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效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84433发布日期:2022-09-30 18:54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高效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效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生产电路板过程中,板材从一个工序出来后会高于常温,往往需要通过冷却至一定温度才可进行下一工序;但是在流水作业过程中,较为紧凑的传输系统传输板材,其在传输过程中冷却板材效率慢,难以满足在传输完成后能达到相应的温度,使得冷却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具有高效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通过传输部件和冷却部件的设置,解决了传输系统紧凑无法快速冷却板材的问题,实现了结构紧凑,且有效提高冷却性能,提高板材的冷却效率,大大节省生产时间。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具有高效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包括有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传输部件、设于所述传输部件上且与设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一冷却部件、固定设于所述壳体一侧的第二冷却部件;所述第二冷却部件包括有连续排布的吹风机;所述吹风机包括有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上固定壳、设于所述固定壳内的第一电机、受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滚动轴、环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表面的叶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壳靠近所述传输部件的一侧的保护罩;所述固定壳和所述保护罩构成内腔;所述保护罩阵列设置有通风孔。
6.其中,传输部件用于将板材从一个生产工序传送至另一个生产工序。第一冷却部件用于支撑板材并与传输部件配合使用,增长板材活动移动距离,增大板材降温的时间。第二冷却部件用于加快板材与空气之间的流动速率,提高板材冷却效率。
7.本实用新型中,传输部件将板材传送至第一冷却部件,板材通过第一冷却部件再传输至传输部件的另一侧,板材在第一冷却部件传输过程中,第二冷却部件在进行加快板材和空气之间的置换速率。其中第二冷却部件运作过程,第一电机启动,带动第一滚动轴转动,并带动叶片进行转动,使得吹风机向第一冷却部件吹出风,从而扰动位于第一冷却部件的板材和空气之间的气流,提高将热量快速带走的速率,提高冷却效率。且通过设置保证罩,将第一滚动轴和叶片、第一电机设置在内腔中,有效与板材所处的空间相隔开,有效防止板材失误进入叶片中的现象,有效防止板材受损,保证板材的完整性。叶片也可带走第一电机的热量,保证第一电机的正常稳定运行。上述整体设计结构紧凑,且可有效提高冷却效率,保证高效作业。
8.进一步的,所述叶片设有4-8个。通过该设置,可根据所需冷却风力灵活设置叶片数量,满足多需求。
9.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滚动轴和所述叶片相接触的相切面所构
成的夹角为25-50度,通过该设置,保证叶片之间吹出较大能量的风,保证风力。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部件包括有活动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二滚动轴、环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二滚动轴表面的支撑层、驱动于所述第二滚动轴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支撑层包括有直线阵列设置的若干支撑杆。
11.进一步的,所述传输部件包括有设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第三滚动轴、阵列设于所述第三滚动轴的同步带、驱动于所述第三滚动轴转动的第三电机;所述同步带的两端与所述第三滚动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滚动轴驱动所述同步带转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同步带错位设置。
12.上述传输部件和第一冷却部件的设置,其传输板材过程为:启动传输部件和第一冷却部件,传输部件将板材传送至第一冷却部件中的支撑层上,由于第二电机带动第二滚动轴进行转动,支撑层也随着第二滚动轴支撑着板材进行转动,使得支撑层转动180度后将板材放置在传输部件的另一侧,放置板材完后,支撑层依旧随着第二滚动轴向传输部件下方转动,使得空载的支撑层转动180度至传输部件来板材的一侧,继而继续通过支撑层装载板材并转动180度后送至传输部件的另一侧。通过支撑层有若干支撑杆的设置,有效增加板材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冷却效率,且通过将板材旋转180度后再进行水平传输,有效增长了板材传送路径,增大冷却的时间,使得板材冷却更为到位,整体结构紧凑,减少占用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13.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支撑层竖截于所述第二滚动轴所在的平面构成夹角为10-20度。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板材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且同时保证板材在旋转180度过程中的板材移动位置小,保证装载板材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该角度的设置,在第二滚动轴360度表面可设置较多支撑层,有效增大板材装载容量。
14.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带的数量少于所述支撑杆的数量。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支撑层与同步带相交接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板材传输过程中的偏移度。
1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450-800mm。通过该设置,可根据板材的尺寸灵活设置支撑杆的长度,满足多需求的适应性。
16.进一步的,竖截于所述第二滚动轴所在平面的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间隔距离为60-8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与同步带的交错设置,且同时在板材装载稳定的情况下,将板材充分与空气接触,提高冷却的速率。
17.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同步带之间间隔距离为60-80mm,所述同步带的宽度为15-2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传输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保证板材在传输过程中与空气较大的流动性,保证冷却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通过传输部件和冷却部件的设置,解决了传输系统紧凑无法快速冷却板材的问题,实现了结构紧凑,且有效提高冷却性能,提高板材的冷却效率,大大节省生产时间。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传输部件和第一冷却部件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冷却部件主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冷却部件左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冷却部件主视图。
25.图中标记:壳体1;传输部件2,第二滚动轴21,同步带22;第一冷却部件3,第一滚动轴31,支撑层32,支撑杆321;第二冷却部件4,吹风机41,固定壳411,第一电机412,第一滚动轴413,叶片414,保护罩415,通风孔4151。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9.图1-5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高效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包括有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传输部件2、设于所述传输部件2上且与设于所述壳体1之间的第一冷却部件3、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一侧的第二冷却部件4;所述第二冷却部件4包括有连续排布的吹风机41;所述吹风机41包括有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上固定壳411、设于所述固定壳411内的第一电机412、受所述第一电机412驱动的第一滚动轴413、环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413表面的叶片414、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壳411靠近所述传输部件2的一侧的保护罩415;所述固定壳411和所述保护罩415构成内腔;所述保护罩415阵列设置有通风孔4151。
30.其中,传输部件2用于将板材从一个生产工序传送至另一个生产工序。第一冷却部件3用于支撑板材并与传输部件2配合使用,增长板材活动移动距离,增大板材降温的时间。第二冷却部件4用于加快板材与空气之间的流动速率,提高板材冷却效率。
31.本实用新型中,传输部件2将板材传送至第一冷却部件3,板材通过第一冷却部件3再传输至传输部件2的另一侧,板材在第一冷却部件3传输过程中,第二冷却部件4在进行加快板材和空气之间的置换速率。其中第二冷却部件4运作过程,第一电机412启动,带动第一滚动轴413转动,并带动叶片414进行转动,使得吹风机41向第一冷却部件3吹出风,从而扰动位于第一冷却部件3的板材和空气之间的气流,提高将热量快速带走的速率,提高冷却效率。且通过设置保证罩,将第一滚动轴413和叶片414、第一电机412设置在内腔中,有效与板材所处的空间相隔开,有效防止板材失误进入叶片414中的现象,有效防止板材受损,保证板材的完整性。叶片414也可带走第一电机412的热量,保证第一电机412的正常稳定运行。上述整体设计结构紧凑,且可有效提高冷却效率,保证高效作业。
32.进一步的,所述叶片414设有4-8个。通过该设置,可根据所需冷却风力灵活设置叶片414数量,满足多需求。
33.进一步的,所述叶片414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滚动轴413和所述叶片414相接触的相切面所构成的夹角为25-50度,通过该设置,保证叶片414之间吹出较大能量的风,保证风力。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部件3包括有活动于所述壳体1之间的第二滚动轴31、环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二滚动轴31表面的支撑层32、驱动于所述第二滚动轴31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支撑层32包括有直线阵列设置的若干支撑杆321。
35.进一步的,所述传输部件2包括有设于所述壳体1两端的第三滚动轴21、阵列设于所述第三滚动轴21的同步带22、驱动于所述第三滚动轴21转动的第三电机;所述同步带22的两端与所述第三滚动轴21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滚动轴21驱动所述同步带22转动;所述支撑杆321与所述同步带22错位设置。
36.上述传输部件2和第一冷却部件3的设置,其传输板材过程为:启动传输部件2和第一冷却部件3,传输部件2将板材传送至第一冷却部件3中的支撑层32上,由于第二电机带动第二滚动轴31进行转动,支撑层32也随着第二滚动轴31支撑着板材进行转动,使得支撑层32转动180度后将板材放置在传输部件2的另一侧,放置板材完后,支撑层32依旧随着第二滚动轴31向传输部件2下方转动,使得空载的支撑层32转动180度至传输部件2来板材的一侧,继而继续通过支撑层32装载板材并转动180度后送至传输部件2的另一侧。通过支撑层32有若干支撑杆321的设置,有效增加板材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冷却效率,且通过将板材旋转180度后再进行水平传输,有效增长了板材传送路径,增大冷却的时间,使得板材冷却更为到位,整体结构紧凑,减少占用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37.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支撑层32竖截于所述第二滚动轴31所在的平面构成夹角为10-20度。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板材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且同时保证板材在旋转180度过程中的板材移动位置小,保证装载板材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该角度的设置,在第二滚动轴31360度表面可设置较多支撑层32,有效增大板材装载容量。
38.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带22的数量少于所述支撑杆321的数量。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支撑层32与同步带22相交接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板材传输过程中的偏移度。
3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321的长度为450-800mm。通过该设置,可根据板材的尺寸灵活设置支撑杆321的长度,满足多需求的适应性。
40.进一步的,竖截于所述第二滚动轴31所在平面的相邻所述支撑杆321之间间隔距离为60-8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与同步带22的交错设置,且同时在板材装载稳定的情况下,将板材充分与空气接触,提高冷却的速率。
41.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同步带22之间间隔距离为60-80mm,所述同步带22的宽度为15-2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传输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保证板材在传输过程中与空气较大的流动性,保证冷却效果。
4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43.通过传输部件2和冷却部件的设置,解决了传输系统紧凑无法快速冷却板材的问题,实现了结构紧凑,且有效提高冷却性能,提高板材的冷却效率,大大节省生产时间。
4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未详细描述的技术特征,均可以通过任一现有技术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