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058518阅读:来源:国知局
>[0059]具体地,触发部件505与骨架200之间连接有多个导柱504,对应每个导柱504,触发部件505上设有两个套筒506,每个导柱504的朝向装配口 K 一端设有限位块5041。
[0060]有利地,触发部件505形成为L形板,套筒506 —体形成在L形板的内侧面上。
[006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接收器600包括上壳体601、下壳体602、密封板603和接收器电路板605,上壳体601和下壳体602对接形成一侧敞开的壳体,密封板603设在壳体的敞开处。接收器电路板605设在上壳体601与下壳体602之间,USB端口 604设在密封板603上且穿过密封板603与接收器电路板605电连接。具体地,接收器电路板605包含信号接收模组、信号处理分析模组和转换模组。
[006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10所示,定位组件500包括导槽块501和扭簧502,导槽块501和扭簧502中的其中一个设在装置本体1上,导槽块501和扭簧502中的另一个设在触发部件505上。
[0063]在图3-图5的示例中,导槽块501设在触发部件505上,扭簧502设在装置本体1上,具体地,扭簧502通过销针507设在骨架200上。当然,导槽块501也可设在装置本体1上,扭簧502设在触发部件505上,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为方便说明,在下文的描述中均以导槽块501设在触发部件505上且扭簧502设在装置本体1上为例进行说明。
[0064]其中,导槽块501可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在触发部件505上,导槽块501也可卡扣连接在触发部件505上,导槽块501也可以一体形成在触发部件505上。
[0065]具体地,如图6-图10所示,导槽块501的表面上设有导槽L,导槽L包括第一导引段L1、第二导引段L2和第三导引段L3,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相连以限定出导槽L的移动起始点A,第三导引段L3包括第一肢L31和第二肢L32,第一肢L31的第一端e与第二肢L32的第一端g相连以限定出定位点B,第一肢L31的第二端f和第二肢L32的第二端h朝向远离彼此且远离移动起始点A的方向延伸,第一导引段L1的第二端b与第一肢L31的第二端f相连,第二导引段L2的第二端d与第二肢L32的第二端h相连。也就是说,导槽L形成为环形,导槽L可以近似看成双V形的结构,其中,第一导引段L1和第二导引段L2构成第一个V形槽,第三导引段L3的第一肢L31和第二肢L32构成第二个V形槽,第二个V形槽位于第一个V形槽内,两个V形槽的开口方向一致,两个V形槽的自由端分别对应连通。
[0066]在图6和图10所示的示例中,导槽块501包括导块本体5011、导引块5012和挡块5013,导块本体5011的表面设有向内凹入的凹槽,导引块5012设在凹槽内,导引块5012的外周壁与凹槽的内周壁之间限定出环形的导槽L。其中,导槽L的一处称为移动起始点A,导引块5012的距离移动起始点A的远端朝向移动起始点A凹入形成凹入口,挡块5013设在凹槽的内周壁上且伸入到导引块5012的凹入口内,挡块5013与凹入口的内周壁之间限定出定位点B。
[0067]更具体地,如图6-图10所示,扭簧502具有两个悬臂5021,其中一个悬臂5021止抵在装置本体1上,扭簧502的另一个悬臂5021在导槽L内往复移动。扭簧502的与导槽L配合的悬臂5021的自由端朝向导槽L的底壁弯折,以伸入到导槽L内,而且扭簧502的悬臂5021可以在一定小范围内弯曲变形。在定位点B处,悬臂5021与导槽L配合以定位触发部件505。
[0068]也就是说,由于导槽L是环形,扭簧502的与导槽L配合的悬臂5021可沿导槽L滑动,在滑动一周后该悬臂5021回到原点。上述悬臂5021移动到定位点B处时,该悬臂5021定位在定位点B处。
[0069]可选地,如图6所示,导槽块501的外周壁上设有开口 P,开口 P延伸至与移动起始点A连通,这样,从而加工方便、安装也方便,且可延长触发部件505的移动距离。
[0070]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在触发部件505在起始位置到配合位置之间移动时,触发部件505带动导槽块501沿前后方向(如图5-图10中箭头Μ所示方向)移动。导引块5012的设置仅为将悬臂5021在前后移动时,为悬挂5021提供分开的两条路径,导引块5012的大小确定后,导槽L的尺寸基本确定,触发部件505在前后方向移动距离也就确定。但是当设置连通导槽L的开口 Ρ时,悬臂5021还可在开口 Ρ与移动起始点Α继续沿前后方向移动,延长了触发部件505的前后方向移动距离,方便了接收器600的弹出。当然,导槽块501的外周壁上也可不设开口 P,导槽L形成一个闭形槽。
[007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0所示,悬臂5021的自由端与导槽L的底壁接触,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的槽深大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的槽深。这样,在扭簧502的悬臂5021位于移动起始点A处时,如果接收器600推动触发部件505朝向配合位置移动,使得导槽块501由前向后移动时,悬臂5021更易进入第一导引段L1内。即使悬臂5021移动至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处,由于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的槽深大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的槽深,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之间的阶梯面也会将悬臂5021导向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如图6和图7所示。由此,保证了触发部件505由起始位置向配合位置移动时,悬臂5021单向导入第一导引段L1内,保证悬臂5021在导槽L内单向移动。
[0072]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肢L31的槽深大于第一导引段L1的第二端b的槽深,这样,当扭簧502的悬臂5021从第一导引段L1移动到第一导引段L1的第二端b时,悬臂5021较容易地移入第一肢L31内,悬臂5021不易移回第一导引段L1,如图7和图8所示。
[0073]进一步地,第二肢L32的槽深大于第一肢L31的槽深,这样,当扭簧502的悬臂5021从第一肢L31移动到第一肢L31的第一端e处时较容易地移入第二肢L32内,悬臂5021不易移回第一肢L31,如图8和图9所示。
[0074]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处的槽深大于第一导引段L1的第二端b处的槽深,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处的槽深小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二端d处的槽深。其中,第一导引段L1的底壁形成为平滑曲面,第二导引段L2的底壁也形成为平滑曲面,从而悬臂5021可平顺地在导槽L内滑动,避免产生噪音。
[0075]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导引段L1的第二端b的槽深大于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的槽深。这样,悬臂5021在第一导引段L1内移动时,较容易地从第一导引段L1的第一端a朝向第二端b移动。
[0076]又例如,第一导引段L1的底壁也可形成为多级台阶面,有利地,第一导引段L1从第一端a到第二端b的方向上,每经过一个台阶第一导引段L1的槽深加大。
[0077]例如,第二导引段L2的第一端c的槽深大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二端d的槽深,这样,悬臂5021在第二导引段L2内移动时,较容易地从第二导引段L2的第二端d朝向第一端c移动。
[007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