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变换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324256阅读:来源:国知局
stics)或金属。
[0066]图11和图12示出手柄22、90可通过附接机构110附接至第一组件14和/或二组件16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附接机构包括一体地连接到可移动部60的本体部58。突起62可从本体部58的端部和可移动部60的端部延伸,同时有角突起64 (例如,四分之一圆形)从本体部58的与突起62开始延伸相同的端部延伸。该附接机构110可以形成为一个工件(例如,注射成型),且可改变手柄22、90的重心,使得重心不总是相同的点,并由此可防止在手柄处于非静止位置40 (见图8和图10)和/或在变换器被携带时手柄22、90摇动或摆动。
[0067]现在转到图13,示出另一手柄92。如图13所示,手柄92可包括手柄92 —侧的狭槽66。狭槽66可包含由通道74连接到第二狭槽开口 70的第一狭槽开口 68,其中,第一狭槽开口 68和第二狭槽开口 70可被构造为容纳销72。销72可具有被构造为符合第一狭槽开口 68和第二狭槽开口 70的形状并且可具有大于通道74尺寸的尺寸以防止销72移动。当销72被插入第一狭槽开口 68中时,手柄92可位于静止位置38且当销72被插入到第二狭槽开口 70中时,手柄92可位于非静止位置40。当手柄92处于非静止位置40时,手柄照明元件28可被暴露。
[0068]图14和图15示出其中第一组件14可经由连结夹46连结至第二组件16的实施方式。例如,第一组件14可包括第一组件夹持部42且第二组件16可包括第二组件夹持部44从而形成连结夹46。第一组件夹持部42可包括凹口 48且第二组件夹持部44可包括对应的凹口 50,以在连结夹46中形成开口 52,从而允许构件18连接到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图14和图15进一步示出构件18如何可附接至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组件14和/或第二组件16可包括突起112,其具有对应于构件18上的附接点84的开口 114。
[0069]图16示出第一组件14附接至第二组件16的另一选择。在图16中,紧固件172可以被插入到第二组件16中,使得紧固件开口 160和第二组件开口 162对准。紧固件172可包含内螺纹。第一组件14然后可通过将第一组件延伸166的第一组件开口 168与紧固件孔开口 160对准而被附接至第一组件16。螺钉然后可插入对准的开口 160、162、168。这种方法可以是有利的,因为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可以在不对第一组件14和/或第二组件16车螺纹的情况下被结合。图14、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可消除使用在功率变换器壳体10中开螺纹的自攻螺钉(self-tapping screw)。相反,螺纹可设置在可将第一组件14固定到第二组件16的连结夹46中,使得当螺钉或其它紧固件插入时,螺钉可附接至连结夹46中的对应的配合螺纹,由此结合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包括螺纹的紧固件172的另一优点是,如果螺纹通过例如重复使用或不适当使用被剥离时,紧固件172可容易地被替换,而不需要替换第一组件14或第二组件16。
[0070]现在转向图17至图24,示出功率变换器壳体10的内部组件的各种安装机构。例如,如图17所示,在变换器200中,变压器116可安装在电池118之上。电池118通常是变换器200的最重组件,因此将电池118安装在功率变换器壳体10的底部可对整个系统提供稳定性。变压器116可产生大量的热,所以通风口可位于变压器116的附近,在构件18上和/或第一组件14上和/或第二组件16上以允许散热。如图17和图18所示,变压器116可通过托架122安装在电池118之上,托架可附接至保持架(cage) 124,保持架124附接至从护栅76的平台82延伸的凸台126中的附接件152。图19示出变换器200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电池118和变压器116可被串联安装,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调整以允许空气流通。图19中还示出插座128和印刷电路板组件130。
[0071]图20示出电池118可安装在平台82上并由壁132(例如,塑料壁)包围的布置。壁132可沿电池118的外周设有间隙(例如,约I毫米),用于电池118的装载和卸载。壁132可任选地包括柔软衬里(例如,橡胶衬里),以防止电池118和壁132之间的相互作用。延伸部134和/或壁132可防止电池的横向运动。
[0072]现在转向图21和图22,示出了安装电池118和变压器116的另一实例。如图所示,平台82可包括配置在安装柱138之间的肋条(rib) 136。例如,如图21和图22所示,肋条136可围绕电池118的底部边缘靠近外围从安装柱138延伸至安装柱138。在下降或在静态承重情况下,肋条136还可帮助吸收电池118的重量。例如,安装柱138可将变压器116和/或电池118的静载荷转移到平台82,同时肋条136可被设计为提供足够大的刚度,以承受冲击过程中强加的弯矩。变压器116的静重可将安装柱138置于主要压缩应力模式,这可以是理想的,因为对于给定的温度和压力水平,压缩模式下的蠕变速率比剪切应力模式下的低。套管(bushing)可任选地插入安装柱138的钻孔140内,以提供安装柱138的进一步支撑。
[0073]如图21和图22中所示,安装柱138可具有延伸到尺寸被设计为容纳附接元件(例如,螺钉)的安装柱138中且可选地穿过安装柱138延伸的钻孔140,其中,安装柱138可具有从钻孔140延伸到安装柱138的边缘的结构肋条142。
[0074]图23示出印刷电路板组件130的安装机构,其中,印刷电路板组件130可在印刷电路板组件130的最接近电池118的边缘处附接至支架144。支架144可位于第一组件14或第二组件16上,且可通过附接机构附接至第一组件14或第二组件16,该附接机构可对准到位于印刷电路板组件130上的开口 146并防止其掉落到变换器200的其它组件上。
[0075]图24示出用于将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附接至护栅76的机构。例如,如图24所示,护栅76可经由锁定凹槽148结合到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中,锁定凹槽被构造为与第一组件14和/或第二组件16上的对应锁定突出150 —起将护栅76附接至第一组件14和/或第二组件16(见图14)。在本文中也设想了其它锁定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搭扣、锁眼、榫(tongue)和槽,以及包括至少一种前述结构的组合。
[0076]本文所公开的变换器可具有增强的结构完整性,例如如由结构冲击试验(SIT)所证明的。SIT包括用可膨胀聚苯乙烯(EPS)包装材料包裹组装的变换器壳体系统、将壳体系统和包装材料包封在具有3mm(具体是2mm)厚的壁的卡纸板容器(cardboard container)中。然后,容器从1.0米(m)的高度降落到地毯表面,其中,容器的每一侧的地毯的下面是混凝土。在容器已经降落使得所有侧面都接触表面之后,打开容器且功率变换器壳体和变换器的内部组件可视地观察到任何损伤。通过本文所公开的功率变换器壳体,在2_或3_壁厚的卡纸板容器处,功率变换器壳体或位于其中的内部组件不会发生可见损坏。在包装材料不存在的实施方式中,变换器壳体系统可承受从0.75米的距离(例如,小于或等于0.75m的距离),并且甚至从1.0米的距离的降落,同时不会对功率变换器壳体或位于其中的内部组件产生可见损坏。
[0077]功率变换器壳体的总尺寸取决于特定变压器和电池的尺寸。例如,尺寸可以是大于或等于90毫米(mm)(具体地大于或等于100mm,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110mm,还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其到115_,甚至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120_)的宽度。第一组件14和第二组件16的长度可大于或等于200mm,具体大于或等于210mm,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20mm,还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30mm,甚至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40mm,并且还更具体大于或等于250mm。包括第一组件14、第二组件16和构件18的主体12的长度可大于或等于260_,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70mm,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75mm,还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80mm,甚至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90mm,并且还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300mm。功率变换器壳体可包括大于或等于10mm (具体地大于或等于150_,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175_,甚至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10mm,并且还更具体地大于或等于230mm)的高度。
[0078]本文所公开的功率变换器通常可以是任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动物形状。功率变换器通常可包括主体,其具有包含鼻子和脸的动物形状,且具有电源按钮和/或指示灯(例如,开、关、电池电量不足等)。鼻部还可具有用于将光提供到区域(例如,在停电期间)的照明构件。例如,如图所示,功率变换器可具有主体,该主体具有大象的一般形状,该形状具有形成手柄的尾部和形成具有构件照明元件的构件的象鼻。尾部可以是具有或不具有在尾部上存在的照明构件的本文中描述的任何手柄。大象的象鼻部分可形成如图3所示的可枢转以暴露构件照明元件的构件。大象的象鼻部分还可包括电源按钮和指示灯。大象的腿部可形成第一腿构件(例如,前腿)和第二腿构件(例如,后腿)。象鼻还可包括枢轴部分和固定部分,使得当枢轴部分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构件照明元件通电并供给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例如,大象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护栅可具有开口以允许功率变换器的内部组件散热。然而,应理解,形状不限于大象和且在本文中可设想其它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骆驼、马、狮子、老虎、斑马等。
[007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功率变换器壳体包括:主体,其具有可拆卸地附接至第二组件的第一组件,其中,当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接合时,凹槽形成于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构件,与凹槽相对而可拆卸地附接至第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