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及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5531发布日期:2022-10-12 00:4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壳体组件及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2.由于现在智能化的发展,停电会造成各种电子设备停止作业,以及在户外使用的设备工具等断电,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便携式储能电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便携式储能电源主要应用场景有:应急通信、电力抢修、医疗设备、勘探测绘、军事、消防救灾、户外环境检测等场合以及广泛缺电的地区等。
3.现有的储能电源外壳通常会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开设塑胶孔并通过螺丝自攻塑胶孔的方式来固定连接两者,一旦储能电源总重量超出其塑胶本身能负载的重量后,传统的装配方式中塑胶孔因抗应力不足无法满足其承重能力,使得外壳会由于超负荷位于塑胶孔处破坏,存在产品外壳在运输使用过程中易损坏、破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壳体组件,旨在提高储能电源的外壳承重能力。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6.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其中之一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
7.多个第一螺母,一所述第一螺母对应嵌于一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及
8.多个连接件,多个所述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其中之另一;
9.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螺母而连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盖合槽,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盖合槽的边缘对接,以围合形成容纳腔,沿所述盖合槽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沿所述盖合槽的盖合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柱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开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周壁,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盖合槽的槽底壁。
12.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加强筋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并围合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多个第二连接柱,一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端部卡合于一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柱并连接所述第一螺母。
13.可选地,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所述第一提手和所述第二提手分别连接于所述外壳的相对两侧。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提手包括第三壳体、多个第二螺母和设于所述第三壳体内的多个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三连接柱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螺
母嵌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提手和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螺母而连接。
15.可选地,所述第二提手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第三螺母,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同一侧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上壳体设有多个第四连接柱,所述第四连接柱背离所述上壳体的方向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螺母嵌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所述下壳体设有所述连接件,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通过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三螺母而连接。
16.可选地,所述第一提手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外周壁,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
17.和/或,所述第二提手还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间隔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柱的外周壁,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壳体。
18.可选地,所述第一提手的握持部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对接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a,所述第二提手的握持部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的对接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b,a大于b;
19.和/或,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为一体成型结构;
20.和/或,所述第一螺母材质为铜。
2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储能电源,包括如上所述的壳体组件和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
2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储能电源的外壳组装时,位于第一壳体和者第二壳体其中之一设有的第一安装孔内嵌设第一螺母,利用另一个壳体的连接件穿设于螺母进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利用螺母的自身高强度,以及螺母热熔或注塑于第一安装孔的工艺对于外壳整体强度的提升,提高了外壳的承重负载力度,不仅可以让外壳增强其耐用性、防止户外使用时高温引起的壳体变形等,还可以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避免外壳因过于沉重而导致内部产品的损坏、破碎,提高了储能电源的外壳承重能力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壳体组件的爆炸图;
26.图3为图1所示壳体组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结合后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中第一壳体中盖合槽的正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第一壳体和第一提手的爆炸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中第一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中第二提手的爆炸图。
33.附图标号说明:
3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
1壳体组件10外壳11第一壳体111盖合槽113第一连接柱1131第一安装孔115第一加强筋1151容纳槽13第二壳体131第二连接柱20第一螺母40第一提手41第三壳体411第三连接柱4111第二安装孔43第二螺母45第二加强筋50第二提手51上壳体511第四连接柱5111第三安装孔53下壳体55第三螺母57第三加强筋
3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壳体组件1。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壳体组件1包括外壳10、多个第一螺母20以及多个连接件;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中的其中之一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31;一第一螺母20对应嵌于一第一安装孔1131内;多个连接件安装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中的其中之另一;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通过连接件穿设于第一螺母20而连接。
41.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外壳10的形状可以为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第一壳体11或者第二壳体13的其中一个内设有第一安装孔 1131,另一个设有连接件,第一安装孔1131可以直接开设于第一壳体11或者第二壳体13的内壁,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柱、连接槽的形式开设于第一壳体11或者第二壳体13内;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丝等。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一螺母20,第一螺母20嵌于第一安装孔1131内,壳体和嵌件成形后形成一定
的摩擦力和咬和力,可以使螺母固定在第一安装孔1131内使其不能脱落,一方面增强了第一螺母20与连接件的连接稳固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壳体与第一螺母20结合后整体的强度,进而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连接的稳固性,提高了外壳10整体的强度。
42.进一步地,第一螺母20可以为铜螺母,铜螺母是使用铜材质(一般是铅黄铜,如h59,h62)制作的螺母,铜螺母具有不易生锈、防腐蚀、易导热及导电性强等优点,一般用于防锈,高温、导电、导热等使用环境下,因而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组件1应用于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多用于户外或者多场景作业,需要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铜螺母的防锈,高温、导电、导热的特点可以提高壳体组件1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外壳10的稳定性。铜螺母的另一主要的用途就是注塑,加热后嵌入到塑料件里面或是直接模具注塑,如前,黄铜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如采用加热铜螺母后嵌入,一方面铜螺母可以迅速变热加快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热后的铜螺母可以快速地将热量传导给塑料件,从而使塑料孔周边变软,利于压入孔内,利用第一螺母20与第一安装孔1131 的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结合时,只需将连接件与第一安装孔1131内的第一螺母20螺纹连接即可完成组装,结合形成外壳10,组装效率和稳定性高。
43.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1131、第一螺母20和连接件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安装孔1131可以沿壳体的边缘间隔设置,也可以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多个第一安装孔1131分别设于壳体的四个转角,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壳体的四角受力均匀,保持了外壳10整体的受力分布均匀,提高了外壳10的受力稳定性。
4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储能电源的外壳10组装时,位于第一壳体11 和者第二壳体13其中之一设有的第一安装孔1131内嵌设第一螺母20,利用另一个壳体的连接件穿设于螺母进行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的连接,利用螺母的自身高强度,以及螺母热熔或注塑于第一安装孔1131的工艺对于外壳10整体强度的提升,提高了外壳10的承重负载力度,不仅可以让外壳10 增强其耐用性、防止户外使用时高温引起的壳体变形等,还可以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避免外壳10因过于沉重而导致内部产品的损坏、破碎,提高了储能电源的外壳10承重能力和安全性。
4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壳体11形成有盖合槽111,第二壳体13与盖合槽111的边缘对接,以围合形成容纳腔,沿盖合槽111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柱113,第一连接柱113沿盖合槽111的盖合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柱113朝向第二壳体13的方向开设有第一安装孔 1131。
46.第一壳体11形成有盖合槽111,第二壳体13与盖合槽111的边缘对接,能确保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的结合位置,进而确保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的连接紧密性,确保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边缘表面的贴合程度,可以起到外壳10内部防尘防水的效果。
47.进一步地,盖合槽111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柱113,第一连接柱113 沿盖合槽111的底壁一直延伸至盖合槽111的开口,第一安装孔1131开设于第一连接柱113朝向第二壳体13的方向,第一螺母20嵌设于第一安装孔1131 内,当连接件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31内的第一螺母20时,连接件的外壁抵持于第一螺母20,进而抵持于第一连接柱113的内壁,第一连接柱113的设置可以对于第一安装孔1131的延长,进而提高第一安装孔1131对于连接件的连接和抵持,进而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连接的稳固性,提高了外壳10整体的强度。
48.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还可以为卡扣连接,或者在连接件与第一安装孔1131螺纹连接的基础上增加卡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或者第二壳体13中的其中一个设有限位件,另一个设有限位孔,通过将限位件卡合于限位孔中进行二者的结合,实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 结合的进一步加固,提高了稳固性。
4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壳体11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115,多个第一加强筋115间隔连接于第一连接柱113的外周壁,第一加强筋115的端部连接于盖合槽111的槽底壁。
50.第一加强筋115的一侧连接于第一连接柱113的外周壁,端部连接于盖合槽111的槽底壁和,第一加强筋115与第一连接柱113固定连接,用于固定第一连接柱113的位置,并且提高第一连接柱113位于第一壳体11内的强度,保证第一连接柱113不变形、不移动位置,限制了第一连接柱113在第一壳体11内的相对移动,减少了第一连接柱113的相对移动和晃动,提高了第一连接柱113与第二壳体13的连接件对接时的安装稳定性。第一加强筋115 的高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一连接柱113的高度,使得第一加强筋115可以覆盖整个第一连接柱113的外周壁,保证了第一加强筋115的效果。
5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加强筋115 靠近第一安装孔1131的一端凸出于第一连接柱113的端部,并围合形成有容纳槽1151,第二壳体13设有多个第二连接柱131,一第二连接柱131的端部卡合于一容纳槽1151内,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柱131并连接第一螺母20。
52.第一加强筋115的数量为八个,八个第一加强筋115沿第一连接柱113 的周壁设置,能对于第一连接柱113的不同方向进行固定并在外壳10旋转或者移动到不同角度时进行承载,更好地保证外壳10不变形,进而第一壳体11 和第二壳体13不会相对移动,减少了第一连接柱113的相对移动和晃动,提高了第一连接柱113与第二壳体13的连接件对接时的安装稳定性。
53.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加强筋115靠近第一安装孔1131的一端凸出于第一连接柱113的端部形成有容纳槽1151,第二壳体13设有多个第二连接柱131,第二连接柱131设有孔位,以便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柱131与第一连接柱 113对接,由于第一连接柱113与第二连接柱131的直径相同,当第一壳体 11与第二壳体13对接时,一第一连接柱113与一第二连接柱131对应连接,第一连接柱113的第一加强筋115凸出部分围合形成有容纳槽1151,第二连接柱131的端部卡合于容纳槽1151内,容纳槽1151的槽壁对于第二连接柱 131起到限位的作用,能对于第二连接柱131的不同方向进行固定并在外壳 10旋转或者移动到不同角度时进行承载,更好地保证外壳10不变形,进而第二壳体13和第二壳体13不会相对移动,减少了第二连接柱131的相对移动和晃动,提高了第一连接柱113与第二壳体13的连接件对接时的安装稳定性。
5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一提手40和第二提手50,第一提手40和第二提手50分别连接于外壳10的相对两侧。
55.第一提手40和第二提手50分别连接于外壳10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提手40和第二提手50分别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相对两侧。第一提手40和第二提手50一方面方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结合时对于第一壳体11的控制,方便控制第一壳体11的方向,进而便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对准,并且便于用户结合时的发力,提高了结合的效率。
另一方面有助于用户对储能电源的移动取放,便于对于外壳10的提起安放,提高了移动的效率,并且提高了受力点,防止壳体的损坏。
5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第一提手40包括第三壳体41、多个第二螺母43和设于第三壳体41内的多个第三连接柱411,第三连接柱411朝向第一壳体11的方向开设有第二安装孔4111,第二螺母43嵌于第二安装孔4111内,第一提手40和第一壳体11通过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螺母43而连接。
57.第三壳体41内设有第二安装孔4111,第一壳体11设有连接件,第二安装孔4111可以直接开设于第三壳体41的内壁,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柱、连接槽的形式开设于第三壳体41内;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丝等。第一提手40 还包括第二螺母43,第二螺母43嵌于第二安装孔4111内,壳体和嵌件成形后形成一定的摩擦力和咬和力,可以使第二螺母43固定在第二安装孔4111 内使其不能脱落,一方面增强了第二螺母43与连接件的连接稳固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三壳体41与第二螺母43结合后整体的强度,进而提高第一提手 40与第一壳体11连接时的稳固性,提高了外壳10整体的强度。
58.进一步地,第三壳体41内设有多个第三连接柱411,第三连接柱411沿第三壳体41的底壁一直延伸至第三壳体41靠近第一壳体11的一侧,第二安装孔4111开设于第三连接柱411朝向第一壳体11的方向,第二螺母43嵌设于第二安装孔4111内,当连接件穿设于第二安装孔4111内的第二螺母43时,连接件的外壁抵持于第二螺母43,进而抵持于第二连接柱131的内壁,第二连接柱131的设置可以对于第二安装孔4111的延长,进而提高第二安装孔 4111对于连接件的连接和抵持,进而提高第一提手40与第一壳体11连接时的稳固性,提高了第一提手40与第一壳体11结合后整体的强度。
5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提手50包括上壳体51、下壳体53和第三螺母55,上壳体51和下壳体53的同一侧均连接于第一壳体 11,上壳体51设有多个第四连接柱511,第四连接柱511背离上壳体51的方向设有第三安装孔5111,第三螺母55嵌于第三安装孔5111内,下壳体53设有连接件,上壳体51和下壳体53通过连接件穿设于第三螺母55而连接。
60.上壳体51内设有第四连接柱511,第四连接柱511朝向下壳体53的一端开设有第三安装孔5111,下壳体53设有连接件,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丝等。第二提手50还包括第三螺母55,第三螺母55嵌于第三安装孔5111内,壳体和嵌件成形后形成一定的摩擦力和咬和力,可以使第三螺母55固定在第三安装孔5111内使其不能脱落,一方面增强了第三螺母55与连接件的连接稳固性,实现上壳体51与下壳体53的稳固连接,另一方面提高了上壳体51与第三螺母55结合后整体的强度,进而提高第二提手50稳固性,提高了外壳10 整体的强度。
6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提手40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45,多个第二加强筋45间隔连接于第三连接柱411的外周壁,第二加强筋45的一端连接于第三壳体41;
62.和/或,第二提手50还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57,多个第三加强筋57间隔连接于第四连接柱511的外周壁,第三加强筋57的一端连接于上壳体51。
63.第二加强筋45沿第三连接柱411的周壁设置,能对于第三连接柱411的不同方向进行固定并在外壳10旋转或者移动到不同角度时进行承载,更好地保证第一提手40不变形,进而第一提手40和第一壳体11之间不会相对移动,减少了第三连接柱411的相对移动和晃
动,进而使得第一提手40与第一壳体 11的连接件对接时的安装稳定性。
64.第三加强筋57沿第四连接柱511的周壁设置,能对于第四连接柱511的不同方向进行固定并在外壳10旋转或者移动到不同角度时进行承载,更好地保证第二提手50不变形,进而第二提手50的上壳体51和下壳体53之间不会相对移动,减少了第四连接柱511的相对移动和晃动,进而使得第二提手 50的上壳体51和下壳体53之间连接件对接时的安装稳定性。
6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图7至图9所示,第一提手 40的握持部中心线与第一壳体11的对接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a,第二提手 50的握持部中心线与第一的对接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b,a大于b;
66.和/或,第一螺母与第一安装孔为一体成型结构;
67.和/或,第一螺母材质为铜。
68.第一提手40的握持部中心线与第一壳体11对接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 a,第二提手50的握持部中心线与第一壳体11对接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b。由图可知,第一提手40的握持部朝向位于储能电源正面的方向,第二提手50 的握持部朝向位于储能电源背面的方向,并且a大于b,所以第一提手40用于主要施力的提手,用户可对于第一提手40用于横向或者纵向的移动储能电源,第二提手50用于辅助施力的提手,用户可对于第二提手50用于纵向移动储能电源,进行上下移动储能电源。
6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储能电源,该储能电源包括充电模块和壳体组件 1,充电模块设于壳体组件1内。该壳体组件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储能电源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