当采用包含纳米银线的导电浆料时,由于纳米银线含量过高,会影响透光率和耐候性,而若纳米银线含量过少,则无法达到低电压的要求。有鉴于此,本发明从透明导电膜的组成配方角度和结构设计或制备方式等方面入手,巧妙地缓解了上述问题。具体技术方案的描述参见下文。
54.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透明加热膜,该透明加热膜包括第一基材100、第二基材400、功能层200和电极300,所述功能层200和所述电极300位于所述第一基材100和所述第二基材400之间,所述电极300与所述功能层200电接触连接;
55.其中,形成所述电极300的方式包括化学镀;
56.形成所述功能层200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
57.纳米银线0.01%~3%、水性树脂5%~30%、增稠剂0.05%~4%、分散剂0.05%~4%、助剂0.01%~8%,余量为水。
58.本实施例的透明加热膜,一方面对于加热膜中电极的制备方式/电极结构进行了优化,另一方面对功能层的成分即对形成功能层的浆料配方进行了优化,这样,可以做到视觉透明,可以减少纳米银线的用量,降低成本,还可以变相提高树脂含量,进而提高整体可靠度。
59.详细来讲,该透明加热膜包括第一基材100、第二基材400、功能层200和电极300,其中第一基材100和第二基材400均为透明基材,功能层200包括透明导电层区域210(或称为加热膜层),透明导电层区域210可以形成于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侧。电极300可以由第一电极310和若干第二电极320构成,第一电极310为主电极,第二电极320为内电极,内电极由主电极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电极300位于透明导电层上且与透明导电层区域电接触。在透明基材表面通过涂布加热膜浆料并烘干可以形成加热膜层,即形成功能层,其中形成功能层的浆料是由纳米银线、水性树脂(如丙烯酸乳液、水性聚氨酯等)、增稠剂、小分子分散剂、其他助剂如流平剂等混合而成。该浆料属于纯水性体系,安全环保,可以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纳米银线的用量较少,降低了成本。
60.同时,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透明加热膜中的电极采用化学镀工艺制备,如,主电极和内电极采用化学镀铜(镀镍)的工艺制备,相比于传统的丝网印刷银浆电极,宽度可以达到5μm或5μm以下,可以做到视觉透明;并且通过电极的设计,可以实现满足低电压的使用,也可以减少的纳米银线的用量,可进一步降低雾度,提高加热膜的透光率。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加热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达到85%以上,耐弯折、表面耐擦洗、升温速度快,可以广泛应用于安全帽罩除雾、户外监视器加热除雾或者家用电器、可穿戴设备等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61.用于形成上述功能层的浆料,按质量分数计,包括0.01%~3%的纳米银线,示例性的,纳米银线的含量例如可以为0.01%、0.02%、0.05%、0.08%、0.1%、0.2%、0.5%、0.6%、0.8%、1%、1.5%、2%、3%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该浆料还包括5%~30%的水性树脂,示例性的,水性树脂的含量例如可以为5%、10%、11%、12%、13%、14%、15%、16%、17%、18%、19%、20%、25%、30%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该浆料还包括0.05%~4%的增稠剂,示例性的,增稠剂的含量例如可以为0.05%、0.1%、0.2%、0.4%、0.5%、0.6%、0.8%、1%、1.2%、1.5%、1.8%、2%、3%、4%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该浆料还包括
0.05%~4%的分散剂,示例性的,分散剂的含量例如可以为0.05%、0.1%、0.2%、0.4%、0.5%、0.6%、0.8%、1%、1.2%、1.5%、1.8%、2%、3%、4%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该浆料还包括0.01%~8%的助剂,示例性的,助剂的含量例如可以为0.01%、0.05%、0.1%、0.2%、0.5%、0.8%、1%、1.5%、2%、2.5%、3%、3.5%、4%、5%、6%、8%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
62.本实施例的用于形成功能层的浆料的配方主要由纳米银线、水性树脂、增稠剂、小分子分散剂、其他助剂如流平剂以及水混合而成,按照不同的目标与用途,各组分的添加量与添加种类也均不相同。该浆料通过调节各原料组分的种类及配比,与其他组分协同作用,通过使各组分在上述范围内,能使制得的浆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且性能稳定,成本较低。
63.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纳米银线0.01%~1%、水性树脂10%~20%、增稠剂0.1%~2%、分散剂0.1%~2%、助剂0.1%~5%,余量为水。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纳米银线0.05%~0.8%、水性树脂12%~18%、增稠剂0.5%~1.5%、分散剂0.2%~1.8%、助剂0.2%~3%,余量为水。
66.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浆料中各组分的含量,充分发挥各组分之间的协同配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导电浆料的导电性或综合性能,同时降低该浆料的生产成本。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的直径为20nm~200nm,长度为10μm~1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的直径为30nm~150nm,长度为20μm~80μm。示例性的,纳米银线的直径可以为20nm、30nm、40nm、50nm、80nm、100nm、120nm、150nm、200nm等,纳米银线的长度可以为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80μm、100μm等。通过选用上述直径和长度范围内的纳米银线可以使制得的浆料具有更优的技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导电性。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性树脂包括,但不限于,单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水性聚氨酯树脂以或水性聚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例如,水性树脂可以为单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可以为水性聚氨酯树脂,可以为水性聚酯树脂,可以为上述物质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物。本实施例中,水性树脂可以为单一成分,也可以为上述选择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当为组合时可以任意组合。
6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稠剂包括,但不限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聚丙烯酸钠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增稠剂可以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以为羟乙基纤维素,可以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可以为聚丙烯酸钠,可以为上述物质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物。本实施例中,增稠剂可以为单一成分,也可以为上述选择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当为组合时可以任意组合。
70.可选的,分散剂可以采用能够应用于导电浆料中常规的分散剂或有机溶剂,例如,分散剂可以选自醇类溶剂、酮类溶剂、醚类溶剂、胺类溶剂、酯类溶剂、苯类溶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于分散剂的具体类型及来源不作限定,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或根据实际需求而选择设定。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流平剂、流变助剂或成膜助剂中的至
少一种。例如,助剂可以为流平剂,可以为流变助剂,可以为成膜助剂,或者可以为上述物质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物。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浆料中不同的成分类型,助剂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助剂,例如还可以包括表面活性剂等。
72.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水性树脂、增稠剂、助剂等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几种,在满足浆料的高导电性或整体可靠性等需求的情况下,水性树脂、增稠剂、助剂等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类型,在此不再一一详细描述。
7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的材质分别包括聚酰亚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聚碳酸酯)、pp(聚丙烯)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该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均为透明基材,例如,第一基材可以为聚酰亚胺薄膜,可以为pet薄膜,可以为pc薄膜,可以为pp薄膜,可以为pmma薄膜,或者可以为上述透明薄膜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等。第二基材可以为聚酰亚胺薄膜,可以为pet薄膜,可以为pc薄膜,可以为pp薄膜,可以为pmma薄膜,或者可以为上述透明材料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等。
74.可选的,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较佳的,第一基材和第二材料的材质可以相同。例如,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均选用聚酰亚胺薄膜,或均选用pet薄膜。
75.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300包括第一电极310(主电极)和第二电极320(内电极),所述第二电极320由所述第一电极310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所述第一电极310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由此,通过第一电极310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使得两相邻的内电极极性相反,通电时正极汇流条提供的电流由正极内电极流入对应负电极内电极最终汇入负极主电极。可选的,第一电极310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
76.上述第一电极310位于功能层即透明导电层区域210的边缘,且与透明导电层区域210接触良好,所述第二电极320由一个第一电极310向另一个第一电极310延伸,相邻第二电极320来自不同第一电极310,相向延伸。
77.根据本实施例,电极可以由第一电极310和若干第二电极320构成,其中第一电极310为主电极,第二电极320为内电极,内电极由主电极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电极位于透明导电层上且与透明导电层电接触。在两透明基材相粘合的表面皆通过涂布加热膜浆料并烘干而形成有加热膜层,即形成功能层。
78.可选的,形成功能层的方式包括:将加热膜浆料通过微凹工艺涂设在透明加热膜中的第一基材和/或第二基材上,以形成功能层。
79.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可以为直线形、波浪形或锯齿形,所述第一电极根据加热膜的形状和应用需求,可以设置为直线形或曲线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组成的图案形状根据透明加热膜的形状和应用需求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8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5μm。较佳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宽度均小于5μm。示例性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宽度分别可以为4μm、3μm、2μm、1.5μm、1μm等。
81.由此,基于以上设置,通过对上述电极结构的优化,可以减少电极的宽度,通过减小相邻两第二电极间的间距使得两电极间的功能层的电阻减小,是一种优选途径,可以使得使用低电压供电成为可能。如,正常可以采用日用的锂电池电压,即可达到迅速加热升温,还可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82.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形成所述电极包括:
83.将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前处理;
84.在经过前处理之后的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制备感光膜,曝光显影,形成图案化的感光膜层;
85.使用化学镀金属液,在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上制备金属电极;
86.去除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电极。
87.应理解的是,在制备电极的过程中,可以对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前处理,以形成电极;或者,也可以为对第二基材的表面进行前处理,以形成电极。也就是,对其中至少一个透明基材进行前处理即可,本实施例主要以对第一基材进行前处理为例进行说明。
88.可选的,所述前处理包括: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涂覆含钯材料(如钯催化剂),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含钯涂层。
89.或者,所述前处理包括:对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粗化处理。
9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膜形成在所述含钯涂层上。
91.可选的,所述金属电极包括铜电极、银电极、钴电极、镍电极、金电极或锆电极中的至少一种。较佳的,所述金属电极选自铜电极或镍电极。
92.如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形成所述电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93.(1)在第一基材(透明基材)的一个表面上依次涂覆化学镀铜钯催化剂、以及感光膜;
94.(2)对感光膜进行曝光和显影处理,以按照期望的电极图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上依次形成催化层和uv可固化层;也即,在透明基材的表面依次形成催化层和图案化的感光膜层;
95.(3)基于图案化的感光膜层,在该图案(电极图案)上进行镀金属液,如在电极图案上进行镀铜处理;
96.(4)去除该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以在第一基材即透明基材上形成电极结构。
97.由此,本实施例通过对上述电极及其制备方式的设计,可以做到视觉透明,可减少银线的用量,降低成本,可变相提高树脂含量,进而提高整体可靠度。
9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透明加热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99.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在第一基材上形成电极;
100.将浆料涂在具有所述电极的所述第一基材上,以在所述第一基材上制备功能层,并使所述电极与所述功能层电接触;
101.将第二基材覆盖在所述功能层和所述电极上,并使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第一基材相粘合。
102.应理解,本技术的透明加热膜的制备方法中所用的浆料的配方、电极的结构、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等进行的具体选择和优化用量等都与本技术前述的透明加热膜中所做的限定相同,可参考前面透明加热膜部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103.该透明加热膜的制备方法过程简单,可行性高,条件较为温和,容易操作,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微凹版涂覆工艺制备所述功能层。如,将加热膜浆料通过微凹工艺涂设在透明加热膜中的第一基材和/或第二基材上,以形成功能层。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形成所述电极包括:
106.将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进行前处理;
107.在经过前处理之后的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制备感光膜,曝光显影,形成图案化的感光膜层;
108.使用化学镀金属液,在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上制备金属电极;
109.去除所述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电极。
110.和/或,所述前处理包括: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涂覆含钯材料,以在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形成含钯涂层。所述在经过前处理之后的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上制备感光膜包括:在所述含钯涂层制备感光膜。
111.示例性的,通过化学镀的方式制备电极包括:在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个表面上依次涂覆化学镀铜钯催化剂、以及感光膜;将涂覆后的透明基材进行曝光和显影过程;在所述电极图案上镀铜,从而在透明基材上形成所述电极结构。
112.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该制品包括制品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制品本体上的如前所述的低电压透明加热膜或前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低电压透明加热膜。
113.应理解,该制品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低电压透明加热膜,因而至少具有所述透明加热膜的所有特征及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114.本发明所述制品可以为本领域熟知的各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制品,考虑到本发明的透明加热膜的作用,优选情况下,该制品特别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加热、户外用品的加热等,比如安全帽、或监视器等。
115.采用本发明结构的低电压透明加热膜制备成制品,其所需电压低,升温速度快,透光率高,可适用于多种需要快速低电压升温的场合,节能,且使用方便。
116.下面进一步以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透明加热膜、制备方法及具有透明加热膜的制品。
117.实施例1
118.1、一种透明加热膜,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功能层和电极,功能层和电极位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电极与功能层电接触连接;
119.其中,形成电极的方式包括化学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二电极由第一电极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第一电极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
120.形成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纳米银线0.5%、水性树脂15%、增稠剂1%、分散剂1%、助剂1.5%,余量为水。
121.其中,纳米银线的直径为50nm,长度为50μm;水性树脂为水性聚氨酯树脂,增稠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助剂包括流平剂和流变助剂,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材质为聚酰亚胺。
122.2、透明加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123.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在第一基材上形成电极;将浆料涂在具有电极的第一基材上,以在第一基材上制备功能层,并使电极与功能层电接触;将第二基材覆盖在功能层和电极上,并使第二基材与第一基材相粘合。其中,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形成电极,具体包括以下步
骤:
124.(1)在第一基材(透明基材)的一个表面上依次涂覆化学镀铜钯催化剂、以及感光膜;
125.(2)对感光膜进行曝光和显影处理,以按照期望的电极图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上依次形成催化层和uv可固化层;也即,在透明基材的表面依次形成催化层和图案化的感光膜层;
126.(3)基于图案化的感光膜层,在该图案(电极图案)上进行镀铜处理;
127.(4)去除该图案化的感光膜层,以在第一基材即透明基材上形成电极结构。
128.实施例2
129.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130.形成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纳米银线0.01%、水性树脂10%、增稠剂0.1%、分散剂0.1%、助剂0.1%,余量为水。
131.其中,纳米银线的直径为20nm,长度为10μm;水性树脂为水性聚酯树脂,增稠剂为羟乙基纤维素,助剂包括流平剂,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材质为pet。
132.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33.实施例3
134.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135.形成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纳米银线1%、水性树脂20%、增稠剂2%、分散剂2%、助剂5%,余量为水。
136.其中,纳米银线的直径为200nm,长度为100μm;水性树脂为单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增稠剂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助剂包括流平剂、流变助剂和成膜助剂,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材质为pp。
137.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38.实施例4
139.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140.形成功能层的浆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纳米银线0.8%、水性树脂17.5%、增稠剂1.2%、分散剂1.5%、助剂2%,余量为水。
141.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42.性能测试
143.本发明中对实施例1~4的透明加热膜进行了性能测试,性能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
144.表1
[0145][0146][0147]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加热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达到85%以上,可以做到视觉透明;并且耐弯折,在经过多次的弯折试验后其电阻升高率相对较低,同时可以满足低电压的使用,稳定性较好。
[0148]
本发明未详细说明部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
[0149]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或者“/”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150]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书中,由术语“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b,那么短语“a、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c,那么短语“a、b、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b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c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
[015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