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替换放电电极的高精度智能直流静电消除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9297发布日期:2022-11-18 19:12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替换放电电极的高精度智能直流静电消除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消除设备,具体是一种可替换放电电极的高精度智能直流静电消除棒。


背景技术:

2.现有静电行业产品主要是通过额定高压电离空气产生大量正负离子,产生的正负离子与范围内的离子中和而起到消除静电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静电产品都是利用的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解决掉一些静电较大但是对精度要求不高的一些行业场合,缺点是无法控制释放的离子浓度,使用错误不仅无法达到所需效果,还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并且很多行业同一场景在不同时间,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所需要求也都是不一样的。当然市场也有少量针对以上问题的可自动调节的静电消除棒,但是普遍结构不合理,精度较低。针对以上我司自行开发了一款高精度静电消除棒。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替换放电电极的高精度智能直流静电消除棒,本实用新型解决目前检测精度不高、效果不稳定、结构装配不合理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替换放电电极的高精度智能直流静电消除棒,包括供气部、设置在所述供气部上的静电收集部,以及固定在所述供气部和所述静电收集部上的电极部;
5.所述供气部设置有提供气体的气腔以及用于安装所述电极部的安装部,所述电极部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进气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气部上的出气部,所述进气部置于所述气腔中,所述出气部固定在所述静电收集部上用于出气。
6.进一步地,所述供气部采用气腔体,所述气腔体开设所述气腔,且所述气腔的两端开口分别置于所述气腔体的两个端面上,其中一个所述开口连接有气源用于向所述气腔中供气。
7.进一步地,所述气腔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气腔贯通的穿孔,所述安装部采用安装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的电极板,所述电极部的所述固定部穿过所述穿孔和所述气腔后固定在所述电极板上,使得所述进气部置于所述气腔中用于通入气体,且所述出气部位于所述穿孔的外部用于固定在所述静电收集部上用于出气。
8.进一步地,所述电极部的所述进气部采用上部开口的针座,所述电极部的所述固定部采用固定在所述针座下端的凸块,所述凸块利用螺栓固定在所述电极板上;所述针座上开设有与所述上部开口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孔朝向所述气腔的进风口;所述针座内设置有电极,所述电极部的所述出气部采用外观针头,所述外观针头利用密封圈连接在所述针座上,且所述外观针头固定在所述静电收集部上,所述外观针头开设有出气孔,所述
出气孔与所述上部开口、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电极伸入在所述出气孔中,且所述电极与所述出气孔形成有用于出气的间隙。
9.进一步地,所述针座的外壁设置有相对的凸起,所述气腔的内壁开设有相对的凹槽,所述凸起嵌设在所述凹槽中。
10.进一步地,所述静电收集部采用收集板,所述收集板整体呈u型倒扣在所述气腔体的外部,且所述收集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穿孔对齐,所述电极部的所述出气部嵌设在所述通孔后露出在所述收集板的外部。
11.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板的u型的两个侧壁向内折弯设置有l条板,所述l条板的一条边紧贴u型的内壁、另一条边垂直于u型的内壁延伸向u型内部,所述气腔体的外壁开设有细槽,所述l条板的垂直边伸进到所述细槽中。
12.进一步地,所述供气部外侧设置有底壳,所述底壳内固定有输出倍压端和主板控制端,所述输出倍压端和所述主板控制端位于所述供气部的下方。
13.进一步地,所述底壳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输出倍压端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利用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主板控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利用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
14.进一步地,还包括供气接头和端盖,所述供气接头的一个侧壁嵌设在所述供气部中、另一个侧壁嵌设在所述端盖中。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采用滑动穿插结构,便于模块化装配,易于拆卸更换;
17.2、本实用新型金属收集板结构及配合方式简单易装配易实现;
18.3、本实用新型电极公母头及放电针固定装配方式简单易加工,密封效果稳定可靠;
19.4、本实用新型装配方式简单易操作,对于加工方式及成本要求较低,高压电极无需工具易更换;增大了金属静电收集板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检测精度,金属与工程塑料的配合也提高了整体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除棒示意图;
21.图2是图1的俯视图;
22.图3是是图2中剖面示意图;
23.图4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24.图5是气腔体和收集板横截面示意图;
25.图6是电极部和电极板的分解示意图;
26.图7是针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
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实施例:
34.如图1和图2、图3所示,一种可替换放电电极的高精度智能直流静电消除棒,包括输出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输出模块包括供气部、设置在供气部上的静电收集部,以及固定在供气部和静电收集部上的电极部。
35.具体的,供气部设置有提供气体的气腔201以及用于安装电极部的安装部,电极部包括用于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固定部、设置在固定部上的进气部以及设置在进气部上的出气部,进气部置于气腔201中,出气部固定在静电收集部上用于出气。
36.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供气部采用气腔体2,气腔体2开设气腔201,且气腔201的两端开口分别置于气腔体2的两个端面上,其中一个开口连接有气源用于向气腔201中供气。
37.结合图5,图5是气腔体2与静电收集部的横截面示意图,气腔体2的侧壁开设有与气腔201贯通的穿孔202,多个穿孔202均布,用于安装电极部。供气部的安装部采用安装孔203以及设置在安装孔203中的电极板9,电极部的固定部穿过穿孔202和气腔201后固定在电极板9上,使得进气部置于气腔201中用于通入气体,且出气部位于穿孔202的外部用于固定在静电收集部上用于出气。
38.如图6所示,电极部的进气部采用上部开口的针座804,电极部的固定部采用固定在针座804下端的凸块,凸块利用螺栓805固定在电极板9上,结合图3,针座804的下端位于气腔201内固定在电极板9上;继续如图6所示,针座804上开设有与上部开口相连通的进气孔807,进气孔807朝向气腔201的进风口用于吸风;针座804内设置有电极802,电极部的出
气部采用外观针头801,外观针头801利用密封圈803连接在针座804上,且外观针头801固定在静电收集部上(图3示出),外观针头801开设有出气孔,出气孔与上部开口、进气孔807连通,电极802伸入在出气孔中,且电极802与出气孔形成有用于出气的间隙。
39.气体先进入到气腔201内,气腔201内设置多个电极部,电极部的进气孔807均与气腔201连通,即:气腔201向多个进气孔807提供气体,然后经过外观针头801的出气孔排出,利用一个气腔201给多个电极部供气的方式,可以保持空气的平稳和精度,维持检测的稳定效果。
40.电极802尾部设置有弹簧结构的弹性行程。
41.本实施例中,电极部的凸块利用螺栓805固定在电极板9上,当需要更换电机时,将螺栓805取下,将针座804取下,然后将外观针头801从针座804的螺纹上旋下,即可更换电极,或者直接更换整个电极部。
42.电极部与供气部的连接关系的剖面如图3所示,针座804的下端利用螺栓805固定在电极板9上,针座804的上端穿设在气腔201、穿孔202中稍微露出在穿孔202的外部,便于让外观针头801通过密封圈803固定连接针座804。
43.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是针座804的侧视图,针座804的外壁设置有相对的凸起806,结合图5,气腔201的内壁开设有相对的凹槽205,凸起806嵌设在凹槽205中,在安装电极部时,可以利用凸起806将针座804预装在气腔201中,然后需要将整个气腔体2和电极部翻转过来后再拧紧螺栓805,因此,凸起806在翻转时不会让电极部脱离位置,便于安装。
44.如图4所示,静电收集部采用收集板3,收集板3整体呈u型倒扣在气腔体2的外部,且收集板3上开设有通孔303,通孔303与穿孔202对齐,电极部的出气部即外观针头801嵌设在通孔303后露出在收集板3的外部,保持电极部的固定稳定。
45.结合图5,收集板3的u型的两个侧壁向内折弯设置有l条板302,l条板302的一条边紧贴u型的内壁、另一条边垂直于u型的内壁延伸向u型内部,气腔体2的外壁开设有细槽204,l条板302的垂直边伸进到细槽204中,收集板3贴于气腔体1外部用穿插方式与气腔体1配合达到上下限位的效果,贴于外部又能起到外观装饰面的作用。
46.本实施例中,增大了收集板3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检测精度。
47.如图4所示,供气部外侧设置有底壳1,底壳1内固定有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输出倍压端4和主板控制端5,输出倍压端4和主板控制端5位于供气部的下方。
48.进一步地,底壳1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01和第二安装孔102,输出倍压端4设置有第一固定孔401,第一固定孔401利用螺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孔101,主板控制端5设置有第二固定孔501,第二固定孔501利用螺栓固定连接第二安装孔102。静电消除棒的控制模块主要是pcb板以及功能模块的固定安装区域,由控制主板和输出倍压模块组成,两者均由螺丝从外部锁紧固定,表面贴上标签遮挡。
49.如图4所示,还包括供气接头7和端盖6,供气接头7的一个侧壁嵌设在供气部中、另一个侧壁嵌设在端盖6中,利用螺丝固定后形成图1所示的样式。供气接头7上设置有第三固定孔701,气腔体2开设第四固定孔201,第三固定孔701利用螺栓固定在第四固定孔201上,供气接头7设置有接口702,接口702嵌设在端盖6中连接气源(未图示)。主板控制端5设置线缆接口,线缆结构嵌设在端盖6中可以与外界设备连接,可以将本装置作为整个模块使用。
50.气腔体1底面用环氧胶密封,两端用供气接头7和端盖6和防水环氧密封胶密封,供
气接头7和端盖6通过螺丝锁紧,上面用0型圈密封螺纹紧固。气腔密封方式可用于任何气体液体密封设备中。
51.本装置的输出模块和控制模块整体结构方面通过穿插的方式连接形成上下限位,两端用端盖自攻螺丝锁紧。内部电子通过倍压壳内金属母端子,与气腔底部金属公端子滑动穿插连接,解决结构装配不合理问题。倍压壳与高压导电体的结构连接方式可用于电子产品插拔连接,模块组合连接。
52.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