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34893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包括前盖和后盖,其中,所述前盖包括:前盖主体,所述前盖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以及至少一个固定轴;至少一个柱状体,所述柱状体以所述固定轴为轴心、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盖主体上,且所述柱状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入侵探测器外壳可以通过柱状体向其他方向转动来增加探测角度,从而减少入侵探测器的盲区,提高入侵探测器的防护面积。
【专利说明】
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背景技术】
[0002]安全防范系统涉及军队、银行、博物馆、工矿企业、家庭等多个领域,入侵探测器则是该系统的主要装置。
[0003]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入侵探测器有主动红外、被动红外、超声波、微波、由被动红外与微波组成的双鉴复合入侵探测器以及光波多普勒入侵探测器等。
[0004]上述入侵探测器的工作模块均通过外壳承载保护,现有的入侵探测器外壳一般如图1所示,包括:
[0005]前盖1和后盖2,前盖1和后盖2所构成的空间即为入侵探测器的工作模块所占据的空间。其中,所述前盖1包括两个侧挡板、一个上挡板、一个下挡板以及一个正挡板,在所述正挡板上设置有信号发射孔11和信号接收孔12,以便于探测信号的发射接收。
[0006]利用现有外壳的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只能取决于发射功率和发射装置的固定角度(如一般的红外发射管只有15°的发射角度),其两侧盲区较大防护面积较小。【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8]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包括前盖和后盖,其中,所述前盖包括:[〇〇〇9]前盖主体,所述前盖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以及至少一个固定轴;
[0010]至少一个柱状体,所述柱状体以所述固定轴为轴心、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盖主体上,且所述柱状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〇〇11]优选的,所述柱状体与前盖主体之间还设置有定位机构。[〇〇12]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由设置在所述前盖主体内侧的凹圆面、度设置在所述凹圆面上的定位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柱状体外侧的凸圆面、均角度设置在所述凸圆面上的定位凹陷构成,且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凹陷相匹配。
[0013]优选的,所述柱状体还设置有限位机构。
[0014]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柱状体表面的限位凸起和位于所述前盖主体的侧挡板边缘以及凹圆面边缘。
[0015]优选的,所述限位凸起的表面为粗糙面。
[0016]优选的,所述前盖包括两个柱状体,且所述两个柱状体分布在所述前盖主体两侧。
[0017]优选的,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散热孔。
[0018]优选的,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绕线盘和出线孔。
[0019]优选的,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万向轴卡槽。
[0020]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入侵探测器外壳可以通过柱状体向其他方向转动来增加探测角度,从而减少入侵探测器的盲区,提高入侵探测器的防护面积。【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现有的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结构示意图;
[0024]图3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侵探测器外壳前盖主体部分定位机构示意图;
[0025]图3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侵探测器外壳柱状体部分定位机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定位机构工作示意图;
[00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限位机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限位机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后盖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后盖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现有入侵探测器外壳的前盖;2、现有入侵探测器外壳的后盖;11、发射孔; 12、接收孔;21、前盖主体;210、固定轴;22、柱状体;31、定位凸起;32、定位凹陷;51、限位凸起;71、散热孔;81、绕线盘;82、出线孔;83、万向轴卡槽。【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〇〇33] 实施例一
[0034]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入侵探测器外壳,包括:前盖和后盖。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前盖包括:[〇〇35]前盖主体21,所述前盖主体21包括位于正前方的正挡板、位于两侧的侧挡板以及位于上部的上挡板和位于下部的下挡板,在所述前盖主体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以及至少一个固定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盖主体21的正挡板上设置有两个发射孔和一个接收孔,在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间设置有两个固定轴210。
[0036]至少一个柱状体22,所述柱状体22以所述固定轴210为轴心、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盖主体21上,且所述柱状体2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包括两个柱状体22,且所述两个柱状体22分布在所述前盖主体21的两侧,而且所述柱状体22上设置有一个发射孔和一个接收孔。[〇〇37]所述前盖主体21上的发射孔和柱状体22上的发射孔均作为入侵探测器信号发射模块的信号发送通道,所述前盖主体21上的接收孔和柱状体22上的接收孔均作为入侵探测器信号接收模块的信号接收通道。与所述柱状体22上的发射孔和接收孔对应的信号发射模块和信号接收模块可以随柱状体22的转动而转动。可见,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入侵探测器外壳可以通过柱状体22向其他方向转动来增加探测角度,从而减少入侵探测器的盲区,提高入侵探测器的防护面积。
[0038]此外,由于入侵探测器可能被安放在墙角附近,其与墙体或者遮挡物离着比较近, 而一般的入侵探测器外壳不能调节角度,发射模块发射的信号马上打到墙面,并经反射被接收模块接收,容易造成信号过强失真等现象发生。而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入侵探测器外壳可以通过角度调节避免此现象发生,当一侧离遮挡物比较近的时候,可以通过调节柱状体角度来避免此情况,扩展了入侵探测器的适用环境。[〇〇3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柱状体22位于所述前盖主体21正面两侧的镂空处,通过固定轴210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盖主体21上。所述柱状体22与所述固定轴210是-对应的关系,而所述固定轴210具体可以表现为轴体、也可以表现为轴套,只需要所述柱状体22能够以所述固定轴210为轴心、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盖主体21上即可。
[0040]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盖主体21与柱状体22的位置关系也并不限制于附图和上述描述,在有一个柱状体22时,所述柱状体22相对于所述前盖主体21并列,所述柱状体22的转动轴心也可为前盖主体的转动轴心;而在设置有三个柱状体22时,所述前盖主体21的正面可以设置为三角形,三个柱状体22分别设置在所述三角形的三个边上;亦或者,在设置有更多个柱状体22时,所述柱状体22的位置还可以做出其他形式的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制。[〇〇41 ] 实施例二
[0042] 本实施了公开了另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体与前盖主体之间还设置有定位机构。[〇〇43]如图3a和图3b所示,所述定位机构由设置在所述前盖主体内侧的凹圆面、设置在所述凹圆面上的定位凸起31,以及设置在所述柱状体外侧的凸圆面、均角度设置在所述凸圆面上的定位凹陷32构成,且所述定位凸起31与所述定位凹陷32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陷32的设置间隔角度为10°。
[0044]如图4所示,所述前盖主体内侧的凹圆面和所述柱状体外侧的凸圆面相互贴合,而所述凹圆面上的定位凸起和凸圆面上的定位凹陷相互啮合,在所述前盖主体不动的前提下,转动所述柱状体,定位凹陷和定位凸起发生相互挤压移动,在所述定位凸起弹进所述定位凹陷后,即可实现柱状体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定位凹陷的设置间隔角度为 10°,则所述定位凸起由一个定位凹陷进入下一个定位凹陷的过程中,所述柱状体转动10°。
[0045]此外,所述定位凹陷的角度间隔还可以设置在20°或5°或1°等其他角度,以适应不同入侵探测器的精度要求。
[0046]此外,所述柱状体还设置有限位机构。
[0047]如图5所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柱状体表面的限位凸起51和位于所述前盖主体的侧挡板边缘以及凹圆面边缘。若所述柱状体向所述凹圆面方向转动,所述限位凸起51在最后会被所述凹圆面边缘挡住,所述圆柱体便不能够继续向所述凹圆面方向转动;反之,若所述柱状体向所述前盖主体的侧挡板方向转动,所述限位凸起51在最后会被所述侧挡板边缘挡住,所述圆柱体便不能够继续向所述侧挡板方向转动。通过所述限位机构的设置,所述柱状体的转动范围会被限制,以满足不同的监测范围需求,并且能够防止所述柱状体过度转动,保证所述入侵探测器能够稳定工作。
[0048]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限位凸起51的表面为粗糙面。所述限位凸起51的粗糙表面可以有利于通过所述限位凸起51实现所述柱状体的转动,调节角度。而规则的粗糙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美观性,不规则的粗糙面可以降低制造成本。[〇〇49] 实施例三
[0050]本实施例公开了又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散热孔71,以降低设备的工作温度。
[0051]此外,如图8所示,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绕线盘81和出线孔82。所述绕线盘81和出线孔82是为安装电路板所设计的,电路中的电源线、信号线可以通过出线孔82引出来,而当线过长时,可以选择将线盘绕在所述绕线盘81上。[〇〇52]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万向轴卡槽83,所述万向轴卡槽83可以让万向轴安装在所述后盖上。
[005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入侵探测器外壳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入侵探测器外壳,包括前盖和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包括:前盖主体,所述前盖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以及至少一个 固定轴;至少一个柱状体,所述柱状体以所述固定轴为轴心、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前盖主体上, 且所述柱状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孔和至少一个接收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体与前盖主体之间还设 置有定位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由设置在所述前盖 主体内侧的凹圆面、设置在所述凹圆面上的定位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柱状体外侧的凸圆 面、均角度设置在所述凸圆面上的定位凹陷构成,且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凹陷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体还设置有限位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柱 状体表面的限位凸起和位于所述前盖主体的侧挡板边缘以及凹圆面边缘。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的表面为粗糙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包括两个柱状体,且所 述两个柱状体分布在所述前盖主体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散热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绕线盘和出 线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入侵探测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万向轴卡槽。
【文档编号】H05K5/03GK205623024SQ201620479590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4日
【发明人】马步远, 张浩然, 李贵荣, 殷燕南, 张磊
【申请人】北京世纪之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